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1 章 各行祖師(小修)(1 / 1)

【黃道婆是宋末元初,鬆江府(上)海烏泥徑人,後來流落崖州(三亞崖鎮),跟隨當地黎族學習製棉;

棉織品在黎族被稱為‘吉貝’,其質量色彩都是行業頂尖,在南宋時期屬於貢品織品,因價高民間並不普及;

到元成宗元貞年間,晚年的黃道婆生起葉落歸根之情,從黎族返回鬆江府,正式對鬆江棉織產業進行改革升級:

1.引進黎族紡織工具:紡紗紡車、彈棉椎弓、去籽攪車等器具;

那時鬆江府紡織業還停留在原始狀態,如手工搓棉籽,彈棉也是用竹片絲弦簡單製成,效率低下工作量大。

2.把擀、彈、紡、織整套工具全部升級、並發明新式器具;

發明:如二錠腳踏棉紡車,此紡車成為當時世界最先進的紡織工具;

改良升級:如彈棉工具由小弓變為大弓,其形製保留至今;

3.對提花技術進行配色調整;

從自己學藝經驗中,總結出‘錯紗配色’、‘綜線挈花’等紡織技術,讓棉織品色澤鮮豔,圖樣豐富】

剛從黎族回到家鄉的黃巧兒猛抬起頭:難道神跡說的是她?

神跡所說的經曆與她頗有相似之處,但她又不敢確認...正驚疑不定時,她身旁的孩童好奇地問她:“黃奶奶,你在崖州認識黃道婆嗎?”

崖州、姓黃!

街上民眾迅速捕捉到關鍵點,齊刷刷地朝她看來,眸中熱切唬得年邁的黃巧兒忍不住後退一步,情急之下望向天幕轉移話題:“神跡賜紡車圖畫了!”

眾人急忙凝眼細探,可惜圖紙僅存在短短幾息,畫面微閃就沒了影響取而代之的是一段歌唱影響。

劉徹看著天幕上用彈椎弓唱曲的男子,隻覺得額頭青筋直跳,後人在乾什麼?

他要的是紡車圖紙,而不是彈棉花歌曲,聽著繞在耳畔的歌曲:彈棉花喲彈棉花,半斤棉花彈成了八兩八喲...他徐徐地吐出口氣,對後人再次生出無奈之情。

他們總是在正經時變得詼諧,他努力地屏蔽歌聲凝神細看椎弓,皺眉道:“椎弓既能彈棉花,也能作樂器?”

他想努力把椎弓看個仔細,好讓人仿照出來為大漢增產。

結果留在腦子裡的卻是天幕歌曲:彈成了棉被那個姑娘要出嫁,那個姑娘要出嫁!

彈棉花喲彈棉花...該死!首次受到魔曲洗腦的劉徹暴躁非常:這曲子能不能從朕腦中滾出去!

【棉的好處是什麼呢?

棉花向陽而生,印度教認為:棉布是陽光為自己編織的衣服。

所以它有柔軟、耐用、輕盈、易於染色且便於清洗的特點。

對於印度教的看法,咱們老祖宗們也極為認同,甚至還總結出棉花有二好:

1.無蠶桑采養之勞,才摘就能用;

2.紡織工序要少,有禦寒之用;

3.不用刮麻,也

不用成繭自成絮絲;

總的來講就是:采棉桃——去籽——彈棉——紡織;

整套大流程隻需四步,一旦解決去籽問題,製作流程比絲類要簡明許多】

聽到這秦始皇眼眸一亮:果然是好東西!

劉徹拊掌輕笑:天竺是吧,等著!

李世民心中微喜:朕即將擁有此利物,甚喜!

朱元璋:哼哼,否則朕也不會下令農戶必種木棉。

【所以黃道婆行為,就是帶動了整個鬆江府綿織紡產業升級,把原本當地單一產品轉為多元化產品,鬆江棉布名頭徹底打響。

於是圖樣豐富,顏色鮮明生動的袍帶、棉褥、棉被等等織式產品,一經推出立馬受到世人喜愛!

我們都知道產業升級有什麼好處?

棉織品銷路擴大、帶動當地就業、增加本地GDP,給朝廷創造稅收。

可以說棉布被世人接受,是從事棉花行業、本地官員及朝廷二方共贏,至少對底層百姓而言:以往半月吃次肉,現在總能七天沾點腥吧?】

秦始皇擊節大讚:好一個黃道婆!

劉徹目露渴求:當賜爵封侯!為何她不是我大漢人?

李世民遺憾:老君福澤,大唐不能得,可惜。

朱元璋低頭琢磨:若非她出力,他大明也不能向鬆江府收取重稅,朕記得黃道婆在鬆江甚有香火,不如派官員祭祀?

民間各代

某書生輕歎:“原本某不解神跡為何要說黃道婆。”

論祖師,當屬我儒家先師孔子才是,沒想到黃道婆竟能作出如此貢獻,是某狹隘。”

隱藏民間的墨家:是我墨家好苗子啊!為何她沒入我墨家?

而鬆江府直接受益民眾忍不住大哭:黃婆婆教俺們紡紗,給俺們飯碗,俺們都記得她的好呢!

“黃婆婆功績連仙人都知道,俺高興俺要放炮慶祝!”

“彆放,小心驚了仙人”

有才子見市井民眾對黃道婆的喜愛,忍不住自作詩曰:衣食我民真眾母,千秋報賽奏弦歌。

有貧民聽到肉,立馬朝天幕大喊:“仙女你說錯了,俺一月沒聞肉味了,求仙女賜肉!”

經官府宣揚,這會大夥已知曉仙人是個好的,先前天水想要滅世就是仙人設法擋住,不讓天破(並不是)取他們性命。

知道真仙的他們已經決定給仙人立廟,這可是真仙人,定會保佑他們平平安安,事事順遂。

有了貧者高聲開頭,白居易心中衝動,竟然高聲大問:“吾乃白樂天,敢問仙女先前仙長說解甲骨文可換錢,現在還能換嗎?”

他身旁的元稹大吃一驚:難道你解出來了?

白居易理直氣壯回答:沒有,他就想試試天幕聽不聽得到他們的祈求而已。

很顯然天幕並沒有聽到她的祈求,而是繼續講述:

【鬆江府沿海土地偏鹽堿化,很合

適耐鹽的棉花,棉花普及深入民間,對於廣大底層百姓而言:在布料及禦寒上,多了一種選擇。

棉花沒普及前百姓選擇布料隻有:麻、葛、木綿,到冬季時會用蘆葦,絲綿或木綿填充保暖;

蘆花:詩經中的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伊人在河邊乾嗎?除了洗衣服就是采蘆花過冬用;

絲綿:質量稍次的蠶絲扯成絮,價格昂貴;

木綿:彆名叫英雄樹、攀枝花等,其果實纖維比非洲棉還短,重量輕產量少;

此外還有在衣裳裡填充秸稈、雞鴨羽毛等方式,但無論什麼填充物在入冬前都會做一件事:搗衣;

再次引用詩仙太白的詩: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這兒的搗衣不是洗衣服,而是把葛麻等布料搗軟,讓布料經緯變得密集,防寒同時又能使衣物壽命延長】

秦始皇認真記下‘耐鹽’二字,心中琢磨:天幕言棉花在印度如同絲綢,想必現在也有棉花吧?

現在的天竺是否有棉他並不能確認,但他已決定派人探尋,即使他找不到那秦二世、二世、四世繼續搜找,定能將其帶回大秦。

至於天幕展現的紡織圖紙…墨家钜子在殿內,並不擔心大秦沒有紡織機。

墨家钜子:開心又失落,開心墨家受陛下重視,失落墨家學說何時能發揚光大?

墨家的心緒複雜秦始皇半點不知,經過後人宗教講述後,他已決定再拆墨家。

決不能讓墨家內部緊密相連!

他抬手揉了揉額頭,輕聲道:“現貧者如何過冬?”

丞相王綰斟酌上奏:“除天幕所言,還有貧者在冬日燒沙做床,把自己埋入熱沙以過寒冬。”

身為大秦丞相,往日他並不會了解貧者生活細節,自從知曉大秦被百姓推入亡國墳墓後,他特意派人詢問鹹陽貧者生存。

得到的答案讓他膽戰心驚,大秦改革,勢在必行!

唐.老

剛接到陛下詔見消息的李白,正在作詩讚黃道婆事跡,聽到自己的詩被天幕講出時一愣,他字前面是什麼?

詩仙?

他飲酒的手一抖,心緒複雜難辨,喜的是自己才華終被認可,複雜的是:原來聖人因‘詩仙’詔自己回京。

再次引用?嗬~李白輕笑:原來自己還沾了神跡的福佑!

他出身商籍,按律不能應試,想要踏上仕途隻能乾謁(自我推薦)。

五年前他趁聖人狩獵獻上‘大獵賦’,期望能得賞識,可惜無果。

在長安踽踽二年,除獻詩玉真公主結識季真(賀知章)外,仕途如蜀道‘行路難’,隻能歸去來離開長安,另求出路。

“哈哈哈”他提酒入喉,飲罷大笑:“詩仙啊!”

自己有詩仙之名,那仕途呢?

【即便棉衣穿久了容易變硬變澀,需要定期舊棉重彈,但對百姓而言,棉衣在冬日是最好的禦寒物。

所以黃道婆的產業升級意義非常大,更重要的是無論哪方州郡前來求教紡織技術,黃道婆也大方傳授。

時人為了感激她特做民謠紀念:黃婆婆,黃婆婆,教戒紗,教我布,二隻筒子兩匹布...

在技藝不外傳的古時,她的行為‘雷鋒’,所以黃道婆去世後,民間自發為她建祠立廟,過節時祭祀上供。

香火到清朝時仍然不絕,甚至清廷把祭祀黃道婆作為官方祭祀。

與蠶神嫘祖、儒聖老子等統治者認定的祖師不同,黃道婆的祭祀是從下而上的祭祀,也就是說:她是百姓認同的祖師!

因百姓對其信仰太深,使得朝廷不得不正視她,承認她對紡織業的貢獻和地位。

所以到80年代時,上海和海南對黃道婆的歸屬展開了明爭暗鬥。

上海把棉花作為‘市花’宣揚自己紡織史,海南反手就以黃道婆為核心,建造了一係列黎族紡織技藝園區】

明爭暗鬥?

為什麼要爭?眾人驚疑時,就見天幕突然跳出兩小人,一人頭頂:上海,一人頂海南;

上海:她是我鬆江人;

海南:她在我這過半生;

上海:她在鬆江把棉紡技藝發揚光大;

海南:黃道婆學我黎族技術,就是黎族人;

秦始皇望著說著說著就打起來的兩地,非常不解:後世地方為何要爭?

鬆江民眾與崖州民眾同樣不解,但並不妨礙他們加入爭奪戰:

鬆江上到縣令下至孩提,都扯著嗓子朝神跡大喊:“她是我們鬆江娃,是我們的!”

“是鬆江娃!”

而崖州民間亦是不服,鬆江人竟然想獨占功勞?

非常不服氣的崖州人甩開膀子大聲反駁:“她是我的,沒有我們哪有她技成?”

連在京師的蘇軾都大喝一聲:我大宋人!

他身旁的蘇轍:…

秦始皇&劉徹&李世民&朱元璋,望著彈幕瞪大了眼:現在與天幕聯係很容易?

朱元璋不停地質問天幕:朕標兒到底怎麼沒的?朱棣那小崽子怎麼當上皇帝的?

半晌過去,他的心聲並沒有化到天幕上,上面仍是‘黃道婆是我鬆江人’、‘明明是我崖州人’等語言,密密麻麻疊成一片。

吳曉思看著彈幕瞪大了眼,怎麼回事?學校直播是捅了上海海南窩了嗎?

彈幕怎麼全在爭黃道婆屬於哪?

上海VS海南?

兩地政府爭是為了文旅資源,他們爭又有什麼用?

不都是中國人?

她清了清嗓子,趕緊平息事態:【黃道婆是咱們華夏人,沒什麼好爭的,要知道她在國際上的聲譽,遠超大部分帝王;

德國庫恩博士撰寫‘紡織技術’時專門用一專章來論述她,此章被收入李約瑟的‘中國科學技術史’中。

在80年時政府還

出過她的郵票,她的事跡為曆史教科書上必考點,記住啊!有考試的】

天下人都見到天幕展出一幅圖像,圖像上是藍帶紮鬢的婦人,筆觸簡單卻質樸素明亮,上面寫著:黃道婆(公元十二世紀中葉—十四世紀初)元代紡織技術家;

中國人民郵政60分。

郵票是何物他們並不知曉,但教科書...難道是他們想的那樣?頓時李世民眼眸微熱,矜持地輕問群臣:“教科書何解?”

房玄齡等人眼神交錯,強自按下心中激奮:“後人有大學,又有曆史教科書,也當有醫學教科書、四經教科書才是。⒁[]⒁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

陛下為耀耀君王,想必教科書上定有陛下濃墨重彩。

李世民滿足了,最滿足的是後人要考,豈不說明他的功績所有後世人都知?

而劉徹則酸郵票,他也想上郵票,但後人講‘麒龍鳳’時,都不曾提及郵票,可見上郵票之難。

他眉頭微皺,撐起小腿思索半晌突然問丞相公孫弘:“朕命人所作的‘天子龍圖’,可有做出?”

神跡首次降世時,曾有金龍現身,他命人將龍護他時的情景畫下,以作大漢聖畫,彰顯漢家得上帝授予天命,特令金龍遊示未央宮。

而今看到天幕上的畫像...他決定待大漢會降低後,命人畫下自己畫像,以便後人製郵票使用。

嗯,自己一定要給後人留下威武英偉的帝王形象!

神跡話說罷,天幕就突然轉為黑色,接著消失不見,民眾靜等後發現天幕不再回歸,於是興致勃勃地聊起天幕事宜起來。

而曆代君臣卻發現,天幕又重返殿內,正散發著瑩瑩白光:

【棉花紡織在元朝時期得到大力發展,在黃道婆之前,元世祖忽必烈在浙江、江西、胡廣等地設木棉提舉司,要求幾地每歲上供布匹十萬匹棉布做稅賦,結果想象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當地的生產力根本織不起如此重賦,兩年後木棉提舉司撤職。

黃道婆技術推廣普及後,僅鬆江府以紡織為生的紡織戶就多達千家,棉布產量翻增。

為了保證棉花原料充足,元順帝更是強製下達法令:所有超過五畝地的農戶,必須種植棉花。

後來又特設棉栽司專門負責棉花事項,推出棉技術書籍,引導民眾種植棉花】

朱元璋聽著元順帝的命令一愣,他立大明不久也下了相似命令,不分地域,讓農家種植棉田數額:凡家有五畝至十畝者,當栽桑、麻棉各半畝,十畝以上依次增額。

但經天幕講解...他擰眉問大好兒:“標兒,按天幕講法,棉花挑光照、土力,那豈不是說朕的勸農政策有誤?”

不行朱標回答,朱元璋就自顧道:“不行,得改得改。”

朱標神情正經:“棉花長在不宜地,會讓農人毫無收成,無棉也要向朝廷納棉布以充稅賦,這就不是勸農善政了。”

而是失人心的惡政。

來來來,明成祖說說唄!”朱樉抓住機會陰陽怪氣,自打天幕講朱棣為大明帝王後,他看他哪兒都不順眼。

眼下見陛下太子商議國事,又開始借題發揮:“說不明成祖能想出個好法子呢。”

?南漳的作品《秦皇漢武看我校曆史作業評選》最新章節由??全網首發更新,域名[]?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

“給朕滾蛋!”朱元璋大怒,側身一腳踢在他身上,指著他鼻子大罵:“滾出去!彆給朕丟人現眼!”

見皇帝&親爹盛怒,朱樉聳眉拉眼地急行一禮,趕緊退了下去。

朱元璋瞥了眼牆角裝鵪鶉的朱棣,冷哼一聲拉著大兒商議勸農政策。

而朱標卻開口讓朱棣加入政務議事,朱元璋哼唧唧地沒有反對。

二人商議後的初步決定:讓民間在隙地種植桑棗及棉花,以種植數畝進行免稅。

具體數額讓朝臣商議後決定。

他不知道的是,此法在洪武二十七年提出,一直延續到清朝仍在執行此例。

【棉花直接成了元廷的實物稅賦,稅賦從每歲10萬匹到50萬匹,甚至成為夏稅(元收布、絹、絲、棉等)之首;

到明朝正德年間,鬆江府日產棉萬匹,享有‘衣被天下’的美稱,是朝廷出口支柱;

到康熙時期,大清在上海采購的布匹每歲二十萬匹。

棉花已經成為次農業的重要物種,但棉花的紡織技術卻開始停滯不前。

準確講應該是:

織品樣式技術擴張:有增長;

各種圖樣,各類複雜紡法完全滿足貴族及出口需求。

織品增加產量技術擴張:四錠、五錠紡車出現。

但是從元至清幾百年中,民間用的主要紡車主力還是一綻紡車:10小時出四兩紗;

鬆江府等紡織業發達區,黃道婆發明二綻紡車,到光緒年間時,有些地方倒退回去,以二綻紡車為主。

二綻紡車上等女工每日紡上等紗7兩,中等紗8兩;下等紗11兩;

但是朝廷對棉布需求有多大呢?

以明為例:給臣子藩王的棉布賞賜每年約:不下五十萬匹;

邊衛軍士:每人每歲棉布兩至四匹,棉花一斤半;

還不包括朝廷自用、官商人員等需求布匹數,年用棉布高達一千五百萬匹到一千八百萬匹之間。

所以明清時期,上自總督巡撫,下至知州縣令,都有一項本能任務:勸督當地紡織。

不管無論當地合不合適紡織業,都要倡導,都要家家戶戶有紡織,田間土地隙隙棉花,要做到寸土有之,這叫政治正確】

忽必烈很焦躁,他迫切想知道明是何人所建,可是他衷心祈求長生天賜予他答案,卻無德。

唯一安慰的是,他大元有元順宗。

隻是…忽必烈眉頭一皺,溫和恭順?像他孛兒隻斤家族風格嗎?

難道被朝臣把持了?

該死!…心情更煩躁了!

他大元國祚到底幾何?

【棉花的主力生產者,是

每戶的婦女,到萬曆年間時,家家戶戶都有織機。

但是棉花機技術停滯加上人力有限(還有織絲麻),造成棉花供過於求。

?本作者南漳提醒您《秦皇漢武看我校曆史作業評選》第一時間在.?更新最新章節,記住[]?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

在明成化以後朝廷就讓百姓把棉稅折成白銀,朝廷用錢去市場上按需購買。

僅萬曆年間在山東山西等省采購的棉布就達一百七餘萬匹,棉花十萬餘斤,與之前相比,用布數量已經大大減少】

朱元璋眉毛倒豎,一腳踢翻椅子大怒:“有人貪朝廷的錢!”

該死,咱老朱竟然不能去扒那群貪官的皮!

他瞅著天幕上的‘萬曆’二字,橫眉怒眼地質問朱棣:“你說!”

為什麼萬曆不扒皮做燈籠?

朱棣抱頭眼淚都快飆了出來:我能說什麼?

他自己為什麼要做皇帝都不知,還能知道後世子孫想法?

見他委屈難辨的樣子,朱元璋怒氣盈臉,但語氣還是軟了半分:“縮成一團乾什麼?把腰板給咱挺直了。”

見他老實應了,才重開話題:怎麼懲治那群兩張嘴的官?

望著咬牙切齒的親爹,朱標與朱棣對視一眼,都看清了對方眼中的無奈:爹,彆說你刀子不夠利的話了,你扒皮都沒阻攔官員貪汙,再加重罪也無用啊!

得想其他法子!

【到康熙年間,華夏的棉布開始流向西方,用燈塔國人自己的話講:東方的土布是我們先祖的衣料;

華夏銷至英、美、丹麥、西班牙、荷蘭等國的棉布,最多的一年是嘉慶二十四年,出口額高達330多萬匹。

出口大宗中棉布排在茶葉、生絲之後,那時上海、江南全是桑麻(上海不是)、棉花種植地,時人稱:買不儘鬆江布,收不儘魏塘(浙江嘉善縣)紗。

為何朝廷對棉布有超高需求,但卻不能主導棉紡織業技術升級呢?

是因為紡織業增產技術一點都沒有長進嗎?

並不!

黃道婆之後有水力紡紗車(元朝)出現,但是不合適當下社會環境——小農經濟不符;

製作棉布的主力軍是個體織機,而水力紡車是大型紡車,需要大型商人主持運轉。

但開放對商人的壓製,並不符合統治者的需求,所以棉花織布機沒有自己的棉織機,用的是絲麻投梭織機。

除了沒必要研究改進外,還因為民間家庭錢財無法支撐兩台不同種類的織布機,反正絲麻類的織器也能織棉布,又何必改良?】

天幕的話讓君臣感到非常不適,什麼叫做不符合他們需求?

重農抑商是曆代國策,難道他們又錯?

商人重利輕義,為求利潤向來大膽妄為,不存家國,難道不該打壓?

如果不打壓他們,那泱泱中土不就變成西邊土匪作風?

隻知其利不知仁義的無恥國家?

曆代君臣決定此番天幕言語絕不能傳出去,可惜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天幕殿內語言還是被隱約傳出。

【以上隻是紡織業發展阻礙之一,不管怎麼說,道光以前華夏棉布出口數是耀眼的,但1831年後大家都知道怎麼回事!

西方紡織業產量大增,列強扣關!

⑴想看南漳的《秦皇漢武看我校曆史作業評選》嗎?請記住[]的域名[]⑴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

他們產能增加源於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洲,他除了發現大量黃金等物外,還發現此地長著一片又一片的棉花。

這類棉花被我們稱為陸地棉,之後的事情大家都知道:

土匪遇見財寶從來都是用搶的!

當年哥倫布初到美洲時,印第安人待他們的態度是:‘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印第安人把他們當作朋友接待,但哥倫布等人的態度呢?

他們是掠奪者,要的是這片土地。

美洲的土著印第安人好嗎?

好,但是死去的印第安人才是好印第安人】

秦始皇猛地抬頭:忘恩負義之輩!

劉徹驚愕:哥倫布難道想殺光所有印第安人?

李世民不置可否:傷天害理!

朱元璋大怒:畜生啊!

【在利益面前,土匪對印第安人實行人人平等,無論是皇帝還是平民,其結果就是——死!

皮薩羅綁架了印加皇帝阿塔瓦爾帕,要了能塞滿34平米屋子的黃金,然後將他絞殺!】

朱元璋皺眉:一國之君竟然被賊子捉了去,護衛在哪裡?將軍在哪裡?

君主當死社稷,豈能作俘虜!

丟人?

【為了占據這片大地,他們開始屠殺當地人——印第安人。

為了達到目的,總統親自簽署法令:每上繳一個印第安人頭皮,政府獎勵50-100美元。

最終美洲大陸上原本生活在二千萬印第安人,僅二十八萬人活下來,其曆史過往,成為他人口中泛泛之談。

取代他們的人建起國家,自詡是世界燈塔,高舉自由主義橫行於世,咱們嘲諷它為燈塔國!】

冷!

曆代帝王隻覺得一股附骨的涼意從腳底攀爬到背脊,冷得讓人打顫。

史書上戰爭數不勝數,兩軍相戰也會儘量避免屠城,而燈塔國卻是總統親自下令…以人皮換錢財!

其倒行逆施…簡直聞所未聞!

這樣的君主竟能坐穩王位,而民眾竟然不推翻暴君!

後世難道沒有禮義廉恥嗎?

被血氣衝暈的君臣又茫然:這樣的國家還能當世界霸主?

那他們追求的大同世界又是什麼?

劉徹輕輕地吐出口氣,下意思地摸了摸自己脖子,對燈塔國升起濃濃忌憚和殺機。

直到現在他終於明白,為什麼後人對西方謹慎,因為對方無道義可言。

劉徹眼眸儘是冷然:大清擋不住那群土匪!

如果漢民不在,那他是不是泯滅曆史?

在他人口中一語帶過?

崔楨嗓子都在哆嗦,全身充滿了恐懼,雙腿一軟幾乎倒地。

駭人聽聞!駭人聽聞!

那些人簡直是畜生!是糞土之牆,臭不可聞!

漢門閥魏世家,不管朝代如何更迭,他們都穩穩地占據巨大利益,笑看風雲變幻。

即便天幕說黃巢殘殺世家,他們暗恨卻也知道,自家家族眾多,血脈傳承定不會斷。

但西方人不同,他們是要滅族,完全不給世家投誠的機會!

他突然想到先前講述,抱著一絲希望顫著音質問天幕:西方不是信上帝嗎?怎麼會如此作惡?

李世民嘲諷地看了他一眼:“他們的上帝跟隨同源?”

本就是自私自利之教,即便再宣揚仁愛也改變不了核心之本。

秦始皇深吸口氣,止住發顫的指尖:殺害兩千多萬人,他們竟然毫無異色。

簡直…他找不出可以形容的詞,當年武安君坑殺趙軍後,也曾心緒難安,為燈塔國…

難怪後人要說華夏經過一場種族保衛戰。

並不知道自己扔下多大炸彈的吳曉思,發現自己歪了話題,連忙扯回正題:

【美洲棉花成批運回歐洲後,因為是新物種,棉花不受貿易限製,所以經營棉花利潤頗高。

到1641年(明崇禎)時棉紡織業就已經在鷹國曼徹斯特地生根發芽】

天幕現出一排鷹國發展表,李世民臉色凝重地望去:

1730年(雍正八年)鷹國伊萊惠特尼發明了機械軋棉機。

從此棉紡織品在歐洲開始普及,棉花也成為全球商品。

1733年(雍正十一年)約翰·凱伊發明‘飛梭’,能增加織布寬度,及織布效率。

1735年(雍正十二年)魏壓亞特和保爾共同發明羅拉紡織機,此紡紗機的運行方式是現代化的運動原理,是真正的紡紗機器。

1764年(乾隆二十九年)詹姆士·哈格裡夫斯發明了珍妮機紡織機,到1784年時紡車錠已經增加到八十錠,也就是說一次性可以紡八十卷棉紗。

1769(乾隆二十四年)年理查德·阿克萊特發明了水力紡紗機,名字是不是很熟悉,與元朝水力紡紗機運營原理有些相似。

1779年(嘉慶元年)塞繆爾·克朗走錠精紡機,讓棉紗成本大幅降低,從原先的每磅10先令降為8先令。

與珍妮紡織機及水利紡紗機合體後(又稱騾機),四年後成本變為2先令6便士。

天幕沉默幾息,歎道【紡織在機械中不顯眼,但它確實‘工業之母’。

因為紡織機生產不穩定,所以人們開始想法改善驅動能力機械,於是1785年(乾隆五十年),瓦特改良蒸汽機後,就被用到紡織機上。

這就是工業化的威力?

想到天幕展現的後世武器,武則天朱棣等人臉色肅穆起來。

而劉徹…卻盯著乾隆五十年陷入了沉思:乾隆到底在位幾年?

難道比他在位時間還長?

【從1730年到1826年,棉紗生產成本由120磅降到不足6便士,不足百年就降了94%,並且隨著工業化的生產,其成本還在繼續下降!

到1830年(清道光)時,鷹國棉紡工業完成從手工到機器的工業轉變。

在鷹國完成工業轉變後,其紡織技術就被燈塔國實行‘拿來主義’給偷走。

偷技術的人是薩繆爾.斯萊特,從此燈塔國紡織業開始發力,而薩繆爾.斯萊特也被稱為‘工業之父。’

那麼兩國發力之後,工廠出產的布料賣哪去?

要知道當年鷹國為了獲得廉價的棉花,在1725年(雍正二年)進入印度,經過十九年瓦解了印度莫臥兒帝國,把印度變為殖民地;

因此鷹國稱霸全球的路(之一):鷹國本土有紡織機械——印度廉價棉花——鷹國用印度棉花生產紡織品——賣到印度及其他地區;

而燈塔國呢?

技術從鷹國行‘拿來主義’——本土有大量的奴隸種植園——紡織品大大滴有;

那麼多棉布該賣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