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4 章 各行祖師ee(1 / 1)

嘉靖心思根本沒在飲茶方式上,他的身心全被英國茶稅106%牽引。

106%茶稅啊!

他們大明才多少?

從太祖建立茶馬司起,朝廷獨掌邊關貿易也才收10%的實物稅。

他轉過身快速地翻著書架上的典籍:“不是這本。”

手中藍皮紙書被他隨手扔在地,直到找到他目標時,朱厚熜陰沉的臉色才稍霧。

他快速地翻開大明會典,迅速地找到成祖時期朝廷邊關的換購數量:

上等韃子馬換:120斤茶

中等韃子馬換:70斤茶

下等韃子馬換:50斤茶

朱厚熜指腹滑過墨色字跡,心中不斷盤算如何再興大明邊關貿易。

自太祖立下以茶製夷後,洪武後期及成祖時期,大明每歲都能換到1.4萬匹馬。

直到…啪!手中書冊被狠狠壓合,朱厚熜神情難看地轉向輿圖:

可惜他大明北境邊貿被瓦剌也先打斷,英宗(朱祁鎮)不僅沒恢複茶馬貿易控製,倒還讓許多利益出去。

讓出去的利益想要收回?

他將手中書冊狠狠摜到地上冷笑:“有宋一代為收回兒皇帝渡出燕雲十六州付出多少?

直到太祖橫空出世,驅除韃虜才將華夏江山整合。

而朝廷想要收回英宗渡出的茶馬貿易?

憲宗(朱見深)甚至派遣茶使巡察邊境,讓陝西空地種茶減少運輸費用,都無法將茶馬貿易攥回手中。

若北境茶馬貿易在朝廷手中,他會忌憚江南?

朱厚熜緩緩走到大明輿圖跟前,眯起眼仔細地望著大明邊境,抬手一寸寸地摸著上面墨跡,暗暗自語:“朕是大明天子,豈能被臣子壓製?”

他想要“南巡”數次被阻,而現在…為何被阻的目的已被神跡揭出。

神跡啊!

天佑大明,天佑他朱厚熜!

【與西方相比,我們就是玩茶老祖宗!

茶葉起源於巴蜀地區,音譯名為:檟、荈、榎等詞。

武王克殷後,巴蜀原始部族成為周朝封國,需要按例納供,於是茶葉成了巴蜀納供之物。

最初茶葉用途很簡單:砍下野生茶樹的枝條,再用手捋摘成熟的葉片,或藥或食。

用藥很簡單:吃下就能解毒!

傳說神農一天遇見七十二種毒,都是吃茶才得以解毒,所以被視為珍品。

到東漢時,名醫張仲景更是在‘傷寒雜病論’中推崇用茶治療膿血:將殘茶積存罐內,加入殘茶汁久放,若遇無名腫毒,搗爛以泥敷之;

茶甚至與藥作配,成為茶藥配方,讓人利尿明目,益思少睡等等】

民眾:快快快,記下來!

【至於食用…更簡單:藥食同源,先祖將茶葉采下,與其他食物共同烹煮,這就是茶葉最初用於生活的方式——茶羹。

所以茶羹在西周天子六飲中,是六清之冠】

楊慎端起茶盞淺淺地啜飲一口,對天幕簡約說辭頗有不滿,他擱下碧色茶盞慢悠悠地為天幕補充:“巴蜀將茶葉視為聖品,崇茶之重,就連蜀王以茶氏為名,以茶各地,後人說得太過簡約了。”

昔年蜀人將茶命為葭萌,巴蜀二代蜀王有功績受人推崇,巴蜀人稱其為葭萌以示他們對蜀王喜愛之情。

這麼重要的資料神跡怎麼能不提呢?

楊慎遺憾地搖搖頭:若神跡提及,自己的名諱就能徹響大明了。

為何?

因為這段曆史是他根據華陽國誌考證出來的啊!

【後來茶葉技能進一步開發,最古老、最原始、最自然的茶葉分類出現——白茶。

白茶指不炒不揉,經過萎凋、乾燥製成的茶葉種類。

換句話講:你把茶葉摘下曬乾就成!】

曆代眾人:啊?不是

【漢代時茶葉隻在荊楚及長江中遊流傳,並沒有大面積傳播。

為什麼從西周時期到漢朝,茶葉都沒被人普遍接受?

平民嘗不到那權貴呢?

特彆是漢武帝一心追求長生,茶這種既能振奮精神,讓人感受到快樂,又有醫療作用的飲品,他沒道理不嘗嘗啊!】

劉徹僵硬著一張臉:後人,除了恭頌朕,朕不需要被提及!

不用你三番五次提醒朕愛長生!

【要知道南越國每年向西漢朝廷進貢糖量堪堪百斤,這百斤也隻能讓漢武帝獨享。

糖讓人快樂,茶葉也讓人快樂,糖和茶葉、奶加在一起,就是讓人快樂加倍的奶茶,難道漢武帝不想要快樂?】

劉徹立馬轉頭吩咐:“給朕準備奶茶。

朕倒要看看奶茶到底有多倍的快樂!

秦始皇&李世民等人:朕也要試試快樂奶茶!

而李適(唐德宗)疑惑:後人說的奶茶怎麼跟他製出的酥奶相似?

在煮好的茶中加入酥(經過加工發酵後的奶),味道醇厚鮮美,既有茶香又有奶味,不僅他喜歡,他的宰相李泌也喜歡,甚至還作詩一首:

旋沫翻成碧玉池,添酥散作琉璃眼。

茶與奶融合時浮起的奶泡被稱為‘琉璃眼’,多美!

【那是因為那時吃茶不是吃嫩葉,而是茶葉全葉!

粗老的茶葉曬乾後難以成形,於是在製成茶餅時加入米膏,再搗拍成餅。

飲用時要把茶餅烘烤成黃紅色,祛除茶的寒性和苦澀味。

在將其搗碎壓成粉末,再添上蔥、薑、橘子等物煮沸飲用】

天幕貼出一個滑稽的大頭小人,上面配有幾l字:周天子同款,味道好!

看得眾人嘴角一抽:他們吃法有問題嗎?

茶餅堅硬,若不用水煮沸難以入口,才做茶羹飲用,醒酒飽肚兩全其美。

【這種吃

茶法流傳至今,如土家和客家的擂茶:先將生茶葉用擂槌攪拌搗碎,再加入生薑和生米仁等原料投入牙缽擂成漿糊狀,最後加鹽倒入開水即成,故又謂之擂茶。

雲南基諾族把茶葉揉搓成碎後放入碗中,加入檸檬葉、大蒜、山八角、辣椒、鹽等調味,便是一道上桌的涼拌茶菜。

甚至連小日子也遺留梅子茶泡飯,用鹽、梅乾、海苔、芥末等配料,加以熱茶水和飯一起浸泡後食用。

這些都是咱們古時吃茶法的遺存演變】

秦始皇對於茶羹並不感興趣,但對眼前的褐色奶茶卻很興趣地品嘗了一口:唔,很甜,有微微苦香流淌在舌尖。

他微微挑眉:這就是快樂的滋味?

【三國時期時,江南吳地已普遍飲茶,吳國末帝孫皓更是賜茶當酒,因為茶飲而不醉,正好試探臣心境】

孫權大驚:等等,後人你說清楚,什麼叫做吳國末帝?

他才立吳國,就得知末帝姓名?

【到東晉時江州都督上貢元帝茶葉千斤,這是茶葉作為貢茶的最早記載。

但最喜茶葉的不是東晉皇帝,而是佛道諸人,因茶葉葉大,味道澀然,如同人生百味,靜心寧神有助修行。

於是豪門望族將其用來待客,標榜他們節儉、樸素、清廉淡雅,行事有‘尚仁貴中’之風。

自南朝起茶飲又被添加一道神聖光環——祭祀祖先神靈。

以茶作祭最初流行於民間,後來梁武帝為改善貴族厚葬之風,特下旨將茶列為祭品,從此就有了俗語——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

民間

天幕最後一句深得民眾認同,人生呐就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

天大的事也抵不過這四字。

直到這時,街頭有人才想起:哎呀!家裡沒醬了,俺要去買醬啊!

嗨,神跡降臨後隻顧著看天空,忘了自己兩手空空。

跟其他朝代不同是,秦朝庶民眼巴巴地望著天幕,不知道他們這一生能不能嘗嘗茶葉的滋味。

那綠幽幽看著香氣四溢茶葉,是他們完全不敢奢想的珍貴之物。

罷了,努努力,看集市有無烏梅售賣,買些回去做酸梅湯嘗嘗。

好歹是後世皇帝親製呢!

【正所謂亂世飲酒,盛世用茶,我們說的‘茶’字是在唐朝時期演變而來,‘荼’去掉一橫變為‘茶’,於是茶業興盛於唐。

為何茶業興於唐?

1.交通發達,茶葉便於運輸。

大統一國家最大的好處之一是全國協調能力,唐朝南北交通運輸主要靠運河,除運河外陸地交通也是一大運輸利器。

正所謂‘茶自江淮而來,舟車相續,所在山積。

2.僧道代言,信徒值得擁有。

開元以後,北方禪教大興,禪教修行是以坐禪入道,即:在坐禪中對心進行反省觀察,領悟佛陀境義。

為了能入定成功,頓悟成佛,

能安神的茶葉就此上線,廟裡師父都在喝的茶,你信徒不來點?】

曆代黔首:是我不想來嗎?

沒錢啊!

【3.陸羽著‘茶經’,親身為茶站台宣揚。

陸羽的人生非常勵誌,從棄嬰到優伶,再到博學多才,最後還得到尊稱‘茶聖’,也是逆襲流人生模板】

我?茶聖?

陸羽一愣,下意識地轉頭看案上才還在續寫的茶論。

為何是他?會不會神跡說的不是他,而是另有其人?

因為他寫的是茶論而非茶經啊!

並且…茶之為飲,發乎神農,後人當以神農為要才是。

他認為自己當得起茶聖二字,但唐人卻是歡喜不已:咱們大唐聲威大顯啊!

先有詩仙詩聖,現在又有茶聖,與眾朝相比,咱們大唐是獨占鼇頭啊!

開心!

【陸羽一生嗜茶,精於茶道,更留有‘茶經’傳世,書中詳細地論述了茶葉形狀、品質、產地、種植、采製、烹飲、器具等茶業之道。

如采茶時間為: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間;(相當於現在陽曆三月至五月中下旬)

煮茶器具:風爐(刻離[火]、巽[風]、坎[水]三卦)、筥、炭檛(鐵棒)、火莢(火鉗)、交床(放鍋用等等,總有二十四樣器具。

書中講整個飲茶流程寫得非常詳細,這種飲茶法被他總結為——煎茶法】

【大唐時期煎茶法與前朝相比,他舍棄了放蔥薑蒜等物,提倡吃茶品原味,於是唐後期吃茶之加鹽:

1.將茶餅表面油膏刮開,再把餅茶炙烤,要注意火候,讓茶餅之受火均勻,直到茶葉散發清香為止;

2.待茶餅冷卻後碾羅成粉末,剔除未碾碎的粗梗﹑碎片,再用石磨磨成西粉,最後進行羅茶;

3.將水過濾﹑澄清﹐去掉泥澱雜質,靜止;

4.水初沸時投入鹽進行調味;

5.當水二沸時舀出半瓢沸水,待用,並用竹夾環繞攪動沸水,讓沸水溫度均衡。

6.投入茶粉,倒入半瓢沸水。

7.待水三沸水茶成,分茶!】

民間

精通茶道的人聽著天幕講述,隻覺得心焦,恨不得自己上天講述。

你說得粗糙也就罷了,最重要的分茶你倒是仔細說說啊!

正所謂‘三飲便得道’,茶湯中珍貴鮮濃的﹐是鍑中煮出的頭三碗。

哎喲喂,那人猛地一拍大腿:你倒是仔細說啊!

你這小女娃不精茶道提什麼茶葉?

急死他了!

【但陸羽提倡的清飲法並不完全被當時唐人接受,飲茶時不僅加蔥薑橘皮等物,新加入棗子薄荷調味。

其方法如今天的奶茶,根據個人口味加入各種小料,雖然不能完全感受茶香,但能品嘗豐富口感。

陸羽賣的安利沒成功,但

是他寫茶經是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它與美國現代威廉.烏克斯著的‘茶葉全書’、小日子榮西和尚(南宋時期)寫的‘吃茶養生記’,並稱為世界三大茶葉書籍經典】

宋.民間

寫了部書就能被稱為茶聖?

在下也行啊!

誓要名留青史的酸腐文人聽著神跡對陸羽的推崇,心裡非常不是滋味:陸羽說茶能有他們宋人說得好?

看看他們為茶器取的雅致彆稱:烘茶焙籠-‘韋鴻臚’;

羅合-‘羅樞密’;

茶磨-‘石轉運’;

茶碾叫-‘金法曹’;

碎茶木槌-‘木待製’;

就連用作清潔茶器的方巾,也被稱為‘司職方’。

他們宋人不叫吃茶,而是走官途,每個步驟都是在實行各類官職。

唉!那文人舉袖長歎:吾何時能中舉人朝呢?

他想為民請願做一方父母官呐!

【4.茶葉從全葉開始移向嫩葉。

茶葉從粗老變為嫩葉,而這嫩葉就是我們很熟悉的綠茶!

綠茶出現具體時間已不可考,但在唐朝時白茶的製茶流程上添加了——蒸青工藝。

這道工藝正是綠茶的關鍵所在】

陸羽默默地在書冊上寫著:綠茶,晴,采之。蒸之,搗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乾矣。

他擱下筆望著書皮上的‘茶論’二字,聽著後人對製茶的解釋,總覺得很恍惚,李白曾作詩: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而他與後人是不是共看茶業皆如此?

【將新鮮茶葉蒸青或輕煮,通過高溫破壞鮮葉中酶特性,製止葉中多酚類物質氧化,保持茶葉綠色。

茶葉軟化後再揉撚乾燥,將其碾壓成餅,通過烘焙乾燥,去掉青氣,增加香氣,便於保存。

為了消除茶餅的苦澀,宋代又增加了一道壓榨茶汁的工序。

但蒸青技術有所缺陷,製出的茶香氣不能完全散出,所以唐中後期出現炒青技術。

到明朝時炒青及烘青技術成為主流,不同的茶葉通過炒青形成不同的形狀,如:長條形、圓珠形、扁平形、針形等等;

不同的形狀其色澤香氣也有不同,如眉茶形似條索細緊挺直,像仕女之秀眉,因此眉茶也叫‘珍索’,其湯色微黃明亮,香氣高鮮,滋味濃爽。

十大名茶之一的,龍井茶其狀扁平挺直,如蘭花花瓣鮮豔有光,香氣清高鮮爽,滋味甘甜。

當然龍井茶做茶也非常好吃,特彆是龍井蝦仁,我一次能炫十盤,除了價格貴沒缺點】

秦始皇&劉徹&李世民&朱元璋緩緩點頭:很好,來人!

朕要吃龍井蝦仁,炫十盤!

【綠茶之中,製作最為複雜的是岕(jie)茶,唐宋時期被稱為陽羨茶,是

皇室貢茶中第一貢茶。

它不以嫩葉為佳,而是要‘梗粗葉厚’者,製出的茶葉脈淡白而厚,湯色柔白如玉露,聞之有乳香】

天幕感歎:【泡出的茶水是白色,聞著除了茶香靈氣外,還有嬰兒體香,難怪被曆代文人推為‘中國第一曆史名茶’。

可惜…岕茶在清朝雍正時期失傳了,又失傳了!】

李世民神情一動,悄悄地在心中呼喚:後人,朕有陽羨茶,朕該如何贈與你?

隻要能與後人建起聯係,他就有機會擁有後世之物,黑長棍、千裡傳音,還有…那威力巨大的炸彈!

可惜他的呼喚,換不來神跡一瞥,天幕仍在講述茶業。

【綠茶發源於唐朝的證據之一,也在於黃茶。

黃茶是經過蒸青後,沒有及時地把茶葉迅速降溫,茶坯在濕熱作用下,茶葉出現非酶性的自動氧化,也就是‘悶黃’現象。

製出來的茶自然泛黃,故名:黃茶。

唐代壽州黃茶、蘄門團黃、四川蒙頂黃芽,皆是黃茶精品,但其技法是蒸青法,所以黃茶仍然屬於綠茶】

意外?

唐朝製茶工下意識地反駁神跡:“神跡在上,黃茶出現並不是意外,而是所摘茶芽芽葉尖端有黃,被名為‘黃芽茶’。

神跡所說黃茶皆是芽葉有黃,如霍山黃芽,采摘之時取茶葉一旗一槍,其茶狀如甲片,葉軟如蟬翼,蒸青後不妨製作散茶,衝泡時才能有香氣撲鼻之感。

而明朝製茶工笑而不語:想要黃茶,不扇則黃,神跡就是神跡,說得非常明白。

【與大唐相比,宋朝在飲茶的方式上更為花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