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0 章 050(一更)(1 / 1)

長孫無忌何嘗想要以這樣的方式去和李治撕破臉皮。

就算是在早前廢後的問題上,他也是優先讓旁人來代替他發言,而不是自己直接和李治唱反調。

看吧,李治登門拜訪的時候,那個反對其實也是在私底下說出來的。

而不像是在此時……

朝堂之上有著“同中書門下三品”名頭和正兒八經的三省長官,連帶著他這等領有虛職的全部在此,面對著陛下在提出興複洛陽舉動時候的神采飛揚。

誰都能看得出來,說是說著征詢意見,李治其實在心中已有一個結論。

隻等著下面的眾人能夠對其做出響應,然後他就能夠將其順理成章地推行下去。

但也就是在這樣的場合之中,長孫無忌站了出來,做了那個唱反調的人。

他也不得不反駁!

洛陽為東都的詔令一旦下達,或許對於陛下來說,是新一個政令通達的信號,以他言語之中的意思,其實也沒有要讓洛陽超過長安,可這話聽在長孫無忌的耳朵裡,就完全是另外的一回事了。

今年的擺駕洛陽,已經讓關東世家看到了陛下向他們發起的邀約。

想想昔日,哪怕同為五姓七望之家,在陛下做出這等舉動之前,太原王氏和清河崔氏在朝堂上的地位也是天差地彆。所以他們絕不會覺得,陛下廢王立武的舉動會是對全體世家的警告,隻覺得是他們之中的有些人行為太過,讓陛下不得不清除一些障礙。

正是撥亂反正之時。

那麼若是還要加上遷移一部分人到洛陽來,分薄掉長安的影響力,他長孫無忌多年間經營的勢力便要遭到下一次重擊。距離被連根拔起的地步,也不差多遠了。

他能有今日的威風,靠的可不隻是先帝給他的托孤重臣名號,還有這官員選拔的門路。

這些被滲透在關中各個關節處的人手,正是他賴以坐穩太尉位置的倚仗。

一旦新的體係在洛陽形成,他又該當怎麼辦呢?

當然,他不會出於自己本人的利益立場來說這樣的一番話,而是死死咬緊他開頭的那句——

長安乃是李唐根基所在。

“高祖在長安稱帝,太宗在長安經營,才將這份執掌萬裡河山的權柄順利交托到陛下的手中。李唐命脈與長安早已息息相關,臣說一句此話,不為過吧!”

“以關中腹心之地,控扼八方,震懾西陲,天子居處其間,方有四海安泰,百姓安居。反觀洛陽呢?”

李治冷冷地盯著長孫無忌一字比一字更為慷慨激昂的說辭,從容問道:“洛陽如何?洛陽也曾為數朝都城,此地也可中茲宇宙,朝宗萬國,但看水路陸路交彙此地,以我李唐今日天下一統,未嘗不可出關一步。”

“可洛陽曾為逆賊所據,隋煬帝更是奢靡度日於其間,難道陛下是要效仿此人嗎?”

“你放肆!”李治怒喝出聲。

長孫無忌的話中何止是在貶低

洛陽,更是在對李治也做出一番控訴。

但他堂堂一位政績清明的天子,怎能與楊廣去比較?

“長孫太尉,你若當真要如此說的話,我也不怕說得難聽些,這個不願讓洛陽成為東都的反駁,哪裡是因為你覺得洛陽不配成為陪都,根本就是因為你有私心罷了!”

“我有私心?”長孫無忌神情凜然。

若非李治知道他私底下的那些個勾當,幾乎真要以為他是一位一心為公之人,但現在的種種表現,卻更像是他不願為人所拆穿,意圖憑借著自己的老資格和身份,一鼓作氣地將李治的種種盤算都給壓下去。

長孫無忌嗤笑了一聲,“陛下是要將當年丟給褚遂良的那句話給回到我的頭上不成?您說他字字句句不忘先帝,卻大概不敢真去面對先帝,說他與其和您爭辯是非,還不如早早被丟去偏僻之地清醒一番。”

“可我若真有私心,何必嘔心瀝血為陛下修訂律法禮法,為陛下勤懇辦事,直到將您登基之後的種種亂局都給平定下來。”

“臣不敢從中居功,卻敢在此事回您一句!”

他一把解下了頭上的巾帽,手持笏板傲然站立,仿佛下一刻就要朝著這大殿之中的柱子撞過去,來上一出以死明誌之舉。

“陛下欲令洛陽起複,置長安於不顧,臣倒是想問問,太宗對此會有何種想法!”

“臣自太宗病榻之前得此委任,便絕不敢有所懈怠。除非陛下今日便告知於在場諸位,我長孫無忌,也是個無能且無德之人,不配先帝對我有此禮遇!更不配有匡扶社稷之說,乃是陛下口中的存有私心之人!”

“您若敢說,我這就辭官告老,再不對您想要建東都的決定有半句怨言。”

他這好一副要下去問問李世民是何想法的樣子,讓其餘各位不得不離席而起,你一言我一語地試圖將他給勸回來。

杜正倫本還在負責漕運之事呢,哪想到又多出了這麼個風波,低聲對著長孫無忌勸道:“您也彆這麼說,陛下隻是要起東都,又不是真要遷都,哪裡有你說的這麼嚴重。”

長孫無忌把眉頭一挑,“這是破壞禮法之事,但凡開了個頭,便再沒有收回來的可能了。陛下,您說是不是?”

李治不想回答。

他乾脆把手一擺,對於眼前的這出鬨劇眼不見為淨,直接怒氣衝衝地返回了寢宮。

就連武媚娘將一杯涼飲擺在他的手邊,也沒讓他的怒氣有所削減。

他甚至都沒將目光分到枕邊人的身上,將桌案一拍,“長孫無忌簡直欺人太甚!”

重啟洛陽為東都的建議還是出自武媚娘之口,她當然知道今日陛下就是去討論這件事的。

會得到這樣的結果,尤其是陛下和長孫無忌直接起了衝突,真是一點也不奇怪。

可話是這樣說沒錯,該說軟話的時候,還是得說兩句的。

至於這到底是軟話還是在火上澆油,她又到底希不希望長孫無忌徹底倒台,讓她能有進一步獲取話語權的

機會,她自己心中有數。

“陛下還記不記得,當年您在前往萬年宮前我曾經同您說過,您其實並不舍得毀壞掉那張大床,現如今難道您就舍得嗎?”

武媚娘繼續溫聲安撫道:“這畢竟隻是我以未曾參政之人提出的建議,其中或許真有不少未能深思熟慮之處,在太尉看來多有不妥。”

“太尉年歲漸長,若因在此事上規勸於陛下而鬨得不可開交,甚至讓太尉身體有損的地步,隻怕對陛下……”

對陛下的名聲不太好聽。

可她話還未曾說完,因長孫無忌“威脅”而憋了一肚子火氣的李治哪裡還能忍,“有損?”

長孫無忌會不會真要去撞死在昭陵前頭不好說,他反正是要被氣出個好歹來了。

他忽然一把將手邊的杯子摔了出去。“那就讓他去死!”

他話出口的那一刻餘怒未消,可在杯子摔碎在地面上,發出四分五裂聲音的瞬間,李治又像是被按下了暫停鍵一般,臉上的神情凝固在了當場。

他撐著桌案,額角不知是不是因為頭疼的緣故繃起了一道青筋。

依靠著指尖收攏的力道才勉強將其鎮壓下去。

室內響起了一陣陣瓷杯殘片彈起又落下的餘音,直到徹底變成了一片安靜。

武媚娘清楚地看到,當所有聲音都平息的那一刻,怒火在這張稍顯柔和的面容上慢慢地淡下去,卻並不是當真全然不見了痕跡,而是變成一種又是茫然又是悵然的神色。

他用隻有自己和武媚娘能聽得到的聲音緩緩開了口。

他不是在問他為什麼會和舅舅走到這一步——在他決意廢王立武的時候就已經想到了這種結局。

舅舅不當他是天子,而當他是李世民的兒子,這兩者之間的區彆對於尋常人家來說不算什麼問題,對於皇家來說,卻是個萬不能存在的事情。

洛陽為東都,對李治來說最有誘惑力的好處也並不是他自己能住的有多舒服,而是正如媚娘所說,關中的人口能不再以那等不加節製的速度增長下去,超過渭水所能承載的限度,讓他既不必提心吊膽於暴雨季節的河水決堤百姓淹死,也能將節省出來的平倉糧食留到其他的用途上。

比如說,支持出一個能與他一並金甲告捷於太廟的名將!

但在長孫無忌的心中,這不是李治勵精圖治,而是他要徹底斷絕了關隴貴胄的希望。

“我連王方翼都能容,還能為其助力一步,他卻非要覺得我已被人蠱惑了心智。”

王方翼就是王皇後的那位堂兄。

他既是個能人,李治自然可以用他。

天子策禦之道本就如此。

李治的語氣和前一句同樣和緩,像是已經從之前的暴怒之中完全恢複了過來,但他說出的這句話,卻已同上一句全不可比,“好啊,他既然覺得阿耶才是那個明君,非要去昭陵哭上一哭,才能改變我的想法。”

“那我告訴他,這辦法沒什麼用,他不如直接去跟阿耶作伴

吧。”

也算是成全一對君臣相得了。

……

當李治都下定了決心的時候,有些結果便像是滾下山坡的車輪一般,再沒有了被拽回來的機會。

至於是一口氣撞翻站在山坡下面的人,還是馬車鬨到車毀人亡的地步,既然駕馭馬車的韁繩還在他的手中,他就絕不會對此有任何一點後悔。

但要料理長孫無忌,徹底搬開太宗一朝繼承下來的絆腳石,並不能像是解決掉褚遂良的情況一樣,可以一道詔令下去,信手就將人給貶謫外派了。

起碼,這條詔令不能直接由他下達。

也不能在改建洛陽為東都的詔令前後拿這位太尉開刀。

……

十一月的北方,已經開始落雪了。

按說外頭天寒地凍,以李治貴為天子之尊,本應當高坐明堂,圍爐取火,享受難得的清閒時光。

李治卻一反常態地做出了一項決定。

他要自洛陽動身,前往許州、鄭州,在兩地郊野進行講武校閱之舉。

這是從千年前就傳承下來的《周禮》,在冬季農閒之時由天子率領文武百官到場。從名義上來說,或者說,起碼李清月在剛聽到這項決定的時候,就以為這類似於國慶閱兵。

她還覺得,這也真是有怪為難許州、鄭州守軍的。

明明原本都屬於地方駐兵,結果突然迎來了最頂層的那位領導校閱,讓他們走出中央軍隊的風采。

但在前往許州的路上她才知道,這出“講武”其實往往是和田獵聯係在一起的,隻是李治沒打算同時進行田獵而已,故而僅僅保留了講武之中的武藝競技,君子六藝之中的射、禦就在考察的範圍。

所以不隻是當地的駐兵和隨駕的天子扈從,就連文武百官也必須參與到這項活動之中。

能不能從中拔得頭籌不要緊,得讓陛下看看,他們並不隻是一群隻懂得舞文弄墨的書生。

而天子既然巡幸於他處,總不能隻顯示武力底蘊。

浩浩蕩蕩的儀仗還未抵達許州,後續的旨意就已下達了。

一條是,為了顯示天子有恩於民,對許、鄭二州的囚徒予以赦免。

這個從漢朝時候就傳承下來的大赦規矩,到了唐朝執行得更為頻繁。除了按照太宗留下的規矩——官吏枉法受財罪犯不在赦列之外,其餘的囚徒都能被從牢房之中釋放出來。

此外,李治有意祭拜許州鄭州的先賢之墓。

包括了春秋時期的鄭國大夫公孫僑和東漢太丘長陳寔。

在完成了祭奠典禮之後,再行校閱兵馬,舉行射禦競技。

這個先後順序的理由乍聽起來沒什麼問題,可若從中細究,又難免覺得有些問題。

說是陛下在車馬離開洛陽後不久,就得了風寒。雖然情況並不嚴重,以隨行醫官所見,至多有個兩三日的時間就能痊愈,不至於出現耽誤演武的情況。但在從洛陽到許州鄭州郊野大營安頓的這段時間內,有些時

務便先交由皇後協助打理。

這也並非涉及朝政要務之事,最多就是對於沿途行程和禮節需要前來問詢一二,所以可以挪交權柄。

可許敬宗望著那座代表天子的鑾輅,又朝著那頭正在忙碌的皇後看了一眼,還是不由陷入了深思。

陛下這是什麼意思呢?

許敬宗曆經官場的時間已經不短了,不會愚蠢到真覺得這是陛下生了病。

以離開洛陽之前陛下的身體情況,他也不相信會發生這樣的突變。

更為特彆的是皇後擔負起責任和祭拜那兩位先賢這兩件事。

前者不是個尋常的信號。因為以他所見太宗朝的情況看,皇後至多就是住在距離外朝更近一點的地方,也能對於太子的教育多加上心,這便是屬於天子對皇後的優待了。還遠遠不到這種能讓皇後直接與前朝官員沿途商議路程、確認各地官員接受檢閱流程的地步。

至於被祭拜的兩人,以許敬宗的文化素養,不會不知道他們的來曆。就比如說公孫僑,還有一個更有名的名字,叫做子產。

若說這個名字就不難讓人想到他在輔佐鄭國期間做出的種種舉措,比如說他整頓了田製,對私人田產也加以編製納稅,對於鄭國王室來說,這一通自上而下的整頓維護的是國家安定,可對於原本擁有特權的貴族來說,子產的種種舉動卻是在損害他們的利益。

至於另一位太丘長陳寔,則素來以品德高尚著稱,以德治管理地方,自己卻一身清貧,家中三代人出行也僅有一輛自駕的破車而已。以至於有了“真人東行”的美譽。

就像陛下在來到洛陽後,就令安定公主以前洛州刺史賈敦頤為道德楷模一樣,選擇這樣的兩個人物,是不是也另有目的呢?

再想想此前陛下和長孫無忌之間再一次出現的針鋒相對,許敬宗覺得自己可能品味出其中意思了。

那麼問題來了,倘若這真是陛下有所隱喻的話,他到底要不要接上這個暗示呢?

要讓他聲援廢王立武,沒問題,這還能說,區區後宮之事,陛下樂意去做就好,關旁人什麼事。

要讓他攀咬褚遂良,這也沒問題。畢竟褚遂良早年間就有被貶斥的情況,最多說一句舊事重提。

可要對付長孫無忌,那就是另外的情況了。萬一陛下隻是一時之間沒想通和長孫太尉之間的關係,到時候真做出了什麼事情後還要重新反悔,那遭殃的豈不就是他們這些率先行動的人了嗎。

許敬宗沒有這等家族背景在後頭支持著,天然就少了幾分膽魄。

但他可以確信,他在與皇後打照面的時候,從她那裡投過來的目光,分明是意有所指。

他更瞧見了李義府這個家夥在隨行眾人之中頤指氣使的做派。

若輪身份和起點,李義府比他還低,現在卻已算淩駕在了他的上頭。

這不由讓他想到,他此前的行動就是慢了一步,先讓彆人去當了探路之人,這才讓自己沒拿上頭功。他也早已選擇了陛下的立場,根本就沒有什麼從中反悔退縮的餘地。

誰知道這一次他若不參與進來,會不會再被追究責任呢。

他可是從瓦崗軍投奔李唐,一度因長孫皇後葬禮失儀還能得到起複的人啊。在生存之道上,真是少有人能有他這樣的眼力了。

許敬宗咬了咬牙,最終還是做出了決定。

傍晚紮營之時,擔負禮部職責的許敬宗便帶著抄錄完畢的祭拜先人章程找上了皇後。但比起將此事上奏給她,讓她確認是否要將其挪交給許州官員籌備用具,許敬宗更想說的,還是另外的一句話。

他低聲問道:敢問皇後殿下,陛下他……到底是什麼意思??[(”!

千裡江風向你推薦他的其他作品:

希望你也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