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2 章 各行祖師-教育(1 / 1)

巨幅的輿圖上現出一條條水渠,從始點不斷蔓延到東,又北上分叉至西和北地,直到和東方水係連接在一起。

數條代表著水利的渠道突然散發出七色光芒,耀眼卻不刺人。

無論是李世民或是趙匡胤等帝王,又或是無數大臣百姓,數億萬的眸光齊聚上蒼,望著那條條七彩之線貫穿華夏大地,替山河妝成錦繡,把國土繪成丹青!

重定九州,這就是重定九州!

朱元璋複雜心緒上湧,站在巨幕輿圖前他竟失了聲,半晌後才嘶啞著嗓子大吼:“何為千秋萬業,這就是千秋萬業!”

紅旗河紅旗河,秦始皇低聲念著紅旗河三字,想起天幕降臨時展現出的那面紅旗,頓時明白後人取紅旗河之意:讓整個華夏大地有紅旗飄揚!

後世朝廷向他展出一幅何為千秋基業,何為萬世之基。

他面上少見地露出幾分激動之色,他原以為世間頂峰基業不過是統六國,立帝稱朕。

秦始皇閉上眼讓冰涼的空氣冷下他沸騰的心緒,後人以他們這些老祖宗為榮,殊不知在天幕跟前,後朝所作所為亦是他們的指引。

紅旗河工程給曆代曆朝帶來的震撼太大,眾君臣根本沒聽清天幕後續的講述。

到後人道出孔子名諱時才回過神,略略聚集精神聽天幕講述:

【我國能領先世界兩千餘年,就是發展了教育。

有教育即有了傳承,所有的技藝、思想才能一代代傳承下去。

天下多獸,伏羲教民以獵;

神農製耒耜,教民耕農;

後稷教民稼穡,樹藝五穀,五穀熟而民豐;

文明被人類推動前進,五帝有了文字教授機構‘成均’,而成均為五帝時期的養老之地。

因此教授者多為老者教新,到氏族末期時成均有了學校雛形】

董仲舒負手輕歎:“五王聖代興文教外,還集體贍養老人,使時人生有所養,老有所依!”

禮記.王製記載:有虞氏養國老於上庠,養庶老於下庠;

夏後氏養國老於東序,養庶老於西序;

後殷人養國老於右學,養庶老於西學;

這就是儒家向往的五王時代啊!

先王時有老有所終,想必後世亦有吧?…想到此他撚須搖搖頭:禮經國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後嗣。

後朝國力富強…但在他眼中後人紛爭更甚於春秋戰國,向利之心更甚,他們不重禮儀道德,長此以往會亂了社會秩序,有損國家、人性自身;

【我們從甲骨文勘出商朝除了承五帝時期的‘庠’、夏朝的‘序’外,又因殷人重祭祀崇禮樂,設‘瞽宗’作祭祀及禮教之地;

同時立‘右學’作為學習樂的高等學問場所;

換句話講:華夏文教之所開始增加,同時商朝作為當時最強王朝,期興盛時如同巨唐,各方小國多遣子弟

入殷求學。

主要學習內容為:

天文類數學(右學)、思想品德類學(庠)、祭祀禮儀(瞽宗)及習射、武舞(序)四大類】

大唐屢次被天幕提及,李世民嘴角止不住上揚:誇,狠狠誇!

後人誇得越多,不就說明他李唐乃天命所歸,至於大唐安史之亂被天幕當眾抖出....

李世民表示:有宋朝對比,想必那小子不敢再輕亂朝廷,昏聵度日!

謝謝你,比較俠!

趙匡胤發瘋怒吼:滾啊!

【周立國之後,其立國核心為以宗法分封製,它對教育格外看重。

除了承四代學校製度外,又立‘國學’和‘鄉學’兩類。

對教育實行政教合一,官師合一,形成‘學在官府’、‘官守學業’的壟斷行業。

也就是說周朝直係教育機構最為雄厚,師資力量不是鄉學和諸侯設的泮宮比得上的。

最好的教育,掌握在周天子手中】

秦始皇沒想到大秦文教連商都比不上。

後人的疑問如同一掌拍在他臉上:大秦的文教在哪裡?

沒有文教大秦如同荒漠,怎麼能保持國祚傳承?

他低下頭回顧後人講述的東西之舉,半晌後不得不承認:沒有文治,大秦隻能以戰養戰的老路可走。

文治…他眼眸掃過殿中各家博士,在黃老和儒家博士身上停留幾息。

他摁了摁鼻梁:大秦前路到底在何方?

【國學設於王都,專為貴族子弟專設主要打造精通‘詩書禮樂’人才。

其學校又分‘小學’和‘大學’,涉及天文、地理、人、事、物等方面教育;

鄉學設於郊外,為士人及部分庶民子弟設立,其規模簡單僅有小學一級】

民間百姓:原來古人也要讀那麼多書…俺家隔壁王二虎的小舅子也要讀大學呢!

機敏者不解:“周人入讀的校室叫大學,咱們這何曾有過大學?”

見有人質疑自己,那人急了,辯白道:“我親自聽那讀書人說他讀大學,怎麼會錯?”

???咱倆完全是雞同鴨講,校室跟書籍經義不是一個東西啊!

【小學:為童蒙開智教學,學子為諸侯公卿大夫之嫡子;

入學年齡為:8歲——15歲;

入學時間:與宗法等級製度有關,越是權貴入學者越早。

如公卿大夫等嫡子入學年齡為10-13歲,而庶子及極少數平民子弟者為15歲左右;

課程:禮、樂、射、禦(駕車)、書、數六藝】

剛定下國子監監生曆事製度的朱元璋得意:“咱大明不僅習四書五經,還設有武校、醫學和陰陽學,科目比不上大唐,大明識字者定比大唐多!”

讓他要有底氣的原因是後人提到了大誥。

百姓頭頂大誥上京高禦狀,

那就說明他曾經的設想得到實現:每鎮每村都有社學!

8—15歲必須入學讀書,不讀書罰父兄!

論識字率,誰敢與大明比?

【大學:成均為習樂德、樂語、樂舞場所。

用今天的話講:成均院專業為‘樂’,屬於綜合藝術類課程,每門課程教授不同學識:

樂德:思想品德課,如敬神、友孝,以及言語中和等等;

樂語:語文課,如懂詩經言語,會吟誦、諷刺等等場合用語;

樂舞:祭舞(如持鳥羽而舞,用以祭祀四方等);

其中樂舞又分為大舞、小舞,古人13歲學文舞(皇舞:持五彩羽而舞,用以祈雨)、15歲學武舞(乾舞:持盾牌而舞,用以祭祀山川)。

所以13-15歲少年被稱為‘舞勺之年’】

民間

原來如此!

少年恍然大悟,回身對爺爺撒嬌:“爺爺,寶安13歲了,寶安也要學樂舞。”

素來溺愛孫子的老者沒有順著他的意,斥責道:“樂舞豈是隨意能學的?∞[]∞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

雅舞不是當今讀書人必備技能,能舞雅舞者皆是樂籍之流,好人家豈能做折腰之事?

少年不斥也不生氣,兩眼轉得溜溜的,不知道心裡打什麼主意!

【上庠教授典書、詔書之處;翻譯成今天大白話:上庠院是類似今日文學院,為國家培養文秘類官員;

射廬是學乾戈射箭之所;嗯,今天的軍事學院,學駕車學射箭;

其中射箭是時人必備技能,不會射箭者不能被稱為男子;】

聽到天幕此語,韓世忠嗤笑:“事關男人雄風,誰還不會射箭?”

說罷他往手上吐了口唾沫,用力揉了揉拿起強弓往箭靶一射!

命中紅心!

“好!”圍觀士兵紛紛拍手叫好:“副尉厲害,副尉男人,副尉英武!”

韓世忠咧嘴一笑,正要說話就聽到天幕道:

【所以當遇事需要取決時,射箭成了決勝技能。

如果周天子取士,當備選人各項水平均當時,則以箭術為選取目標。

射箭不單看命中率,需要考驗備選人射箭時儀容、動作是否合‘禮’;

行走節度是否合‘樂’,以及射箭時是否有‘謙讓’品德、箭法是否‘正確’】

韓世忠臉瞬間下沉:…呸!射箭取敵人性命,搞那麼多花頭做甚?

跟朝廷裡的那些蟲蟲一樣,淨整些虛頭巴腦的東西!

【同樣駕車亦是如此:

鳴和鸞:古人車駕外有‘和’和‘鸞’的裝飾鈴,行車時要達到鈴聲共鳴有節奏,嗯…地獄版本的‘直線行駛’;

逐水曲:在曲折的水岸行駛不使車落於水中,現代科目二中的升級版‘曲線行駛’;

過君表:現代版的倒車入庫;

舞交衢:在道上往來馳驅,旋轉配合舞蹈節奏,

專業級彆的車舞表演,駕照不考;

逐禽獸:驅車將禽獸趕到君主左方,才符合禮製請君主親獵左射,賽車級彆技術,駕照更不考】

李白好奇地探頭:後人把禦稱為科目二?是禦鐵車還是天上飛的鐵鳥?

除了科目二是否有科目一科目三?

【辟雍是周朝自立的教育核心地,用史話講:帝入太學,承師問道的地方;

諸王太子在這裡學的如何成為統治者,如何鞏固諸侯等王者統治手段;

瞽宗是學習周朝維係天下的‘禮儀’所在;算得上是另類版本的‘法學院’和‘政治院’;

禮樂自古以來就代表宗法等級世襲製度,是周朝最頂尖的,學問。

因為禮樂是周朝立國根本,維係天下道統根基。

除周天子外,諸國不得設禮樂課程,西周諸王想要學習禮樂學問,必須到王都進行進修】

劉徹揣起手咂咂嘴:“不愧是劉氏子孫,愛朕愛大漢。”

周天子掌天下利器被後人扒得乾乾淨淨,還是連續被扒兩次。

真是…太慘了!

不過…後人把太學叫作學校?

他神情微動,大漢承曆代校室,亦有校、庠、序之分,就差學了…

想到劉昭言他立太學教天下士子,劉徹心裡核算了算石渠書籍,唔…得加把勁,再收集些經義史冊,明歲就能立太學興大漢文教了。

【所以史書才會說:凡三王教世子,必教禮樂;

禮樂就是西周統治大殺器!

在周人看來樂修心身,禮塑行為,樂代表同宗倫理,修心身品德;

禮代表外人如諸侯公卿,塑造行為舉止接待外人;

因此三王用禮樂教導繼承人,對內當相親,對外當相敬的態度統治天下;

但這些跟庶民沒半點關係,‘禮不下庶人’嘛!

哪怕庶民有鄉學可入,也不是誰都有資格入學讀書】

李隆基撐著下顎,心中遺憾周公親作的樂舞‘周武王克殷’,在先秦時已失傳,若能傳下定能窺得當年雅樂盛景;

不如…他心一動,想要複克周樂,但目光落到案前的‘安史之亂’後,立馬歇了心思。

開元盛世還未到,豈能肆意?

乾活摘掉唐玄宗諡號!

什麼唐玄宗,太難聽!

【鄉學分庠、序兩大類,庠入學者為郊區家資豐厚者(小奴隸主),其子僅學典書、詔書兩樣,若成績優秀可上升國學;

而序則是教化民眾,使其知法守禮儀,敬老尊老、按時上工等;

相當於鄉學庠是正常學校,隻是所設專業單一;

而序則是鄉村居委會,向民眾進行管理和教喻,讓民眾知道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

不等民眾反應,天幕又直徑往下:

【西周之後道德淪散,文化下移,禮樂師散於各諸侯之間,輔助

他們進行交際祭祀等禮儀規範,世人稱他們叫‘師儒’。

當諸侯教對各師儒需求達到飽和時??[]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師儒教導目標逐漸下移變為地方小勢力,而這些培養出來的人則稱為‘士’。

春秋時期士者出路多為各侯王的門客。

如孟嘗君三千門客,呂不韋養門客甚秦王等等,所以才有了‘得士者存,失士者亡’的傳言。

當‘士’成了熱門就業專業,私學就此誕生,如鄭國鄧析私學講‘竹刑’,培養法律人才‘學訟’,少正卯和孔子同在魯國辦私學等等;

在一眾私學中,孔夫子開平民教育之先河,是兩千年來師道創始人,在他之前沒有師者嗎?

有,但教育對象從來不是大眾而是權貴而已。

所以教育業稱孔子為祖師】

文彥博等儒臣心緒很複雜,若天幕為聖師單獨講述,他們會大讚儒家萬世,甚至上奏官家要大力祭祀聖師。

可現在…士農工商,自古以來的地位規矩,聖師怎麼能與工商齊平。

他們想要大聲怒罵,卻理不正言不順。

他們尊孔夫子為聖師,後人講教育業祖師並無錯。

可是…聖師享曆代帝王祭祀,其他業者有嗎?

沒有!

既然沒有又怎麼能跟聖師並肩?

【孔子的課程為:禮、樂、射、禦、書、數!

很周朝的貴族課程,但孔子要培養的是君子,而不是諸侯王,因此他把教科書做了改動:

詩經——文學課;

尚書——政治課;

易經——哲理課;

春秋——曆史課

樂經——音樂美學課;

禮記——道德理論課】

蘇軾輕歎:“沒想到後世倒複周禮之學了。”

東漢魏晉門閥製讓寒門無緣展胸中才氣,而大宋科舉創天下士人之利,真正做到才入朝廷,天下安寧!

他翻開赴京應試途中寫的詩句:‘富貴耀眼前,貧賤獨難守。’

考得進士就能富貴,誰還會獨守貧賤呢?

隻是…進士是否能成好官,端看個人品德了。

【很懷疑孔夫子是不是數學成績不好,把數學丟了。

易經雖然涉及數學,但它包含的東西森羅萬象,不能專歸數學類;

周朝小學生就要學體積計算、平方米計算,還要了解勾股定理,共學‘九數’方式。

經過近千年累積流傳到漢末時,數學成果被編成‘九章算術’,流傳至今。

除了唐朝明算科曇花一現外,數學泯滅於教育主流,文化課獨占鼇頭】

眾儒者:你數學才不好!汙蔑,竟敢汙蔑聖師!

張蒼瞪大了眼:“什麼?後人之意術數全丟了?”

沒了術數曆朝怎麼計算全年上計賦稅?

朝廷不怕被地方蒙蔽收不上來

稅?

【後世儒家與朝廷抱著經義策問等磕生磕死,朝廷甚至畫出科舉考試範圍,向天下士子明確點出參考書:四書五經。

哪四書五經?

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

五經: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

但請注意,四書五經並不是考孔子原版,而是考: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的弟子的弟子…每代注釋版!】

秦始皇&劉徹&李世民&朱元璋:有不好的預感,後人你又要扔炸彈?

難道你還要打趣孔夫子?

【每一代人有不同的版本,如:孟子、程子、朱熹等大家注釋,至於用哪版本,端看儒家學派主流及統治者偏好。

如:’大學’原本是‘禮記’中一篇,傳是孔子弟子曾參所作,到南宋時期大學頂替禮記成為五經之一。

又如明太祖朱元璋規定考試標準答案:

四書:用朱子集注;

易經:用程朱和朱子本義;

尚書:用蔡氏傳集古注疏;

詩經:用朱子集傳;

禮記:古注疏;

春秋:用左氏、公羊、穀梁三傳及胡安國、張洽傳。

總之參考書版本隨朝代更迭變幻很正常,朝代風氣不同,選擇自然也不同。

但現在有人罵孔子是千年禍害,擾亂華夏文明,講真這個罵名孔夫子挨得真冤!】

轟!

千年禍害四個字讓曆朝君臣士子怒氣難當!

曆代受儒家百家教導,沒想到後人竟如此看待儒家!

儒家聖人是禍害,那他們是什麼?

小禍害?

那用儒家治國的帝王朝廷是什麼?

難道你們後人就沒受儒家開智?

董仲舒紅了眼,直接掀翻身前案桌,神色憤怒得幾乎癲狂:“糞土糞牆,爾等後人不尊聖師也就罷了,居然還汙蔑侮辱聖師!

該殺!”

天道浩浩,順道者昌,儒家道統幾經瀕絕,順運者昌!

大漢若無他儒家大複仇理論,激漢民骨血,難道要向匈奴跪祈?

【孔子逢亂世求秩序,想讓社會恢複安寧遠離戰亂有錯嗎?

沒錯,所以他的學問政治基點都是出於解決當下問題,結束亂世為目的,想要世間仁愛讓世界大同,重歸秩序穩定的生活;

任何思想都有亮點、糟粕,孔子思想亦是如此。

他面對春秋道德崩潰的社會環境,開出的治世藥方:‘克己複禮’回到周朝,這劑藥方囿於曆史局限性,的確不現實。

但他一生收徒三千,提出的仁義禮智信貫穿華夏曆史,難道不是華夏思想先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