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5章 逆天改命,殺光就好(1 / 1)

此時賴文俊面有得意之色,大概感覺自己忽悠到皇帝陛下了。

趙與芮不動色聲在原地走了幾步,然後道:“賴文俊你說的有道理,我大宋的風水是要改改。”

賴文俊大喜,臉上露出興奮之色,畢竟他學的到東西,得到皇帝的認可。

“朕是比較相信風水的。”趙與芮直接道。

賴文俊更高興了。

不過他肯定不知道,趙與芮這會心裡正在想,隻要殺光蒙韃就好,老子還不信有什麼二九四八,於萬斯年。

趙與芮信風水嗎,確定有點信,但信風水和殺光蒙韃不衝突。

他信風水是因為曆朝曆代在建造京師和皇陵時都用到風水,而且南宋的皇陵確實是曆朝曆代裡最差的一個。

所以他打算,一面利用賴文俊改換風水,同時把蒙韃徹底鏟除。

他要逆天改命,推翻推背圖。

他原本還打算征服蒙古後,娶幾個蒙古小娘,現在想想,不行,將來娶啥也不能娶蒙古小娘,得殺光。

不然,我大宋的血脈,搞不好又變回蒙古去了。

說到風水,南宋皇朝也能寫一本書,南宋皇帝大概是曆史上最不注重風水的。

第二天,鄭清之也進來了,他與皇帝聊了會,皇帝又召建寧府學教授蔡模入京。

蔡模是蔡沈的兒子,蔡元定的孫子。

曆史上他是被建寧知府王遂薦之於朝,真德秀對他評價很高。

皇帝這次召他進京,是因為當年蔡元定師從朱熹,且是當時很負盛名的風水大師。

朱熹和蔡元定都精通形勢和理學風水術。

而當時的宋廷大部份風水師信守‘五音圖宅術’和‘五音姓利’,朱熹則強調‘負陰抱陽’。

孝宗死後,垂暮之年的朱熹被寧宗趙擴召進宮,做為帝王講師向皇帝講論經史。

朱熹第一件事就建議孝宗不能葬在黃泉濁水之中,要另行吉穴,並且事關‘垂裕後昆’的國家大計,這是南宋曆朝中,第一次有人提出南宋風水不行,為了國柞延繼要改風水。

而且提出改風的人,是當世大家朱熹。

當時他多次上書給皇帝寧宗趙擴說:“古之葬者,必坐北而向南,蓋南陽而北陰--豈有坐南向北,反背陽而向陰之理乎--”

朱熹認為在南宋在紹興的皇陵‘土肉淺薄’,不適合做皇陵,他專門和蔡元定跑遍大江南北,最後選了新安江流域做吉穴,然後向朝廷建議,把皇陵遷到這邊。

但皇帝寧宗趙擴沒有同意和采納。

南宋曆代皇帝都是違背‘向陽背陰’的風水法則。

他們為什麼會這麼乾?

因為當時他們丟了北方,他們認為隻要陵墓面向北方已經被完顏氏占領的先祖趙匡胤永安陵和宋朝建國都開封就能振興國力,收故土。

通俗點就是把屁股對著敵人,臭死敵人。

所以南宋紹興皇陵,不但土肉淺薄,而且背陽而面陰。

要知道所有陵墓都是背靠南面,面向北方的。(咱們現代所有房子也都是負陰抱陽,面北朝南的設計,這是千百年來不變的真理,但南宋就偏要反其道行事。)

趙與芮登基後就一直想找借口遷皇陵,因為他不想自己將來死後背陽面陰。

趙與芮這時問:“你先祖蔡元定和朱熹選的吉穴在哪?”

“新安江流域。”

新安江發源於安徽徽州(今黃山),東入浙江省西部,經淳安至建德與蘭江彙合後為錢塘江乾流桐江段、富春江段,東北流入錢塘江,是錢塘江正源。乾流長373公裡,流域面積1.1萬多平方公裡。

“具體地點可知否?”

蔡模道他不記得了,不過可以回去找一下,祖父的遺作應該有記載。

但很可惜,蔡元定的書籍上沒記載,朱熹家人也沒有記載。

於是趙與芮打算讓蔡模和賴文俊去找個吉穴,然後把皇陵遷走。

賴文俊兩人出臨安的前一天,趙與芮問他:“依你們看,我大宋要重選京城,哪邊妥當?”

賴文俊和蔡模幾乎異口同聲:“冀都是正天地中間,好個大風水。”

這句話是朱熹當年的名言,這個翼都大概是指金國的燕京(後世北\\京)附近。

明成祖朱棣後來在這邊建自己的皇陵,估計也受了朱熹這句話的影響。

兩人都建議在燕京附近選京師。

但現在燕京在蒙古控製下。

趙與芮不由嚷嚷道,冀都是正天地中間,果然好風水。

確實是京師第一選擇。

趙與芮現在當然不能信推背圖,還得推翻推背圖,而且他想借用賴文俊推動大宋皇陵變遷和遷都的事宜。

這是個很好的借口。

---

蔡州城東門外的汝水河邊,人馬喧嘩,船流如織。

大量的人馬和船隻物資正在汝水河邊集合。

宋軍去年借道蔡州合擊拖雷時,就順勢攻下蔡州,這是金國第一個被宋軍攻占的城池。

當時金軍中的李亮和周勇、鄭有財三人正在宋軍中當民夫,後來全部投降了宋軍,搖身一變,從金人變成了宋人,三人回到蔡州後,每家每戶被分了十畝田,從此死心踏地為大宋朝賣命。

回到蔡州後,宋軍在蔡州組織一波降軍集訓了半年,同時在中原各州,原金國各地征招新兵。

宋軍進入中原,每到一城,先查沒當地地主豪強土地,然後在征招新兵時,每戶分五畝。

一時從者雲集,一個月不到的時間,在蔡州、許州、禹州、信陽州、歸德等十餘州募得新兵三萬。

而趙與芮付出隻不過是剛剛查抄的一百多萬畝田,他攻下整個金國,新占田地數千萬畝,九牛一毛而已。

宋軍之後把征招的三萬新兵放在蔡州、陳州、光州三州集訓半年。

半年之後,李亮和周勇、鄭有財三人又搖身一變,成為宋軍軍官,李亮為副都頭,周勇和鄭有財為伍長,其部下,大部份都是新兵,另有少量原金國漢軍老兵。

三人在金國時,周勇是李亮上司,現在掉了個頭,李亮成為周勇上司,沒辦法,李亮據說能識幾十個字,周勇大字不識一個,李亮能看懂少量軍令,而且之後還願意主動去學,這是周勇不能比的。

七月中旬,蔡州方面組建遼東都司,長春軍,共三軍,九千多人。

李亮為長春一軍一將步營四指揮使三都副都頭。

周勇和鄭有財都是其都中伍長。

所部九千多人中,大部份軍官都是原宋軍軍官,少量原金軍降兵,普通軍士有兩成是金兵漢軍降兵,大部是新兵,另有炮營是宋軍占多數,新兵少數。

七月十八日一大早,一輛馬車從蔡州城東城門穿出,來到汝水河邊。

河邊早就人滿為患,到處都是人馬。

好在現場有旗幟高高插在各處,並寫明了不同的番號,李亮駕著馬車,很快來到一側。

這邊有面大旗在岸面,上面寫著1-1-4,代表了一軍一將四營。

“嚅”李亮輕輕拉了下馬車,等馬車停穩後,從馬車上跳下。

“李亮。”周勇和鄭有財早就到了,兩人也紛紛帶人迎上。

“特娘的,你們這麼早。”李亮笑罵著,轉身拉起車簾,車裡鑽出個女人,是他的婆娘。

接著上面連接下來兩個小孩子,正是李亮十歲的兒子,和六歲的女兒。

“嫂子來啦。”周勇和鄭有財笑吟吟的接下兩個孩子,一臉羨慕。

這次上面說要去興建長春城,時間最低為五年,伍長以上可以帶家屬,伍長以下不能帶家屬,但每年可以回來一次。

李亮家中還有父母,這次直接帶了婆娘和兒女,一家五口齊去長春城,家中的田地交給父母,如果人手不夠,還可以請鄰居幫忙。

李亮現在身為副都頭,每月餉銀八貫錢,根據他的要求,朝廷給他父母每月五貫,他自己在長春城隻拿三貫,因為他在長春城有吃有住,不用花什麼錢,並且隨時可以調整,這樣他父母在家中就有餘錢請人幫忙。

周勇和鄭有財雖然不能帶家屬,但每年可以回家一趟,也是挺滿意。

加入宋軍之後,每月餉銀不缺,吃的又不錯,兩人月餉原本是五貫,和李亮一樣,每人要求在長春拿兩貫,另三貫給家裡人。

這種待遇是以前金國無法比。

每年可以回家一次,從蔡州到長春約說有一兩千裡,但一路可以乘船,將來回家由朝廷提供船隻,每次回家有兩個月假期。

這是他們低級軍官的待遇,普通軍士就沒這樣的待遇了。

朝廷這次往長春調派五萬兵馬,其中三萬左右是新兵,普通軍士要呆五年,五年後可以分批輪換回來,當然,如果晉升為軍官,就可以有假期回家。

此時幾個新兵正在幫李亮家裡搬行李,運到河邊的一條船上。

幾個新兵看起來都很年輕,十八歲到二十歲之間。

其中有個還是李亮的族侄,叫李斌。

“叔,我們要呆五年才能回家啊,會不會太長。”

“叭”李亮一巴掌抽在他後腦門上:“你拿朝廷五畝上等田的時候,怎麼不說長?”

“你娘拿二十貫安家費時,你怎麼不說多?”

“嘿嘿”李斌乾笑:“我娘還等著俺回去娶媳婦呢。”

“這不就結了。”李亮道:“你想想你以前,沒田沒錢,窮光棍一個,哪家姑娘願意嫁給你。”

“現在你有田有錢,隻要當五年兵,輪調回來時,就能娶個好媳婦,美不死你的。”

按宋軍現在的政策,五年期滿,可以調回籍貫地當兵。

邊上又一個新兵嚷嚷道:“一個月才一貫錢,不夠花吧,五年也存不了多少啊。”

“叭”李亮上去一腦巴子:“營中哪有花錢的地方,有的吃有的住有的穿,老子當了宋軍大半年了,一文錢都沒花掉。”

“再說你們難道一輩子是個小兵?老子半年前還是兵呢,萬一立了功,升起來嘩嘩的響。”

“就和我指揮說的那樣,人要有理想,要有上進心,不想當將軍的兵---叫什麼來著---”李亮說到一半忘了。

周勇笑道:“不想當將軍的兵,不是個好士兵。”

“對,就這,你們都給老子記好了,將來都要當將軍,咱們蔡州,也能出將軍。”

幾個新兵一臉崇拜的看著李亮,好像李亮成了將軍似的。

當天他們匆匆把李亮家的東西搬到船上,然後紛紛登船。

李亮這個營自蔡州汝水河登船,一路坐船到鳳陽,全程五百多裡,他們的船用了兩天一夜就到了,在鳳陽短暫休息,補允了一些物資,又從鳳陽經楚州到海州(連雲港)又是兩天兩夜。

到海州後,他們又休息了一天,並且需要換乘海船,李亮帶著幾個老兄弟上岸看了下,海州東海岸鋪天蓋地都是船,有從兩淮其他地方來的,有從浙江來的。

很多船隻運的都是各種物資。

看著海面上數以千計的各種船隻,李亮真是感覺到大宋朝國力是如此恐怖。

等他們換了海船之後,李亮就找了本都都頭,虛心向他學習識字。

都頭是原本宋軍,參軍數年了,識字比李亮多,因為和李亮談的來,還挺願意教他識字。

據都頭說,等到了長春後,願意學識字的,會有專門的教書先生上課,大宋的軍隊,從去年開始都是如此,不強製識字,願意的可以去學,但以後晉升,除了立功外,優先選識字多的。

眾人在海州呆了兩天,主要是大量人馬需要換船,還要接受各種物資。

七月下旬,船隊開始跨海,穿過黃海,渤海直接來到高麗鴨綠江,從鴨綠江進去到宋軍控製的義州。

宋軍在高麗借了幾個州,義州就在鴨綠江邊上。

船隊直接到了鴨綠江,全程一千六百多裡。

宋軍用的三角帆海船,速度遠超以前,加上來的時候又是順風,五天時間就到了。

從蔡州出發到義州,加上中間休息時間,宋軍也就用了十二天。

後面到趙與芮指定的長春城還有一千裡左右,可以先走陸路,再走海路,然後再走陸路,這樣用時比較快。

也可以全部走陸路。

宋軍是分兩波,部份輜重和大量的物資,都是直接從海州繞過高麗半島,全程海路到海叁威。

這段路程大概三千多裡,全程在海上,宋軍的船需要十五到二十天左右。

然後再走陸路到長春城,約五百裡。

李亮他們沒什麼輜重,全是步騎。

所以李亮這營走的陸路。

全營加上部份家屬六百人不到,他們有近一千匹馬騾,十幾輛馬車,所有步兵都可以騎馬或騾。

當然,因為他們營中隻有哨騎算騎兵,大部份馬都是運輸馬,不是戰馬。

他們從義州過鴨綠江,經後世通化,白山,敦化,每天走六七十裡。

十幾天後終於來到趙與芮指定的長春城。

趙與芮隨手一指,長春城已經換了位置,到了後世的寧安市。

在李亮他們來之前,工部官員已經選好的城址。

就在牧丹江邊,和鏡泊峽穀相交錯的西北角建長春城。

設計中的長春城,北面就是牧丹江,與護城河連成一體,西面是鏡泊湖,兩個方向就是天然防線,城牆長達二十多裡,人口預計為十年爭取五十萬人。

這邊氣溫也算不錯,全年平均氣溫是零下一度到十一度。

最低溫度大概在零下三度左右,最高氣溫在十二度左右,不是很冷,也不是會很熱。

這裡在後世還有個比較有名的地方,就是寧古塔。

這是後世滿族的祖居地之一,漢晉為北沃沮之地,南北朝屬勿吉,隋初稱靺鞨。

李皇當天對皇帝說是蠻荒苦寒之地也沒錯,以前這裡真是數裡,甚至數十裡無人煙。

東夏立國後,周邊人氣才聚集起來,大量野女真似的當地野人聚集到東夏旗下。

現在東夏被宋國平定,人口也全被宋軍抓起來集中到一起。

李亮他們當天就到了鏡泊湖東南的大青溝築營,結果到了現場一看,現場人山人海,好多人在乾活。

李亮跟著都頭和現場一個宋軍軍官見了面,雙方說了會話,李亮興衝衝的回來了。

“宋軍--我軍半個月前攻克北\\京,活捉了蒲鮮萬奴,東夏國用不了多久,就得完蛋。”

這家夥當了大半年宋軍,還經常忘了改口,畢竟是當了二三十年的金人,一時間有點不適應。

東夏國主力已經被宋軍打殘了,還有一些小城鎮雖然還在抵抗,用不了多久也會被宋軍平定。

周勇、鄭有財他們都圍上來問情況。

李亮說宋軍沒強攻,就是圍著城,圍了幾個月,城中彈儘糧絕,就起了內亂,然後就破城了,城破後,東夏人抵抗很激烈,被殺了好多,最後宋軍收攏到六千降兵,數萬百姓。

這幾乎占了東夏人一半左右。

降兵們都不願意跟著宋軍,但呂文德沒殺他們,以鐵鏈拷腳,逼他們建城。

此時鏡泊湖邊好多東夏百姓,有男有女,他們正在為建城準備材料,到各處挖運巨石,砍伐木頭。

還有人幫宋軍在蓋臨時房屋。

李亮他們到後,先為自己蓋房子,然後再參與屯田。

宋軍到後主要是屯田,然後空閒時訓練。

東夏的百姓這會主要準備建城材料,還有幫挖礦,建廠房,以及修路。

他們就先期是以屯田和建住房為主,等能自給自足,有住房後,再全力建城。

李亮他們先用帳篷住下,接著開始建造房屋。

開始建的比較慢,工具和工匠不足,還得屯田。

約半個月後,陸續從東面有工具和工匠從海路上岸,來到長春城。

工匠和工具越來越多,兩個半個月後,李亮全營的營房就蓋好了。

此時他們全力屯田,前期主要是開荒,耕地,建造水利溝渠。

長春城附近人滿為患,到十二月底時,五萬宋軍已經到齊,加上工匠和部份家屬,官員,宋軍在現場就有近六萬人。

呂文德的兵馬陸續平定東夏各地,前後抓了六萬多東夏軍民,幾乎是東夏全部活下來的人口,都集中在長春城附近幫忙。

其中一半人在準備建城等事宜,一半人在修路。

朝廷擴修兩條路,一條是往南,到義州和鴨綠江方向,一條往東,到海邊海叁威方向。

這兩條都有幾百裡長,估計得用幾年時間才能全部修好。

李亮他們來了四個月,長城春一塊石頭還沒蓋,但四周堆積著大量的石磚,木料,朝廷的官員工匠,天天在規劃,標線,前期工作非常認真。

進入十二月後,當地天氣降溫,低溫能達到零下,李亮他們營的屯田任務也基本完成了。

他們全營五百人,要求每人屯耕二十畝,全營是一萬畝。

他們被分派的田就在鏡泊湖不遠處,原本就有些是東夏人的田,難度比較小,稍微耕種平整下,一萬畝用了兩個月就弄好了,後面基本都是在修建水利設施。

東夏人不會用水利工具,也沒有水車,宋軍來後大力營造水車,挖通溝渠,這樣出來的糧田質量就遠超東夏人。

後世這邊附近有兩百多萬畝田,主種玉米和署類,水稻大概隻種了三十萬畝。

但現在沒玉米和署類,所以宋軍在這邊是稻麥套種,和江南相似。

整個八月到十二月,從東、南兩個方向,陸陸續續有大量的馬車,資源、糧草和民夫前來。

其中東面都是高麗人從海上的支援,宋廷以白糖,絲帛、銅錢等換取高麗人的糧食和民夫,包括牛和羊、雞。

到十二月底時,高麗國內又來了三萬民夫,專門為宋人建城和修路。

十二月底,宋軍經過大半年的準備,終於開始建城,卻在這時,李亮他們收到調令。

他們全軍三千多人,將往東五百裡,前往原東夏國北\\京,現在改名為海叁城。

海叁城在海叁威北一百裡,距離長春城五百裡。

東夏國滅後,趙與芮改名海叁城,專門軍屯。

李亮他們跟著本軍再次啟程,數天後,在一場大雪中,艱難的來到海叁城。

這邊比長春城冷多了,也就距離幾百裡。

好在這邊原本就是東夏國都,城雖然小,裡面一應俱全。

此時城中有剛來沒多久的一萬高麗民夫,加李亮他們遼東都司長春一軍加家屬三千餘人。

高麗民夫們還是在這裡修路,加固海叁城,打通海叁城到海叁威的大路,所有工程做完後,他們願意回去就回高麗,願意留下的也可以留下,但留下必須要為軍戶。

加上宋軍在海叁威還有一千多水師,兩邊距離極近,隨時可以相互支援。

寶慶八年底,大宋在趙與芮的規劃下,已經占據東夏國地盤,控製了海叁威附近的巷口,大宋兵鋒已經接近後世長春市附近,距離蒙古東北部也不太遠。

未來二十年,隻要再往東北方向建幾個城,很快就能與蒙古東北部接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