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略有盈餘(1 / 1)

其餘的移民,趙與芮提供種子,牛,和農具,按此時宋製,一般地租是五成。

但是如果主戶(趙與芮)提供牛和種子什麼,會達到六成七成。

兩浙其他地方,基本會到七成,用來壓榨百姓。

趙與芮相當重視水利,金塘島又是山包田,即便到後世都是產量盛地,當地每畝年產達六石。

趙與芮隻收五成地租,朝廷稅是畝三鬥。

這樣移民來的佃戶,每種一畝田,扣掉五成地租,三鬥稅,每畝還能拿到兩石多,這在南宋是相當不錯。

去年金塘島這邊,算上水軍開支,糖戶開支、製糖成本,其他開支,去年從三月到十二月,總共支出六十多萬貫。

常安有個小本子,上面一筆一筆記的很清楚,並沒有公開說,隻是說了個大概總數,具體數字,隻有趙與芮和秦卓等幾個重要心腹知道。

金塘鎮水軍現在一千五百人,每月工錢近五千貫,水軍所有家屬都在幫忙種甘蔗,製糖,捕魚,或種田等,支付工錢和所有夥食,每月約六千貫,僅水軍一千多戶,月支出一萬一千貫,年支出十三萬兩千貫。(糧算是自產自足)

金塘島水軍今年添置大小戰船,二十多艘,前後花了九千多貫。

很多兵甲還沒有配上,這要等濟州島匠作局成立後,才開始打造供應。

另有十艘中型運輸船專門來往金塘島到定海,用來運糖,支出八千貫,然後雇傭的水手兼搬運和他們家人(全住在大鵬島上),年支出一萬八千貫。

其餘屯田戶需要支糧可以不計,但製糖戶和少量種養殖和捕魚戶是需要支付工錢和包吃的,月支工錢加包吃達一萬八千貫,年支出二十一萬六千貫,其中製糖戶去年還每戶給了年終獎,總計支出兩萬多貫。

另有移民時給的安家費或動遷費等,又花了七八千貫。

然後製糖中的采購糖汁,罐缸成本等各種成本,二十一萬四千貫。

這樣金塘島全年支出已經出來。

去年三月到十二月,趙與芮一共在金墉島投入了六十一萬七千貫。折合會子一百八十多萬。

全島糧食用完後,餘一萬多石,算兩貫一石。

趙與芮還是投入了五十九萬。

趙與芮聽完也是略有震驚。

小小的金塘島上,才幾萬人,就投入近六十萬貫,真是用錢堆積起來的。

那麼虧本沒有?

此時顧田接著又說了。

去年自己的甘蔗剛剛種下,一共六千畝,而且栽種時時間有點晚,最後產量不高,畝產約兩千斤,而此時正常的甘蔗田,畝產應該在三四千斤左右。

到明朝時,下田為六七千斤,中田為七八千斤,上田能到九千或一萬斤。

南宋甘蔗品種沒有後面豐富,產量基本在三千到四千斤左右。

甘蔗出汁率又根據品種不同來看,宋時大概在百分之十到十三之間。

咱們折個中,算百分之十二,以畝三千五百斤為例,畝產糖汁四百二十斤,受限於這個時代的技術條件和方式,約兩斤糖汁出一斤糖,畝產為兩百斤糖。

大概17.5斤甘蔗出一斤糖。而後世,大概七八斤甘蔗出一斤糖,約等於宋朝一倍。

去年金塘島自產各種糖共六十萬斤。

其中雪糖為三十五萬斤,白糖為五萬斤,冰糖為十萬斤,紅糖為十萬斤,他現的在糖剛剛上市不到一年,主要還是靠些自己出去賣,按他賣價一貫,五百文,八百文,三百文算,約賣了四十萬貫,平均每畝甘蔗田,賺了六十六貫。

另在外收的糖汁,每百斤為兩貫。即以一畝八貫多,花了十六萬貫,約收了兩萬畝的糖汁,幾乎把兩浙距離定海縣兩百裡的糖汁收完了。

這些糖汁全部煉成糖的話,能創收一百三十二萬貫,扣掉進價成本,還能賺一百十幾萬貫。

但他現在出現幾個問題。

第一他抬高了糖汁的收購價,原本市面上,每百斤糖汁才一貫,趙與芮抬高一倍價收,這使的兩浙附近大量的糖汁賣到他這裡,造成市面上以前的普通老百姓們用的粘稠狀液態沙糖產量大減。

普通糖戶賣糖汁比做沙糖賺錢啊,所以直接把糖汁賣給趙與芮。

市面上低價糖幾乎瞬間消失不見,普通老百姓又消費不起趙與芮的紅沙糖,老百姓們隻能使用麥芽糖。

但麥芽糖產量也不高,這使得大量的老百姓用不起糖。

當然,即便到明朝,白糖也不是普通百姓消費的起的,明朝賣給英國的糖是1000擔(154000市斤)28000八單位裡亞爾(17612兩),合計為0.11兩/斤,相當於現在一百多文一斤,國內稍微便宜一些。

明朝普通人年收入大概在10兩,一斤白糖的價格大概是明朝人收入的百分之一。所以明朝人吃糖大概就和現在人吃中高檔的茶葉差不多,也不是天天能吃的。

趙與芮高價收糖汁的行為,造成現在兩宋兩浙路,已經有糖荒出現,老百姓吃不起糖。

第二個問題是,趙與芮收購了太多的糖汁,原本是想鼓勵大夥都種甘蔗,然後以後再降價,打擊下其他製糖戶。

不料這麼多糖汁收購後,他沒有這麼多人手和地方來製糖。

去年他一共製糖一百多萬斤,除了上貢和日本高麗,還有各軍頭等交易用了些,賣到錢的約六十五萬貫。

基本和他支出持平,略有贏餘。

趙與芮一一與金塘島上的人見過面,問過話後,又逐步召見濟州島各部負責人。

濟州島那邊,現在負責管理的人有陳小刀,石狗兒、秦越,劉新、嚴英、李平夏,李平豹、李平山、錢斌、陳濤等。

嚴英先說了下今年人員的整體情況,濟州島正式的移民,從七月份才算開始,第一批從福建回來的工匠等去了濟州島,八月後,李全他們才有移民過來,九月份,兩浙當地也有百姓自發前往。

“到本月為止,李全等移民共一萬四千戶,三萬六千四百三十六人,四海貿易(秦家九艘船在南宋九路各地收集工匠醫生等)移民一千六百三十二戶,共五千兩百十八人,各地自發前來兩百多戶,九百餘人。”

從七月到十二月,五個多月時間,濟州島已經多了四萬人。

但因為大部份都是北方來的,很多精壯已經被北方諸軍頭強征為兵,所以濟州島上的精壯比較少。

這一萬六千多戶裡,18--30歲內的精壯,也就一萬兩千人,戶均一個都沒有。

“北方運來的人越來越少,各地軍頭都在搶人,明年怕是會更少。”

北方各軍頭把附近能賣的人都賣了,再遠的地方就要靠打仗來爭奪,所以從北方來的人口集中在今年最多,後面肯定越來越少。

“今年和明年,也是我們最困難的一年,熬過去就好了。”嚴英這時道。

濟州島突然加了這麼多人,加上趙與芮條件給的好,才能穩住民心,但很多東西都沒到位,今年和明年是最難熬的一年。

趙與芮給移民的條件是,首先分戶,除了屯田戶不供吃外,其他戶都要包吃。

這就要他從日本高麗進口大量的糧食,但這還是小事。

住房太少,屯田物資奇缺,現在每天都有船從定海往濟州島去,劉成和嚴英還從高麗收購耕牛。

前兩年就是打基礎的兩年,趙與芮主要是保障移民的生活需求和用品,還要建立自己的種養殖場,形成自給自足。

濟州島是天然的大牧場,養牛養羊什麼非常方便,但在數量沒有起來之前,肯定非常困難,前兩年的糧食還得靠進口。

“建築戶分了三千戶,加上原有的四千戶,島上已有建築戶七千戶。”

“屯田戶分了三千戶,加上原有的兩千戶,島上有屯田戶五千戶。”

“養馬戶分了一千戶,目前有兩千戶。”

之前養馬戶還負責養牛,現在又新分出養牛和養羊戶,專門養一樣,各一千戶。

“另有鹽戶、種植戶(水果蔬菜)、捕撈打漁戶、養豬戶,各五百戶。”

“製糖戶五千戶。”

餘下的全是各類匠戶,約一千多戶,將來會安置在各工場,還有些讀書人,則會在島上開辦的學院裡教學,各戶的孩子可以免費上學,主要以識字為主,等到十三四歲後,大部份會派去各工場學習手藝,少部份會被趙與芮抽選進王府。

他要慢慢形成自己培養工匠的模式。

其餘像匠作局、火器局等都在穩步建造中,現在還是缺人,關鍵還是缺勞力,如果有十五萬人,十萬勞力,進度能加快很多。

“目前島上儲存了生銅二十八萬斤,硝石四十六萬斤,硫磺五十二萬斤,稻穀二十六萬石,豆類二十萬斤,木料十六萬斤,鐵料五十六萬斤。”(其中鐵料基本是信州礦場運過來的)

日本賣到兩宋的糧都是稻穀,折成糧食要按七八成計,但稻穀好儲存,目前先存在濟州島,後繼看哪邊需要就送哪邊,至於豆類,除了自己榨油,主要就是用來養馬。

這些東西,都是趙與芮的白糖和銅錢換來的,但趙與芮感覺日本銅產量還是比較差。

他的信州銅場一個月都不止這麼多,而從日本進口生銅,快半年才這麼點,劉成答應他的五十萬斤生銅,到現在還沒運完,沒辦法,日本產量跟不上,有錢也買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