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6 章 各行祖師倒計時(1 / 1)

【現在有部分人認為封建禮法殘害女性,民眾體格變為羸弱,讓華夏精神力創造力缺乏,顛覆漢唐以來的對外競爭力,追求變態貞烈觀念等等,這些全是儒學之害,其中主力就是宋朝理學!

然後得出結論:理學它就不是個好東西!

其實這些言論跟孔夫子是千年禍害一樣,有些言過其實,相反宋朝理學在初期說得上是優秀】

原本王安石聽到孔家店三字,心中頓覺不好,現在又見到孔夫子言論再次上演,一時間滿殿寂然無聲,皆盯著天幕幾欲拚命!

後人,你在天下人面前毀我儒家聲譽,我儒家定要將你遺臭萬年!

怒發衝冠者指著天幕怒罵:“我宋立於五代百廢待興上,自唐以來,世俗風俗日於奢淫,士習風骨卑陋不堪,儒學更是幾於廢熄,我等恢儒右文之艱難,你這小兒知道什麼?

夫子說得對,天下唯小人與女子難養也!”

不僅宋廷官員對天幕說辭有異議,就連民間讀書學子亦是反抗:“你非宋人,豈知儒學精義,汙我學說?”

一時間天下沸騰,議論斥責詛咒之聲四起,絲毫影響不到天幕講述。

至於因民怨生成的彈幕?

吳曉思表示:隻要我眼一閉,它就沒存在過!

【自殘唐以來,華夏神舟大亂,戰爭把文化積累、政治體係及道德倫理打得丁點不剩。

如果說五胡十六國時期,還有石勒心慕中原文明尊儒推儒,甚至以儒學來立後趙學校,文化道統好歹留下星星之火。

那麼五代十國的暴烈戰亂,讓華夏神舟一片殘礫,文化幾欲斷絕,公序良俗混亂不堪,從軍閥帝王到士大夫平民百姓,擰不出一個代表性人物。

哪怕是曆朝都在想治天下的儒家士子也沒亮眼存在,唯一發展壯大的是佛道兩教。

用宋儒自己的話講:五代整個儒家士大夫卑瑣得很,道德淪喪沒有人倫可言,儒家星火是他們點燃。

從某種程度上講他們說得沒錯,沒有北宋儒家興起接續道統,或許華夏文明就很難流傳至今,畢竟他們面對的不僅是儒學漸熄,還要排除佛道對世俗的影響,所以學術上把北宋儒家稱為‘儒家複興’】

正在記天幕之言的董仲舒第一時間抬起頭:“佛教如此厲害?”

儒學是春秋顯學,到漢一朝已有獨尊之勢,沒想到後朝儒家竟如此不堪,從魏晉到宋幾百年時間,都沒能立下完善學說抵擋神學。

想到這他不滿地皺了皺眉:後朝儒家不攻擊力不行啊!

看看他公羊學說啊,能力賊強!

【但儒家複興並不是那麼好複,它的複興路從唐朝韓愈開始,他見世人興煉丹出家,把崇佛道風氣推向興盛滲入生活習慣,認為這樣不行,夷狄教派怎能壓儒家主唐人世俗?

於是列出儒家族譜,想重啟儒家仁義、孝道來改善當時風氣。

嗯…儒家族譜的學

術語是:道統;

他把堯、舜、禹、湯、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孔子、孟子作為儒家傳承道統,為儒家起源理出合法性、權威性、正規性。

但尷尬的是孟子說:五百年必有王者興,但孟子之後無儒家王者塑儒家學說體係,咋辦?

韓愈大手一揮,把自己添上作為承上啟下之、排擊佛道之用,這就是儒學複興之始,教科書上叫做‘古文運動’】

李純(唐憲宗)把目光落到國子祭酒韓愈身上:“沒想到韓卿排佛心連後世都知曉。”

先皇好佛(唐憲宗),知法門寺奉有一節釋迦牟尼的指骨,便想迎佛骨於宮內供養三日,但韓卿上表堅決勸阻:佛本夷狄之人,不知君臣之義,父子之情,宮中豈能恭敬供奉?

按他韓愈想法,就該把這玩意給投入水火,永永遠遠地給滅掉,要是不滅肯定運祚不長,會得禍事。

結果韓愈沒把佛骨給滅掉,差點把自己性命滅掉,若不是裴度、崔群等人說情,韓愈早被先皇給處死。

但死罪雖免,但活罪難逃,韓愈被貶為潮州刺史,直到他登基為帝才將他撈回京城,做了國子祭酒。

面對陛下調侃說辭,韓愈抓緊機會上表:“陛下,宗教之弊後人已言數次,佛教真的無害唐武宗又何必滅佛?”

陛下你想想西方的基督教啊!

它們狂妄到什麼地步?

狂妄到要皇帝下跪親吻教皇腳趾啊!同為帝王你能忍?

李純當然不能容忍宗教淩駕於皇權之上,但大唐佛教雖盛卻沒到猖狂地步,頂多為國家稅收、征兵、勞役等問題造成嚴重困擾。

面對韓卿再次諫言,李純目光微移:“愛卿呐,儒家學說有失啊!”

畢竟佛法教義真的很讓人著迷啊,無我、本我,寂滅等等,辯不完啊辨不完!

並且韓卿,彆忘了你後來也煉丹吃藥啊,還記得天幕說你給雞喂丹吃肉的事嗎?

韓愈:好氣!

【韓愈的想法很好,但僵化的儒家根本打不過佛道,儒家擅長教化之道,但教化並不代表學說係統完善,所以隋唐時期朝廷還是好佛道輕儒。

這種輕儒一直延續到北宋初期,儒學還是沒有受到重視,科舉雖然要考經帖,但考試重點還是以詩賦為主。

這也是為何宋詞繼唐詩之後,再現璀璨的原因之一,很簡單:科舉要考!】

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探頭:哦?宋詞是怎樣的璀璨?

好奇!

須知詩賦要年歲經養才能滋生出文辭,而宋詞能與唐詩匹配,相必宋也是富裕長祚之國。

【但北宋國情與唐又有不同,宋之前朝廷官員以外戚、權貴門閥家族為主,像隋唐開創科舉,但官員還以舉薦居多,庶民想要投身仕途,除了投貼自薦等方式外,還能從軍爭功實現階級跳躍;

自從黃巢踏儘公卿骨、朱溫大破甲第朱門破後,中上層文化塌陷,無法支撐朝廷

運罷,於是北宋時期的官吏來源變為:庶民】

黃巢,又是黃巢朱溫,李世民暗自捏拳強忍心中殺氣,但對天幕中的唐朝末路無可奈何,隻能告訴自己:他做得還不夠,當努力治唐安國,不使安史之亂再興!

而踏儘公卿骨的語言讓鄭、趙、陳等世家卻是猛地變了臉色,唐覆後他們家族也儘滅?

窺見未來的各家家族臉色陰晴不定,顧不得天幕還是講述,旋身回房提筆寫信給其他家:大唐絕不能亡國!

大不了他們面對唐皇政令時,讓步妥協保存家族,也比滅族好!

【庶民與權貴相比,他們家中無底蘊可學各類經義,詩賦雖好但不能治國,全民投身詩賦與國無利。

並且宋朝又以‘興文教,抑武事’為治國之策,要興文教必須研究經義學問。

所以宋神宗時期朝廷取消經義、貼經、墨義,專以經文、論、策取士,走通經致用之法。

為何到宋神宗時期才改考試內容?

原因之一是儒學解決了兩個問題:

1.完成佛教複起挑戰:世界本源問題;

2.重立三綱五常,建起新的道德秩序;

換句話說,儒學複興成功!

宋真宗以後的儒家自魏晉以後,終於能正面剛佛道兩派,拿下建立社會秩序解釋權,真正把‘以儒立國’落到實處】

天幕頓了頓補充一句:【打個比方,北宋初期的情況與咱們建國之初有些類似,國家民族三觀該怎麼重塑,民族之魂是什麼?課本要怎麼編寫來抵擋封建餘毒。

這些問題就是北宋時期儒家面臨的問題,這些問題到宋立國近百年才真正解決】

劉徹支著下顎,興趣缺缺地聽著天幕講宋,近百年才落實以何策治國,有問題嗎?

他大漢不也是經幾代人後,在他手中才確認‘儒皮法骨’的治國之策?

不過…大宋以儒治國?是真正的純儒治國?

劉徹抬起眼,閒閒地問丞相:“後世以儒治國,愛卿覺得如何?”

儒家出身的公孫弘嘴角一抽:陛下你是想問儒家終於全面占據治國大義,臣開心嗎?

臣開不開心重要嗎?

但面對帝王之問,他還是老老實實回答:“臣乃大漢臣子,漢威傳八方才是臣之心願!”

聽到他回答,劉徹欣慰地點點頭:“既然如此那通西域之事便由丞相主導吧!”

打工人公孫弘深吸口氣,拱手行禮:“諾”

【自佛教入華、道教成立以來,儒家就一直面臨佛道思想挑戰,其中又以佛教為最。

佛教帶來了類似本性論問題:我從哪裡來?我死後又要往哪去?人的存在到底是什麼?】

突然陷入沉默的秦始皇:…後世閒暇到思慮無形之事?

他大秦曆代目標:東出、強國、一統天下,根本沒想過不存在之物,於他們而言有時間想無形

之事,不如多考慮如何攻城奪池。

而如今大秦完成祖祖輩輩目標...他目光落到案上成堆的竹卷上?[]?來[]_看最新章節_完整章節,後世皇帝有時間辯論佛法,他頂多抽空過問長生之方。

如此對比,就顯得他政務太多不是好事?

不,秦始皇壓下心中自省,堅決告訴自己:朕愛大秦,朕愛政事!

而習慣了求事務的老秦人齊齊茫然:額從哪來?

額娘肚子裡?

額精魂會到哪去?

回歸黃土神懷抱哇!

秦朝庶民好奇地望向天幕:不過後人夠大膽,竟然直接提死,難道他們都不避諱嗎?

【這些問題歸屬於哲學範疇,也就是‘形而上學’:用理性解釋無形體、不可證明的事物是什麼,就像古希臘哲學家討論的‘物是什麼’一樣。

但佛教不興本體論,它結合華夏世俗傳說,用六道輪回、三世因果等思想構建出佛教世界觀,回答人從哪裡,又要往哪去。

人體靈魂不滅,隻會根據功德不斷輪回的佛家輪回觀;

如:人死後入地獄——閻王爺據生前功德評判來世——好人:世俗說法:入人道享榮華富貴;佛教說法:死後享受西方極樂;

壞人:進入畜生消除罪孽,才有機會轉為人道;

罪大惡極者:打入十八層地獄永世受苦】

吳承恩吮了口茶,給天幕進行補缺:“最初的佛教輪回觀可沒有這麼詳細,地府、閻王爺是道家的,六道輪回是佛家觀念,而罪惡評判又以儒家世俗觀念及法律為主,所以閻王殿不是佛家獨有,而是集儒釋道三門法則構成。

所以西遊記中,孫猴子畫亂生死簿閻王爺會向玉帝告狀,而不是找西方佛祖解決問題。

哪怕最後還是佛祖收複孫猴子,而非天兵天將,但這不重要,劇情需要而已。

想到自己以回體名留於世,吳承恩心中熨帖,往日因仕途不暢的鬱氣一掃而光。

他臉色緩緩露出微笑:為官也不代表能名留青史,但他寫西遊記能!

如果有為官機會,他…他還是願意一展心中抱負,為民為民!

朝廷呀,你何時能看看學生我啊!

士子殷殷,俱思家國呐!

【邏輯嚴密體係自成的佛教得到世俗廣泛認可,到宋朝時佛教發展到上能談儒學、道教思想,為帝王精英講‘般若性空’的人生哲理。

下能簡化修行方法,隻念‘阿彌陀佛’(禪宗)就能讓佛存心中,積累功德登西天樂。

簡而言之,佛教把上至帝王下到百姓全都網□□淨,而傳統儒家呢?

他們研究的是人不是鬼神,對鬼神的態度是】

朱棣看著天幕貼出的‘帝王臣子民眾我都要’的圖像,涼涼地掃了太子一眼,太子立馬接口:“孔子曰:子不語怪力亂神,敬鬼神而遠之;”

敬鬼是儒家態度,但現在儒家經義已經完善,不懼佛道參透。

不過…大明佛道比前幾代要乖順,實在不行,就借唐朝武則天做法:佛道再行攻訐之事,就開除度牒。

看他們誰敢鬨!

【儒家行的是政治學說,走的是人間法則,講究的是‘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精英階層文化。

面對佛教普度眾生的教義,儒家怎麼打嘛!

打不過啊!

所以儒家從魏晉到大唐,都沒有構建出能對抗佛教體係的哲學思想】

天幕貼出滑稽的‘打不過打不過,真的打不過!’圖像,看得趙匡胤眼角一抽,果斷移開眼,簡直無法看!

【儒家沒有本源觀,但道家有啊!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就是道家眼中的世界本源;

但隻有此還不夠,畢竟魏晉談玄學就是引用道教,談了半晌談了個寂寞,其政治理想如曇花一現,沒了結果。

於是在引用道家的同時,儒者又翻開老祖宗寫的‘易經’取經。

論形而上學的最佳回答:除‘易經’還有誰?

並且‘易經’也是儒家經典,有問題找老祖宗,難道不應該嗎?

應該!

所以我們翻開北宋範仲淹、歐陽修、胡瑗、程頤、王安石等人的儒家著述,第一章都是引易經道法來解釋世界本源是什麼】

天幕刷刷刷地貼出一係列思想體係:

王安石:宇宙萬物由天、道的本體物質元氣組成,元氣生陰陽,陰陽生五行,五行變為萬事萬物。

但萬事萬物跟人沒關係,也就是荀子說的‘天人分相’,自然有自然規律,天管不了人事,有點‘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意味;

胡瑗:天地以生成為心,天地以創造為使命,人與萬物的區彆的道德,道德即仁,仁是大道,所以人能生生不息是因人有仁,有道德。

…各類思想學說看得歐陽修眉頭一挑,在他看來,能戰勝佛法的隻有本,即儒家‘禮儀’,僅檀道德仁義之說太過空曠。

他微微側目,掃過一徑同僚,慢不疾不徐道:“若天下人皆知禮義,心中有所堅守,才會拒絕佛法侵蝕。”

身旁下屬讚同道:“州府說得對,禮義者,勝佛之本也。”

心中卻在嘀咕:仙人說佛萬般不好,但在佛祖面前世人平等,就憑這點他也信佛!

歐陽修不知他心中所想,抬頭繼續眺望天幕內容:

周敦頤:全文背誦的愛蓮說作者,他的核心理念是太極(太極說),無極而太極,認為萬物要通過誠來體現道德,誠是聖人之本,所以人要做到誠信。

二程:天理雲者,萬物隻有天理,己何與焉?

他的理念是:天理是造化之源、萬物之本,三綱五常是定理。

對於有罪之人要懲罰,對於有德之人要表彰,我們要自明吾理,以覺言仁,敬德修德才能真正覺知天地萬物的存在,才能到達真正的仁;

文背誦?

歐陽修低頭念叨了一句:沒想到後人對周子太極說不感興趣,對散文卻要求學子熟記,真是怪哉!

按下心中疑惑,他繼續打量著天幕展出的大宋學派精義:

張載:宇宙現象由氣引起變化,也就是‘氣元論’(也叫氣本論),氣是人不良欲望的來源,要誠意正心(窮理)、了解人類天性(儘性),也就是修養內心才能體察天下。

……

【簡單總結:北宋新儒學的宇宙觀,也是理學中的‘理’含義:它是萬物起源,是天地規律,而天地規律就是仁義道德,仁義道德組成世俗一切,你佛教自稱方外之人不屬人間,隻能勸善舍去自我盼來世命運。

所以我儒家勝你佛教!】

天幕頓了頓補充道:【能延續到現在的宗教、學說,都有一套完善的來源論,如猶太教、基督教來源於創世說,伊斯\蘭教來源基督教的上帝;

儒家的宇宙、本體論彌補上了來源哲學上的缺失,重新修整了儒家學說道統,這才真正立於世間】

聽到此,司馬光文彥博等人才稍稍鬆口氣,後人說得粗糙,好歹沒有胡編亂造。

文彥博擦了擦漢,輕輕籲口氣:“看來後世學風甚重‘智’,有智才能分辨是非,而智正是儒家五常之一,想必儒家在後世亦為顯學。”

司馬光看了他一眼,直接閉口不言,文彥博想法未免太過天真。

後人連殘暴的法家都能出言讚歎幾句,對於儒家從沒好臉色,怎麼會讓儒成為顯學?

彆忘了打到孔家店之言不遠,後人學的是諸子百家之說。

【因以儒立國,所以北宋儒家學派極多,有胡瑗為代表的安定學派;以孫複為首的泰山學派;

以王安石為代表的臨川學派(新學);以司馬光為代表的涑水學派(朔學);

以歐陽修為代表的廬陵學派(聖學);以蘇軾為代表的蜀派;

以周敦頤為首的濂溪學派;以張載為代表的關學;二程(程顥、程頤)兄弟的洛學;

這些學派統稱為理學,北宋朝堂政治以朔學派、臨川學派、涑水學派為主,現在罵的理學在北宋,在主流中根本排不上號,隻能算民間顯學】

趙匡胤心緒瞬間提起:那個理學犯了後人大忌?

見陛下一臉煩躁,失了素日冷靜,趙普上前勸解:“陛下忘了孔夫子之說?”

學儒家經義者誰不尊孔子為聖師?

後人言孔子禍害,卻有為其辯解,可見他宋學在後世多被誤解。

趙匡胤臉色沉沉:“不必多說,朕知你意。”

過了半晌才道:“朕就是不服,漢唐製度多有漏缺,後人卻為其描補,朕興道德仁義,續華夏道統,種種偉事卻三番五次遭到後人蔑視。

朕不服!”

他抬頭望著天幕,心中升起一股衝動:“說宋,像漢唐那樣說宋,讓朕死個明白,宋到底虧在哪!”

【宋承

五代殘像,所以儒家在立學說彌補本體論時,統統把學術目標指向了道德:修身養性行仁德之舉,在當時儒家看來五代能如此暴烈就是因為無道德,讓三綱五常淪喪,世間無禮儀維持。

他們要重修道德人倫,也就是三綱五常!

所以我們現在的道德觀、習俗大多始起北宋,同時這也是為何宋儒不喜歡漢唐的原因,在他們看來漢唐風靡行事,皆以武亂國以至國威淪喪,破壞禮儀秩序讓天下大亂。

到南宋時還有了‘唐源於夷狄,作風失禮之舉很正常’的說法(朱熹說的),到後來更是指斥漢唐兩朝是‘臭漢(汗)臟唐(糖)’(朱熹徒子徒孫說的)】

“砰砰”漢唐兩朝從皇宮到大街小巷,無數人拿起手中物件就往地上砸:“欺人太甚!”

劉邦&劉恒&劉啟&劉徹&劉秀&劉備:怒火中燒,燒宋成灰,然後再抬腳往上踩兩腳!

劉徹把腰間佩劍抽出又合上,反複數次才勉強壓住心中火氣,好氣!

漢家行大複仇之念,如今有人侮辱大漢,他卻拿對方無任何辦法,好氣!

劉徹捏緊了劍柄,原地轉動一圈,鼓起臉對天幕罵了句:“泥土之國,不堪一擊!呸!”

李世民同樣如此,掀翻案桌後往前衝出幾步,對天大罵:“你是個什麼玩意?”

然後秦始皇看著天幕閃過的彈幕再次陷入了沉默:

鼓臉豬豬:你就是泥做的國,不堪一擊!

撲騰二鳳:你上不得台面!

嗯,名稱就很彆致(秦始皇:反正丟人的不是朕)

【為了避免道德淪喪,三綱五常損失,所以北宋大興教化之道,僅興□□動就來了三次:

1.宋仁宗時期範仲淹主持‘慶曆興學’;

2.宋神宗時期王安石主持‘熙寧興學’;

3.宋徽宗時期蔡京主導‘崇寧興學’;

三次興學讓儒家道統四起,聖人言正式走向平民,開啟真正的‘取士不問家世’】

道統大興啊!

天幕列出宋文教功績,成功轉移民間怒火,紛紛喜笑顏開:朝廷還要興文教,家裡娃能入學讀書了!

【而宋朝皇帝為表示對儒家看重,宋真宗追封孔子為‘玄聖文宜王’;四年後又追封為‘至聖文宣王’,到宋仁宗時期孔子後人更得了個現在還罵的‘衍聖公’名頭】

劉啟趕緊探頭:什麼叫衍聖公?他為何被罵?

後人你快說!

隻要能看宋朝笑話,他就開心!

誰讓宋罵他漢家是臭汗?至於朝中大臣意見?

他朝堂上有幾個儒家?況且他是天子,天子會管臣心情?

【同時各類學校不斷開始出現,除了有諸王宮學、宗學外,官學還有國子監,同時國子監又分為七門學院:廣文館、四門學、小學、國子學、太學、武學、律學;

而地方上又分為軍學、府學、州學、

監學及縣學;

至於專科學校如醫學、算學、書學、畫學,就掛於太醫局、太史局及書畫局等各機構部門。

跟宋之前學者愛隱居相比,宋朝儒家更喜歡創辦書院或學堂,一為宣揚自己學說,而教化眾生行儒家道義。

經官府和儒家努力,兩宋僅書院就近700所,其中嵩陽書院、嶽麓書院、睢陽書院和白鹿洞書院被稱為宋朝四大書院。

不僅官學盛行書院大興,民間家塾、村塾、義學、舍館、鄉學、書社、寺院廟學等私學亦是如春雨出筍連綿不斷,每一裡巷就有一二所學社。

在宋朝隻要你有一顆想入學的心,你就能觸到聖賢書,家貧父兄不能教者,宋廷給予學習救濟,就讀資善堂學習】

天幕展出一張對比表,李世民看清後頓時黑了臉:朕大唐太臟,不配與宋朝相比。

後人把對比給朕撤下!

他的心聲沒有傳到天幕上,天幕仍是繼續講述:

【唐朝盛行時諸館及州縣學六萬三千七十人,而北宋末年全國官學學生總數已達21萬餘員,此統計不包含私塾學子,宋朝學校,學校規模、培養士子數量是曆朝之最!】

朱元璋不滿地哼哼,論文教之道他大明不輸大宋。

要他看宋朝就是官太多,養不起那麼多人。

他在椅子上換了坐姿,側頭對大兒暢述自己看法:“讀書人讀了書就想當官,宋地狹小哪裡能養那麼多讀書人?朝中哪有那麼多官讓他們做?”

但是朝廷不給讀書人功名,他們就敢投敵叛國!

宋仁宗當政時,張元和吳昊兩個落榜生不就投了西夏?

朱元璋自豪地對大兒道:“咱大明地方大,所以不怕讀書人多,隻恨他們太少,這就是國大好處。?_[]?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

如果地小就要控製讀書人數量,否則多了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讀書人,對大明沒好處!

【宋士子雖多,但也有致命弊端,他們的儒家學說全部都是內省修道德,修仁義,對外態度呢?

網友其中一項說得對,宋把對外競爭給丟了個乾淨!

漢唐時期學子是:我要立功,我要收取關山十五州做個萬戶侯;

而宋朝則是開啟內省,要修身、要仁義,對人的行為舉止大力提倡,如同鏡花緣中的‘君子國’,性格謙和忍讓不好鬥。

如給馬兒進行人種配種太過殘忍,所以我們就不配種了,這就是仁義之舉】

天幕語氣疑惑:【不僅不給馬兒配種還不給馬蹄上馬蹄鐵,這就是他們表達仁義方式?】

劉徹抱臂冷笑:仁義被宋吃了唄!

李世民臂冷笑:仁義被宋吃了唄!

宋是誰?有仁義之朝,連馬都感受到他們仁義,他們漢/唐哪敢與之爭鋒?

惹不起惹不起!

【雖然仁義表達的地方不對,但儒家士大夫於國事上是非常有當家作主的精神的:

範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

天下之樂而樂!

蘇軾:夫享天下之利者,任天下之患。居天下之樂者,同天下之憂!

王安石:環顧其身無可憂,而憂者必在天下,憂天下亦仁也!

歐陽修:聖人憂以天下,樂以天下!

趙譜:吾本書生,偶逢昌運,受寵喻分,固當以身許國!

羅從彥:立朝之士,當愛君如愛父,愛國如愛家,愛民如愛子。

.

這種仕以行道、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感,體現在改革激烈派和保守派身上。

具體表現在他們都有通變除弊,改革興國之願,爭相向世人展示‘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的豪言壯語,但是】

天幕語氣相當疑惑:【但你們改革結果咋跟說辭不對呀?

就跟寫出‘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憫農作者,不僅沒憫農反而是個貪官一樣,貨不對板啊!】

天幕上貼出一張茫然無措的光頭,上面標著幾字:你們修的哪門子內王外聖仁義道德?

範仲淹&蘇軾&王安石等人,臉色逐漸漲紅:後人言下之意不就在暗指朝廷黨派之爭?

王安石最為執拗,重重地一甩官袍:“治國經略豈是一蹴而就?天幕未免太過苛刻!”

蘇軾小聲嘀咕:彆忘了那場恥辱!”

王安石頓時沉默:朝廷還是改革失敗了啊!

【到了南宋中期思想更加趨於內卷,南宋有陸九淵為首的象山學派,也就是王陽明心學前身,以朱熹為首的閩學派,和以呂祖謙為代表的婺學派,最後是孔家店之朱熹理學成功上線。

為什麼?

因為他的理學符合當下國情啊!】

不等眾人反應,天幕極快地道出後語:

【我們講理學是程朱理學,程朱理學起源於北宋五子:二程、周敦頤、邵雍、張載,到南宋時期朱熹集儒、佛道大成形成‘理學’。

周敦頤:無極-太極-陰陽-五行-男女-萬物,指明理學發展方向;

邵雍:把萬物象數化,理出‘天理’和‘人欲’,構出人與自然的框架;

張載:天地萬物=我本身,為理學‘內王’和‘外聖’之基。

即:對內進行個人修養提升道德,文化修養,對外為政以德,就是廣施仁政,即外王;

二程兄弟:則把‘天理’—三綱五常提煉為理學本體。

最後朱熹集大成構起完整而有嚴密的自然觀、認識論、人性論的思想體係:程朱理學】

周敦頤&邵雍迷惑:吾跟張載二程有何關係?

怎麼突然成譜了?

【大成的‘理’是什麼呢?

它是宇宙萬物之本,是世間的人倫理秩(三綱五常),三綱五常是天理的表現,人們遵守三綱五常就能讓社會安定和平。

要達到理,我們要格物致知,那怎麼格物呢?

萬物皆可格物!

換成現代化講:如草叢,此草叢屬於哪類科目?生長環境及它的規律。

了解草叢基本信息後,再上升到類似理解:你從草叢裡領悟到什麼?

?本作者南漳提醒您《秦皇漢武看我校曆史作業評選》第一時間在.?更新最新章節,記住[]?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

領悟到的知識就是致知】

朱熹靜靜地聽著天幕解述他的學說,有誤之處他略過不聽,不是不想辯解,而是他知曉一旦他離世,後人就會曲解他講義,論他話中之意,就跟注疏聖師之言一樣。

他望著遠處蒼山,理學好嗎?

定然是好的,否則也不會變為官學。

理學對君王有‘正君心’標準,要君主內心存德,克除不良欲望,就能治理好國家。

同時再將正君心守則推及朝廷百官,朝中俱是君子,大宋上下行王道之治,天下就能變得安寧。

可惜…依天幕語氣來推測,理學怕是不儘如人意。

【換到道德境界該怎麼達到致知水平呢?

首先進行道德修養,做到誠意,然後進階‘正心’,最後‘修身’,當自己身心修煉好後,就可以‘齊家’,家平定後就能‘治國’,最後若身處國祚危難之間,還可以發動最大儒家技能——‘平天下’。

如果換成修仙中的等級,那就是築基(誠意)—先天(正心)—金丹(修身)—元嬰(齊家)—化神(治國)—大乘飛升(平天下)】

天幕語氣突然一變:【裡能飛升上界的少,儒家能達到平天下的目標——幾乎沒有!

有的隻是淪為統治工具!】

朱熹眼皮一顫:來了!

【程朱理學的學說種種,受統治者歡迎的就是‘理’即:‘三綱五常’。

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臣子要對君忠誠,子女要絕對孝順,妻子要對丈夫有節!

五常:仁、義、理、智、信!

朱熹認為真正掌握天理,恪守三綱擁有五常之人,他一定就有惻隱之心,行為能恭敬、知羞恥、辨認是非、守忠信的儒家君子】

天幕語氣遲疑:【很理想化的三綱五常】

【但當時統治者不覺得理想化,把理學定下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尊卑關係擰出來強化一下,就是維護皇室的好工具。

你說朱熹講不是這個意思?

可是朱子語錄說了:尊卑大小不能犯!以下犯上者當加罪論之。

這可是你親口說的!

所以能理解理學在南宋、元朝為什麼能受歡迎了對吧?】

董仲舒眉頭緊緊擰起:聖師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要求君臣各行其是,做好自己的事情。

孟子再一步衍生‘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彆,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倫’做人準則。也就是;仁、義、智、禮、信五常之始。

而他為論天人感應,借‘貴陽而賤陰’的陽尊陰卑理論,定下君為主、臣為從;父為主,子為從;夫為主,妻為從之說。

但絕對沒有把臣子妻打落在賤位上!

臣子本就劣勢,再抬高君主地位,那臣還是臣嗎?

後世儒者糊塗啊!

【理學中的說辭:如‘存天理,滅人性’、‘餓死事小,失節是大!’等特彆受歡迎。

但抑製土地兼並、廢除重稅、提倡官吏風氣等語言,就不那麼受統治者以外的人歡迎了】

看到後世注出的餓死事小,失節是大的注釋,程頤怒氣上湧,忍不住衝天幕高聲嘶喊:“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娶妻若是以‘義’娶妻,那麼君子就失了氣節。

老夫說士人氣節之事,觀關婦人何事?”

當時有學生問:有孤孀貧窮無依者,能否再嫁?

時下流行厚嫁之風,寡婦再嫁往往會吸引許多無利之徒,那些無利之徒以財娶妻不就喪失了君子節氣?

所以他才說出‘餓死事小,失節事極大。’

沒想到後世竟如此胡編亂造。

他的心聲化為彈幕,閃過吳曉思眼前:餓死事小,失節是大不是那個意思!

吳曉思一撩眼皮:【所以呢?

即使餓死事小失節是大有其他含義,但世俗聽嗎?

就好像存天理,滅人性原話是:

飲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

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翻譯過來就是:正常吃飯叫天理;吃山珍海味鋪張浪費叫不良人欲。

夫妻一對叫天理;三妻四妾放縱欲望,這叫不良人欲。

想要達到理(道德)就要克己去除不良欲望。

但是士子世俗他們聽嗎?

不會,他們隻會拿出證據告訴世人:程子、朱子說過,甚至做過這件事!】

一席話堵得天下士子啞口無言,他們現在所做的不就是注釋儒家經文?

但注釋經文自古有之,孔夫子曾言:我注六經,他們效仿聖師有什麼錯?

世間再好的思想,經過世俗認同後它就變成了真理,哪怕真理並不是最初的思想。

【就拿餓死事小失節來講,這句話通常形容女子貞節重要性。

南宋以前大部分女子沒有政治權利和家族決定權利,她們能擁有的就是一份嫁妝。

在某些年代女子還能繼承父母遺產,如:唐朝、宋朝。

宋以前的嫁妝大多由珠寶、動產與貼身奴仆組成,正常時候這份嫁妝由她自行支配。

宋朝初期律法規定女子可將財產轉給他人。

如一位寡婦進入二次婚姻時,她可以決定把財產送給他人:繼子/女,老奴等等;

但是宋朝實行厚嫁之風,女子無巨額嫁妝是嫁不了高門大戶,隻能靜養閨中。

所以嫁女對父母而言是件沉重的事,如蘇轍嫁女要賣地才能湊齊嫁妝】

蘇轍非常尷尬,現在全天下的都知道他嫁不起女兒了?

是誰流傳於後世的?

難道是他哥哥蘇軾?

哥,你害我!

【同時宋朝女子除了嫁妝外?_[]?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父母有心的情況下,還能繼承三分之一的家產,一旦丈夫去世,她們可以帶著嫁妝自行改嫁,若她們決定守節就能獲得丈夫財產。

理論上女子獲得的財產並不少,能保證她在世間存活,但她們獲得財產的方式及數額,妨礙到了宋朝新的社會單位——宗族!

宋朝沒有了門閥世家,但出現了儒家特色——宗法!

這類宗法不是國家宗法,而是家庭宗法,即父係五服以內的親屬合為宗族,以大家族為傳承的宗族。

理學的興起開始限製女子財產來源,並宣揚財產留在宗族的做法。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宋朝的社會單位由宗族組成,他們給予族長勸訓權力,教化族人知恥守節、重義輕利、寬容忍讓、與人為善的儒家道德教化法,在理學家看來女子財產過多,不利於宗族發展及儒家教化:

1.婦女有財不會順從丈夫。

2.婦女財產分得太開不利家庭穩定;

3.女子帶家中財產入他人宗族,這是‘不義’做法;

4.寡婦改嫁讓財產權變得容易,讓許多人生出娶寡婦得嫁妝的做法】

呂後嗤笑:“男兒無種,自身不行就打女子主意,簡直無恥!”

劉邦亦是點點頭,他未發跡前也靠過呂後嫁妝,但那是夫妻家事,女子財產誰要你來指指點點?

沒事就努力多賺錢!

【所以理學家們做了以下行為:

1.鼓勵女子用部分或全部妝奩捐助夫家,這是婦人‘美德’。

2.明確宗族核心製度:長幼有序,男尊女卑!

3.賦予婦女新的重要角色,如主持家中事務,掌握府中財務處理庶事,定下男主外女主內的鐵律(如王熙鳳)

第二條衍生的意義比較多,如:宗族不得分割祖業,反對兄弟均分製和女子繼承權,因為這些製度威脅到了宗廟祭祀和傳宗接代等等;

總之一句話:把錢財留在父族!】

宋.民間

天幕此言一出,天下立馬嘩然,有民眾疑惑:朝廷不可能這樣做吧?

前不久他們範縣令還斷了一段繼承案例,還非常生氣做父親的分配不公呢,怎麼會指染女子財產?

其他人聞言亦是答道:“極是極是,那鄭應辰有3000千畝田地,11座倉庫。

隻分給兩個女兒各130畝田產和1座倉庫,其餘財產歸養子繼承。”

街上行人見有八卦可說,連忙圍了起來,道出自己聽到的消息。

姓鄭的太過吝嗇,按其他郡習慣,都是女兒分兄弟一半錢財呢。

鄭老頭真是心狠,一點都不心疼女兒。”

一中年男子接過話:“那養子還嫌不足,竟想把家業全吞入腹。

難怪範縣令判他杖刑一百,並戴鐐銬示眾,活該!”

一行人討論得火熱,把天幕都丟到腦後。

【到南宋後期,理學家向寡婦提出更進一步要求:

不改嫁為夫守節,贍養公婆孩子,侍奉夫家不得回歸娘家,並且嫁妝與夫家共享。

但民眾表示:你誰啊!我們為什麼要聽你的?

社會並不認同他們的話,所以他們的安利賣得並不好。

但無論是範仲淹提倡的家族共同體,還是程頤強調的男尊女卑地位,或者朱熹讚同的女子捐嫁妝給夫家。

但他們留下了意識形態上的基礎,給後朝提供了極大的發展便利】

太平公主氣得大罵,自己不努力就盯著女子手中的仨瓜倆棗,還要不要臉?

她氣得很了,轉身搖晃著母親的手臂撒嬌:“母親,快想想辦法,彆讓大唐也變成這樣!”

武則天寵溺地摸了摸她頭,點頭應承:“好好好,聽太平的,大唐不變壞隻變好!”

見母親應允,太平公主才開心地聽天幕講述。

而武則天則望著天幕陷入沉思:沒想到後世女子竟淪陷至此,難道女子真的無出路隻能被迫受打壓?

不,不會,向來自強的她不認女人天生處於卑位,若女子真的天生位卑,那她女皇身份怎麼來的?

【到元朝時遊牧民族入駐華夏,他們實行的是‘繼婚製度’,即:兒子可以繼承父親妻子,或是兄弟妻子。

因為遊牧民族生活方式與中原截然不同,他們四處放牧居所不定,所以娶媳婦要花一大筆錢買斷女子與娘家關係,因此女子被視為牧民財產。

元入中原後開始推行繼婚製,以此保證士兵來源和財產稅收。

但是漢人不願意繼婚啊!

於是元朝對繼婚年齡、婚姻等做出限製,如:家中無適齡男子寡婦可以再嫁(嫁妝好像不能帶走,不確定),要是女子不願呢?】

天幕貼出兩個巨大的墨字:守節!

【隻要你守節就完美解決習俗不相融的問題,隻要你守節朝廷會保護你,士大夫讚美你!

而女子呢?

收獲一座貞節牌坊!

這就是重男輕女最嚴重的時候,夫家給出一筆聘禮,從人淪落到高級貨物,買斷她今後人生】

李世民忍不住叫屈:“宋朝道德很好嗎?不見得呀!”

他們哪來的臉罵漢唐?

宋儒不是複興儒學嗎?

他們怎麼不看看儒家經典禮記?

上面可是記載了,新婦持有個人財產並可在走出婚姻時隨身帶走。

你們咋不遵禮儀製度?

唐太宗表示他不理解,並對大宋極為震撼!

他側臉對長孫皇後道:“朕心煩大唐世家借婚嫁轉財產之舉,但朕也無打壓女子之意,而是想壓製世俗規矩,沒想到宋倒對弱女子下手。”

實在不行以他下詔規定聘禮全交給新婦,將其稱為嫁妝的一部分,看誰還興重聘巨額嫁妝?

不得不說父子同心,李世民沒這麼乾,但他兒子李治可是下過聘禮歸新婦,作為嫁妝的詔書,遏製風氣的同時又讓女子得利。

【到了明朝時,咱們的朱重八天賦異稟,繼承糟粕去精華全面發揚理學女子貞節觀。

大明初立就下詔:年輕寡婦守節二十年以上者,不僅可以獲得朝廷旌表,其全家還能免除徭役賦稅。

免除徭役賦稅,多讓人心動的利益,於是僅明朝一朝,史書上的貞節烈女傳就達三千多篇,夫死妻殉死,未婚夫早死女子為不改嫁,甘願‘截發毀容’、寧丟性命不願失節等等之舉;

這些舉動朝廷士大夫對她們大肆讚揚,表彰,必須表彰,不僅朝廷士大夫表彰,就連老天爺也要進行表彰!

這是‘感動華夏’偉大人物!

沒見著節婦死後身有白氣縷縷,至夜消散,遠山更有鳴聲徹響三晝夜,此乃天地為之感動也!】

天幕語氣像把刀:【確定白氣不是怨氣?鳴響不是罵娘?】

劉徹從鼻腔裡冷哼一聲,語氣譏諷:“酸儒!”

漢家追奉有過生育的婦人,鼓勵女子再嫁,在他們看來有婚女子是有福氣之人。

至於丈夫去世…那是因為他承不福氣,所以喪命!

文帝之母原為魏豹夫人,最後晉升為國母。

他母親王夫人,以再嫁之身入宮生下他難道沒福氣?

看看仲卿去病成就,不就說明再嫁婦人乃是有福之人,宋倒好,竟然壓製婦人不嫁,荒唐!

【到了大清甚至演變為‘搭台死節’:對婦人要節烈,不準再婚,法律鼓勵婦人在丈夫死後自殺殉夫。

婦人自殺時,父母兄弟會搭高台,懸好繩索並設祭婦人,當父母公婆對台下下拜後,婦人上台自縊,待她氣儘,鼓聲大吹嗩呐大響,這是喜事啊!

貞節牌坊到手嘍!】

秦始皇&劉徹&李世民&朱元璋猛地拍桌,大怒:“喪心病狂!”

逼迫女兒/兒媳自縊是人倫之事?野獸尚有舔犢心,而後人竟愚昧之此,可還有良心在?

天幕道出的搭台節死,讓曆代蒼生失了聲,如此無道之事竟被寫入法律?

後朝是何等人間地獄?

【所以‘餓死事小,失節事大’成了世俗對女子苛刻要求,貞節高於一切,女子貞節乃世俗典範,是世道、人心代表,貞節越多,人心越好!

所以人心多好就看它貞節牌坊有多少,那明清牌坊有多少呢?

僅明一朝約三萬五千多座,徽州是接牌坊者最多地區,僅歙縣一縣,嗯,自己看數據吧】

望著天幕浮出的數據,劉娥隻覺當頭一棒血氣上湧,忍不住一掌打在桌上大怒:粗鄙毫無禮儀之法,那明清竟然肯承納?

僅歙縣一縣得到的貞節牌坊為:

唐代2人、宋代5人、元代21人、明代710人、清代7098人。

劉娥面色平靜,語氣涼涼地掃過殿內群臣:“看來爾等對哀家臨朝稱製很有意見?”

否則怎麼會處處限製女子權利?

是為了防止再出現個她?

殿內群臣低頭苦笑:誰敢?

太後出身微賤,群臣曾反對先皇立她為後,可誰壓得住她?

至於後人壓製女子之事,後朝作為與他們何乾?

朱元璋大怒,更怒,怒半晌沒用,他為自己辯解:民間守節者甚多,他下守節詔令是為穩住大明國統!

再則世人皆崇李學文,奉理學為上,他想要正人心、厚風俗、敦教化隻能宣揚理學風俗!

而躲在柱子後的朱棣撇嘴:借口,都是借口。

平日不覺,經天幕點出後,他發現女子要裹足喪失做活能力,要守節侍奉夫家,她們怎麼生活得下去?

想到此朱棣渾身一個激靈,謝天謝地幸好他不是女子!

【總結說下:宋宗族大成對女子要求變得苛刻,並剝奪女子經濟獨立,世俗未改但意識形成;

到元時期與繼婚製度相融合,為平衡蒙漢關係,元朝廷與士大夫各退一步,對繼婚要求做了限製,女子符合繼婚要求者,可以受節。

然後明朝將受節與免賦稅掛鉤,把女子受守與家族利益連在一起,從此貞節牌坊製度徹底形成。

現在我們罵宋明罵得凶,是因為現代道德、風俗皆由宋而起,經元明清強化後成為習俗,直到現在仍有殘餘。

如: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人民當家作主,要愛國愛家,以中國為己任!

必須生兒子——宗族有權對族人財產進行分配權,沒有兒子會受欺負,也保不住家裡財產。

重男輕女:女子一旦出嫁就不能再回娘家(要守節),所以養女是個虧本生意,隨便養養長大潑水。

女子主家中事務:參見宋儒建議;

某些地方父權仍壓民權:如現代美國研究員夫妻被父親砍頭,對方稱:他是在實行父親權利,所以他沒錯不犯法。

這僅僅是女子受壓迫過程,放棄對外競爭力、思想趨於保守在宋更是有跡可循,或許二程朱熹本意不是如此,但他們的徒子徒孫會神化跟孔子一樣,把他們架在神壇上供著,轉身扭曲他們的經義,把它變為儒家2.0版本,成為固化儒家群體利益的新工具】

秦始皇訝然地瞪大了眼,等等,在後世眼中貞節牌坊=守節?

那除守節外呢?

他賜巴清貞節牌坊,是讚揚她創立家業捐財為國,於是賜貞節表彰她本人。

在他看來有能力者方能得貞節牌坊,結果貞節牌坊演變到後世,就變成夫家受益婦人受苦了?

朱熹等人不能理解後人憤慨從何而來,他們不認為女子是家中附庸,沒有權力支

配家產。

在儒家描繪中,家是夫妻共同體,男女都應為家庭、宗族做出犧牲讓步。

男子要作為家中棟梁支撐家族,專心對外建功立業。

女子做新婦時當專心侍奉夫家,待年長時自然能掌握家中事務管理家裡財產。

有何不對?

但天幕最後一段話讓他們很難受,自己學說被篡改,他們即使知曉也無力改變。

因為...那時他們,已經死了!

天幕感歎:【但儒家的道德還是存於士大夫心中,但氣節者在一次次對抗中消失不見,剩下的儒為了維護自身利益,把氣節道德滑坡速度跟衍聖公有一拚】

什麼?

天幕的話猶如巨石砸在士人耳旁,這話是何意?

他儒家自有氣節,何時滑坡過?並且此與衍聖公又有何關係?

【孔子後人一貫受到曆朝優待,雖然出過優秀人物,但地位過高其違法自然增多。

但自元欽點的孔思晦冒孔家血統繼承衍聖公後,違法都是小問題,關鍵是人家徹底坐實孔府門聯之說:

與國鹹休安富尊榮公府第,同天並老文章道德聖人家!】

秦始皇劉徹正不解其意時,就聽到空中響起嘹亮的女聲:蒙人來了唱元歌,滿人來了唱清歌,唱不儘滿眼的好風景,好日子天天都在孔府過!

看得劉徹等人眼皮猛跳,什麼叫言語犀利,這就叫言語犀利,為了嘲諷孔家,還特意準備樂曲,後人你真的好貼心喲!

【簡單講孔府態度:誰當皇帝我尊誰,反正隻要給我榮華富貴,我立馬下跪!

偏偏這貨又是曆代皇帝抬上來的儒家符號,自己養的文教符號當然是敬著他、寵著他嘍!

你說是吧?朱重八!

某年,曲阜知縣孔希文‘境內水患不報’,刑部要依法處置,朱重八捏著鼻子:那裡是孔家世職,是先聖之後人之所,司法不能一處即之。

某年,還是熟悉的孔希文,他向朝廷推薦歲貢儒學生員,結果禮部一考——狗屁不通。

按製縣令當被問責,咱們的朱重八還是捏著鼻子:孔希文聖人之後,勿問。

嘖嘖,孔家勢力大到能壓製皇權了?

朱重八你的大逃殺遊戲咋不開啟呢?

是怕了還是上演‘霸道帝王的掌心寵?’】

天幕展出‘漢朝帝王掌心寵’、‘隋唐帝王掌心寵’、‘宋朝帝王真情愛’...的封面,看得一眾帝王臉色鐵青,那是明朝的愛,與他們何關?

他們不愛儒家!(除宋朝外)

孔子第四十五代世孫,第一任衍聖公孔宗願聽到天幕如此利評孔府,牙齒幾乎要出了血,他轉過身看向規模宏大、金碧輝煌的孔府,一把扯過頭巾,搖搖晃晃地入府跪在孔子牌位前:孔家後人不孝,讓人後蒙羞啊!

而平日被欺圧的民眾及孔氏族人卻悄悄地轉過了身,怕自己笑聲太大引來禍事。

朕不是,朕沒怕!

朱元璋陰沉著臉下意識地往腰間摸去?[]?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手卻撲了個空:他沒有佩劍!

他收回手,臉色晦暗地望著天幕:宋衍聖公在靖康之役後,跟隨宋高宗到了南方衢州,宋亡後南宗更是聲明不繼衍聖公爵位,並製定祖訓遵製典,不得覬覦北宗衍聖公之職。

所以朝廷封的衍聖公是北宗之後,如今天天幕點破北宗乃是偽聖,想要撤掉衍聖公爵位很簡單。

現在最大的問題是:天下士大夫有幾個忠明的?

天幕來了一句順口溜:【投胎技術哪家強?山東曲阜找孔家!

看看,孔家世襲山東官職,推行的儒生才問狗屁不通,說好的儒家符號呢?

儒家形象代言人這麼容易得嗎?

我報名行不行?

我保證不修降表,儘心儘力做好儒家代言人,堅決貫徹甲方要求:忠君愛國!

絕對不讓後人有機會說‘鐵骨錚錚教人忠,世修降表衍聖公!’的嘲諷話!

本人團員在役,思想純正,熟讀馬克思哲學,在此本人發誓:我不會向大清上獻‘初進表文’,也不會真誠上表‘上剃頭奏稿’,更不會把祖宗孔子也剃個辮子頭】

天幕嘲諷語氣拉滿:【我好歹會畫個帽子上去,遮羞嘛!】

董仲舒望著圓頭鼠尾的聖師像,腦海轟的一聲咋響:明清孔後人,老夫跟你拚了!

孔子野人像激得天下人一度失聲,李世民怔怔地望著聖像,面露不可置信:怎會如此?假的吧?

當初孔子認為管仲無君子之義,但讚他攘夷之舉,更言:無管仲,吾其被(披)發左衽矣!

沒有管仲,他們隻能披發左衽做野人。

孔子在世時行右衽,沒想到他去世後連披發都不能,隻留下一根老鼠尾巴!

房玄齡眼神發直,嘴唇抽搐半晌道不出半句話來,若說天幕降臨也未讓他失態半分,而孔子聖像則完全顛覆他的認識。

他們怎麼敢啊!

你靠孔子享得富貴,那就該承起儒家之責,但他們做了什麼呢?

儒家經義被孔子偽後砸了個徹底!從此誰敢再言封孔氏後人為爵?

而秦始皇則是眼神微妙地看向儒家博士,幾息之後就見他氣息一抽,人直直地倒了下去,看得一旁的墨子都忍不住心中感歎:慘,真是太慘了!

幸好他墨家經義明確,教義完整,不使人鑽了空子。

秦始皇掃過一臉戚戚的墨子,揮揮手讓人帶下去診治,待儒家博士身影消失後,他才把目光投向天幕:沒想到後世孔家沒半點孔子節義,所作所為讓人大開眼界!

天幕還在賣力地自我推銷:【本人也不會吹吹打打迎大英帝國愛德華七世照片入孔府,不會供奉德國皇帝威廉二世的畫像,更不會無視民族苦難在小日子跟前彎腰準備投降。

我想我好歹比衍聖公多二兩骨氣吧?

至少見到小日子的時候,會送上兩顆手榴彈表示敬意!

有朋自遠方來,雖遠必誅嘛,這是孔夫子說的,誰反對?】

司馬光等人看到天幕貼出的對聯,忍不住兩眼翻白倒了下去:

上聯:昨降元蒙,今降滿清,何足道哉。方明白:善勸進家有餘慶。

下聯: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全都忘了。隻記得:識時務者為俊傑。

橫批:世修降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