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南宋人口問題(1 / 1)

趙與芮給秦卓的任務,就是現在開始準備物資,購買牛羊農具油鹽等物,同時要開始想辦法移民。

百姓們好好的住在南宋,誰願意往濟州島去。

古代的百姓願意背井離鄉,通常隻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天災,沒的吃了,隻能往外遷移,第二種是兵禍人禍,也很難生存,隻能往外遷移。

簡單說,隻有活不下去,百姓們才會遷出去。

當然,在南宋還有第三種,大量的商人感覺到國外生活好,更容易賺錢,就會帶著財產離開南宋,移居到海外,南宋兩浙路這樣移民走的商人還挺多的。

兩浙這邊移民還有個特點,通常會一群一群的移,所以人口流失會比較大。

哪怕後世,溫州人做生意,也是抱團成群,帶著同村同族,一起去外面乾,這是有傳統的。

我們看下兩曆史上兩浙江人口數據對比,可以看出移民巔峰就在嘉定十二年後。

乾道九年(1173)兩浙戶數為二百二十九萬戶。

嘉定十二年(1219)兩浙戶數為二百八十九萬戶。

四十五年間,戶數增了六十萬,平均一年增十幾萬,這是看起來很正常的。

但到嘉定十六年(1223)也就是現在趙與芮剛到定海縣的這年,兩浙戶數突然降為二百二十萬。

短短四年時間,整個兩浙江,少了六十九萬戶,兩三百萬人。

要知道,從嘉定十二年到十六年,兩浙這邊並沒有大規模的戰役,受到戰爭波及影響很小,但居然出現這麼大規模的人口變動。

接著再看到寶慶元年(1225),兩浙戶數降為一百九十七萬戶。

僅兩年間,又少了二十三萬戶。

趙與芮來到定海的時候,正是兩浙大規模人口外流的時候。

一個國家的人口快速外流不外幾種因素,大夥覺的國內不好,大夥覺的國外好,大夥覺的國內不安全,大夥覺的國外安全,大夥覺的國內不好賺錢,大夥覺的國外好賺錢。

此時南宋具體人口外流是什麼原因,曆史學者們不在現場,自然也隻能靠猜。

但‘住蕃’占據了大多數,很多村落家族,都是舉族遷移。

趙與芮說到移民,當地大戶嚴康有話要說。

“回大王,下官發現,這幾年整個兩浙,人口外流比較嚴重,下官有個仆人告訴下官,他老家村落舉族遷移,一下子走了上百人。”

嚴康雖然不是本地人,但家裡好多仆人是本地人,這幾年深有體會,甚至有仆人契約期沒到,直接悄悄跟著族人跑了。

趙與芮則問:“百姓們為何要移民海外?背井離鄉?”

嚴康愣了下,欲言又止,下意識看了眼秦卓。

秦卓立刻道:“大王開明,當我們如---自己人,嚴乾辦有什麼就說。”

秦卓本來想說,視我們如兄弟,然後想想,自己將來會是趙與芮嶽父,這個兄弟兩個字,到了嘴邊又咽了下去。

嚴康這才說道:“百姓的田越來越少,大量的田都被官勳和富商士紳收到手中,百姓們生活艱難,甚至無田耕種,隻能離家出走,另尋生路。”

嚴康說的就是兩宋嚴重的土地兼並問題。

兩宋分主客戶,主戶就有田的,客戶就是沒田的,也就是佃戶。

當然,曆史上各朝各代土地兼並都很嚴重,明朝田地比南宋還多,糧食產量估計不如南宋五分之一。

明朝有幾百萬畝幾百萬畝的大地主(主要是蕃王勳貴們),南宋沒有,但南宋幾千幾萬畝的很多,比明朝多,好比丞相史彌遠,就擁有良田兩萬多畝。

但同樣丞相級彆相比,明朝的徐階有田二十四萬畝,你看看,大夥級彆相同,老史放到明朝都不夠看的,排不上號。

嚴康是從平江府移民過來的,主要的生意在海上,所以對田地不重視,當然,他重視也沒用,因為當地很多田產已經有主,這麼多年下來,他才在定海縣買了五百多畝。

現在定海縣的情況是,有錢也不一定能買到田,除非你遠超市場高價。

據嚴康所知,定海縣擁有上萬畝田的就有三十二人,基本都是當地官勳士紳。

定海縣一共四十八畝田,除掉官田湖田,擁有上萬畝的就有三十二人,想想老百姓手裡還有多少田?

大量的百姓成為無田的佃戶。

說到這裡時,秦卓道:“隻要濟州島有田給百姓,移民相對會容易很多。”

他的意思是問趙與芮,沂王你知道濟州島的情況嗎?

趙與芮一心想得到濟州島,這在思想比較開放的秦卓也不能理解。

濟州島不但要花大價錢才能得到,還要花更多的錢去經營。

但秦卓是聰明的商人,儘管不理解,他還是無條件支持趙與芮。

因為他感覺趙與芮在下一盤大棋。

他甚至想到趙與芮所說的話,什麼事不能隻靠彆人(史彌遠幫他造勢),有時候,關鍵的事情,還得靠自己。

趙與芮聞言立刻道:“濟州島上有的是良田,還能養馬,你們放心,田多的是。”

“就算濟州島沒有田,本王也能變出田來。”趙與芮說到這裡,詭異的笑了笑。

眾人疑惑不解,不明白趙與芮這話的意思?

但趙與芮相當自信,這讓他們的信心也比較足。

“移民的事,還可以到兩淮以北,與李全(山東軍閥,金朝紅襖軍領袖)聯係。”秦卓這時道:“那邊戰亂頻繁,百姓流離失所。”

“隻要咱們願意出錢,出糧,李全肯定願意用百姓來換。”

“那邊好多軍頭,都可以用錢和糧等物資換人。”

趙與芮是知道的,臨安城很多黑市奴隸,都是從山東那邊過來的。

當地軍頭們幾乎都參與。

隻要有錢,糧,甚至兵器銅鐵,都能更換。

秦卓這下是提醒了趙與芮。

趙與芮大喜,自己早該想到了,他趕緊抬頭看看,最後看到陳小刀。

“陳小刀。”

“末將在。”陳小刀大聲道。

“你願不願意去山東,見見那邊的軍頭們。”

“末將願意。”陳小刀幾乎沒有猶豫。

但他表情有點懵,山東是什麼地方?

“呃,原京東西路,京東東路。”趙與芮反應過來,這回山東可不叫山東,現在是金國統治地方。

秦卓此時道:“秦越以前就跑那邊的,與當地較熟,可讓他與小刀一起。”

“妥當。”

當下幾人商量了一下細節,說好用什麼物資換人口,大概的標準。

兩天之後,陳小刀與秦越跟一條去山東的商船,出海往登州去。

此時金國那邊與南宋民間交易也相當多,山東那邊更是大量用著金國的錢鐵,陳小刀和秦越專門帶了一批鐵錢過去。

趙與芮本來想讓他們帶十個精壯兵士,但山東那邊太亂,彆說十個人,一百個人也沒毛用,乾脆就讓兩人去反而比較安全。

趙與芮等陳小刀兩人走後,立刻派人去通知信州全勇,加大鐵錢產量,因為可能要用鐵錢和山東那邊的軍閥們交易。

信州現在因為銅產量不料,鐵產量溢出,很多鑄錢工匠到後面都沒事乾,正好打造鐵錢。

此時趙與芮來到定海縣已三個多月,從當地縣衙,到水軍,再到船舶市、船場,他循序漸進,一個個控製到手上。

加上慈溪縣,慶元府的六個縣,他控製住兩個,其餘四人暫時不管,任聶子述等人發揮,聶子述和莫澤和曆史上一樣貪婪,幾人在各縣想辦法側占錢產,中飽私囊,而魏王也不管他們,偶爾還送些奇玩過來,他們對魏王相當客氣,凡向史彌遠去信,必說魏王好話。

四月底,市舶司在全府各縣發布公告,兩浙市舶司正式重啟,管轄範圍包括明州港、溫州港、秀州華亭青龍港(上海華亭)、秀州澉浦港(浙江海鹽)、江陰黃口港、杭州港。(建炎三年(1129年)升杭州為臨安府,仍用杭州港名)。

這是兩浙境內此時所有可以登陸的重要港口,也是來往兩浙通商頻繁的六大港口。

此時的蘇州因為與秀州相連,基本都是通過秀州兩大港口進行貿易,蘇州的港口還不出名,一直到元軍征服華東地區後,在長江口段扶持起新海港“婁江港”(又稱劉家港,今江蘇太倉港,明永樂時鄭和第一次下西洋船隊出發港),蘇州港口在元明之後,漸漸後來居上。

兩宋在青龍港和黃口港先後設立過分市舶務(即市舶市的分部),在取消兩浙市舶司後,這兩個分市舶務也取消了。

此次趙與芮重開市舶司,除了明州港外、杭州港(杭州港本來就有市舶司,隻負責進出京師的船,那邊就不歸他管了),另四地都要重設市舶務。

市舶務設監官一名,吏役二十---三十名。

監官一般由文臣‘選人’和武臣(小使臣)充任,選人包括縣尉、主簿、戶曹、司戶等低級文官,趙與芮全部選用四名小使臣武官,俱是他部下少年出身,由全二監溫州市舶務,莫小奇監青龍市舶務、劉福來監澉浦市舶務。

所用吏員,在當地招募良家子弟。

至此,整個兩浙路除了臨安府外,幾個重要港口都被趙與芮控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