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6 章 大唐倒計時(1 / 1)

聽到天幕紮心言論,李隆基...李隆基他臉又僵又黑,對天幕講述又無可奈何,總不能跳起來打神跡吧!

不是他不想,而是他…夠不著啊!

而劉徹則忍不住笑出聲:後人挺尖牙利嘴啊,幾l乎是指著鼻子罵人。

見他人罵皇帝,同為帝王的他肯定不喜,但人家罵的又不是他,所以...關他何事呢?

要生氣也該唐太宗氣,對吧?

唐太宗...他不氣不氣,不氣才怪!

李世民氣紅了眼,可對後代李唐皇帝無可奈何,心痛無奈,抱著才出生的小兒子吸取力量。

稚奴,耶耶不氣不氣,耶耶真的不氣。

可是朕好想奏人啊!

【華夏曆史上比較著名的哭陵,一在唐代。

一是近代戰時,四百多名國君在孫先生陵前哭訴不公,這次哭訴直接將蔣光頭的軍心哭去大半。

而唐代臣民在哪裡哭呢?

唐太宗昭陵。

唐製有獻俘儀式的規定,國家將士打了勝仗要到昭陵獻俘,獻得最多的是蘇方定將軍,有三次。

而唐製同樣有規定,臣民有冤屈者,可以在昭陵跟前哭訴】

唐初君臣驚愕地瞪大了眼:哭陵?

難道…後代皇帝讓臣民受了很多委屈?

這…一時間群臣面面相覷,不知該如何開口。

李世民一拳砸在案上,怒氣衝衝道:“朕的子孫到底乾了些什麼?”

竟然讓哭陵被後人所知,難道那皇帝比唐玄宗還昏聵?

房玄齡斟酌著語氣,小心翼翼猜測:“或許沒那麼嚴重?”

他抬頭看著天幕上第一次哭陵事例,無法說服自己,在昭陵前哭訴的人沒受到冤屈。

天幕語氣深沉:【為什麼會在昭陵跟前哭訴?

因為唐太宗在唐人心中形象,就跟圖書管理員在我們心中的地位一樣。

我們受委屈時會想:要是他在就好了!

而唐人委屈了,他們也會想要是太宗陛下在就好了!

所以晚唐詩人李洞寫下:公道此時如不得,昭陵慟哭一生休;

李商隱望著昭陵方向長歎:天教李令心如日,可要昭陵石馬來;

到宋朝時陸遊亦歎:積憤有時歌易水,孤忠無路哭昭陵】

啊!

程咬金瞪大了眼,怎麼回事?

大唐人哭訴也就罷了,你們宋人怎麼也來哭?

你們不是看不起我們大唐嗎?

原本心中憤懣的李世民突然卡殼,原來天幕說的哭訴…是這樣的哭訴!

就…很突然,有點開心又有點小赫然。

大唐曆代群臣看著天幕上出現的宋明清各代的昭陵詩句,拜謁者有,借古悵意者亦有,頓時心中升起自豪感:嘿嘿!咱們太宗陛下可是提劍定江山的頂級帝王。

而大唐後期的臣子

,則望著詩句出聲:要是太宗陛下能顯靈該多好?

大唐定能重開山河,重返貞觀治世,而不是山河破碎,民生哀嚎。

而朱元璋的手,擺得跟朱棣一樣快:彆拉扯咱大明啊!

那是大宋哭訴,跟咱大明無關係。

大明挺好的,不需要向幾l百年前的唐太宗哭訴腹中委屈。

真的,天幕上的詩句都是遊曆所寫,跟大宋不同。

大宋丟人大明不丟人。

【為何唐太宗會引來各代文臣追捧?

很簡單,除了能讓良將得用,直臣有為外,還因為唐太宗自己很強!

軍事:有事他先上,戰前不退縮,與軍卒共披甲,結束隋末亂世一展天下太平。

政治:他有主見的同時,也善於納諫,兼聽則明;

性格:寬容有人情味,真性情又接地氣的同時,又有毅力克己複禮,顧念舊情。

……

用現代的話講就是:唐太宗就是個六邊形戰士!】

劉徹默默地猜測著六邊形戰士含義,順便把唐太宗與自己比較。

用人方便,他自詡不比唐太宗差,甚至能更勝一籌。

他撐著下巴,眼角撇過不作聲的群臣,對他們臉上流露出的向往並不在意。

自己定期更換朝中重職,才能激勵朝中眾臣更進一步,在身居高位的引誘下,他們才會努力施展才能,為大漢效力。

他的做法難道不對?

明明很對!

唐太宗雖好,但他走的是小朝廷,人數精簡職位偏少,不利於官員升遷。

而他空職行為就很貼心了,人人都有機會當丞相。

他摩挲著下巴自我判斷:用人還是朕厲害。

隻是…劉徹微微掀起眼皮,自己唯一短板就是:沒有親身上過戰場!

不過…他眼眸落到衛青霍去病身上,臉色露出一絲笑意:朕有帝國雙壁,不缺武功!

【在胸懷、能力及性格魅力組合下,讓唐太宗對自身充滿自信,他能做大唐領頭羊!

正如他自己所言:吾執弓矢,公執槊相隨,雖百萬眾若我何?

這種強烈自信,給予了臣子極大的安全感。

你有才學,可以在朝廷上提筆安社稷;

想要君臣佳話,可以學魏征做個名垂千古的諫臣;

身為武將可以在戰場上建功立業,成就赫赫威名,卻不用擔心被‘莫須有’的罪名折了性命。

就算你喜歡抬杠如機槍掃射朝堂,被同僚厭棄,也會有明君看穿你的本質,讚你‘疾風勁草,板蕩誠臣’。

在他手下不用鬱鬱不得誌,被迫寄情山林(陶淵明);

也不用擔心立下功業,卻被冤斬南門(於謙)。

無論是那個階層的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達成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的宏願】

聽著天幕滿滿的讚

揚,秦始皇輕笑:後人真是愛唐太宗。

唐太宗用人之能,甚有獨到之處。

不過…他亦不差!

隻要能為大秦出力者,即便是六國遺民,他亦能接納!

他半垂眼眸,輕輕掃過殿內群臣:“朕維初在昔,要四夷八蠻儘皆臣服,讓民遮蕃息,天祿永得。

是以除了爾等從協外,朕需安邦賢才,諸位若有賢者當可舉薦,朕重重有賞!”

群臣齊齊躬身應承:“諾”

武將並無多少心思,而各家博士在躬身瞬間,餘光與身旁同僚悄然一陣刀光劍影。

有天幕泄出的科舉和造紙術,他們能預見未來朝堂上有大變。

而這次舉薦,便是填充自己朝堂力量的最後時機,他們怎能放過?

隻是…有博士心中暗歎:神跡泄出太多曆代朝政,對於大秦…不知是福還是禍?

他的擔憂並不能傳到秦始皇心中,他指尖摩挲著竹簡上的‘造紙術’三字,眼眸亮得驚人,隻要他掌握了造紙術,天下遊士儘在他手中,如此一來大秦定不會出現一世而亡!

隻是…他抬起頭望向天幕:神跡何事能細講造紙術?

天幕沉默幾l息才慢慢道:【對於民眾,貞觀一朝大體上是有奔頭的日子。

就如我們現在有時懷念八〇九零年代,不是因為它物質多麼豐富,而是它積極向上,富有朝氣的精神氣。

所以圖書館管理員說他:太原公子褐裘而來。

指他身為高貴的太原公子,卻穿著底層百姓的衣服深入群眾,了解民間疾苦,與百姓休戚與共。

因此唐人愛他敬他,像咱們杜甫太太以詩明誌:玄宗陛下可以不讚,但是太宗陛下一定要大讚特讚】

李隆基望著風塵三尺劍,社稷一戎衣。煌煌太宗業,樹立甚宏達等詩句…嘴角一抽,講太宗就彆扯上朕行不行?

至於不給他寫詩的杜甫…算了,他抬手摁了摁額角,好歹是出現在他這朝的詩聖,也算為他掙了臉面,就當沒聽見天幕之言。

兩耳一捂,他說沒聽見就沒聽見,誰敢反對?

姚崇等臣子:…啊…你是陛下你說了算!

【還有與李白杜甫並列的詩人大大白居易,亦是對它誇誇誇:

太宗十八舉義兵,白旄黃鉞定兩京。

擒充戮竇四海清,一十有四功業成。

一十有九即帝位,三十有五致太平。

……

太宗意在陳王業,王業艱難示子孫。

就連立誌改革大宋的王安石也道:

願為五陵輕薄兒,生在貞觀開元時。

鬥雞走狗過一世,天地安危兩不知。

這樣老子就不用費心拯救這稀巴爛的大宋,也不用勞心費力行改革之事,落得鬱鬱而終】

看著天幕上‘老子放棄了擺爛吧’的圖像,趙頊默默地對尚還年輕,剛露出鋒芒的王安石發

射眼波:愛卿,你難道要放棄大宋嗎?

而全身注意力都落在‘鬱鬱而終’上的王安石,並沒有接收到官家的眼色問話。

自己會鬱鬱而終,那…他垂在身側的手指下意識地蜷縮,他的改革之舉失敗了?

為什麼?

趙頊見臣子拒絕接通眼波對話,隻能暗自思索:垂下眼簾默默聽天幕講述,同時又印證大宋

他要改革必然越不過宰相,但宰相權柄過重,是改革阻力。

大宋核心政治機構是中書門下,它是中書省和門下省合並的衙府,其最高職位是同平章事,即同等宰相,掌行政大權,協助他處理事朝廷務。

旗下兩省官員平日無行政自主權,除了自己可以令他們乾活外,平日隻聽宰相命令。

若自己政見與同平章事相左時,三省官員多半偏向同平章事。

該怎樣削弱同平章事呢?

趙頊迅速地把天幕所將帝王回想一遍,如秦始皇強硬手段?

額…不行,他默默地叉掉始皇方法,自己沒有那麼大的功績威嚴。

學漢武帝直接撤職,讓同平章事下獄自殺?

趙頊搖搖頭,否決了他這個提議:大宋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刑不上士大夫,不能逼迫他們。

他眼神晦暗難辨,想到唐太宗的朝廷模式,頓覺眼眸一亮:這個可以!

趙頊突然想到,先前王參政(王安石)提議變法時,也要改革官職。

大宋現在冗官嚴重,各類衙門重疊,無定員、無專職,各官員不謀其政,互相推諉的情況非常嚴重。

當學唐太宗精簡官員為上!

精簡官員…趙頊咀嚼這四字,眼眸微眯地掃過天幕,想要壓製宰相權柄,何不恢複唐時三省製?

另設左仆射和右仆射,分彆負責門下省和中書省,自己就能繞過宰相直接向三省發令。

為變法提供保證?(史稱元封改製)

似乎可行?

他精神大振,恨不得立馬拉著王參政徹夜長談改官事宜。

【因為唐太宗太得人心,他欽定的軍曲在大唐黃昏時力挽大唐尊嚴。

為大唐掘墳的黃巢起義後,其勢力大到官員望風而降,大唐人心潰敗。

他在準備攻入鳳翔時,派使者勸降力守大唐河山的鳳翔節度使鄭畋。

在招待使者宴席上,一曲秦王破陣樂,把原本潰散的軍心重新聚攏,眾將當場斬殺賊使,立誓為大唐而戰。

最後唐軍斬首兩萬餘級,重整大唐旌旗,黃巢自此由盛轉衰,終至敗亡】

李治聽到秦王破陣樂,哭得涕泗交流,他握住武後的手泣道:“朕已經很久不聽此樂了,被後人咋然提及,實感深哀,回想耶耶王業艱難勤苦,創下貞觀治世,方有朕承大唐國土,幸好…”

幸好朕不負耶耶所望,完成他的遺誌。

見他悲傷得泣不成聲,武後連忙起身輕撫他背,美目緊盯天幕,柔聲

勸導:“陛下近日身體不好,該多多保重自身才是。”

她抽出錦帕細心的為他拭去眼淚,如今大唐升平,太宗陛下得知定感欣慰,陛下又怎麼能傷己身呢?

?想看南漳寫的《秦皇漢武看我校曆史作業評選》第 96 章 大唐倒計時嗎?請記住本站域名[(

李治反握住她的手,輕輕地點起頭,隨即眉頭微皺:“後人為何不放耶耶的破陣樂?”

後人講解時不是特喜歡放曲樂嗎?

為何這次不放?

正疑惑間,就聽到天幕的解釋:

【此曲是唐太宗還是秦王時,率軍平定劉武周叛亂,將士們為歡慶勝利,把民間舊曲改編而成。

他登基後親自繪製了《破陣樂圖》,令太常丞呂編製樂曲,讓李百藥、虞世南、魏徵人等製詞,最後讓人依照舞圖排練,成為大唐軍舞歌曲。

隻可惜此曲已經失傳,隻有小日子手裡還保存著曲譜複本,咱們是半點不剩】

等著聽樂的秦始皇瞪大了眼:什麼?

後人在乾什麼?

你們不是國力強大了嗎?

壯大後難道沒有踏平小日子奪回老祖宗的東西?

他的疑問亦是李世民的疑問,原本聽到破陣樂把軍心聚攏,重展大唐旗幟時,他眼眶通紅落下淚來。

他何德何能,竟能讓大唐銘記多年?

他立此曲作為軍曲,是他受命征戰四方時,軍中將士鐘愛此樂以示勝利。

此曲並不文德雍容,而是激昂蹈,但此曲伴隨著他成就功業,刻入骨髓。

所以他將它變為雅樂,警示自己銘記過往。

沒想到…自己的東西沒傳到後朝,卻留在他國。

他的秦王破陣樂到底怎麼沒的?

一時間李世民心中湧現強烈的不適感,他看著輿圖上的長小點,覺得此地非常非常礙眼。

讓他生出一股把大唐旗幟插在上面的衝動。

而房玄齡等人則擰著眉頭,決定在自己墓室中放上一份破陣樂曲,免得後人老是這個沒有,那個沒有,簡直沒眼看!

天幕長歎:【曆史上擁有秦王稱號的人很多,但提到秦王一字,多大數人第一反應是:

秦王政和秦王李世民。

兩位相隔千年的帝王,其性格行事作風各不相同。

但他們仍有相同之處,比如:吃丹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