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P3官不聊生,從嚴治官(1 / 1)

劉徹面色一變,他最擔心的事情還是來了,劉家打下的基業,終歸還是變成了異姓人的天下。他原以為隻是變成東西兩朝,沒想到並不是.…</p>

【元壽二年沒有留下子嗣的漢哀帝去世。王家重新掌權,我們的道德標杆王莽在眾人的推舉下成再任大司馬,錄尚書事,兼管軍事令及禁軍。</p>

再次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的王莽擁立年幼的漢平帝登基。</p>

但九歲的漢平帝可沒有昭宣二帝那麼幸運,他擁有的不是霍光這麼個認真、努力、有本事,且不戀權的臣子,他擁有的是王莽這個攥住權勢就不舍得放手的權臣。</p>

一個無權的皇帝和攥住權勢就不舍得放手的臣子搭配在一起注定是一場悲劇。</p>

等14歲的漢平帝去世且還沒有留下子嗣,空空的皇位就在上頭,還等啥??直接上啊!!於是王莽還真就上了。】</p>

劉徹無奈: “皇位說上就上,這是當皇位是路邊的白菜嗎?”要真是那麼簡單哪裡還有他老劉家什麼事情??</p>

劉徹很清楚的知道應該不是那麼簡單的,思想上對劉姓皇族的革除應該才是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就像方才所說的劉姓皇族合法性被質疑了。</p>

【有曆史評價說‘莽之篡弑,元後實釀成之’?那我們能夠把責任怪到漢元帝的皇後王政君頭上嗎?不能,她隻是一個亡國太後,她能夠左右什麼?左右皇帝沒生娃?左右皇帝不昏庸?元帝想換皇子她甚至隻能抱著自己的孩子瑟瑟發抖她能做什麼?</p>

丁傅兩家的外戚勢力作妖程度更甚王家,不依靠自家人靠誰?這不是王政君的錯,換成傅昭儀活得久,笑到最後的也會是傅家人。</p>

孝元皇後,無傅太後之驕恣,又無趙氏姊妹之淫荒,亦可謂母後中之賢者。</p>

她就像是嫁了人但被家中洗腦的個彆女性一般總是想方設法給娘家人撈好處,汲汲於一點蠅頭小利,能理解國之大義,但不知道, 過寵王莽,使其罔上行私,得竊國柄’,也不知道‘莽知元後之易與,故設為種種欺媚,牢籠元後於股掌之中’。</p>

最後導致元成哀平四朝後,王家‘群弟世權,更持國柄,五將十侯,卒成新都。’到了這裡王政君才幡然醒悟,想給老劉家裝起孝子賢孫, ‘卷卷猶握一璽,不欲以授莽’,寧願摔碎傳國玉璽也不給王莽。</p>

一個賢妻良母教育下出來的標準模板式人物,但卻要背負</p>

一個國家滅亡的罪過?</p>

荒謬。</p>

西漢會被篡位的本質還是老劉家的地位合法性被懷疑,本質還是連續四任庸君。】</p>

【劉姓皇族地位的合法性被懷疑真不是件小事,因為劉姓皇族合法性到後期常年被質疑,大司馬王莽被免職的時候,漢朝臣民並不因王莽被貶值感到高興,而是期待他這個‘道德標杆’能夠繼續上位。</p>

所以漢哀帝對王家多所采取安撫政策而非強硬的擊殺,也是因劉姓天下,但一個篡位者竟然更得</p>

人心。】</p>

【為什麼劉姓皇族合法性會被懷疑?】</p>

【因為做漢朝的百姓,真的很苦,很苦。</p>

洪澇、乾旱、蝗災、冰雹、疫病、地震等災害多發、群發。水災32次,旱災38次,地震35次,蝗災20次,風災19次,霜災5次,雹災10次,疫災13次,凍害13次。</p>

這些我們曾經說過的自然災害數據背後,是西漢成為華夏曆史上第二個自然災害頻發的時期。糧食生產水平,救災水平處於人類一級階段的漢朝老祖宗們怎麼有能力去抵禦強大的自然災害?小冰河期的到來是人類無法抵抗的存在,沒見距離漢朝那麼遙遠的明朝間接被小冰河期搞亡國了?</p>

在那時候想要風調雨順,國富民安?那隻能是奢望。河水漫平原,五穀不豐,百姓饑腸轆轆,民不聊生,人人相食才是真。</p>

但漢武帝時期也是自然災害頻發,也人吃人、人凍死、人渴死,還有為了打匈奴而進行的無休止對外戰爭,那時候甚至‘大郡大庫’和‘十室九空’,政權為何可以做到穩如泰山?】</p>

劉徹看到這裡可以立刻給到答案,因為他劉徹帶領文武百官真正做到一心為國,儘力了。雖然這樣子還是會有小範圍的暴動,但至少國家安穩。</p>

【其實無論是漢武帝還是漢宣帝期間人民的反抗從未停過,隻是大部分人還是承認劉姓皇族合法性,大部人人還是對劉姓皇族抱有期待。】</p>

【因為漢武一朝努力了。</p>

想要在“天下廢而民再食”的局面下做到穩如泰山並不容易。</p>

漢武帝的一切操作也如君權神授說裡的‘神’一樣降世間,給予百姓希望。漢武帝的一切操作都在告訴百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又如何,我們劉姓皇族來拯救你。</p>

鼓勵人民</p>

因地製宜種植糧食,加強抵抗災情的能力。百姓無地?豪強地多?那就打豪強,強製均富,均地。為國之君者做到了防範於未然。</p>

耕種效率不佳,產量打不過災情的頻發?那就提高耕種產量。種糧專家趙過的‘代田法’與耦</p>

犁、耬車事半功倍得到穀多,讓乾早地區種糧不再是奢望,產量豐收。還有關中富庶,那就通過渭河運往其他地區,各種未雨綢繆的龐大水利工程和灌溉工程走起。</p>

而災難中的救助工作漢武帝也從不從未懈怠。元壽年,山東被淹,山東民眾饑寒交迫,漢武帝就下令虛縣派倉濟貧,免除部分勞役。還有災情時期免費發放的錢、糧、貨,甚至土地等救濟物品。</p>

關中‘餓死千人’那就‘惜池澤山林水,與民同用’,災難發生時怕災糧發放不及時,那就開放歸朝廷所有的山川林澤。蝗災竟然肆虐全國,漢武朝的百姓們也不怕,因為皇帝會‘停園藝馬匹以贈窮人’,讓出屬於朝廷的養馬牧場讓百姓不至於餓死。</p>

朝廷缺糧時漢武帝也不會放棄百姓, ‘夏,關東死千人’,漢武帝立刻頒布指令: 江南之地,火耕之地,方寸之地,蜀之粟江陵’,拿糧食豐足的巴蜀救關中。</p>

災後重建工作有官府用田租佃給無地流民的‘假民開田’;有把因災失去土地的難民遷到邊境地區的(移民墾荒’;有朝廷‘縣官衣食住行’負責百姓們的衣食住行,免稅送地;有怕百姓們買不起糧種與種植器械,下達的自商借貸詔書。</p>

天災未知,人禍尤可避免,漢武帝儘可能的在避免災情對百姓們的傷害。】</p>

【所以知道漢武帝為何敢打出‘君權神授’的思想,為何敢在軍國主義、縣官自大、自然災害頻發等多座大山的壓迫下位置還能夠穩如泰山?</p>

因為他有本事做到讓劉姓皇族愛民愛國,以至成神。因為他真的做到了對百姓不離不棄,以民為本。因為他真的做到了百姓們雖然經曆了災難,但可以平安度過,雖然失去了土地和一切但他們隻需要付出和以前一樣的努力,漢武帝就會幫助他們再次獲得賴以生存的土地和一切。</p>

何為君權神授,那就是百姓困難時皇家能夠替天行救助,成為百姓心中的神。】</p>

【那反觀漢元帝,漢成帝,漢哀帝,漢平帝呢?】</p>

【漢元帝時期同樣是天災不斷,但結果則是大量流民四處逃竄。百姓隻能廉價賣地賣兒賣女賣自己,使得地方豪強吸收了</p>

源源不斷的人口紅利,社會階級分層加劇,用民不聊生來形容都是輕的。</p>

為什麼?</p>

因為喜歡儒家,善用仁政的漢元帝面對這種情況隻會能年年大赦天下。</p>

一個殺人放火之輩,今年犯罪死刑,明年就變無期,後年就無罪釋放,搞得人手五六套複活甲。他還減免了34種死罪,導致漢朝年年都有上萬盜賊橫行,盜賊者無心,他們相互勾結,讓漢朝的犯罪率蹭蹭上漲,人間變煉獄。</p>

天人合一、君權神授就是西漢的主流思潮,他的存在就是讓皇帝與神掛鉤,增加了神聖性,也反過來製約警告統治者——自然界的災難是上天讓統治者反省自身的行為的方式。</p>

但漢元帝悔改了嗎?沒有!他年年下詔罪己,搞祭祀妄圖讓上天重’新複寵‘天子’,隻會哭哭啼啼博取同情,如此作態有什麼用?無用!隻會顯得皇帝早已被上天拋棄罷了。</p>

倒是像漢武帝那樣拿出切實有效的措施來整頓吏治、改善局面啊?!‘甚矣!孝元之為君,易欺而難悟也。'</p>

但他對於後世的做法中最絕的是廢除了前面七大明君定下陵邑製,為抑製豪強而定下的陵邑製被廢除是因為他看到豪強遷移過程中的淒慘之狀??</p>

豪強搬遷慘嗎?當然慘,慘到茂陵子弟的的富庶讓長安變成世界第一都市,慘到漢武帝讓他們搬過來還會低價買他們積攢的田地。</p>

不過如此‘慘’的他們在漢武帝眼中就隻是大型韭菜而已,或者說是會危害到其他小稻苗的壞韭菜罷了,漢武帝才不會管他們慘不慘,因為在有腦子的君王眼中這些豪強陰影底下的百姓們更慘!是人間煉獄的慘!</p>

但是漢元帝根本就不知道</p>

他不懂得豪強就是莊稼地裡的雜草需要定期清理,不懂陵邑製是科學的決策,不懂他廢止了陵邑製度就等於漢室朝廷默許富商豪強在地方發展壯大,他不懂錄強們就像鐵籠中的餓虎,一旦出籠回歸山林,就很難再回去了。</p>

漢元帝的不懂,漢元帝的這個婦人之仁把漢武帝這些老祖宗們對於改革社會問題、解決社會危機的而製定的遷茂陵令毀於一旦。</p>

豪強地主成為了漢帝國發展的惡性腫瘤。</p>

br /></p>

‘孝元之為君,易欺而難悟也'】</p>

【漢朝末期連續四任庸君,混亂的中央政治鬥爭已經用了絕大部分的精力,哪裡來的時間可以放在救災上?所以說元、成、哀、平時期的劉姓皇族真的沒幾個爭氣的,西漢王朝的陳年舊疾沒解決也就算了,甚至集體爆發還進一步惡化,並出現皇帝沉溺於色情而無心朝政,外戚宦官專權,土地兼並嚴重,百姓自然災害處理不及時等問題。</p>

太爺爺已經給你打下諾大的家業了,但太爺爺時期的古建築總會年久失修?年久失修怎麼辦?那當然是去修繕啊!而不是白白放著讓它破敗,總不能還</p>

要再怪下太爺爺打下漢朝江山那麼大的寨子,大到子孫每天隻能艱難搞衛生,還因為搞衛生選了一個會偷房子的賊吧??</p>

這當然不可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漢武帝在儘力完成自己的使命。隻是後面的皇帝實在不爭氣,有些人如昭宣二帝一樣挺過來了,有些人如漢元帝一樣廢除遷茂陵製給後代留下大坑,有些人如漢哀帝、漢成帝一樣成為徹頭徹尾的失敗者。</p>

所以西漢的弊病漢宣帝時期就浮現,從漢元帝開始就已經是由盛轉衰,然後持續走低。</p>

怎麼說呢,皇帝其實和大多數職業沒什麼兩樣,他甚至比很多職業壓力都來得大,但它也和所有職業一樣英明神武少,真昏庸無道的也少,更多的是平庸沒有創造能力的打工者。</p>

而後期庸君遍地的西漢末期難怪會被懷疑皇位的合法性,甚至被趕下台也沒人會說什麼。</p>

庸君無法避免,有時真的不得不為活在庸君旗下的百姓們歎息,為漢室前面七任明君歎息。】</p>

雖然前面已經氣死自己一次了,但聽著這升級般的元、成、哀、平四帝騷操作,劉徹還是忍不住歎氣氣: "哎……"</p>

"怪女子,怎麼怪?成帝是毫無底線的享樂,王政君是不知輕重的攬權,他們就像民間窮人乍富的暴發戶毫無遠見和節操罷了。"身為一個帝王,劉徹會怪的隻有自己親孫們。</p>

“一家獨大在任何朝代都是禍根,舊的權要貴族被鳩占鵲巢;新的政要才俊處處掣肘難行;猖狂小人卻可以抱上王家大腿橫行霸道。”劉徹知道,雪崩之時沒有一片雪是無辜的。</p>

劉徹苦笑:“難怪說劉姓皇族的合法性被質疑,難怪說王氏上位人人稱讚,原來如此原來如此。&#3</p>

4;</p>

西漢的滅亡是上至權貴下至百姓對劉姓皇族的警告;是對元、成、哀、平連續四任庸君的抵抗;是要消滅名不正言不順,人心亦意難平的不平等對待;也是要劉姓皇族知道破而後立。</p>

劉徹想到了高祖皇帝曾定下的‘白馬之盟’,高祖皇帝曾說非軍功者不得封侯,但他們後世子孫做了什麼?再也不是非軍功者不得封侯的時代了,隻要得皇帝寵信,就可以豐厚,隻要你成為皇帝外戚就可以封侯拜相。</p>

長此以往就是朝堂奸佞小人橫行,人人都在汲於心計,欲抱上皇帝外戚等人的大腿。為國家辦事、為社會謀福者越來越少。</p>

這是對利益分配規則的嚴重破壞,是國家價值體係的崩潰。</p>

成帝的錯誤固然嚴重,但劉徹看來漢元帝的問題更多。</p>

“錯誤的時間裡篤信儒教,但卻理解錯儒學的意思,隻知道儒學理想卻不知道現實,不知追求大仁大義,不知與時俱進、懂得變通、識時務通機變。"</p>

劉徹看得都覺得漢元帝是不是沒有受過君王教育,他甚至覺得在漢元帝的認知中西漢儒家講的‘民’不是真的民,是那些懂得冒頭的豪強,以至於漢元帝隻看得到眼前豪強的苦,看不到遠處掙紮著的百姓。</p>

劉徹覺得漢元帝的‘柔仁好儒’絕對不是褒獎,因為他的仁其實隻是對奸惡勢力軟弱退讓的無原則的仁,是僅限於士大夫,貴族,地主的仁。</p>

"都是表面功夫。”劉徹評價道, “這漢元帝要是能夠真‘仁’,真懂得以民為本,真能延續儒家思想儒法合一倒是真能延續盛世。"</p>

劉徹腦海中不由自主的浮現出一句話。</p>

自從仙幕說君權神授思想對漢朝立國不利他就瘋狂查閱百家典籍。其中有句話讓他印象最深——民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民應該指百姓,而不是那群官吏豪強。民不聊生,乃國家敗亡之象。官吏不聊生,卻是國家幸事。</p>

以天下為己任的臣子太少了,不計個人得失,為國舍身勤力開拓的臣子更是少得可憐屈指可數。</p>

對官吏豪強實行以德治國,必然會然漢朝遍地貪汙腐敗,草菅人命,想要讓官吏群體隻靠道德自我約束今兒達到清正廉明的狀態?不可能的,七情六欲才是人的本能。</p>

所以他治下官吏們一個個都戰戰兢兢,因為官吏需要敬畏,需要鋼刀壓頸</p>

,需要克己。</p>

漢宣帝之後的那幾代皇帝就是讓官吏活得太舒服,隻行教化,不行霸道,管不住官吏的異心,讓他們掌握了可以分配的權力,卻不監督他們,以至於成為國之蛀蟲。</p>

劉徹在想他現在的官員是不是也活的太舒服了,要不要讓他們再卷點。</p>

還好此時中朝的官員們不在這裡,要是知道他們的老大覺得他們還是活的太舒服了一定得跳起來。</p>

現在還覺得活的太舒服?這未免太荒謬了吧?哪個朝代有他們漢朝卷?他們的陛下可是冷血無情的漢武帝啊!是那個沒價值就得下台,讓臣子有35歲中年危機的漢武帝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