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第 71 章 一箭雙雕(1 / 1)

那日宋三郎托了李逸山的關係去找刑部的高遠查看卷宗, 高遠見他是恩師介紹過來的人,曾經暗示過他,說包庇真凶的人身份非同一般, 怕是很難翻案。

宋三郎覺得很蹊蹺, 包庇真凶之人明明隨便找個替罪羊就可以脫身,為何非要找上徐正元不可。

徐正元可是正經的官身,所涉及案件要走刑部。

明明找個普通人走下面縣衙或是順天府結案更簡單,卻偏要選擇更麻煩更複雜, 風險也更大的。

事出反常必有妖, 果然——

宋三郎發現徐正元入獄半年前竟然也在戶部任職, 乃是戶部都拘轄司下面的一名主事。

都拘轄司總管戶部、度支部、金部、倉部的財政,職能相當於現在的審計部門,審計部門是乾嘛的?

——防賬務作假, 防官員腐敗。

所以除了與人打交道, 徐正元接觸最多的就是賬本冊子, 各式各樣的賬本冊子。

而在徐正元的卷宗上,他的身份卻是右曹下面分管農田水利的一名主事。

宋三郎懷疑對方早就生了除去徐正元之心,之所以先從都拘轄司調走再動手,就是擔心有人將此案聯想到徐正元的身份上, 懷疑與賬目有關。

實際上背後之人一直在誤導刑部, 使刑部審案之人認為他是出於包庇親信的目的乾涉刑部斷案, 從而掩蓋了他要殺徐正元滅口的真正目的。

如此一來,即便查出此案真凶, 把親信推出去斬了就完事兒,而最終這樁案子的定性也就簡單停留在案件本身。

那日在刑部大牢,宋三郎讓徐正元仔細回憶在他被調任前的一段時日都發生過什麼特彆之事。

徐正元思來想去,忽然想到, 他曾向上司反應過南江省的鹽稅賬目似乎是有點兒問題。

天下之賦,鹽利居半。

而天下鹽賦,一半出自南江。

所以南江省的鹽稅若出了問題,那問題能小的了嗎?是你一個小小的主事能摻和進去的嗎?

徐正元還是太年輕,為官經驗淺薄,他以為隻是單純的帳面出了問題,並未曾想到太深。

他的本意也是想表現一把自己的辦事能力,若非宋三郎的提醒,他萬萬想不到為自己招致禍患的竟然是這件他都已經快要忘記的事。

曆朝曆代的鹽稅都是朝廷的錢袋子,亦是皇帝的錢袋子,想動可沒那麼容易,若沒有朝廷官員與地方政府的互相勾結,是不可能動得了的。

依據徐正元所言種種,宋三郎懷疑此事極有可能同戶部的另外一位侍郎駱鬆有關。

僅僅隻是懷疑推斷,宋三郎自然無法冒冒失失跑來找張璟,因此,依照徐正元提供的線索,他昨晚去了趟侍郎府,本意是去探一探虛實,不成想還真有了點意想不到的收獲……

心中有數,是以他今日才上門過來找張璟。

俗話說,拔出蘿卜帶出泥,徐正元就是宋三郎遞到張璟手裡的蘿卜纓子,戶部尚書年事已高,眼瞅就要讓位,此時若是右侍郎駱鬆出了問題,再無人有能力與張璟競爭尚書之位。

所以,對於徐正元這個案子,張璟比誰都更樂意操心,扳倒對手的同時還能為皇帝立下大功,給誰誰不乾?

依照宋三郎所說,徐正元其實僅僅提出質疑,並未有什麼切實證據,即便如此也要被對方殺人滅口,如此小心謹慎,所貪數額必定超出想象。

張璟甚至懷疑此事與戶部尚書亦有關係,因為戶部尚書表面上更器重自己,實際上背地裡支持的是右侍郎。

此事實在太過關係重大,他還需求教嶽父從長計議才是。

張璟心情極好,他想:怪不得剛才自家小鸚鵡一見到宋三郎就嚷嚷“步步高升”呢。

自家夫人說得是一點兒都不錯,宋文遠此人當真是自己的福將也。

文遠不光是名福將,他更是乾將,天生就是做官的料,一點蛛絲馬跡就讓他推出如此多的東西來,若非親自調查過他的過往,實在很難相信他是第一次做官。

就算自身這種為官多年的老油條,自認深諳官場潛規則,怕也一時想不到徐正元的案子竟然如此之複雜。

張璟留宋三郎一道用午飯,三郎恭敬不如從命。

用過飯,倆人喝著茶的功夫,張璟特意又問了一句宋三郎最近書讀得怎麼樣。

宋三郎說自己一直在努力。

張璟問他明年二月份下考場考秀才可有把握

宋三郎謙虛,說雖無把握,但願意一試。

張璟語拍了拍他的肩膀,語重心長道:“文遠啊,讀書少是你的硬傷,本官不指望你能中舉,至少你得考個秀才回來給本官撐門面才是。”

他這話裡話外的意思就是點給宋三郎——本官想栽培你。

宋三郎點頭稱是。

張璟正經的科班出身,妥妥的殿試頭甲狀元,在他看來考個秀才是再簡單不過的事,搞不明白到了宋三郎這裡讀個書怎地就如此費勁,這與宋三郎本身所表現出來的出眾能力實在不相符。

不過也正因如此,張璟才看宋三郎更加順眼。

上司喜歡下屬能乾,不代表他喜歡你處處都比他還能乾,讓他在你面前毫無優越感,沒有領導喜歡用自己掌控不了的下屬。

兩人又閒聊一會兒,宋三郎起身告辭。

回到家裡,宋景辰不在屋,跟著兩個哥哥玩了一上午,吃過午飯跟睿哥兒在二房玩,玩著玩著便在睿哥兒床上睡著了。

茂哥兒和睿哥兒都有自己的書房,茂哥同宋大郎父子倆用的是之前宋玉郎的書房,宋三郎同秀娘商量把儲物間收拾出來做書房用。

都是一些雜七雜八的東西,宋三郎的意思是該扔就扔,秀娘本來想說破家值萬錢,她抽空拉回娘家讓自家老娘瞎用去,想了想又把話咽回去,說不如把這些用不著的東西送給後街王婆子,就是喜歡給娘倆講鬼故事的老太太。

王婆子同老太太一樣早年喪夫,她比老太太命更苦,膝下沒有一兒半女,秀娘看她可憐,時不時接濟她一二。

宋三郎自然沒什麼意見。

夫妻倆都是說乾就乾的人,不會拖延,兩人都沒有精神內耗這一說,或許想好就行動本身就有一種積極向上的力量感,兩人的做事風格無形中對宋景辰形成正向的滋養。

不多時儲物間裡的東西被清理出來,秀娘把收拾出來不要的雜物給王婆子送去,宋三郎繼續擦拭家具和地磚,胖虎跑進來,追著三郎擦地板的抹布來回撲。

三個月的小奶貓正是活潑好動的時候,對什麼都好奇,把三間屋子裡所有的東西全都聞個遍,當然也把一家三口都聞個遍,若是家裡人誰洗了澡,他還得重新再蹭一遍,聞一遍。

這家裡的一切都是他胖虎的,都被他標記過了。

宋三郎擼了把胖虎毛茸茸的腦袋,扔給它個流蘇繡球讓胖虎自己玩去。

繡球是宋景辰特意給胖虎買回來的,因為他發現胖虎喜歡玩線繩,喜歡玩圓圓的東西,小孩還往繡球上綁了小鈴鐺,很能吸引胖虎的注意力。

宋景辰睡醒從宋景睿屋裡跑回來了,一進屋,瞅見他爹正蹲在地上擦地呢,蹬蹬跑過去,往宋三郎後背上用力一躥,摟住脖子,軟軟地叫了聲“爹。”

宋三郎就笑,“乖娃睡醒啦。”

“睡醒啦,爹爹什麼時候回來的。”小孩說話喜歡對著人的眼睛,宋三郎蹲在地上低著頭,宋景辰趴在他後背,要看見他爹的臉,還挺有難度,兒子歪著小腦瓜努力注視自己的樣子,讓宋三郎的心都快軟化了。

“爹,咱們屋裡的那些東西呢。”宋景辰問。

“都清理出去了,爹把屋子收拾出來給辰哥兒作書房好不好。”

宋景辰以前看到睿哥兒讀書辛苦,他不想去上學,可現在兩個哥哥都去上學,睿哥兒還經常給他講書院裡發生的事,講他在書院交了什麼朋友,宋景辰又覺得上學好像也不全是壞處。

這會兒,他見宋三郎給他收拾書房,不由問道:“辰哥兒也要和哥哥們一起去上學麼?”

宋三郎微怔,怎麼聽小孩的意思好像還有點兒想去上學呢?

宋三郎不動聲色問小孩:“辰哥兒的意思呢,你想去嗎?”

宋景辰想了想,“又想去又不想去。”

宋三郎:“為什麼又想去又不想去。”

宋景辰:“想要很多人都和辰哥兒玩,又不想念書。”

宋三郎被兒子逗樂了,想得倒挺美。

不過好像也不是不可以,陳宴安招收平民子弟開辦的那數理班就挺適合自家小孩,以辰哥兒的資質,陳宴安也不是不能區彆對待的,是吧。

如此一想,宋三郎倒真有些想送小孩去上學,之前家裡還有睿哥兒同他玩,現下睿哥兒去了書院,辰哥兒未免就顯得有些無聊。

辰哥兒才三歲半,年齡上是小了些,可兒子的聰慧和心智遠超同齡人太多,與比他大一些的孩子玩也是完全沒問題的。

再者小孩如此招人喜歡,也不用太過擔心他會被大孩子欺負。

想到此,宋三郎笑道,“隻玩耍不念書的書院肯定是沒有,不過有一些書院既能玩,又能念書,辰哥兒願意去嗎?”

宋景辰眨巴眨巴眼,有點想去。

宋三郎道:“這樣吧,咱們先試兩天,若是你覺得書院好,那咱們就去,若你覺得書院太辛苦,就等辰哥兒長大些再去,你覺得如何?”

宋景辰撲閃著大眼睛,“爹,明天就試試吧。”

宋景睿小狐狸知道弟弟喜歡玩不愛讀書,有意無意總在弟弟面前說去書院讀書有多好,可以認識好多有意思的玩伴。

宋景辰被宋三郎帶的很通透,宋景睿從小被宋二郎兩口子教授儒家思想孔孟之道,宋三郎卻潛移默化用法家思想滲透兒子。

三郎教小孩做事既要遵守孔孟之道,亦要從人性的角度出發。

所以其實宋景辰一開始懷疑哥哥是故意忽悠他去上學,因為二哥哥根本就不是個愛嘮叨的人,更不喜歡一件事情反複說,直覺讓小孩覺得有點不對勁。

後來他開始相信哥哥的話,是因為小孩會觀察,他發現大哥哥同二哥哥自打去書院讀書以後,全都變得比以前更愛笑了,這是騙不了人的。

他信了,還把書院想象得可好玩。

宋景辰不知道的是,在陳宴安的書院讀書對他大哥宋景茂意味著什麼。

京中權貴子弟為何都想進陳宴安的私人書院?

這麼說吧,陳宴安書院裡的讀書人是可以鄙視在國子監讀書的人,因為國子監裡的勳貴子弟大部分都是混日子,反正隻要進了國子監,科舉能不能成,都有個官做。

用現代話來說就是畢業包分配。

國子監裡除了京城中的勳貴子弟,還有外地的學子,均為地方推薦上來的美其名曰有才能之士,實際上就是有背景的地方勳貴,若無關係,你試試?

大家都是衝著不用考科舉來的,不科舉還能有官做,不想做官還能回家繼承家產,最不濟還能啃個老,如此多的後路,自然是鹹魚多,想要跳龍門的少,就連應付國子監裡的考試那都是合格萬歲,多一分都浪費。

是以,大夏朝國子監裡的整體讀書氛圍真不咋地。

皇帝也不傻,國子監出來的人基本不可能分配到實權部門,都是一些邊緣角色,他真正重用的還得是正兒八經靠真本事考上來的科舉人。

是以,茂哥兒在陳宴安的書院不但有名師指導,有更好的讀書氛圍,所結識之人亦都是有抱負的同窗,對他來說,真的是一次人生中的重大轉機,他自然要把握住。

而對睿哥兒來講,宋二郎兩口子本身自己就讀書不咋地,要不然也不能連個秀才都搞不定,他們對宋景睿的教育死板、刻板、填鴨不說,偏偏倆人還自以為是,都覺得自己讀了那麼多年書,總不至於教不了一個六歲小孩,不就是三經,百家姓,千字文嗎。

而當睿哥兒提出一些自己的質疑,兩人的答案永遠都是書上說得對,聖人說得對,你哪有那麼多為什麼,你還能比聖人更能耐?

碰上這樣混合雙打的爹娘,若非睿哥兒聰慧,自身領悟能力強,小孩早都厭學了。

陳宴安為人原則性強不假,但他的教學思想並不迂腐,注重因材施教,注重學生的自我表達,睿哥兒在書院裡如魚得水,自然比在家裡跟著宋二郎兩口子學習要快樂得多。

所以兩個哥哥喜歡上學是真心的,因為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