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 蒙軍的首次慘敗(1 / 1)

此時距離成吉思汗死亡已經一年多,但窩闊台一直沒有登上汗位,因為當時監國的是拖雷,而蒙古貴族中分成兩派,一派支持拖雷,一派支持窩闊台,兩派永遠有人在忙,沒空回來參加會議,這讓忽裡勒台會議一直沒能召開。(其實大夥都知道,是拖雷拖著不想召開忽裡勒台會議)

直到寶慶四年(1228年)十一月,發生了慘敗,這才驚醒了蒙古貴族。

當年十月,蒙古大將朵忽魯率領蒙古軍偏師進攻慶陽,完顏守緒一邊派陝西行省以羊酒等物犒蒙古軍,以圖緩師,一邊面又命紇石烈牙吾塔、移剌蒲阿二人領兵進駐邠州以策應慶陽軍。

沒多久,蒙軍進攻大昌原,(今甘肅寧縣東南),總帥平章政事完顏合達問誰可為前鋒,陳和尚應聲而出。

完顏陳和尚說自己已沐浴易衣,誓決一死戰,披甲上馬,頭也不回地去了。

當天,陳和尚率忠孝軍四百騎力戰,破蒙古兵八千之眾(有說是兩三千,史書記載為八千),金軍取得了大昌原之戰的勝利。

自從金蒙戰爭以來已經二十餘年,這是金朝第一次取得這樣大的勝利,而且是野戰。

蒙古在金朝和南宋方向,也是第一次經曆如此的慘敗。

金國舉國振奮,完顏守緒親自下旨表彰勉勵,授陳和尚定遠大將軍、平涼府判官,世襲謀克,一日名震天下。

蒙古在大昌原之戰慘敗之後,發現一定要團結,如果不團結,沒有一個合適的領導人,很可能被金國翻身,而且之前孛魯在山東攻略也是慘敗,宋人和金人正在崛起,蒙古人不能再內哄了。

於是寶慶四年底,蒙古準備召開忽裡勒台會議,選出新的大汗,會議定在次年八月,在大斡耳朵召開。

蒙古準備召開忽裡勒台會議時,寶慶四年(1228年)十二月,趙與芮也召集群臣,再議明年改製的事情。

自他登基以來,基本是每年一個腳步,逐步改革,完善大宋國家機器。

他要讓這個巨大的國家機器,能有序和合理的運轉。

經過寶慶三年和四年的糧田丈量和鹽稅改製,大宋的財政狀況得到有效改善,加上這幾年趙與芮發行會子減少,讓會子的價值也逐步上升,目前市場一貫銅錢,約等於兩貫會子,百姓手裡的會子,也越來越值錢了。

十二月初三。

大量的官員早早來到選德殿。

這裡早就擺好了桌子凳子,桌子上面還有水果點心和筆與紙。

大夥也習慣了皇帝對他們的安排,各按其位,紛紛坐下。

所有人表情都很輕鬆,也比較高興。

趙與芮登基四年半,大宋朝國力蒸蒸日上,百姓生活越來越好,眾大臣們是看在眼裡的。

皇帝重用的多半是正直能臣,所以對趙與芮非常認同。

即便是趙與芮在丈量糧田時,有誅過三族的殘忍,所有大臣還是堅持站在皇帝這邊。

今天來到現場的有有樞密使葛洪、簽書樞密院事李宗勉、同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兼兵部尚書魏了翁。

吏部尚書鄧若水,工部尚書徐元、戶部尚書杜範、禮部尚書楊長孺、刑部尚書李皇,侍禦史趙汝述、中書侍郎喬行簡、門下侍郎胡夢昱、都進奏院都院秦卓,權判尚書都省事梁成大。

其中權判尚書都省事原來是胡槻,但梁成大在麗正門一事表現不錯,皇帝於今年八月將其晉升為尚書省實際一把手,以示鼓勵。

當然,現在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三省的權力已經被六部大大分弱,梁成大算是上了末班車,不過他級彆和待遇都提升了,而且算是正式進入皇帝決策中心,有機會參與小會,這是他比較激動和興奮的地方。

自八月晉升以來,梁成大是第二次參會,現場就他最激動,不時與左右聊天,表情興奮無比。

他看到有幾個官員拿了一大堆文書過來,估計又有什麼重要的事商量。

這些人算是南宋目前最重要的文官,但大部份都是正直能臣,隻有梁成大和趙汝述兩人是史彌遠部下出身,以前風評也差,有些人都不帶理梁成大的,比如胡夢昱。

他內心還是看不起這種奸臣,不明白皇帝為什麼要重用梁成大和趙汝述。

現場或許隻有秦卓明白,朝廷裡,不能隻有一種聲音,忠臣和奸臣,都要用。

眾人坐下後,一邊喝茶聊天,一邊等著,沒一會,皇帝沒來,又來了幾個人。

寶慶三年的狀元黃樸、嘉定十六年進士謝方叔,餘天錫,還有一個鄭清之。

四人都算是官場新人,黃樸中狀元後,先為秘書郎,後為起居舍人,謝方叔十六年中進士,被授監查禦史五年沒移過,餘天錫和鄭清之都算是史彌遠幕僚,也沒當幾年官。

這兩人在皇帝奪權後,在翰林院寫寫聖旨,算是閒職,這次也來到現場,眾人估計皇帝要啟用他們了。

四人來後並沒敢坐,因為現場沒他們位置。

但很快內侍黃裳進來,安排人移動桌椅,不一會,又有小內侍拿出名牌,上面寫著四人名字。

四人又驚又喜,按名牌坐了下來,分彆在諸人兩側。

李宗勉等人對視一眼,明白皇帝以後可能要慢慢重用他們幾個。

不過後來才知道,皇帝隻是讓這幾人專門幫皇帝批奏折,減少皇帝的業務,這四人等於是皇帝的秘書。

他們剛坐下沒多久,外面就有胡鬆高唱,陛下駕到。

眾人趕緊紛紛起身,等趙與芮進來後,由葛洪帶隊,同時跪下,高呼陛下萬歲。

“快起來,都坐,都坐。”趙與芮哈哈一笑,也坐在自己的禦座上。

等眾人依次坐下,趙與芮則看向戶部尚書杜範。

杜範立刻站起來,拿起面前文書,向眾人大聲道。

經過寶慶三年和四年,近兩年在全國丈量田地,現在大宋寶慶四年的全國田地數已經出爐。

全部截止十月最新,全國糧田面積為七億一千多萬畝,其中還包括大員和濟州三十多萬畝。

眾官員還是第一次聽到大宋在大員和濟州還有糧田。

這數據一出來,眾官員也是一片嘩然。

兩宋以前曆代統計最多也就是五億多畝,當時還是據有北方的情況下。

現在失去北方(但得到了山東),重新丈量之下,居然達到七億畝,可見之前隱瞞了多少糧田。

杜範等眾人震驚過後,繼續道,去年糧稅還是按以前標準收的。

兩浙江南為三鬥,其他為七升到一鬥。

“兩浙和江南四路,糧田約一億多畝,畝產兩石--三石,畝收三鬥。”

說到這裡,杜範頓了頓,自己臉上也露出驚駭之色,片刻緩緩道:“理論上,最少可收稅糧三千萬石。”

“啊”四周再次驚叫,很多人臉上露出不可思議之色。

但這個是理論上的數據,儘管趙與芮相當重視水利建設,去年前年也連續投入數百萬貫興修水利,天災還是會有,各州府產量也不定。

但考慮到還有官田有一半的租,隻要沒有大災大難,理論產量是不會少於三千萬石的。

原本趙與芮登基之初,全國也就收稅一千多萬石。

但朝廷去年在這幾路收稅為兩千三百萬石,這還是去年當地駐軍等用糧後的餘留,直接入國庫的。

南宋稅糧少,除了隱瞞土地,還有地方貪腐和官紳不交或少交稅,現在皇帝著重治理了這幾方面,稅糧一下子就上來了。

其實明朝在這邊的產量也不錯,明弘治年間,鬆江府一府產量就有九百四十萬石,但產量歸產量,朝廷稅收卻極少,終明一朝,年收糧稅都在兩千到三千萬石之間,相當之慘。

“另外其他各路,糧田約六億畝,畝產最低一石也有,高的一石多,兩石。”

但南宋不管你產量多少,都是按實數,收七升或一鬥。

這些田理論上能收四千多萬石。

但因為各地有天災,有失收欠收,趙與芮也相當寬容,最後實際為三千兩百萬石。

於是經過趙與芮長達兩年的丈量糧田,全國糧田無處藏身,加上各地執行稅收得力,稅糧暴增,達到四千多萬石。

“陛下聖明。”杜範這數據一報出來,梁成大立刻大拍馬屁:“我大宋立國以來,唯陛下治理有方,百姓亦能安居樂業。”

這馬屁拍有點不要臉,把太祖太宗仁宗等都給秒了,現場好多人用鄙視的目光看向梁成大。

趙與芮則一臉理所當然的表情,論對付地主和官紳,老趙家當然沒有一個比的上我。

其實過去這兩年,民間動亂還是有的,有些地方都有地主甚至官紳反對丈量和鹽稅改製,隻不過被趙與芮雷霆鎮壓而已。

接著杜範又繼續通報去年數據。

相比寶慶元年的數據,現在明顯好看了很多,所有人都能感受到大宋國力的蒸蒸日上。

去年全國金入庫十五萬兩,金這玩意,宋朝礦產出來的不多,倒是日本比較多,趙與芮都是通過外貿或私下商業,從日本換來不少。

另去年全國白銀入庫六十七萬兩,也破了兩宋的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