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6 章 四處籌糧(1 / 1)

齊國接到傳訊的時候,朝中一片寂靜。

齊國大臣們氣得發抖,覺得秦國真是欺人太甚!

但是一想到他們剛剛滅了戰國軍事雙霸之一的趙國,又慫了回去。

不敢動不敢動。

不就是送點謝禮過去嗎?正好王上之前提議要給秦國送賀禮慶祝他們滅了趙國,到時候一並送去。

他們齊國彆的不多,就是錢多。

齊王建在王宮中喝著美酒看著歌舞,他最近都很高興,即便秦國討要謝禮他也一點都不生氣。

沒彆的原因,就是仗義的秦國老大哥幫他乾掉了韓國和趙國這兩個大仇人。舅舅說得對啊,秦王是個大好人,一點都不像其他五國那麼奸詐。

齊王建高高興興地掰著指頭數:

“燕國和我們齊國也有仇,魏國也有仇。不過我最恨的還是楚國,秦王有沒有說什麼時候去滅楚?趙國都打不過秦國,楚國肯定也不行的吧?”

齊王建和其他五國的仇恨由來已久,要從他的祖父說起。

當年齊國有一位倒黴的先王,他叫齊湣王。這人頗有雄心壯誌,可惜腦子不太夠。

秦昭襄王想稱帝,但是擔心強大的齊國反對。於是昭襄王想了個餿主意,他先尊齊湣王為東帝,自己再自立為西帝,讓齊湣王去當擋箭牌。

之後,昭襄王又聯合五國攻趙,企圖瓜分趙國。可惜燕王擔心趙國沒了之後齊國會坐大,就讓蘇秦阻止了這件事。

然後蘇秦就跑去忽悠齊湣王,讓他去了帝號,反而和其餘五國結伴跑去攻秦了。

從他被反複忽悠就能看出來,這位齊湣王是真的不太聰明。

這人後來更是為了一時利益獨吞富庶的宋國,導致被各國合兵攻打。齊國因此滅國,齊湣王本人也被迫出逃。

值得一提的是,合並攻齊的五國裡有秦國,但是沒有楚國。

所以為什麼最後是楚國拉滿了仇恨值呢?

因為齊湣王逃出去之後,楚國借口要幫齊複國,出動軍隊跑出去撿便宜。中途遇到了逃跑的齊湣王,齊湣王十分感動,相信了楚國的鬼話。

結果楚國撈夠了好處之後,反手把齊湣王吊起來剝皮,懸掛了一夜,生生哀嚎而死。

齊湣王的兒子複國之後恨極了楚國,他連秦國都不恨了,就盯著附近的五國記仇。後來有人跑齊國來遊說,說什麼放任秦國坐大會唇亡齒寒,齊王聽都不聽。

你和我說唇亡齒寒?你們滅我齊國的時候可不是這麼說的,你們殺我老爹的時候也不是這麼說的。

關東五國個個都奸猾狡詐,嘴裡沒有一句實話,我信你個鬼!

連帶著他兒子齊王建也跟著記仇五國,看到秦滅五國就積極主動地送上賀禮。

齊王建根本沒有考慮到,秦滅完那些國家,齊國也會跟著危險起來。畢竟七國之間姻親不斷,每次誰被滅了,過個幾年就會互相幫忙重新複國。

小國就不

提了,

韓國那點地方也沒辦法讓齊國感受到唇亡齒寒。趙國被滅可能危險一點,

不過問題不大,趙國肯定很快就能複國。

嗯,按照經驗,十年內能複國都算很快的啦。

齊王建的要求不高,隻要秦國把他的仇人都滅一次,他就出了口惡氣了。後頭他們再複國,大家仇怨一筆勾銷。

所以秦國老大哥到底什麼時候可以把最可惡的楚國滅掉呢?

後勝也覺得趙國被滅隻是一時的,畢竟是那麼強大的趙國。他樂嗬嗬地安撫著急的外甥,說彆急,重頭戲要放在後面的。

齊王建卻有點擔憂:

“秦國和楚國世代聯姻,秦王會不會放楚國一馬啊?”

後勝沉吟片刻,覺得有道理:

“秦國不是派來了使者酈食其嗎?聽聞他是秦國長公子的心腹,我們不如重金賄賂他,讓他去勸說長公子攻楚。”

齊王建呆了呆:

“不對吧,秦國那個長公子扶蘇不是楚女生的嗎?他怎麼可能同意攻楚?”

後勝卻說:

“王上,這就是您狹隘了。您想啊,秦王他和楚國有什麼關聯嗎?”

齊王建沒懂,他懵懵地搖頭。

後勝:“對了!他和楚國沒什麼關聯!他祖母夏姬是韓女,他母親趙太後是趙女,他自己和楚國的血緣關係已經很遠了!”

齊王建:雖然但是,我搖頭不是因為我覺得他們沒有關聯,是表示我不知道您在問什麼。

不管了,反正他歪打正著答對了。

繼續聽相國往下分析:

“所以秦王大概率不會因為親緣就對楚國網開一面,反而是長公子。他母親是楚女,他或許會阻攔秦國發兵攻楚。”

齊王建茅塞頓開:

“舅父的意思是……”

後勝:“秦王十分寵愛他的長子,如果長公子阻攔,事情恐怕很難成。所以我們要說服的不是秦王,反而是長公子。”

正好酈食其送上門來了,這位長公子的心腹擺在眼前,沒有比他更好的目標。

後勝心道,反正不是用他的錢。齊王建的私庫大出血,和他有什麼關係?

收到賄賂的酈食其:???

你們齊國人有毛病吧?攻楚還要什麼賄賂啊,那不是必定發生的事情嗎?怎麼你不會真以為秦國滅韓是看彈丸小國擋在門口太礙事、滅趙是因為秦趙血仇?

酈食其很好奇,接下來秦國要是滅魏、滅燕,他們又能幫忙找出什麼借口來。

他心情複雜地差人將錢財送往了鹹陽轉交給長公子,送上門來的錢,不要白不要。

齊王建和後勝見酈食其毫不推諉地答應替他們勸說公子扶蘇,十分高興。

回去之後齊王建感歎道:

“秦王一向厚道,這次得知趙國貴族會跑來韓國還特意幫我們收繳了他們的兵器和馬匹,避免他們仗著這些東西生事。我齊國富庶和平,可不能被這群危險分子給攪合了,還是

秦國考慮周到。”

……

“??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

扶蘇將信遞給父親:

“齊王擔心大秦不會發兵攻打楚國,特意送來賄賂,想勸說我不要對楚國心軟。”

秦王政緩緩打出一個“?”號。

什麼東西?

秦王政接過信件細細,讀完,他也被齊國人的腦回路給震住了。

頓了頓,秦王政問他:

“那你打算怎麼回複?”

扶蘇想也沒想便道:

“自然不能一口答應,為難的事情必定要多猶豫幾次。”

齊國這麼富饒,花錢如流水。與其給齊王建奢侈揮霍掉了,不如送來資助秦國攻城。

更何況,他們秦國現在可缺糧了。

連年征戰那都是要消耗糧食的,原本可以滅一國再一該國的糧作為軍餉去滅下一國,形成良性循環。

結果碰見個趙國大旱,好了,府庫裡沒什麼存糧,根本不夠打下一場的。僅剩這點糧食為了不讓趙國庶民餓死還得分發下去賑災,以及分作一部分給庶民當來年的種子。

到處都要消耗糧食,光靠秦國的兩大糧倉,還是稍微有點捉襟見肘了。

齊國你竟然這麼著急想滅楚,那要不然,你支援一點糧草?

給錢的話,他還得讓巴清拿錢去購糧。大批量購買和運輸,麻煩又耗費甚巨,不如省去中間的步驟,讓齊國直接給糧。

扶蘇感慨:

“齊地存糧必定很充足,他們又吃不完那麼多,拿去釀酒實在浪費。”

齊國庶民大多是能吃飽飯的,剩下吃不飽的,也指望不上國君開庫支援。府庫裡的存糧不好說,反正商賈手裡多出來的都被製成酒水等貴價物品賺取利潤了。

扶蘇不嗜酒,所以他認為釀酒就是純純地浪費糧食。登基之後為了廢止糧食酒,他絞儘腦汁讓人從西域搞到了其他適合釀酒的作物。

扶蘇陛下冷酷地想,人都要餓死了,你還想喝烈酒,喝你個頭。

知道天下一統、社會安定之後人口-爆發的規模有多恐怖嗎?知道養

活這麼多人需要多少糧食嗎?知道全天下的糧食產量其實跟不上人口增長嗎?

敢用救命糧去釀酒,真是不顧黎庶的死活。允許你們喝點果酒不錯了,嫌棄不夠烈就蒸餾一下。

秦朝的糧食酒也沒烈到哪裡去,不就比米酒好點?果酒夠他們喝的了。

經曆過多年糧食危機的扶蘇見不得齊趙的操作,感覺他們都是在揮霍大秦的存糧。想想就好心痛,於是逮到機會立刻決定索要糧草。

秦王政琢磨了一下:

“要糧的話,齊國其餘君臣恐怕會阻攔。”

扶蘇點頭:

“所以要背著他們偷偷來。”

把運糧車偽裝成運送金銀財寶的車輛,等齊國臣子發現的時候,東西都送走了,追也追不回來。

秦王政:“後勝應當會配合,倒是可行。不過金銀裝不了幾車,糧車數量卻多,不好偽裝。”

扶蘇:“聽聞齊地文風昌盛,存有大量典籍。陰嫚之前便抱怨鹹陽藏書不夠豐富,正好讓齊國抄錄一些送來。”

十萬字的竹簡足足五輛車才能裝下,可見運送書籍需要大量車架。以這個為借口,不會惹人生疑。

秦國不要藏書孤本,隻想抄錄一份,要求不算過分。

齊地的諸子百家隻會舉雙手歡迎,他們做夢都想要自己的學說能入鹹陽,以文教改善暴秦的蠻夷風氣。

秦王政來了點興致:

“齊國藏書,寡人倒是想要。”

糧草我所欲也,藏書亦我所欲也。

孝順兒子扶蘇立刻表示:安排。

回到鹹陽之後,秦王政去準備冊封太子的大典了。他覺得秦國曆代的冊封典禮不夠莊重,想改一改,需要和禮官扯皮。

禮官勸誡祖製不得改,都是封太子憑什麼長公子是特例。秦王政覺得那不一樣,我兒子是當過天子的人,和以往的秦王不是一個檔次的。

最後雙方各退一步,秦王政同意先依循舊例舉辦典禮。待他一統天下,肯定要舉辦自己登基為天子的大典,到時候順便給兒子再補一個風光的太子冊封典禮。

這麼一想就完美了,他兒子能辦兩次大典,其他人都沒有。

雙方扯皮結束,開始緊鑼密鼓地準備。秦王政也不得不進入加班模式,處理因為他外出耽誤的政務。

扶蘇則去處理軍糧大事了,這可關係到秦國什麼時候能發兵攻魏。

——是的,雖然問齊國要糧的借口是打楚國軍糧不夠用,但其實秦國的下一個目標根本就不是楚國。

無所謂,反正齊王建好騙。楚國遲早要打的,讓他再等等唄。

楚國一天不滅,秦國就能持續從齊國薅糧,這搞得扶蘇都想倒數第一個滅楚了。

不過考慮到兔子急了還咬人,而且楚國確實不能久留,所以還是接在魏國後頭比較好。

騙糧食也是需要技巧的,所以扶蘇先和酈食其配合著做了幾場戲,讓齊王建感受到他的猶豫和動搖。

越是艱難勸下來的事情,才越受重視。為了說服扶蘇,齊王給了好幾次賄賂,投入的沉沒成本太高,反而沒辦法輕易放棄了。

這個時候扶蘇表達了秦國的為難之處:糧食不夠用。

齊王:寡人之前都給了那麼多錢了,好不容易說動長公子攻楚,決不能因為糧食這等小問題功虧一簣!

缺糧是吧?給給給!

酈食其趁機提出了偷梁換柱的建議,說可以用運送書簡的借口運糧,避免臣子阻攔大事。

齊王建:好主意啊!酈食其你真聰明!

糧食裝車之後,竹簡再往車上一堆。糧食藏在裡頭,大家隻能看見外面的竹簡,太妙了!

但酈食其又說:不行,竹簡如此笨重,影響運輸。這樣,我秦國有一種新的書寫載具,十分輕便,看著卻體積不小,也比竹簡好遮掩。

先秦時期書籍字數都不太多,書本薄薄一本就可以承載一部著作。用它來抄錄的話,一車不僅能裝很多糧食,還能裝好多本書,比竹簡劃算得多。

扶蘇親自帶人試驗了一番。

他試出了書冊和糧食要如何堆放,才能放入儘可能多的糧草和書籍,還能做到完美掩飾下面的糧食。

齊國確實有很多藏書,父親想要,那扶蘇一定要為父親弄到。

有紙有印刷術總不能放著不用,正好仗著齊國人不了解書本紙張的特性,糊弄他們。

任哪個沒見過紙的人都想不到,一張紙就能記載一卷竹簡的內容,更想不到一本書能輕到那個地步。到時候看到沉重的車轍印也不會多想,隻以為書本就是這麼重。

得到齊王的答複之後,秦國的匠人就帶著他們提前做好的工具,在士兵的護送下奔赴齊國了。

秦匠一來就直奔稷下學宮,帶來的幾車工具把學宮裡的諸子們給驚到了。

這都是什麼東西?

卻見三人一組取出竹簡,一人辨認文字並翻找字典對照,一人從活字轉輪-盤裡尋找字模組裝,另一人負責塗墨印刷和校對。

一份竹簡沒用太久就組裝好了,然後是用空白紙張印刷再裝訂成冊。一整份的著作至多幾個時辰就可以完成印刷,為了保險起見秦國還印了好幾份。

印刷好的著作直接被士兵裝車帶走,拉去和糧食混裝。之後也由秦國士兵負責護送回國,士兵全程凶神惡煞,禁止外人靠近。

不能靠近就沒辦法上手觸摸,隻能遠遠看著秦人忙活。大家不明覺厲,隻知道那是新奇的好物,全都眼饞地看著。

秦國居然弄出了這麼方便就能複刻著作的東西嗎?要不要去秦國轉轉,看能不能學到技術?

印刷仿製是不難,可是那個紙張不同,他們光看著不知道是怎麼做出來的啊。

沒多久,鹹陽迎來了大批量的學子。

彼時扶蘇正在試典禮上要穿的衣服,秦王政百忙之中抽出空來,陪兒子一起試衣服。

他像個挑剔的甲方,在衣服上挑出了不下十

個毛病。扶蘇倒是沒什麼感覺,他都習慣了,負責製衣的繡娘快要嚇昏過去了。

為了拯救可憐的繡娘,扶蘇招來侍官彙報正事,讓父親分散一些關注。

侍官說起了運糧的事情:

“士兵已經按照吩咐將糧草運到了趙魏邊界。”

運糧是有個損耗的,畢竟負責押運的士兵也要吃飯。古代交通不發達,路難走,速度也慢,誇張的時候運一份糧需要消耗十份糧。

所以七國之間互打很容易調集大量糧草,不需要運太遠的路。等到漢朝打匈奴,情況就大不相同了,光運糧就是個讓人心頭滴血的損耗。

不僅是糧食,士兵也是。

七國庶民拿起武器就能上戰場,放下武器就能回鄉種田。

不管打仗還是種田,基本都在家門口。不需要走太遠的路,分分鐘拉起來幾十萬大軍。

等到了打邊疆異族的時候,十萬大軍都難湊。千裡迢迢趕過去,實在是不容易。

要不是後來的朝代人口越來越多,邊疆想湊出數十萬大軍,那是在想桃子。

秦王政和扶蘇商議之後,以儘量少浪費這些來之不易的糧草的原則,乾脆把糧食就近運到趙國和魏國的邊境。

下一個不是打魏國嗎?還省得再從關中調糧這一步了。

齊、魏、趙是接壤的,糧車從北邊進入趙地,那裡有個三國交接的區域。沿著其中魏趙的國境線運糧,最為方便。

雖然難免還是要繞點路走大道,但也比直接送去關中要好。將軍們提前商量好了進攻的路線,糧食就運到屯兵點存放。

侍官接著說:

“書籍被單獨分出來,暫且存放在齊趙邊界了,等湊夠幾車再一同運來鹹陽。”

秦王政頷首:

“善。”

反正書籍也不是主要目標,晚點送來不耽誤事情。

活字印刷的書籍存在很多小毛病,比如字體排列不夠整齊、字模高低不同導致印刷出來的紙張文字深淺不一等。

這些小毛病在速度和效率面前不值一提,等東西送到了再找人雕刻精細的雕版也不遲。

隻要沒有錯漏,問題就不大。

秦王政更關注的是趙國貴族的近況。

秦軍已經將逃亡的趙國貴族搜刮了一個遍,剩下死豬不怕開水燙一樣待在城內、企圖蒙混過關繼續過好日子的,也沒逃過去。

秦軍網羅了他們的一堆罪名,找的都是什麼欺壓庶民之類的,保證不會引起底層趙人的反彈。然後光明正大地抄家分錢,和庶民們達成了共贏。

被抄家後的貴族求助無門,窮困到快要活不下去的地步。隻能帶著剩餘的糧食去外地投奔親友,不然留在原籍難道要去種田?

說到種田,他們更是咬牙切齒。

天殺的秦人沒收了他們多餘的土地,隻留下能養活家中主人(不包括仆從)的田畝數量,讓他們自己耕種。

遊俠願意給貴族當護院就是為了

白嫖飯食和住宿,

現在沒飯吃,

不少沒那麼講究忠義的就乾脆跑路了。

趙地日子難混,不如去其他幾國重新找個東家。

沒了健壯的遊俠幫忙,貴族哪裡會種地呢?想讓奴隸去種地吧,秦國官吏說奴隸也是財產的一部分,統統沒收。

沒收之後他們就再沒見過自家的奴隸,有人說是被秦人送去乾徭役苦工了,也有人說他們恢複了庶民的身份。

貴族這邊不清楚具體狀況,隻知道自己沒人伺候了,氣死個人。

實際上奴隸確實恢複了庶民的身份,隻是他們光有身份沒有田地可以耕種,日子也很難過下去。部分人能留在縣衙協助,能分到足以果腹的糧食,但名額有限滿足不了那麼多奴隸。

可見貴族手裡到底藏匿了多少人口。

這些可都是國家的勞動力,做出的貢獻全便宜了貴族。

恰好秦國沒收了大量趙國土地,正發愁沒人種呢。

隻是按照秦國的律法,不能直接分給沒有足夠軍功的庶民。扶蘇想了個委婉的法子,將地租給這些原本是奴隸的庶民,多收一部分糧食作為租稅。

趙國有些庶民沒有自己的地,也會依附貴族成為傭耕。傭耕很多都不給國家交稅,隻給貴族交租,不然兩邊一起交,那就不剩多少糧食了。

貴族仗著傭耕沒有土地,不得不選擇依附自己,把田租定得很高。偶爾有一兩家定得低一些,就會被稱讚仁厚。

可真是臭不要臉。

官府出面租賃自然就沒這些亂象了,傭耕們發現隻要是沒有地的都可以去租官田。而且田租加賦稅一起也沒有貴族要的多,全都十分驚喜。

隻是有一點讓他們憂慮,官府說秦國有軍功授田的製度,授的都是這些官田。如果以後他們手裡的田被分給功臣了,他們就沒有田可重了。

官吏還說,如果不想這樣朝不保夕的話,那就老老實實服兵役。隻要在戰場上殺了敵,就能分到田地,到時候就不愁了。

原本庶民們對秦國的徭役還很排斥,經這一遭,不少沒地的傭耕都心動了。

趙國可不給他們憑軍功分田,但他們照樣要被抓去打仗。都是打仗,當然要選待遇好的那個,好歹不會白死。

前面說到好多趙國貴族跑了。

逃命的時候錢財能帶走一些,土地卻帶不走。這些失去主人的土地都被充了公,算作是官田。

就連有些被找上門抄家的貴族,大部分田地充公之後活不下去投奔親友去了,留在原地本來剩給他們的土地也被秦吏毫不客氣地收入囊中。

既然你們不要這點地,那我大秦就笑納了。

這群貴族可不知道,跑去下個地方也是一樣的境遇。有的親友涼得比他們還快,有的則是先一步丟下家當跑去他國了。

最倒黴的要數剛投奔親戚被接納,下一秒親戚也被抄家。

整個趙國上下無一幸免。

為了應對秦國的土匪行徑,部分貴族選擇了隱居山

林。帶著錢財找個附近的深山當隱士,

這總成了吧。

秦吏:你當我們傻?

秦吏直接以分錢利誘當地的庶民,

打聽到貴族的去向。然後再配合秦軍一起,把這群躲進山裡的家夥當匪徒給剿了。

既然是剿匪,那肯定不用留下他們的性命,可以一口氣殺光,這樣還方便點。

順帶一提,趙國各地確實是有匪徒的,或者說全天下都有。短時間內沒辦法做到全部剿滅,不過可以趁著剿滅貴族時順道清理一下。

庶民發現經過“剿匪”的郡縣連正經土匪都沒多少了,不由得驚喜交加。消息很快就口耳相傳,散播到了各地。

黎庶苦匪徒久矣,有這個先例在,彆說秦人給他們分錢了,不分也願意帶路啊。

一大家子躲起來怎麼可能掩人耳目,躲藏的過程總會被人看到的。

上輩子當地官吏大多任用的還是原本的六國舊吏,自然願意互相打掩護。現在全是秦吏,根本沒有人會幫他們糊弄士兵。

很快,趙國境內能清理的貴族都清理掉了。

不斷有消息靈通的貴族從隱居地出來奔逃向齊國等地,不再抱有僥幸心理,然後被還沒從邊境撤走的秦軍好一頓搜刮。

秦王政最後看著報上來的金銀和糧食數目,震驚了好半晌。

金銀暫且不提,這群貴族也太能藏糧食了。這麼多糧食,就算不動用關中的糧草,也不找齊國借糧,都足夠他們打下魏國了。

秦王政的雙眼亮了。

他看向韓國的方向:

“韓地的小貴族,是不是沒有清理過?”

以前他覺得小貴族沒什麼底蘊,都是蚊子腿肉懶得動。沒成想趙國貴族給他上了一節課,告訴他們,不要小瞧任何人。

小貴族怎麼了?小貴族也很有錢的!

秦王政心想,韓地太小,貴族數量也不夠。不指望能搜刮出趙國那麼多的糧食,搜出能打半個燕國的他就滿足了。

扶蘇脫下了繁複的禮服,在父親身邊坐下,拿過奏報看了一眼。

他點點頭:

“韓國可以動,不過是複刻趙國的操作罷了,沒有難度。”

再趕一波韓人去齊地吧,齊國應該已經習慣了。!

無字驚鴻向你推薦他的其他作品:

:,

:,

希望你也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