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 重炮出世(1 / 1)

此時火器局侍郎唐波,郎中章小石紛紛帶人迎上。

打造冷兵器的匠作局負責人劉福隻是郎中,且屬於工部的下屬單位。

火器局是單獨部門,直屬皇帝,唐波和劉福是同時投靠的沂王,現在兩人官位就差了兩級。

可見皇帝對火器局的重視程度。

不過趙與芮也沒虧待劉福,給劉福的所有福利都按侍郎來,劉福也非常滿意。

火器局和工匠局就在隔壁,皇帝趙與芮來了沒多久,隔壁劉福也帶著幾個人來了。

皇帝這時正站在鳳凰山腳下。

對面就是鳳凰山,山壁直接被當成炮靶。

距離山壁五百步外,放著火器局新造的一千斤兩百斤重炮,‘27式’寶慶大炮。

在濟州島時,火器局開始造的火炮主要有三種規格。

350斤重用來城防和船用的。

250斤和150--170斤,這兩種用來野戰的。

後來經過試驗,發現150-170斤的炮,射程太遠,威力不夠。

其炮彈隻有兩斤左右,打中目標後,動能基本就消失殆儘了。

而像250斤的炮彈,重四斤,打中目標後,還能滾好遠,可以削好多人或馬的腳。

在經過去年山東和嚴實、石天祿的大戰後,炮營很快反饋過來。

250斤的實心彈威力還是不夠。

250斤的火炮如果打中人或馬後,就會被抵消很大的力量,有時打中人的胸口就直接停下了,也不會有反彈和跳起。

打到頭、肩膀或腳和地上等,還能滾起來,造成二次殺傷。

所以宋軍的火炮,當時最好不要直接命中目標,打到地上彈起和滾動,反而能造成更大的傷害。

這證明炮彈威力還是不夠。

火炮營錢大青稱,如果火炮口徑再大些,射程再遠些,一炮下去,可以撕出一條長長的血路,殺傷力能倍增。

這需要更大更重的炮彈。

於是更大更重的火炮,就被提上議程。

趙與芮開始的想法,主要是為了野戰考慮,太重的火炮,馬車無法裝卸。

他們造的四輪馬車,正好裝下250斤的火炮,還能同車裝些炮彈和火藥,滿載是四百斤,用兩匹馬拉,速度比較快,遇到難走的路,再讓兵士推下,也不用民夫,適合長途行軍。

火炮再重,就無法用馬車裝卸,隻能拖在後面,那需要更多的人來推,行軍速度肯定會受到影響。

不過考慮到明末時,後金經常拖著幾千斤重的火炮到處跑來跑去,趙與芮決定也打造千斤重炮。

明末的火炮又大又沉,火藥配方還不標準,就這樣號稱紅夷大炮的威力還是非常驚人。

但明末的紅夷大炮要用四頭牛來拉,因為炮不多,趙與芮炮太多,隻能用馬拉,所以重量不能太沉,最終打造了一千兩百斤的重炮。

此時唐波正向趙與芮介紹新火炮的數據。

“長一百七十八,圍二十三,內徑十二,倍徑十二。”

趙與芮一聽這數據和以前的炮都不一樣,疑惑的看向唐波。

唐波趕緊向他仔細介紹。

27式火炮和以前的有幾點不同,首先是看圍和內徑數據就知道,炮壁加厚了。

加厚炮壁是為了耐用。

章丘大戰,現場最快有人五分鐘左右打一炮,最慢的約八分鐘左右。

基本打一炮後,騎兵就已經衝到面前,第二炮隻能往敵軍後陣打。

當時大夥為了殺敵,儘量加速打,但連續的發射,炮管很難冷卻,容易損壞。

如果用五分鐘打一炮的速度,連打到七八炮,炮管就可能會變形。

雖然當時還能勉強用用,但戰後就要重鑄。

“現在加厚了炮壁,我們試驗後發現,如果一柱香內(五分鐘)打一炮,大概打到十二炮,炮管才會變形。”

而一場有重炮的戰鬥,通常十炮左右可以結束。

如果重炮足夠多,打的時間再慢點,或許六七炮就能結束戰鬥。

“現在炮彈多重?”趙與芮問。

現在的炮彈直徑約為十一,重5400克。(宋每斤600克),約重九斤。

相當於後世十斤多。

這個炮彈就比較沉重了,明末最大的紅夷大炮炮彈也就二十斤左右。

最大的紅夷大炮有三米長,幾千斤重,後金拖運時,要用四頭牛加幾十個人,行軍是非常緩慢。

但重炮的威力是顯而易見的。

唐波說,這九斤重的炮彈在兩百步內打到人身上,直接能把人打穿。

這種炮彈打在人群裡,立刻可以撕出一條血路,殺傷力成倍提升。

趙與芮火藥配方比明末時強,雖然是十斤重的炮彈,但在兩百步內,威力不比紅夷大炮差,隻是超出兩百步後,威力就不如紅夷大炮二十斤重的炮彈,畢竟人家重量在那。

“陛下,其實還可以減少炮的重量,比如那幾道圈,和中間的長痕--”這時邊上有個官員開口。

宋軍的火炮,不管什麼型號,中間都有三個圈,這三個圈凸出來圍在炮身上,也是比較占重量,另外還有一條長痕在炮身上。

很多工匠不明白為什麼要圍三個圈,這不是多餘的嘛。

那長痕更是難看。

“這個圈不能減,一定要。”趙與芮笑道:“長痕留著有用。”

他弄三個圈當然是有原因的。

在歐洲木鑄法沒有進來之前,在泥鑄法和失蠟法沒有發明之前,明初的火炮,都是一截截箍起來的。

這樣的炮極不耐用,很容易崩斷。

趙與芮每門炮都在外圍弄三個圈箍,這樣外人看到,肯定認為火炮是由三四節合並而成。

如果仿製,必然也是先造三個短管,再拚接,這樣的火炮質量極差,根本不堪用,並且很容易炸膛。

長痕給人另一種感覺,會以為是先打造的厚厚鐵片,然後卷起來成炮管,再連接,所以會留下長痕。

這兩種標誌是趙與芮故意留著,一旦火炮遺失,彆人得到想仿製,要麼先打三節再連起來,要麼打厚厚鐵片卷起來,肯定想不到泥鑄法啊,失蠟法,到時火炮質量奇差,根本沒什麼威力。

趙與芮當然沒說為什麼要留著這些看起來是瑕疵的東西,所以大夥都不知道,原來自家官家,會這麼陰險。

“現在幾匹馬能拉起來?”趙與芮這時問。

他們火炮連炮架重一千四百多斤,炮架有兩個大木輪,用了鐵黎木打造的輪子,比較耐用,輪子高一米五左右,非常大。

“跟上步兵,不講速度的話,隻需要兩匹馬騾,四個人,當然,馬騾最好要輪換。”(等於還是一門炮要配四匹馬騾,對馬騾數量的要求高了。)

如果是騎兵想帶著,跟著騎兵的速度,至少得四匹馬,而且同樣要有輪換,比如一門炮帶八匹馬,四匹輪換,同時要配有八個人,遇到難走的,需要推助和填補等。

炮越重,相關配套的人員和物資就越多。

趙與芮之前希望儘量減少隨軍民夫,能不用民夫的地方,儘量不要用。

現在出了重炮,每門重炮至少要配四到八匹馬騾,四到八個人,對後勤要求,一下子就提高了。

趙與芮想了想:“每門重炮再配兩輛四輪馬車,一輛裝炮彈和火藥,一輛裝草料和糧食。”

這樣再算算,外出帶一門重炮需要的人和馬更多了。

考慮到現在宋軍大部份還是步兵,一門重炮就算四匹馬騾,四個人運輸,加兩輛四輪馬車,兩輛馬車又需要四個人,四匹馬。

那一門重炮需要八匹馬,八個人,這還是最低標準。

以前一個炮營五百多人,二十五炮,每門炮是四匹馬,四個人,現在相當於翻了一倍。

以前一個炮營也有兩百匹馬,主要是為了運輸和輪換。

但現在如果為了輪換,兩百匹馬騾估計不夠,最少得帶四百匹,幾乎是一人一匹馬了。

至於人手,要麼配上民夫,要麼還是用炮手。

趙與芮的炮手都帶著弓弩和長槍,既能當步兵用,又能當炮手,現在還要全部當馬夫,真是一人兼多職。

“炮營五百多人不變,二十五門炮也不變,五門霰彈炮,五門27式,十五門24式。”

趙與芮給炮營改了下,每個營帶五門重炮。

“每營另帶三百匹馬騾,四輪大車改為七十輛。”

這樣改製後,增加了馬車和馬騾,足夠輪換拖拉重炮,同時也增加了負重能力,提升了後勤強度。

彆看重炮才五門,但這個火力放後世都算比較強。

因為趙與芮設計的是一個軍有兩個炮營。

他一個軍是六千人,如果是六萬人的大部隊,就有二十個炮營,擁有五百門火炮,重炮是一百門。

這種配置,就算是後世明末後金也好,明朝也好,清朝也好,都是沒有的。

對面就算來十萬人,都不夠他五百門火炮打。

當然,受限於這個時代的生產力,和炮兵的培訓難度,他現在在整個山東十幾萬兵馬中,都沒五百門火炮。

目前趙與芮就是需要時間。

現在彭義斌五萬多兵馬,用野戰的隻有三個炮營。

另外有些炮都用來守城。

朝廷下步還要造更重的幾千斤的炮給重要的大城要塞,這都需要時間和物資。

所以趙與芮先要造些炮,給山東各重城守城用,然後再配置給步營。

還要給京湖,兩淮等地同樣配置訓練火炮。

想要全國軍隊都能按他設想,每軍能有兩個炮營,估計得三年甚至五年後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