第382章 砍之不儘的樹林(1 / 1)

趙與芮這話在古代還是相當震驚的。

要不是知道趙與芮為人,大夥也和趙與芮共事了多年,換個皇帝的話,所有人要跪下稱有罪,稱不敢了。

陳戴則立刻在心裡想了下,要是我是皇帝,肯定現在不能乾,留給下任皇帝再說吧。

大宋朝在趙與芮治下蒸蒸日上,陳戴這種官員,是很希望不折騰的。

這種官員在和平時期非常優秀,也可以重用,但現在是什麼時候?

蒙古在北邊虎視眈眈,隨時可能南下,趙與芮希望提升國力,對抗蒙古,不折騰是不行的。

其他官員隻看到治理黃河需要大量的勞力,財力,消耗國力。

但趙與芮現在不缺錢也不缺人,朝廷有錢,外面有人。(因為他打算讓以後戰場上的俘虜來乾這些事。)

你和平時期要征發民夫,戰爭時期是可以利用俘虜的,現在趙與芮手上就有大量的非漢族俘虜和百姓,都可以用來當免費勞力。

這個時候不用,等和平期不打仗了,沒有勞力來源來再動員國內百姓嗎?

皇帝的心思大夥暫時是猜不到。

但聽皇帝說完那句話後,所有人還是先保持了沉默,似乎真的在考慮自己是皇帝會怎麼乾?

片刻之後,還是吳潛先開口:“臣以為,當先治理李固渡以東的黃淮流域。”

吳潛說的就是神人杜充缺堤的後遺症。

這確實是現在大宋,甚至將來元明都頭痛的重要河道之一,影響了後世七百多年。

四周一片嘩然,顯然很多官員們認為這難度太大。

不然後面元明兩朝也不會一直沒搞起來。

當然了,明朝也是大力花了力氣的。

現場官員似乎大部份都反對吳潛的主張,許世琦更直言可先從小開始,以運河到淮河,然後再黃河,逐步漸行,這主張似乎不錯,現場好多人表態支持。

但趙與芮是什麼人啊,他就不怕步子大,立刻又問吳潛:“你繼續說,說說你思路。”

“臣鬥膽。”吳潛環視四周,沉聲道:“我朝已經收複故土,還擁有了寧夏(西夏),臨安城,已經不適合做為京師,以陛下之雄才偉略,將來定要遷都。”

吳潛第二句話就技驚四座,除了趙與芮,其他人都被震驚到了。

因為遷都的事,去年就陸續有人上書,大部份人都要遷回開封,趙與芮留中不發,群臣們也不知道皇帝的意思,但目前還時不時有人上書遷都的事。

吳潛認為,皇帝趙與芮對自己不高興做的事,肯定要駁斥甚至怒斥,當年他要收地主的稅和田,官員們大力反對,結果如何?直接開殺。

所以遷都的事,皇帝雖然留中不發,但也沒有駁斥,皇帝肯定在考慮。

他顯然猜對了,趙與芮對他這句話也沒什麼反應,隻是看著,示意他繼續說。

同時趙與芮心裡也是暗暗稱讚,看看,什麼叫格局,這就叫格局。

其他人隻看到治理黃河,吳潛已從治理黃河,想到了遷都的事。

此時吳潛在趙與芮眼裡,已經比其他人高了一眼。

“將來無論我朝遷都到何地,運河用的最多,我朝運河承擔了漕糧、漕銀、軍需的運輸,還有商貿往來甚至官員、考生、使客流動等各種職能,維持運河的暢通可謂是我朝的國本,重中之重。”

“善。”趙與芮點頭,認為吳潛非常有眼光,說的沒問題。

這下其他大臣們似乎也沒有反對,大宋的水驛道相當重要,彆說漕糧什麼,大宋現在大量的軍需,火炮都得靠水驛道。

“而運河又和淮河,黃河相連相交錯,他們的治理是不可分割的,當統一考慮和規劃,集中治理,多點齊開,甚至還得把黃淮入海口也考慮進去,爭取用最少的人力和財力,做出最好的成績。”

不得不說吳潛相當厲害,眼光也特彆看的遠,他這套說法要在近三百年後,到明朝中後期時才由明朝水利專家潘季馴提出來。

以前大夥治理水利,就是今天黃河出事就搞黃河,明天淮河有事,就搞淮河,過幾天有官員正好在運河邊上當官,就治理下運河,大夥都是各乾各的。

包括吳潛在慶元府,汪綱在紹興府,大夥雖然在一個省,但也是各乾各地盤上的。

原本曆史上第一個提出統一治理,把運河,黃河,淮河和入海口四個一起規劃的是明朝潘季馴。

現在吳潛在趙與芮的面前率先提出統一規劃,集中治理,先把黃、淮、運河各地段全部認真勘察一下,然後決定,哪邊需要疏通,哪邊需要築堤,哪邊需要加高,哪邊需要堵塞,有順規劃,統一治理,效果肯定會是最好。

而且吳潛說前期工作工部相當官員已經做了許多,因為皇帝早就想治理河道,工部官員這兩年一直在外面跑。

吳潛看過資料,但覺得不夠完善,工部跑的地方隨意,主要還是以以前的經驗,他需要再帶著人跑一下,大宋境內的黃河,淮河,運河他都要跑,還要一邊跑一邊設計,估算成本和人力,最後再遞交方案,和所有人專家一起研究決定。

吳潛都沒說要問皇帝意見,直接就是說和專家們一起研究決定。

其他官員都有點怪怪的。

但趙與芮當然不介意,扶案笑道:“專業的事,就得專業的人辦,吳愛卿說的好,按愛卿所言,預計要多少年,花多少錢,要多少人?”

吳潛道:“前期勘察設計最少還有一到兩年。”

四周又是嘩然。

因為大夥已經在外面乾了兩年,沒想吳潛還要一兩年。

但吳潛這次是要把黃河,淮河,運河一起治理,一兩年確實不多。

“整個治理,最少得三五年,長的話,得八年九年,甚至十年以上,各地動員民夫當以百萬計,耗費以千萬貫計。”

眾臣又是驚歎,這簡直就是浩大的工程,可以和楊廣開運河相比了。

趙與芮臉色不變:“運河水驛道是重中之重,朕要我大宋的運河四通八達,可能還需要疏通挖理新河道--”

吳潛斷然道:“這可能需要一兩代人,幾十年的時間去乾。”

當然了,他最後道,這得保證國內國泰民安,沒有戰事,且不能像楊廣一樣瘋狂透支國力和百姓。

吳潛膽子也挺大的,直接說不能像楊廣一樣。

眾人都替他捏把汗。

趙與芮卻很高興的,當下決定成立黃淮運河及入海工程局,隸屬於工部,但歸皇帝趙與芮直接管。

吳潛為工部侍郎兼局長,從工部和地方抽調大量水利專家,第一年拔款一百萬貫,專門讓他們在外勘察,設計,確定方案和需要治理的地方。

進入元貞二年,趙與芮確定了未來十年的一件大事,統籌治理黃淮運河及入海口,這件工程和楊廣開運河一樣,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隻要不急功近利,慢慢來,不瘋狂透支國力和百姓,還是可以乾下去的。

為此趙與芮決定,以後打仗勝利後,儘量少殺,將俘虜全用來治理黃河,當民夫用,可以是免費的勞力,同時將彆國的百姓也可以強行征發為民夫。

-----

鏡泊湖冬天最低約為零下十度左右。

今天一大早,李亮帶著周勇,鄭有財來到湖邊,就見很多孩子正在湖面上溜玩,現場還是非常熱鬨。

前年七八月份,李亮等人跟著遼東都司長春軍,曆經數千裡,跋山涉水來到皇帝趙與芮指定的長春城,參與建城的大事。

當時現場還有一萬高麗人在幫忙,之後陸陸續續,從高麗方向又來了三萬民夫,大宋從前年八月到現在一月,一年半的時間,先後移民過來一萬多戶,長春城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被建起來。

目前長春城還沒有完全建好,因為城中現在有三千駐軍,一萬多戶漢人,四萬多高麗人,總人數接近十萬。

十萬人需要的住房乾到現場都沒有完全好,外圍城牆才乾到三米高,一半不到。

長春軍一軍兩將,共六千多人,每將三千多,李亮他們這個將已經調到了海叁城,就在海叁威北一百裡。

這次過來,他和幾個兄弟押了一批野人來建城,正好在城外看看鏡泊湖。

“特娘的,才大半年沒過來,就變了個大樣,我看最多一年,這城要建起來了?”鄭有財搓了搓手,罵罵咧咧道。

他手上其實帶著一副毛皮手套,並不冷,但習慣在冬天搓手。

“一年怕不夠。”李亮道:“長春城是大城,比咱們蔡州大多了,城中還有很多設施沒完善,加上護城河什麼的,我看最少還得兩三年。”

城中現在人口有近十萬,但現在參與建城的也就一半左右,大部份老幼是幫不上忙的。

所以李亮說還要兩三年是沒什麼問題。

“怎麼大都是高麗小孩?”周勇這時道。

湖面上玩的都是高麗小孩多,高麗先期來的是民夫,後來連家屬也往這邊來,很多高麗人似乎想移居到宋人地盤。

現在高麗人越來越多,人口數和宋人已經一半一半。

當然,朝廷還在繼續移民,高麗能支援的都來了,後面都是家屬過來,明年宋人人口肯定要遠超高麗人。

“我看這些高麗人建完城,可能不想回去了。”鄭有財道。

“朝廷也不想讓他們回去。”李亮果斷道:“在這裡他們可以分到田,還有牛羊和工具,稅又少,換成是我也不想回。”

宋人先給錢糧高麗權臣,讓他們把國內最不值錢的百姓送到大宋來,然後再分田給牛給工具,引誘他們住下。

現在基本所有高麗人都不想回國。

高麗國內所有的土地全是國主的,連大臣們的土地理論上也是國主的,隻是朝廷賞賜他們所得,官員們致仕和調離,都要交出當地的土地,當然現在權臣老崔當道,高麗國王也拿他沒辦法,但在法理上,高麗國內所有的土地都是國王的。

百姓們隻能租種,且稅賦很重,沒牛的租用朝廷的牛耕種時,還得另外花錢。

現在高麗人在大宋這邊能得到糧田和牛,稅賦比國內還低,當然願意留在這裡。

所以高麗人在去年下半年到現在,很多人向宋人請假回去,把家屬帶來。

宋人也很快批準,每個村讓回去幾個人,然後帶著全村家屬一起過來,宋人還提供船隻幫忙運輸,這讓高麗人更多的往這裡集合。

“以後他們也會變成宋人的。”李亮這時哈哈一笑:“走,回家。”

眾軍紛紛上馬,轉身往海叁城去。

海叁城是原東夏國國都,過去一年多,也有高麗民夫在這裡幫他們改造和修路。

此時從長春城到海叁城的路好走了很多,他們一路過來,中間還陸續能看到有民夫還在修路,擴建,主要是為了大宋的馬車和火炮能行走。

為了修路,去年還用大量火藥炸開一座小山丘,縮短了中間的路程。

海叁城距離長春城五百多裡,宋軍已經在沿路建了五個駐堡,或者也可以叫驛站。

每個駐堡都是靠山或靠水,占地數十畝,駐守兵馬一都,一百人出頭,每半年輪換一批,駐軍每月會多一貫錢。

長春軍的都喜歡駐堡,既沒什麼大事,又能多拿一貫錢,這裡最大的不爽就是沒女人,而長春城和海叁城,有滅東夏國時抓來的大量女真女人。

這批女真女人,有部份嫁給了來建城的高麗單身男人,有部份給了宋軍將士,還有部份則在當地開了紅樓。

駐堡中除了有守軍外,另會有戰馬兩百多匹,平時從海叁城或海叁威到長春城的傳信,都可以用到裡面的快馬。

如果是加急的,每跑一百裡換匹馬,五百裡的距離,一天內能從海叁城跑到長春城。

李亮他們一大早就回海叁城,中間在某個駐堡裡休息了一晚,第二天把自己的戰馬和堡裡的戰馬換了下,繼續趕路,到了下個堡再換次馬,第二天天黑前就回到海叁城。

好好休息一晚之後,次日一大早,已經升為都頭的李亮去上官那裡報了個道,又開了個短會。

回來後,約是上午八點。

這邊比鏡泊湖冷多了,現在元貞二年一月中旬,約零下二十度。

李亮這邊駐軍好歹全是北方人居多,可以承受,換成南方人肯定受不了。

李亮等人剛來也是在鏡泊湖先適應了大半年,然後才調到這裡。

而且朝廷對宋軍保暖相當重視,專門為這裡打造的棉甲又厚又保暖防護力又高,所有人還發有用毛皮製成的帽子和手套,靴子裡面全是厚實的毛皮。

宋軍營房都有火盆,可以燒炭,這邊用的都是高麗人製的木炭。

但宋軍訓練還是照舊,不能養成少爺兵。

長春軍在這邊主要是春夏季訓練如常,冬天練的比較少,冬天主要乾嘛?出去打獵,探地圖,以及抓野人當勞力用。

長春城的位置是後世努爾哈赤的祖地,老奴的祖宗估計現在正是四周的野人。

東夏國在時就抓,現在宋人到了當然也要抓。

這些野人春夏季不怎麼出來,大山樹林裡就有的吃,到了冬季,他們會缺糧食,打不到野物時,就會出來。

東夏國和以前的金國都是在這個時候去抓,這些野人飲毛茹血,凶狠敏捷,訓服後征兵相當勇猛,後面到老奴時代,後金就經常進山裡抓野女真充為兵力。

前段時間連下了幾天雪,現在已經停了一天,還出了太陽,這算是好機會。

“嗚嗚”隨著一陣號角聲,大隊的宋軍從營房裡出來。

李亮、周勇、鄭有財三人穿著厚實的棉甲,一路走一路整著頭盔,都在說這天冷。

但冷歸冷,宋軍還是得出去。

一會功夫,他們這都一百零十二人集合完畢。

李亮看著兄弟們,大聲道:“都再看看裝備,不要有遺漏--”

提配了幾個注意事項。

宋軍們紛紛低頭,然後相互查看。

他們出去的裝備都是統一的,一半人帶強弩,一半人帶騎弓,所有人左腰掛著腰刀,背後還插著兩標槍,其中還有十個人是帶著盾牌,他們一都是十伍,所以基本是一伍帶一盾。

他們這裡的盾牌不是宋軍以前和蒙古人野戰的長方形大盾,而是常見的小圓盾。

檢查完裝備後,開始去找自己的戰馬,帶其他物資,包括糧草,一刻鐘後營房外集合。

眾軍一哄而散,紛紛去找自己的戰馬。

每人會帶兩匹戰馬出來,其中一匹會放各種物資,包括他們現在身上帶的強弩和盾、槍都會掛在馬背上。

海叁城駐軍三千多,戰馬有七八千,每人兩匹馬還有的多,絕大部份是以前東夏國留下的,也有宋軍帶過來的。

平時去長春城他們都是一人一馬,可以到駐堡去換,現在出去打獵抓人,就可以帶兩匹馬。

駐軍二三十個都都是輪流出去,李亮他們這都還是第一次輪到。

大夥都很新奇,畢竟來了海叁城後,還沒去過北方。

等人馬帶著全部物資裝備集合到營房外,已經是上午九點左右,全軍一百多人騎著馬往東北方向而去。

海叁城出門東北方向就是一條大路,還是高麗民夫去年修的,但隻修了十裡不到。

因為十裡之後就是大片大片的叢林。

這邊後世是遠東阿奴清斯基區,即便是後世在這個時間也經常幾十幾百裡看不到一個人。

這邊什麼最多?

叢林和野生動物。

離開海叁城十裡後,因為行人比較少,路上積雪也變的更厚,路上樹木更是越來越多,包括李亮在內幾乎所有宋軍都是第一次看到這麼多樹,而且全是參天大樹。

越往東北方向樹越多,這邊的樹林的面積比高麗整個國土還大。

所以如果迷路在裡面,可能走一年半載還是在叢林裡。

“特娘的。”才走了不到二十裡,李亮他們就罵起來:“這麼多樹,天天燒也燒不完啊?”

這畫面太震憾了,他們離城十裡就是樹,然後一直慢走了半個時辰,一路上全是樹,各種樹。

海叁城裡除了三千駐軍,還有幾千原東夏國和高麗人在,幫他們燒木炭,做工事農事。

以前李亮還擔心木頭不夠用,現在第一次往東北方向,就發現這裡的樹好像永遠也砍不完,真特娘的多。

周勇立刻道:“上次在長春城,那姓劉的副將不是說等長春城建好了,要往這邊建工廠專門伐木嗎?”

“這麼木砍到什麼時候,砍到老子老死也砍不完啊?”鄭有財想了想,忍不住道:“真是個好地方。”

其實他不知道有什麼好的,但就看這裡樹天樹地,全是樹,就知道肯定有用。

大宋朝根本找不到這樣的地方。

“停停停。”就在這時,有人叫了起來。

前面有人停下,眾人看到一棵大樹上面被剝了好多樹皮,還做了印記,這是上一批宋軍來過的地方,做了印記。

印記上還有暗號標準了下一個方向。

李亮上前看了看,大手一揮:“還是東北,往東北。”

此時前面和路越來越窄,沒一會就看不見路了,前面出現一片高地,眾人小心翼翼走到高處,定睛一看,嘶,所有人倒吸了口冷氣,大自然無比壯觀的畫面,深深震驚著他們。

隻見這高處往下約五百步外,清一色的大片叢林,入目所見,往更遠的地方,無邊無際,不知有多少深,不知有多少長,不知有多少寬。

所有宋軍都是第一次看到這麼大的叢林,根本看不到邊際。

剛剛路上已經看了一路的樹,但現在站在高處,看著遠處十裡,甚至二十裡,三十裡,五十裡,一百裡,凡是肉眼能看到的距離內隻有樹,看不到的估計也是樹,這畫面實在太震憾了。

這好像是樹木組成的世界,四面八方,入眼可見,全是樹。

很多樹上還有積雪,這些黑棕色與白色組成的世界,實在是震憾人心。

當然,在更遠的地方,樹林的深處還有各種低山。

這邊的山都不算高,但隱藏在叢林之間,更有無數猛獸在其中。

宋軍在站在高處好一會才回過神來。

李亮率先反應,轉身問:“這邊叫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