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二章 我一個惡貫滿盈的惡人,都覺得邪惡(1 / 1)

朕真的不務正業正文卷第二百七十二章我一個惡貫滿盈的惡人,都覺得邪惡緹帥趙夢祐、緹帥駱秉良都查不到的消息,為何王收買一直能夠得到這些消息?

因為王崇古也是勢要豪右富商巨賈之家,他自然有些渠道可以聽到那些傳聞,這是趙夢祐和駱秉良作為緹帥觸摸不到的領域,如果他們觸摸到了這個領域,皇帝就該擔心自己的命了。

紅盔將軍和勢要豪右走的太近,皇帝就應該警惕了。

這隻是其中一方面,另一方面則是經費問題。

趙夢祐和駱秉良調查,都是需要走賬的,每一分銀錢都得花的明明白白,這是為了組織度健康,防止貪腐將組織度徹底腐化的必然措施,而內帑太監和戶部都要對賬目進行核算,所以,趙夢祐和駱秉良隻能走正道,走不得歪門邪道。

而王謙則完全不同,他作為老王家唯一的繼承人,他能動用的銀子實在是太多太多了。

就以這次收買仙姑侍女的事兒為例,王謙直接花了一萬兩銀子買通了對方,而後立刻安排其從南衙去了兩廣,甚至還給對方做了新的戶籍,搖身一變,對方從伺候人的侍女,直接變成了家道中落的大家閨秀。

這一萬兩銀子,就買了一條似是而非的消息。

趙夢祐和駱秉良是花不起這個錢的,他們要解釋這一萬兩的去向,尤其是萬一得到了假消息,就更加難以解釋,一個是公款,無數人盯著,一個是私財,對老爹負責就是,而且老爹對王謙毫無辦法,這是完全不同的責任。

對於西山襲殺案的幕後主使,王謙一直認為是複古派搞的鬼。

因為僭越派的張四維已經用同黨和同黨家眷的命,用血的代價證明了,皇帝是不允許僭越的,不允許禮樂征伐自諸侯出,不允許地方擁兵自重,更不允許藩鎮割據的局面發生。

而複古派到現在就死了一個王錫爵,還是被自殺,留下了體面,這複古派還沒有付出足夠的代價,想的還不夠清楚,等挨打挨夠了,就想明白了,陛下到底要什麼,勢要豪右應該做什麼。

複古派還是挨打挨的少了。

王錫爵的女兒王燾貞有充分的動機,因為王錫爵死了,被自殺,那麼她和朝廷就是不共戴天的殺父之仇。

王世貞的理由也很充分,他和張居正都是嘉靖二十六年的進士,都是庶吉士,而王世貞這樣的膏粱子弟,對泥腿子出身的張居正,自然是瞧不起的,但是張居正不僅不幫他,還降職,還奪俸,還讓他回籍聽用。

而這個王燾貞還有個信眾超過了十萬的教派,還有個彆號共工的首席弟子。

“你說的這個情況,還有彆人知道嗎?”王崇古的面色格外的凝重,平日裡說要手刃親兒,但是沒一次真的下得去手,王崇古早就把自己當成了萬曆朝的嚴嵩,今天這個事情,是碰都不能碰的話題,不能胡亂處置。

王謙立刻說道:“讓南衙緹帥駱秉良去一趟,即便不是他們,這一幫蠱惑鄉民的邪祟,也是該死!爹,你都不知道他們乾了什麼惡事,簡直是禽獸不如,他們搜集了四十九個孕婦,而後開宮取出了胎兒,用臍帶血養顏,說是可以青春永駐!”

“我一個惡貫滿盈的惡人,都覺得他們這些人死後下十八層地獄都是太厚待他們了。”

“我問你還有旁人知曉嗎?”王崇古看王謙已經有點急了,這完全符合這個年紀的做事風格,衝動易怒,明明知道這個世間如此的醜陋,依舊對這些惡事,深惡痛絕,恨不得除之而後快。

“我知道你的想法,這些人千刀萬剮也不為過,但是旁人知道,很有可能給他們通風報信,旁人知道的太多,陛下就不得不處置,你要知道,現在戚帥在東北謀求會寧衛,兩線作戰,兵家大忌,總不能把戚帥掰扯兩半吧?”

“我不是包庇他們,你爹我有什麼立場包庇他們?他們憑什麼奢求大明次輔包庇他們?不過是合適的時間處置為宜,你明白了嗎?”

十萬的信眾,鬨不好就要搞出民亂來,這可不是什麼小事兒,戚繼光在東北征戰,京營不在家。

“現在隻有我和咱們家的劉叔知道。”王謙回答了這個問題。

“王謙,你劉叔和你爹我過命的交情,當初讓劉大教你習武,你怕疼不肯,現在把劉大,派出去做這種事?你虧心不虧心啊?”王崇古終於知道了自己的好大兒,到底派誰去執行這些事兒了。

王謙口中的劉叔,是蒲城人,王崇古年輕時候還行過商,這劉大、劉二、劉三,三兄弟都是他們家的鏢師,劉二和劉三被山賊給殺了,還是王崇古幫忙,劉大報了兄弟的仇,自此之後劉大就一直在老王家當教習。

這是老王家大教場的總教頭。

他要走的商,都是陰結虜人的商路,馬匪山賊數不勝數,有的給面子,有的不給面子,江湖也不總是人情世故,也有打打殺殺,王崇古和劉大的確是過命的交情。

結果王謙使喚劉大做這種收買人的臟活。

“劉叔乾的還是很順意的,不是我攔著他,他得去找王仙姑拚命去了,那乾的是人事嗎?”王謙說起了王燾貞乾的那些惡事。

這種邪性的教派做點什麼天怒人怨的事都不稀奇,王崇古素來不喜歡教派,比如那個黎牙實信奉的景教,那些個神父們拿孩子乾的臟事,在大明的王崇古,都有所聽聞。

“不要外傳,我現在進趟宮。”王崇古披上了自己的鶴氅,帶著五爪金龍的龍氅,急匆匆的入宮去了。

王崇古很清楚,這個案子茲事體大,大明京營不在家,處置的不夠謹慎,這些個邪祟,真的會煽動百姓,發動民亂,當下的大明,人地矛盾、窮民苦力和勢要豪右的矛盾已經到了一個閾值,稍有不慎,就是蔓延整個大明的動蕩。

朱翊鈞在畫畫,確切的說,他手裡有一大把的鉛筆,這些鉛筆的顏色有七種,他就是隨手畫畫,這種專業的工具,還是交給大明的畫師才能發揮出它的能力。

這是王恭廠在鉛筆之後,發明的彩色鉛筆。

鉛筆裡沒有鉛,之所以叫鉛筆,是因為這是硬筆,古代的硬筆其實是鉛刀,懷鉛提槧,就是拿著鉛刀在木板上雕刻,所以鉛筆的含義隻是相比較毛筆這種軟筆的硬筆。

王恭廠隸屬於皇宮內衙,專門建了一個筆廠,生產鉛筆,主要就是將石墨研磨成粉末,加水凝結成小塊,跟和面一樣加入白土,讓其變得勁道,再上專門的機器螺旋軋機進行擠壓,軋機的對面有個細孔,可以將石墨面餅擠壓成一根根如同面條一樣的長條,將長條綁在一個圓盤上,用刀裁切上定長刀繼續裁切成段,這是芯胚。

這個時候就有了兩種工藝,如果要大規模量產的鉛筆,芯胚就會進行入窯烘烤,直接定型放入鉛筆架中,如果是要小規模的使用,則要在鬆油裡浸泡,進行低溫烘乾後,再入窯烤定型。

第二種主要用來製作眉筆,成本上,就多個鬆油的錢和石墨篩選上,眉筆不加太多的白土。

其成本是大約相同的,價格上卻有些差彆,比如一根眉筆要賣二十七銅錢,而一根鉛筆隻要三文左右。

皇莊賣二十七文一根,能用一年左右,就這,宦官還擔心被朝臣怒噴聚斂興利,不敢往高了賣。

鉛筆的出現,讓讀書識字更加簡單了一些。

“王次輔,身體可好些了?朕誠知次輔忠君體國,日後不要這麼拚命了,有的時候適當的交給手下人做,出了簍子再修補就是,沒人能保證自己不犯錯,連先生都錯看了高啟愚。”朱翊鈞示意王崇古不必多禮,坐下說話。

龍氅已經拿回來了,按道理來說,這也是黃袍加身,卻沒人會解讀為王崇古想做皇帝,隻會當做陛下體恤大臣,有仁君典範。

趙匡胤能黃袍加身,是他有實力做皇帝,黃袍加身隻是最後一哆嗦而已。

那些個外官入朝後,都覺得萬士和好欺負,其實王崇古最好欺負,皇帝真的要殺王崇古,隻需要拿這件事稍微鼓噪一下,王崇古就得被逼到自殺。

“臣就是乏了,殿前失儀,還請陛下恕罪。”王崇古還是當面解釋了下自己為何會睡著,大朝會一散會,緊繃的那根弦兒斷了,就直接睡了。

“無礙,無礙。”朱翊鈞拿出了一盒彩色鉛筆和一盒普通鉛筆,遞給了馮保,笑著說道:“近來宮中得了好物,送給你的孫兒當做塗鴉之物,不貴重,不必推辭。”

“謝陛下隆恩。”王崇古接過了恩賞,東西貴重不貴重,那得看誰送的,這可是禦賜之物,陛下總是這麼精於世故,知道怎麼樣讓朝臣打消心中的顧慮,這兩盒不貴重的鉛筆,表明了皇帝真的對殿前失儀之事不在意。

圓滑的就像一隻老狐狸。

王崇古不由得想到了王謙,那麼大歲數了,還在喊打喊殺,一點都不穩重,更不圓滑。

彩鉛就是加入了各種染料的鉛筆,張居正在第一時間就收到了宮中好物,朱翊鈞得了好東西,第一個不會忘記的就是張居正。

“陛下,臣入宮來,是有要事稟報。”王崇古面色凝重。

“細細說來。”朱翊鈞還以為王崇古這夜裡入宮從吊籃裡上來,是為了歸還龍氅,看起來還有大事。

大明皇宮有著嚴格的宮禁,但也不是沒有變通之法,下個吊籃把人接上來,也是有的,明確記載的就有,朱棣夜見禮部尚書胡濙說是商量建文君之事,也有景泰帝召見宣府總兵、昌平侯楊洪為邊方畫策,因為茲事體大,整整徹談了一夜,也有嘉靖皇帝夜見張璁,詢問機要。

具體談的什麼,隻是一筆帶過,但是夜裡拜見,在大明也是有祖宗成法的。

“王錫爵之女,王仙姑。”王崇古事無巨細的進行了稟報,將所有的線索告訴了陛下,連劉叔的身份和遭遇都沒有任何的欺瞞。

“令郎真的是…好手段!”朱翊鈞情不自禁的給王謙點了個讚,這個家夥真的是讓朱翊鈞意外,這個收買的神通,把朱翊鈞看的都是一愣一愣的。

“等戚帥大軍回京再議。”朱翊鈞沒有過多的猶豫,做出了決心,不是朱翊鈞怕了這個王仙姑,而是這個王仙姑是挾民自重,所以處置起來,就比較棘手。

“百姓們為何什麼要訴諸於神佛?還不是朝廷指望不上?如果朝廷能夠指望的上,十萬信眾,也不至於信那些虛無縹緲之物了。”朱翊鈞清楚的知道這些家夥的難纏程度,遇到事就會把小民推到前面。

大明京軍組建的核心綱領是上報天子,下救黔首,如果不僅不救黔首,還要對黔首動武,京軍的凝聚力就會降低。

在京軍組織度和凝聚力下降的時候,隻能采用明堡宗的辦法,解散京營了,堡宗複辟之後,京營被解散,完全是於謙被殺,景帝屈死,京營根本不屬於堡宗。

朱翊鈞是願意等一等的,對付這種邪祟,最好的辦法自然是五雷正法,堂堂正正。

“陛下,臣觀察到了一個現象,毛呢官廠周圍的匠人們稍有餘財,就會將手裡的餘財供奉給儒生,因為要繳納束脩,就一點盈餘,省吃儉用也要供孩子上學,官廠配有社學,但是隻有毛呢廠子弟可以上學,窮民苦力整日做苦工,都被這些個儒生給拿了去。”王崇古入宮第一件要事,還龍氅,這玩意兒在手裡一刻,都顯得多餘,第二件事則是報聞情報,第三件事,就是說毛呢官廠的現象。

這種現象格外的普遍,王崇古在說,大明縉紳的社會地位的由來,百姓就是稍微有點餘財,就會供奉給儒生,因為要讓孩子讀書是一種普遍的、共同認知。

毛呢官廠的匠人,因為官廠有學堂,自然不必顧慮,一直到考舉人之前,一應的花銷都不需要太過於操心,可是永定毛呢官廠周圍聚集了數萬匠人,做的是毛呢廠配套的買賣,這些家裡的孩子,就隻能把錢交給儒生,換取孩子上學的機會。

“次輔的意思是?”朱翊鈞十分好奇的問道。

“擴建官廠學堂,收少量的束脩,隻需要有三成以上的工匠在我們官廠學堂上學,那就足夠影響周圍學堂的束脩了。”王崇古知道以官廠的能力,完全不足以讓所有的孩子一視同仁的接受教育,能做到影響周圍束脩,已經是他的極限了。

<scripttype=\text\/javascript\>try{ggauto();}catch(ex){}<\/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