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將來還是要靠野戰(1 / 1)

孟瑛和張能回來後,立刻向孟珙、崔與之彙報了與蒙軍交戰的經過,明顯表示,宋軍也要練騎射,弓手訓練還要加強,甲具還要改進,打造更多的劄甲。

皇帝把天下工匠招為吏員,已經極大提高了工匠們的待遇,南宋此時的工匠比任何朝代都受尊重,待遇要高,做事也儘心。

但劄甲打造不易,崔與之和孟珙來了一年多,才打造出兩千副,還要分配到各軍。

戰後,孟珙和崔與之根據他們的彙報,再召集了軍中多個參與大戰的中層軍將和部份兵士談話,最後寫了份報告給皇帝。(這全是皇帝的要求,每次打完仗,一定要收集軍中各層指揮和普通軍士的經驗想法,前期要送到皇帝那邊,中後期可以自己留著。)

這是他們第一次和蒙軍交戰,立刻要總結出來,遞交皇帝那裡。

孟珙根據兵士們和軍將們的想法,總結了幾點。

一是劄甲肩膀和前胸上半部還要加厚,這兩地方是蒙軍射的最多的地方。

此戰宋軍幾乎個個中箭,很多人中了好幾箭,事實證明隻要沒被近距離射中,傷勢不重,甚至不能入肉,隻會入甲。

他們帶回來了蒙軍的箭支和弓,發現蒙軍大部份都是七八鬥弓,也有少量用一石弓的。

用蒙軍的箭和弓來射他們劄甲,按距離遠近,估計殺傷力,來增換宋軍劄甲肩胸部甲片厚度。

孟珙建議劄甲重量再加八斤,達到三十八斤。

加的八斤主要在肩膀和前胸,另在脖子後面又加了塊,以防拋射。

同樣,他們還帶回了蒙軍的衣甲,用自己的弓箭和弩箭來評估蒙軍的甲的抵抗力。

蒙軍基本皮甲和鎖甲多,時鎖甲在中原不流行,蒙軍西征之後,從歐洲得到鎖甲,鎖甲比較好看,也有防禦力,開始仿造。

孟瑛提議,朝廷弓手的弓,七八鬥就夠用,隻要全部換成重箭頭,破甲無憂。

因為他們發現蒙軍的箭標準不一,但有部份重箭頭,破甲很厲害。

時南宋弓兵因為體質和缺少訓練,基本是六到八鬥弓,大部份是六鬥,七鬥,能拉一石的都在用神臂弓。

趙與芮得到信件之後,立刻下令全國各地弓手訓練手臂力量,提升弓力,打造重箭。

二是長槍兵在此戰中受創較少,前期很少能中箭,舉起盾牌後,基本就射不到,而且蒙軍看射長槍兵效果不好,就專射後面弓弩手。

長槍兵劄甲可以減輕,降到二十斤,重點還是保護頭和肩膀,腰部以下都可以放棄。

但長槍兵太少,川軍用的吳璘戰術,隻有三四排,明顯不夠,戰鬥中前面損失後,需要弓手去揀起長槍頂著,按孟珙提議,長槍兵最少要六排。

三是強弩有些雞肋,射的較慢,神臂弓射兩箭,強弩才能射一箭,蒙軍衝鋒時,他們隻射到一輪就進入弓手打擊範圍。

兩軍對射時,因為強弩手在第三層,處於蒙軍火力覆蓋最多的地方,強弩手因為要用腳踏,動則彎腰,死傷最眾。

孟珙提議放棄或用少量強弩,第三層改為弓手和持盾弓手,搭配一列弩手,每弓手身邊放一名舉盾弓手,護罩兩人。

宋軍第三層通常是蒙軍箭雨落下最密集的地方,受到傷害也最大,用舉盾兵護佑弓兵,不但能減少傷亡,也能對蒙軍造成傷害。

強弩射一箭,弓手可以射四五箭,理論上雖然多了一批舉盾的人,但第三層輸出是沒有減少,反而增加,另外舉盾者和弓手每過一段時間,可以輪換,有效保持第三層的戰鬥力和輸出。

孟珙還說蒙軍近戰時,有人會扔出骨朵,小錘,甚至小斧頭。

宋軍長槍兵應配備短刀。(飛刀)

等蒙軍衝鋒到前時,可以飛刀扔戰馬或蒙軍。

孟珙上信一大堆內容,基本皇帝都支持同意,在信最後,孟珙說,從長期來看,想打敗蒙軍,將來還得出去野戰,想殺到蒙古境內,還得靠騎射。

野戰靠守是守不住的,當天幸好蒙軍兵少,他們又來了援軍,而且不缺糧。

如果在野外比如草原上被蒙軍粘住,沒有糧食,早晚會被活活拖死。

所以宋軍還是得練騎射,要能正面和蒙軍對抗。

但這騎射不是一年兩年三年能練起來的,是個長期的過程。

這古代通信還是很麻煩的,南宋從四川到臨安通迅是很慢的過程,要不然四川也不會形成自治,連財政軍事都幾乎是獨立的。

時趙與芮登基後,立刻改製了都進奏院,著重建設驛站。

從四川到臨安的通信,采用了水陸結合的方式。

時蜀口大本營在沔州,孟珙長期在這邊,崔與之在成都和沔州兩地來回,近七十高齡,相當辛苦。

從沔州的信出來,都是從水路沿漢水到襄陽,再從襄陽到九江,再從九江到信州,再從信州到臨安,全程約兩千多裡,大概有三成是走水路。

陸路是八百裡加急快件,水路二十四小時都在開船。

沔州到臨安如果路上順風時間多,最快十天能到臨安,慢的話十二天也能到,效率在這個時代算是比較高的,成都到臨安稍微晚兩天左右。

皇帝專門在都進奏院設了四川到臨安的專用快船,加上快馬,把成都到臨安通信時間縮短了兩三天。

而在他之前,南宋到成都最快紀錄是十八天,用的金牌通信。

南宋光宗時,時樞密使趙汝愚曾把送信時間做為考核,要求每站到下一站的時間都計算在內。

這和趙與芮現在的設定差不多,但趙與芮加了賞錢,趙汝愚又沒給錢。

所以這效果不但沒有,反而越來越差。

到寧宗時代(1207年)十一月二十九日,朝廷下旨讓四川製置使楊端明到臨安彙報工作,聖旨到第二年的正月月底才到,足足走了五十多天,接近六十天才到。

所以南宋後期,臨安到四川的通信是一言難儘。

趙與芮現在改製之後,又加大了通信傳達的獎勵,這效率立馬就起來了。

成都到臨安的新紀錄為十六天,比以前的金牌還少兩天。

趙與芮接到信後,按信中提議,下令全國各地改造劄甲,打造重箭,調增弓力,和陣形,完全以蒙軍為戰略對手來進行。

同時讓四川運了三萬匹戰馬到京湖戰區和兩淮戰區。

因為四川現在也養不了這麼多戰馬。

此時趙與芮在濟州島,每年穩定產兩萬左右戰馬,加上西夏前後弄來近十萬匹,南宋戰馬擁有率達到新高。

從四川到京湖,再到兩淮,各戰區主力部隊,最少都有兩萬左右的戰馬。

而西夏群牧所的到來,為南宋在川貴地區的養馬業打了下紮實的基礎。

南宋川貴地區也產馬,全國各地也在想辦法養馬,但養的馬都不是合格的戰馬,隻能負重或運輸。

西夏群牧所的人到後,在皇帝趙與芮的示意下,很快他們遷居到烏蒙大草原。

烏蒙原為部落首領之名,為唐代阿統的第十一世孫。他兼並周圍一些小部落,統治了今昭陽、魯甸、大關、鹽津等地。

到兩宋時,烏蒙歸四川,熙寧年間,宋廷封阿杓為烏蒙王,確定了烏蒙與宋廷的臣屬關係。“烏蒙王”阿杓原名羅星,是江西吉安人,宋代才入籍滇南為烏蒙帥,之所以封烏蒙王,是因為參加討瀘(州)夷有功。

這地方在元朝時,劃歸雲南,明朝時又劃到四川,清朝時又劃到雲南,後世歸屬貴州。

烏蒙地處三省交界處,最有名的就是烏蒙大草原。

當地有十幾萬畝大草原,非常適合放牧,除了雲南外,烏蒙大草原應該是西南幾省中唯一能養戰馬的地方。

但這會當地有強大的土司番族勢力,原曆史一直要到清雍正年代,才被朝廷完全鎮壓消除。

趙與芮給烏蒙當地繼續封王,以鹽和白糖、絹帛等物安撫,暫時借用草原養馬。

土司們主要還是住在山區僻遠處,對草原上掌控原本就很一般,當然很痛快的同意了。

-----

寶慶二年八月中旬,臨安城。

今天一大早,趙與芮就帶著牛寶等隨從來到工部匠作局。

朝廷在路及以下已經開設火器司,但京師中樞還沒有動,目前工部有設匠作局,主要打造冷兵器。

火器局單獨設在工部之外,由趙與芮親自負責,地址在臨安最南部,原禦馬營西側的鳳凰山腳下,過去這一年,趙與芮正慢慢從濟州遷運火器局的工匠和人員,鳳凰山方圓五裡內劃為禁區,原禦馬營營地也被劃為火器局。

匠作局就在火器局隔壁,四周皆是新的京軍守衛。

趙與芮新設天子親軍十五軍,每軍六千人左右,臨安守軍目前是九萬多,看守工匠局和火器局的是‘神機軍’。

神機軍統製為李平豹,副統製為牛寶,李平豹原來是皇城司提點,現在牛寶身兼皇城司提點,做為趙與芮貼身衛隊隊長。

剛到匠作局,李平豹已經帶人在門口等著,現場四五個軍將,要麼都是趙與芮上台後新提的,要麼就是趙與芮以前王府的人。

趙與芮不動聲色向眾人一個個打招呼,然後帶隊進入匠作局。

他上台前,主要依靠李家和秦家的人,還有部份皇城司軍將。

軍中大量高級武將都是這三批人。

現在皇位基本坐穩了,他就要開始逐步提拔其他軍將,控製李家和秦家的勢力。

過去一年裡,他主要提拔在史彌遠時不得誌的軍將,包括郭城璋郭家以前的勢力,慢慢在軍隊中尋找平衡,不能讓一家獨大。

同時重點培養自己的心腹,將來可以逐步取代各地武官。

此時他身後還跟著一個年輕武官,這武官就是他今年破格取用的曹友聞。

曹友聞是宋朝名將曹彬後代,今年剛剛申請特奏,原曆史他今年中的進士,因為趙與芮今年整頓官場,科舉推期,所以有官員為其申請特奏,這家夥後來戰死在蜀口三關五州之一的仙人關,算是南宋抗蒙忠臣名將。

這次趙與芮在看到特奏名單介紹,上面寫著曹友聞能文能武,便召見曹友聞,和其面談後,再讓牛寶試了試,果然能文能武,算是個人才,於是改授皇城司押官,成為隨行武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