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3 章(1 / 1)

秦廷尉李斯凝眉望向天幕,仔細聆聽的同時,心底亦是疑惑不解:秦度量衡推行全國,一是為更好收稅,二是為收攏民心,更深層次的計量指何義?

另天幕言,西方度量衡打破貴族及商人用計量獲利...想到各郡縣仍盤踞著許多六國遺族,他眼底發沉,若他們對秦政令陽奉陰違...

當地百姓怕如天幕所示,把怨氣全都灑在陛下頭上了。

那些遺族真是該死,陛下對他們過於寬容,應以重刑下獄!

【度量衡,度萬物,量天地,衡公平!

事實上從音律到天文都是屬於度量衡的一類。

度量衡的統一,讓稅收與土地在始皇眼中變為可視數字化,讓他明白全國資產分布情況,從而進行宏觀經濟調控。

從我們現今的角度看,度量衡所蘊含的科學經濟,它不應該僅止步於秦漢的‘上計製度’】

再次聽到秦漢並行,秦始皇呼吸一緊又隨即掩下,不急,他從質子到秦皇,耐心和忍已刻入他骨子裡,天幕從秦初講,總會講到漢朝消息,他秦崩之因!

眼下最為並重的是,如何將威秦之危斬斷,使六國歸心,讓秦傳以後世!

自秦統一後,他將秦上計劃進行根改,並頒發‘倉律’,讓各地官吏將糧食收支等彙編上報,由禦史大夫進行監察考核,有功者賞,有過者罰。

審察完畢後,再將計薄結果報於他,從計薄上他才能清楚知曉地方財政收支、經濟稅賦、戶口農業情況,得‘殿’都呈與俸祿,提升職位,弄虛作假者罰金、降職甚至罷官處死!

聽到上計二字,漢劉徹原本豎起的耳朵微動,神情肅穆起來:

與前秦隻報財政不同,他漢家各郡臣每歲十月上計,除涵蓋財務呈報外,還增加了軍務、獄吏等呈報內容。

‘上計’是懸浮於各郡臣子的一柄利劍,是漢家選拔官吏、考核獎懲之利器,亦是他漢家掌天下之根本!

漢家草創時,因各地呈計政務繁多,高祖還單獨設過‘計相’一職,專門負責上計審核內容。

審核時除丞相、禦史大夫外,他也親臨審計所,深入了解全國各郡政務,並熟記各地錢穀數額。

他曾父文帝在親審時,甚至能記起上年送計上京的小吏名字,並當眾家話,讓小吏感動不已,翌年小吏所在郡縣計薄比往年更優一籌,當地官吏考核為優,往上遷一階!

可惜,曾父執政之風,他劉徹學不來,也不願學!

太過溫和噬人,不是他劉徹風格。

【度量衡所蘊含科學在今天演變為‘計量學’,而計量學又離不開數學、統計學及經濟學,秦漢所用的‘上計’便是初版計量學中的統計部分】

正當眾人聽不明白時,天幕突然展示出一藍色圓形,上現漂浮著他們看不懂的彎曲字體,藍圓快速變動後,徐徐展開為一方格,裡面寫著戶口、人數等字體,正疑惑時就聽得天

幕解釋:

【這是用基礎計量學,根據秦朝某地大概數據計算出的各項目數據,可以看出秦一地人口數及稅賦,還有推算百姓服役數據】

秦始皇指尖微顫,面對天幕舉出的賦稅漲收,甚至人口戶數變化,一一清晰明了。

簡潔又乾脆的圖像,完全符合他的審美喜好,看得他心劇烈跳動起來,隻覺口乾舌燥,仿若見了絕世女郎,若他有此利物...要怎麼學計量學?

他學會此學識,就能更大膽改革秦製,將秦雕塑為自己理想中的江山,真正立秦萬世之基!

數學、統計學及經濟學要怎麼學?

劉徹終於明白天幕說不應止步於此是何意,何為數字化,這便是數字化,他能掌此利器,定能更好治國,世間一切鬼魅都逃不過他法眼,什麼叫天子?

這才叫天子!

各代侍從在飛快記錄天幕所顯示內容時,李世民凝視方格中彎曲文字,問眾臣:“那是何意?”

房玄齡思索幾息後,根據人口、賦稅進行推測,回道:“當是後世計數所寫的‘籌碼’”

現今計數皆以橫豎為記,奇數為縱式,偶數為橫式,遇有零則空位,記試方便,不比後世彎曲字體差。

周武

武則天巡視殿內眾臣,先前天幕當眾落於殿內,既無法戒嚴保密,索性宣眾臣進殿,共觀天幕,也好計眾人所長,觀天幕是否有汲取之處。

見知製誥面露恍然,她隨即開口:“婉兒,可是看出什麼?”

一身唐製官服的女子一愣,隨即恭聲答道:“臣似乎在慈恩寺番僧處見過此字”

隻是...有些不確認,須得與寺中僧人確認才是。

番僧、後世...幾組詞在則天腦海中遊轉,隨即笑著下令:“既然你曾見過,待天幕結束後便往慈恩寺走上一遭罷”

天幕展示的好處各代君臣都能窺見,一顆心火熱至極,目光灼灼地盯著天幕,齊齊向天呐喊:

教教我們,我們要學!

(李曉安盯著電腦上的彈幕一愣:古代怎麼學計量學?

古代都不重視數學怎麼學?)

【古時學不了啊!計量學至今發展不過三百多年,西方將數學法放於經濟學中後,才衍生出計量學。

古代天天捧儒經,對數學不重視,怎麼會發展出計量學?

在獨尊儒術前,秦漢在政治上堪稱看重術學最高的朝代,漢丞相蕭何、張蒼等哪個不精於術道?

他們了解計數之道,所以各郡守瞞不過他們眼睛,是以漢家才能在休養生息的同時,能存錢打匈奴。

而到了漢宣帝時,各群守找善做假賬的人糊弄君上,到後期各代皇帝困於各家典籍,對數學更加敬而遠之,以致古時曆代從沒有成熟的貨幣製度】

位於臣位中的齊人淳於越聽見‘獨尊儒術’,激動得渾身都在顫抖,獨尊呐,曆代先師多年夙願終得實現

呀!

獨尊儒術!他儒家治國之理才是至聖之言!

是誰獨尊儒術?

漢朝嗎?

可他滿心激動迎上始皇淡淡的一眼,全身猶如寒冬臘月浸入涼水,透得心底都冒著絲絲涼氣。

乾緊垂下頭避視上首犀利之言。

而他周圍,各法家出身的臣子,皆目含怒火瞪視於他!

儒家,等著

李斯則盯著‘張蒼’二字陷入沉默,續而似乎聯想到什麼臉色漸漸蒼白起來。

被天幕突然點名的漢宣帝一愣,隨即笑得殺氣四溢,看來各郡守敷衍他,敷衍得連後世人知曉,可見他身為天子,做得還不夠好啊!

一個‘好’字的尾音,仿若從喉間撕裂而出,如同死神的信號。

而劉邦則是驚喜上身,他漢家諸事草創,正發愁上計之策行規,冷不汀地聽到自己日後政令,抄,趕緊抄,抄自己作業可真爽。

聽到張蒼姓名,他頓時明白為來自己的‘計相’,是何人。

嗯,張蒼他知,今年跟他平燕王臧茶叛亂,被封北平侯,是個能人!

想到張蒼所長被自己挖掘,劉邦就暗自得意,這可是秦始皇都未發現的大大人才,嘿嘿!

想到提問,季曉安想了想,還是稍稍作了補充:【計量學在現代是應用於各行各業,而放在古時則對應國家層面,當權者不支持,計量學無法發展。

像明朝廷後期幾乎喪失了鑄幣權,扭曲的貨幣體製,讓明抵擋不了國外白銀衝擊,造成金融癱瘓,民懼之下,錢藏於民,朝廷國庫卻空空如此,以至於偌大的國度被窮死】

明窮死已出現第二遍,各代皇帝臉色嚴峻起來,細細思索著天幕的話,錢藏於民?管仲曾言:‘無壓民時,則百姓富’,《尚書》也曾有惠民、裕民之言,為何到明卻被窮死?

想到後世國度竟被窮死,漢劉徹非常不解?

沒錢就收稅啊,百姓不能動,為何不能動商人?

商人重利輕義,為百姓不恥,國家抄商戶如宰牛羊,百姓隻會叫好!

竟然會被窮死?

不過,想到再次聽見‘漢宣帝’之名,劉徹扣著下巴沉思:我漢家皇帝,諡號不是朕之前皇帝,那...是朕兒孫?

看來兒孫乾的不錯,得了個美名,不知道他會得什麼諡號?

而朱元璋則心下且驚且怒地目視天幕,又是窮死?

上次朝貢窮死,這次貨幣窮死,他大明到底有多少窮死法?難道他發行寶鈔不對?

大明寶鈔剛發行不過一年,實因朝廷供給銅錢困難,民間私鑄銅錢泛濫,才以寶鈔狀吿天下‘天下軍民無分,臣民一體使用’。

他還規定百姓必須把金銀衝兌為寶鈔,如此一來寶鈔就能迅速通行全國,豈不妙哉?

朱元璋不明白,朝廷若缺錢時,再印寶鈔就是,他朱家明明守著個聚寶盆,後世子孫怎麼就窮死呢?

太多的為什麼竟掩蓋心底的憤怒,把全大明的疑問都轉為彈幕問向天幕。

可惜天幕無視了他的不解,話題重歸正題:

【伴隨著度量衡的是統一貨幣,貨幣是人們在滿足自身生活必須外,有了剩餘物品,在人們交換中而產生的交易價值品,所以貨幣產自民間,歸於政府。

秦收回貨幣鑄造權,統一貨幣,由朝廷專鑄,讓貨幣利於穩定,調控天下流動物品,使天下經濟歸於秦幣體係下,能鞏固秦廷統治。

始皇統一貨幣之舉,是具劃時代意義,後世皆為效仿,曆朝初創首要之事,便是確立國家法幣樣式。

秦廷規定:統一秦幣為上幣和下幣,上幣為黃金類,下幣則是我們現在所知的‘孔方兄’】

秦廷官員狠狠點頭:沒錯,陛下推行貨幣就是這般想的,秦法同天下之法,秦幣同天下之幣,是不是很厲害?誇,天幕狠狠地給我誇陛下!

嘿嘿,誇陛下等於誇咱們,咱們也是伴隨千古一帝的名臣呐!

猶記當初陛下下令改幣形時,滿臣都諫言過如何改幣呈樣,並進行朝廷探討,最終陛下采用外圓內方錢樣,因它有‘法備天地,天覆地載,萬宇一統,君臨萬方’之義。

小小錢幣,也蘊含著君臣對秦滿滿的期待之心呢。

聽完整篇講述,身為嚴謹的法家,李斯忍不住指錯:“天幕之言有漏,秦不僅有上幣與下幣,還有布幣才是”

自郡縣製被後世肯定後,丞相王綰雖心底苦澀,仍關注天幕秦相關之言,聽見廷尉疑惑,也顧不得政見不同,搭話猜測:“或許講解之人不知我《金布律》?”

難道他秦律法被人更改或是燒毀了?

為保證錢幣流動,陛下特頒《金布律》,對布質、長寬皆有詳細標準,無論大小交易,皆能使布幣,天幕為何不言秦布幣好處?

後世人既講解我秦,為何不多了解一番?

深受法家熏陶,養成了強迫症的秦臣,好想好想讓後世人改正錯誤,可他們的心聲傳不到天幕,隻能渾身難耐地繼續聽下去。

【始皇將市面上錢文複雜、大小無準則、輕重不一的貨幣統一後,也意味著政權統一,但秦廷發行貨幣時,犯了眾朝都犯的錯誤:

兌換

換個說法便是:秦廷在發行秦半兩前,受到的衝擊最深的是誰?】

秦始皇不解其,兌換?是何意?

難道是用糧食兌換錢幣?

至於誰損失最大?

自是六國遺族,他們經年盤踞舊地,所積錢財不計其數,是以他遷各地豪強於鹹陽,削其勢,達到以不動兵仞接管各國舊地。

【統一貨幣對農人的影響最小,農人繳稅以糧為主,隻要農人接受度量衡,秦朝的土地稅收自可安然無憂。

可貨幣打擊最深的是天下工業商人,才是各國貴族】

怎麼會?

秦始皇猛地抬頭,面上顯出不可置信,隨即又深思:

可天下自由商販又有多少?

他們大多依附豪強貴族而生,待主家經濟無依時,自會讓他們脫離,屆時他們成為秦真正商人,難道此策有不足之處?

?南漳的作品《秦皇漢武看我校曆史作業評選》最新章節由??全網首發更新,域名[]?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

百姓生存艱難時,臣子諫言開放山川林澤,他亦批準,使百姓砍伐森林,采獵食物,得繼續生活。

此舉善策,難道又有不對?

各方思緒下,始皇竟有些迷惑:到底哪裡出了問題?

【貨幣的本質是什麼?

政府的信用

秦廷發行秦半兩,應是沒計量過偌大的秦國,到底需要多少錢的秦半兩,才能覆蓋原有六國流通的貨幣。

若流於市面上的貨幣不夠,而又使原有貨幣不行於市,那麼家中所持貨幣者必化為虛無,俗稱:破產】

‘嘶’漢劉徹倒吸了口冷氣,覆蓋六國?那需多少銅礦?

漢接秦稷,他自然清楚製錢經過中的千難萬難,從開采礦石,到練就中的損耗,還要使民眾不將新錢熔鑄做器物,樁樁件件,都讓人頭疼。

想到至今漢家民間銅錢各式不一,劉徹就一臉痛苦,到底該以什麼錢製形式天下?

漢.劉邦聽天幕如此直白之語,深深地歎了口氣,民間錢製混亂,他想插手亦有心無力,漢家草創,國庫窮得老鼠都不光顧,更無論製錢。

是以他隻能將鑄幣權讓以民間,待朝廷豐裕再行收回鑄幣權。

想到屆時又是一番波折,劉邦頓覺頭痛。

國家政務過於繁雜,如一團亂麻,理不清剪不斷。

唐.李世民悠悠歎氣,覆蓋天下的錢幣,得需多少銅?

大唐廢五銖錢,行開元通寶錢,也曆代承傳統,實行“錢帛兼行”的貨幣製度。

以錢流通,也以物換物,始皇此舉,太過心急。

而大明.朱元璋&朱棣正埋頭記天幕之語,同時心底又升疑惑:咱的青色大明寶鈔能覆蓋天下,怎麼就偏偏窮死了呢?

難道他大明無信譽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