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二世而亡 天下第一太子墓(1 / 1)

【《詩經》中有言:“山有扶蘇, 陰有荷華。”扶蘇,意為枝繁葉茂,生機勃勃。始皇為自己的長子取這個名字, 定然寄托了他滿滿的期望與喜愛。與其他兄弟不同,扶蘇很早便能參與政事, 曆史上記載了他很多次上書言事, 即便與始皇意見相左, 始皇也不曾責罰疏遠。】

【直到那一次,他為方士求情。當時,始皇追求長生的夢想破滅了,他隻能選擇將大秦天下交給培養多年的長子,可是扶蘇卻過於仁善天真, 這樣的性格怎能擔起大秦的天下。始皇將扶蘇派遣到長城戍邊, 想要用鐵與血將他的性格拗轉過來,可惜, 已經太晚了, 始皇沒有時間了, 大秦也沒有時間了……】

天幕上出現了一個石碑, 上書“秦扶蘇墓”,“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等字樣。

【這是扶蘇墓, 位於陝西省綏德縣城東,被譽為“天下第一太子墓”。雖然曆史上的扶蘇從未得到太子的封號, 但後人卻很樂意將這個名號贈與他。太史公在《史記》中形容扶蘇公子“剛毅而勇武, 信人而奮士。”為人寬仁, 有政治遠見,他看到了秦朝製度中隱藏的危機,敢於對始皇的政策提出不同的意見。】

扶蘇神情更加專注, 他想知道後世是如何評價自己的。他幼時接受法家思想,如今又受到儒家影響,他清楚的知道法家對黔首的壓迫,這種壓迫是不能長久的,他想要改變這一切,想要勸說父皇重用儒家,可父皇卻認為法家的“愚民”、“弱民”才是長治久安之道。

秦始皇也在看著天幕,看到扶蘇的墳墓,他心裡多少有些難受,畢竟這是自己寄予厚望的長子,長子是要繼承家業,傳承自己的統治的。

【很多人將秦朝的滅亡歸結於扶蘇自殺,胡亥上位。似乎,隻要扶蘇沒有自殺,就可以成為大秦的救命稻草,挽救即將崩潰的大秦帝國,但,真的有這麼容易嗎?】

扶蘇:我能行嗎?

天幕之前提出的大秦弊病,我能解決嗎?

父皇都做不到的事,我要如何去改變?

【蒙恬手下有十萬大軍,但這十萬大軍是為了戍守邊關,抵禦匈奴,在不知始皇已死的前提下,他們不可能跟隨扶蘇返回鹹陽。】

蒙恬默默點頭,是啊,長城兵團是大秦的軍士,是陛下的軍隊,不是他說一句話就會贏糧景從的。

再者,長城兵團要防禦匈奴,重擔在肩,也不可能隨意離開北方。

【對於秦朝的臣民來說,秦始皇就是被神化的存在,他們怕是沒有想過秦始皇也會生老病死。而扶蘇早已被放逐出鹹陽這個政治中心,雖然有長公子的名頭,但畢竟不是儲君。春秋戰國時期,無數被放逐的太子都被廢了,離開鹹陽的扶蘇已經失去了最大的依靠,面對秦始皇的遺詔,又有幾人願意跟隨扶蘇。】

扶蘇抿唇不語,他雖偏向儒家,但也是自幼接受法家思想長大的,清楚秦朝的律令,面對父皇的聖旨,如何能不聽從呢。

始皇:“扶蘇,若再來一次,你還會自殺嗎?”

扶蘇咬咬牙,還是實話實說:“父皇,兒臣不能亂了秦朝的律法,面對君父的聖旨,兒臣定會遵旨而行。”

始皇心中不知是欣慰多一些,還是恨鐵不成鋼多一些,他隻能將其點破,“律法是用來規範臣民行為的,你是君,不必嚴守律令。”

靈活點啊,傻孩子!

扶蘇猛地抬頭,他接受過許多老師的教導,但從沒有人教他陰謀厚黑,始皇的話如醍醐灌頂,他有種打開新世界大門的感覺。

始皇歎了口氣,決定還是自己親自教導吧,那些臣子如何知道為君之道,把扶蘇都給教傻了。

【再者,嫡長子繼承製是周朝的禮儀,是儒家所推崇的,秦朝從來就沒有嫡長子繼承製,而是“擇勇猛者而立之。”秦孝公、秦莊襄王都不是嫡長子,秦始皇也沒有嫡子,從這一傳統來看,秦始皇臨死前立胡亥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有遺詔,有丞相擔保,群臣就更不可能提出異議了。】

不少朝臣倒吸一口涼氣,他們突然想起之前天幕說過的“趙國的傳統”,細思極恐啊。看來,大秦還是要有一個有序傳承的製度,不然,這種“變故”定會一再發生。

後世的儒家學者則是傲然一笑,這就是不信儒家的代價!

【從趙高的言辭中,可以了解到,胡亥做公子的時候定然還是有所偽裝的。在沒有見到胡亥倒行逆施之前,誰能知道這是個千古無一的昏君暴君。不得不說,趙高是玩陰謀的行家,他先讓胡亥殺了扶蘇,又殺了所有的兄弟姐妹,自滅滿門,其他大臣除了擁護胡亥還能怎麼做呢?】

【一百多年後,西漢另一位太子面對奸臣的汙蔑,憤而起兵,他要見到自己的父皇,傾訴冤情,他不想面臨扶蘇的局面,被一張不知真假的詔書賜死。可惜的是,雖然他的父親還活著,但他卻沒有見到自己的父皇,落得個兵敗自殺的下場。】

扶蘇很好奇,沒想到後世還有與我一樣的皇子,隻是他比我有勇氣有決斷,選擇直接起兵。雖然落了個兵敗自殺的下場,但總比自己毫無反抗直接自殺要強多了。

漢武帝冷哼道:“不知道是哪個蠢貨,連自己的太子都護不住,讓奸臣隨意汙蔑,可見其對朝堂的掌控定然形同虛設。”

衛青有點不好的預感,每次陛下開嘲諷的時候,最後都會紮在自己的身上,這次不會也是這樣吧!

現在的太子可是我的小外甥,再加上前面說起的巫蠱之禍,陛下迷信巫蠱,奸臣借巫蠱誣陷太子,導致太子自殺!

衛青幾乎還原了事情的真相……

【退一步講,若是扶蘇真的登上帝位,便能挽救即將崩潰的大秦嗎?】

【秦朝的崛起仰仗商鞅變法,秦朝統一天下依靠法家思想,可以說,掌握實權的朝臣都是軍功爵製的受益者,是法家的代表人物。而扶蘇卻深受儒家影響,固執的認為儒家能夠緩和社會矛盾,他即位必然會重用儒家學說。為了利益,儒法兩家定會互相攻訐,不死不休的黨爭就在眼前。】

【畢竟,此時的儒家可不是被董仲舒修改過的儒家,他們固執己見,抱殘守缺,一心恢複周禮,回到上古代之治。】

始皇很好奇董仲舒改造後的儒家是什麼樣子,若是可以,便將其借用到秦國。

扶蘇則有點疑惑,恢複代之治不好嗎?淳於先生說起代,總說那時路不拾遺,天下百姓各安其份,社會運行和諧有序,這難道不是最好的製度嗎?

【下一個想要恢複代之治,恢複周禮的是“安漢公”王莽,他以大儒大賢的身份篡漢自立,抱著不切實際的幻想仿照周朝的製度進行改製,恢複井田製,廢除奴隸製,數次改變幣製,改變官名與官職,山川林澤收歸國有……他希望這樣的製度能夠改變西漢末年土地兼並的現狀,一勞永逸的解決社會矛盾。但很顯然,周朝落後的製度與當時的社會環境格格不入。】

劉邦:“安漢公!一個篡位的亂臣賊子!我大漢居然是這樣滅亡的!”

蕭何:“陛下,大漢沒有滅亡,還有東漢呢。”

劉徹:“上次的朝代歌有沒有提王莽?”

主父偃:“陛下,王莽篡位是在百年之後。”

劉徹冷哼:“不切實際,天真幼稚,這麼一個腐儒居然也能篡了我大漢的江山……”不會是自己“罷黜百家,表彰六經”埋下的隱患吧。

桑弘羊:“當時土地兼並定然很嚴重,百姓沒有土地就會變成流民,成為危害國朝安定的隱患,這才是國力衰弱的主要原因,不然那王莽也不會出此昏招。”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經過春秋戰國的封建製改革,經過秦漢兩百年的大一統浸潤,此時已經不是周朝的奴隸製社會,而是封建社會,他的改革觸動了官僚豪強的利益,又在民間造成了混亂。當時支持他上位的官吏豪族紛紛倒戈,新朝僅僅存在了15年便被推翻,王莽的頭顱還被人收藏,一直到西晉洛陽武庫失火才消失在大火中。】

王莽雙目充血,咬牙切齒道:“朕的頭顱!”

多大仇多大恨啊,屍體都不放過!

他不知道,不放過他屍體的不是新的統治者,而是長安的普通百姓,他們將其屍身直接分食了。

他不給百姓留活路,就不要怪百姓將他挫骨揚灰!

【由此可見,沒有秦皇漢武的威望與能力,盲目的改變國家執政理念,這是自尋死路。】

【我們對扶蘇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更多的是為秦始皇惋惜,對秦始皇功業二世而亡的遺憾。畢竟,漢承秦製,劉邦建立的西漢,與秦朝的政策一脈相承,漢朝前後延續四百年,滅亡幾百年後還有人以漢為國名,自稱漢室後裔。】

【而秦朝的滅亡卻是如此的悲寂,竟然找不到一個為之殉難的君王與忠臣,看不到一個為之痛哭的“孝子”,也找不到一個為之哼唱挽歌的遺民。】

秦始皇也很憋悶,自己一手建立的大秦,居然就這麼被所有人放棄了。

評論區

“秦朝不是沒有忠臣,他們都被胡亥殺了。”

“秦朝的忠臣,忠於的真的是秦朝這個國家嗎?蒙家兄弟忠於始皇個人,他們自殺是不想辜負先王的知遇之恩。李斯忠於的是自己的利益,為了權勢篡改遺詔。馮去疾、馮劫忠於的也不全是大秦,他們未免受辱而自殺,頗有點宋明文官那種‘無事袖手談心行,臨危一死報君王’的感覺。”

天幕下的無數官吏感覺自己被冒犯到了,他們眼神飄忽,心虛的左顧右盼,天幕怎麼什麼實話都往外說。

朱元璋冷笑一聲,目光掃過群臣,想著拿誰開個刀,給他們緊緊皮子。

洪武朝的朝臣打了個寒顫,陛下的目光太可怕了,要不還是辭職吧,這個破官不當也罷。

【一切有因必有果,這樣的結果,在秦朝崛起的曆程中早已埋下了伏筆。】

【在此之前,從沒有一個國家擁有如此大的國土,如此多的國民,如何治理這樣一個大一統的國家,沒有任何借鑒,始皇帶著他的群臣在一張白紙上描繪出了大一統的美好藍圖,但物理上的統一很容易,思想上的統一卻很難。】

【六國貴族並未從心理上接受秦的統治,他們隨時準備奪取秦的政權,正因為如此,秦末農民大起義,才會被六國貴族利用,變成六國複辟的鬥爭。】

【如韓國的張家五世相韓,韓滅亡後,張良從一個尊貴的世家公子,下一任韓國丞相,變成秦王朝治下的黔首。失去了身份地位財富權勢,對秦王朝懷有刻骨仇恨,他的弟弟死亡都沒有安葬,把全部家財用於刺殺秦王。】

張良面紅耳赤,他無能狂怒道:“良才不是因為權勢地位才要刺秦,憑良的能力,便是入仕秦朝,也能官居高位。”

他的好友好奇道:“那子房要去鹹陽嗎?”

張良道:“去就去,秦皇不會因為沒有發生的事殺我的,除非他想要天下有誌之士都與大秦朝廷離心。”

好友驚道:“你真要去啊!”

張良冷靜了一些:“天幕提了這麼多次,良還有選擇的餘地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秦皇真想要找人,我等又能躲到哪裡去。若是我躲了,張家其他人又該怎麼辦。”

曆史上,張良博浪沙刺秦後,之所以能夠逃之夭夭,是因為始皇不知道刺殺他的是誰。要不然,張良的家人都在韓地,他又能躲到哪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