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2 章 醫學與生命6(1 / 1)

【太醫署相當於華夏古代的醫學院,最早是南北朝時期,劉宋的太醫令秦承祖提出,秦承祖也是華夏最早提出創辦醫學教育和從事醫學教學實踐的人。】

宋文帝劉義隆意外地看向自家太醫令:“秦上手,恭喜,你後世揚名了!”

秦承祖,南北朝時劉宋醫家,也是官方的太醫令。

他精通針灸及醫藥,醫術高明,被譽為“上手”。

宋武帝劉裕與三子劉義隆在位期間,屬於劉宋的“元嘉之治”,劉義隆非常注重教育文化,在位期間出現了一係列後世耳熟能詳的名臣,比如謝靈運、劉義慶、鮑照、裴鬆之、範曄、顏延之、祖衝之、何承天等。

魏晉時期就開始流行的“建康文學史論”在這一時期發展到巔峰,《世說新語》、《後漢書》、《三國誌注》等曠世名著都誕生於這一時期,元嘉之治開創了魏晉以來最好的社會局面,也是東晉南北朝國力最為強盛的曆史時期。

在這樣一個文道昌盛的環境下,醫家秦承祖業深受影響,於元嘉二十年向劉義隆上奏,要求設置醫學,讓醫學博士去教學,培養更多的醫學人才。

秦承祖看了看天幕,趁熱打鐵:“陛下,天幕也支持設置醫學!”

“父皇時都有龔慶宣和《劉涓子鬼遺方》,朕也不能讓父皇失望。”劉義隆很高興,帶著期待對秦承祖說道,“秦上手可彆讓朕失望。”

秦承祖大喜。

陛下這意思不但是支持醫學教育,他鼓勵他著作更好的醫書,作為不如文學受到重視的醫家人,秦承祖怎麼會不願意,當即答應了下來。

謝靈運含笑道:“我們雖然是開始,但沒什麼經驗,恰好學學後世的經驗。”

秦承祖連連點頭:“正是,正是。”

且讓他看看,後世的醫學教育都發展成什麼模樣了。

【隋唐時期,醫學有個重要發展,就是分科更加具體詳細,比如隋唐時期對老人、少兒和婦科已經有了詳細的分科。】

【隋朝楊廣在位期間,非常重視醫學,在位期間改門下省為殿內省,統尚藥局,並親自組織編寫了《四海類聚方》《四海類聚單要方》2600卷,對前世醫方進行了係統總結。】

【楊廣創立的“太醫署”,既是當時世界上官方最高醫學教育機構,又承擔了一定的醫療職能。公元610年,太醫令巢元方編著的《諸病源候論》成書,這也是華夏第一部病因、病理和證候學的專著。】

楊堅有些意外。

導致隋朝二世而亡的楊廣,竟然還有點貢獻?

除了好大喜功、喜好奢侈,還對醫學有興趣?

獨孤皇後聯係著楊廣開辟西域商路、成為第一個前往西域大宴胡商和少數民族首領的皇帝,感覺到這個老二,與他現在的表現截然不同。

表面的儉樸專情,實際上的喜好奢侈享受、喜好新鮮事物,這樣的人怎麼可能儉樸專情?

哪怕知道可能

被騙,這麼清晰地意識到方方面面被騙,兩人還是受到了很大的打擊。

而已經被□□起來的楊廣,一臉狂熱:“孤就知道,孤沒錯!”

?西羚墨的作品《直播帶秦皇漢武開眼看世界》最新章節由??全網首發更新,域名[]?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

但是他沒想過,哪怕是創舉,沒有國力支持、沒有持續運轉的能力,沒有考慮民力能接受的程度,最終隻是讓唐朝受惠。

【太醫署的出現打破了以前單一的中醫師帶徒模式,可以讓醫學得到更為專業的交流與發展。】

【隋朝因為短暫,太醫署存在的時間同樣不長。唐承隋製,不僅繼承了隋朝的科舉製度,也繼承了隋朝的“太醫署”,並且有了新發展。】

“繼承人還是很重要。”

同樣二世而亡的秦朝,嬴政想起了“漢承秦製”,聽到“唐承隋製”也感到紮心。

一想到自己辛辛苦苦打天下然後頂著壓力開創各種製度,征發幾十萬秦人發徭役去修直道修長城,最後大秦自己沒機會用到,想想就恨。

扶蘇臉上發熱,但他不是伶牙俐齒的類型,隻能硬著頭皮道:“父皇,這太醫署我大秦也可以學。”

嬴政冷哼一聲,看扶蘇還是不太順眼。

雖然最近因為天幕,大秦多了許多任務,為了曆練扶蘇與諸位公子公主,嬴政給兒女們頒布了相當多的任務。但是時間倉促,一切都還處於開始階段,沒有見到成果之前,嬴政對扶蘇依然不放心。

還是夏無且出面道:“陛下,太醫署大秦也可以設置,我大秦學太醫署要容易許多。”

大秦不缺醫家弟子,在天幕早露出重視醫家之前,鹹陽學宮已經開設了醫學專業,隻是不如後世的那麼專業。

不過在已有的基礎上再來發展,就會輕鬆許多。

這一次,大秦人看得非常自信:大秦雖然沒有太醫署,但是有鹹陽學宮,有醫家和醫學,還有公主帶頭學醫行醫!

【隋朝時期,隸屬於太醫令的醫博士、針博士、按摩博士、咒禁博士分彆在醫學教育傷擔當要職,內部設置與國子監一樣,也對學生進行考察和醫官任用。】

【如同現代醫學院有教育大綱和定期考核一樣,隋朝時期也頒布了醫學教育和考試製度大綱。】

【每月有一次博士考試,每季一次太醫令丞考試,每年一次太常丞考試,一年之內共舉行十七次考試。】

【月考,季考,年考,是不是十分熟悉!】

天幕一邊放出古代的考生。

古色古香的學堂內,夫子提著戒尺,在學堂內走著,監督著,學子們神色肅然在自己的座位上奮筆疾書。

夫子嚴肅地巡視著,一旦發現哪一位學子眼神不定,似乎在偷看著彆人的試卷,戒尺毫不留情落下,換來一聲慘叫和求饒。

等到考試結束,試卷交上,一走出學堂,學子們一片慘叫:“啊啊啊我剛剛那題沒答好!”

“剛剛那一道病例到底用什麼方子!”

“這一次又要被夫子罵了!”

“被夫子罵算什麼,回去還要被我爹

打!”

另一邊放出了現代的考生。

現代化的教室裡,女教師戴著眼鏡,在講台上往下看著,時不時走下來看一眼。

教室裡,男女都有的學生在自己座位上埋頭寫試卷,有些學生愁的寫不出來就開始咬筆頭,還有學生東張西望。

女教師輕輕咳了一聲:“有些同學,考試時不要東張西望啊。”

頓時嚇得好幾個學生齊齊縮了縮脖子。

她走下講台,挨個看學生的答題的試卷,看著各種各樣的奇怪答案,又想笑又來氣。

平日教的看起來都懂了,怎麼一到考試都忘了,這些五花八門的答案都是怎麼想出來的?

等到考試結束,試卷交上去,老師抱著試卷剛走出教室,學生們一片慘叫:“啊啊啊我最後一題沒寫出來!”

“那一題到底是選A還是選B?什麼!選C!竟然是鼠疫!完了完了我選錯了!”

“完了完了,我的好多答案跟你們對不上,我該不會不及格吧!”

“不及格算好的,我感覺我可能隻能得十幾分啊啊啊啊!”

.

不同的時空,同樣的學子慘叫哀嚎,讓古人感受到了一些親切。

大唐的朝堂之上,討論的氛圍熱烈的如同回到了科舉放榜那一日。

有官員注意到了後世學堂的不同之處。

“後世不但有女夫子,男女學生竟然是同教室學習,竟然完全沒有男女大防!”

有人注意到了女教師和女學生,為男女同教室莫名震怒。

“這成何體統!看著也是十幾歲的姑娘怎麼能與這麼多男子一起學習!”

長孫皇後幽幽地看了過去,說話的官員立刻閉嘴。

“後世還誇我大唐寫的《晉書》是少有的以女性卓越能力為典範的史書,大人非要讓大唐女子也跟明清女子一樣纏足殉葬才好嗎?”

官員漲紅了臉,《晉書》的修史者涉及者眾多,上至帝王李世民,下至眾多開國功臣,天幕誇《晉書》時連著修書者一起誇,讓滿朝文人得意了好久,現在長孫皇後一句話,讓這些修書者齊齊看了過來,壓力倍增。

杜如晦慢悠悠道:“這種製度挺好,大唐也有女醫,也可以學習。”

他現在隻有一個想法,先保住長孫皇後的命,皇後不死,太子不謀逆,他的弟弟和不孝兒子也不會帶著全家倒黴!

不光杜如晦是這個想法,其他開國功臣普遍是這個想法。

辛辛苦苦打天下是為了傳給後世子孫榮耀,不是為了被子孫糟蹋,涉及到奪嫡之爭,結果兩敗俱傷,站隊者一個也沒贏,就算天幕現在劇透了,誰知道李世民知道大臣的站隊後不會自己臨終前一波帶走。

“看天幕,這一次的內容很值得學習。”滿朝文武各懷心思時,長孫無忌連忙圓場。

關於女醫的討論,不是一時半會能決定,長孫皇後沒有繼續追究,微笑著順著兄長的話轉移了話題:

後世的試卷非常不一樣,題型更多。”

“我們雖然沒有那些奇怪地符號,但是換成甲乙丙丁也不錯。”

她在女教師下來巡視時,鏡頭調轉向考生的試卷,看出了試卷的不同。

李世民也認可,並且補充道:“那分製也不錯,有固定答案的可以有固定分數。”

魏征道:“不錯,這樣可以明顯看出哪裡學的不紮實,我大唐的確可以改進。”

還有人被窗明幾淨的現代化教室震撼了。

“那教室也很特彆,窗戶竟然全部用琉璃,光照明亮,真好啊。”

房玄齡年紀大了,老眼昏花,紙糊的窗戶都覺得室內太過昏暗,現在看到教室的玻璃窗格外渴望。

其他人也討論道:

“女夫子身後的黑色牆壁似乎可以寫字,還可以擦去再寫,著實神異,不知道是用什麼材料塗得……”

“或許可以讓方士研究一下,沒準也是一種礦物質。”

還有人注意到了女教師臉上的近視眼鏡,並且發現了少數的那幾個女教師扶眼鏡時、鏡片裡出現的學生試卷的字體更為清晰。

“女夫子臉上的奇怪物件似乎也是琉璃,我發現透過那小片的琉璃能讓遠處試卷的字看得更清楚!”

千言萬語中,最後總結為一句話:“後世的好東西真多啊!”

“我大唐有紙,有太醫署,也有琉璃,為什麼做不到?”李世民重新燃起更大的決心:

“天幕說得沒錯,我們現在有許多東西一直傳到後世,也有一些東西發現了卻沒找到正確的用法。”

“我們不是做不到,是沒好好使用。”

長孫皇後看向李世民,眼神溫柔而有力量,“陛下,臣妾相信,這一世的貞觀之治,會更早的開啟盛世大唐!”

李世民心情激蕩,緊緊握住長孫皇後的手,想說什麼,眼角餘光掃了一眼朝堂上的老頑固們,最終把話埋在心底。

他隻想,先保住皇後的命,讓二人一起健健康康,長長久久!

為此,女醫一定要發展,一定要提高質量!

【在這個考試過程中,成績卓越者可以一邊繼續學習,一邊擔任醫官。但那種考試成績差強人意者或者無長進者,哪怕學習了很多年,也會被取消學習資格。】

【唐朝時期,把太醫署這一機構進一步整頓擴充。】

在大唐的醫學教育中,有《大唐六典》留下相關資料,荊咕直接把相關資料打在大屏幕上,並且做出文字解釋。

其中,把太醫署的醫學學生稱為“醫生”,負責授業的是“醫博士”和“助教”。

《大唐六典》記載師資配置:“皇朝武德中,博士一人、助教二人。貞觀中,減置一人,又置醫師、醫工佐之,掌教醫生、醫博士,掌以醫術教授諸生。”

關於分科學習:“諸醫生,既讀諸經,乃分業教習,率二十人,以十一人學體療,三人學瘡腫,三人學少小,二人學耳目口齒,一人學角法,

體療者七年成,少小及瘡腫五年,耳目口齒之疾並角法二年成。”

體療指的是內科,瘡腫是外科,少小是現代的小兒科,耳目口齒類似現代的耳鼻喉科,角法是一種放血療法,大唐的太醫署醫生主要學習這五科。

關於學習的教材:“習本草、甲乙、脈經。”即《本草經》、《甲乙經》、《脈經》。

此外,還有華夏特色的針科、按摩科、咒禁科,學習的主要教科書有《明堂》、《脈訣》、《黃帝針經》,輔助教材有《流注》、《偃側圖》、《赤烏神針經》等。

【唐肅宗時期,醫學人才的選拔有了“考試登用如國子監法”以及照“明經”,“明法”等科舉科目安排的明確規定,有了生徒、貢舉、製舉、待詔等選舉形式,並製定了切於醫學實際的考試科目與合格標準,這一點是隋朝沒有的。】

【選拔人才測試的科目從《經方術策》十問、《本草經》二問、《脈經》二問、《素問》十問、《傷寒論》二問等醫療著作中出題,能解答七問以上則授予相應醫官資格。】

“原來醫官也可以通過考試來選拔,不錯!”劉徹感覺又學到一招,非常高興。但是高興之餘看著滿朝文武,恨鐵不成鋼,“可惜我大漢的醫書還是少了些,你們,真讓朕失望!”

後世皇帝的大臣又能辦政務,又能寫書寫詩詞什麼的傳世,他大漢的大臣們怎麼就沒留下什麼作品呢!

劉豬豬很不滿!

大臣們:“……”

陛下你要不先看看自己的藏書?

在民間連紙張和印刷術都還沒普及的大漢,說什麼醫書太少,多少庶民一輩子都沒見過一本“書”!

劉徹不管,隻負責動嘴:“愛卿們,要想青史留名,靠你們打匈奴是不可能了,那就多動動筆,萬一流傳到後世出名了呢?”

大臣們冷漠臉。

嗬,什麼靠他們打匈奴不可能,怎麼不說靠你劉徹長壽還不可能?

不是因為大漢醫術不夠發達,是因為帝王無情,真是個無奈又絕望的消息……

【可以看到,大唐在教材和醫生的人數、醫學的分科上發展了更多,但也有不同的地方。】

【隋朝要更為重視按摩科,設置了按摩師120名,按摩生100名。唐朝時期減少了按摩師、按摩生的數量,但是首先設置了按摩工。】

【唐朝時期的太醫署,規模更大,在校師生近400人;

分科更細,分藥學、醫學、行政三大科,各科又有細分,如藥學就包括中藥種植、栽培、采集、儲存等;】

【我們現代醫學生本科5年,本碩連讀7年,本碩博連讀8年。】

【唐朝時期的太醫署也有明確學製,如內科7年學製,外科、兒科5年學製,五官科4年學製等,各科課程安排、考試製度等都有一定規範,還設有專門管理職位如專職太醫署令、丞以及府、史、醫監、醫正等。】

同樣是在大唐,民間的大夫看得頗為羨慕。

“原來官方的大夫要學那麼久,難怪那些太醫那麼厲害。”

“我們民間這些赤腳醫生哪裡能比,知道一兩個方子就能行醫,家裡有一本半本醫書都可以當傳家寶了。”

一句話說得這幾位熟識的同行相視苦笑。

彆說他們,就算是他們那些更厲害的師父,都不過是靠著一兩本醫書自學或者家傳的經驗積累成為的大夫,哪裡有太醫署那麼專業那麼細致分科。

如果不是天幕介紹的如此詳細,許多民間的大夫根本不知道還可以分科學習。家傳醫學向來是有什麼教什麼,祖輩擅長什麼教授什麼,遇到什麼病人治療什麼。至於什麼草藥種植栽培,同樣是要學,有弟子的弟子幫忙處理,沒弟子的請藥童或者乾脆自己動手。

他們也知道有些藥材處理不好會影響藥效,隻以為是經驗不夠,哪裡知道太醫署連這都可以學。

一位年長一些的大夫羨慕地看向長安的方向,向往著太醫署的藏書:“太醫署一定有很多醫書吧!”

如果可以,他多想把自己孩子送去太醫署。

另一位直白點的大夫直接說了出來:

“真好啊,如果我們民間大夫也能進去學習就好了。”

脾氣暴躁一點的大夫嗤笑一聲:“想得美呢,連科舉都是貴人的事,這種給貴人看病的太醫署肯定都是貴人的後代。”

一席話,雖然不中聽,但卻是事實,頓時說得友人齊齊一歎:“哎!”

這太醫署再好又有什麼用,他們這些鄉野大夫又沒法進去!

【為了便於學生識百草,太醫署在長安附近開辟了300畝藥園,“藥園師以時種蒔,收采諸藥”,使學生能“辨藥形,識藥性”等,與現代醫學院會在學校種植中草藥相似。】

【藥園的經營者也需要接受教育,藥園生要學習《本草經》及草藥的采集、栽培可生,並且有權利使役補助性勞動力藥戶。】

【藥園師定員2名,藥園生定員6名,藥戶75戶,從中選37丁一年輪流進行勞役。】

“乖乖,後世種植草藥也要服役。”

大秦,一些老秦人感慨。

也就是天幕來了,讓陛下知道黔首壓力大,減少了許多徭役,分批緩緩進行,還增加了糧食和工薪待遇,才讓老秦人的徭役壓力減少了許多。

但是一聽到服役,潛意識還是有一些陰影。

有家裡人口多的黔首歎氣:“我倒寧願去藥園子裡服役,還可以認認草藥,回頭自己野外見了也能才回來,遇到家裡人生病救個急。”

“可惜,我大秦沒有。”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這次過後說不定就有了。”

“若是有了,我們一起去當藥戶,也方便互相照顧。”

說著說著,幾戶鄰居便約定起來:

“成!”

【從教學方法上來說,大唐太醫署不僅命令要求了主修和輔修的醫學書籍,內容,有強大的師資力量,長期的修習年

限,還有對教師的品德要求和課時要求。】

【比如說,要求博士授課時必須依據原文講解,規定了博士、醫師等不同教師的束脩禮儀,規定了考查和成績評定的方式,還有醫學生的假期,比如旬假、田假、授衣假等等。這些統一以中央典藥寮的教授方式為標準。】

【再對比一下一段話就可以概括完的女醫,發現了差異了嗎?】

【大唐的太醫署,已經有了現代醫學院的雛形,接近古代的官學太學,師資力量、授課教材、需要的藥材等教具,都非常成熟了。

但是相比之下,女醫仿佛是那些醫博士在外開的私人輔導班,看起來好像也有一樣的名師口授知識,但是完整的教學體係是沒有的。】

大唐的官員被說得臉紅,深宮之中的女醫同樣議論了起來。

有膽子大的忿忿不平女醫甲:“沒錯,這就是欺負我們是女子!”

也有性子柔弱的女醫乙對比一下後世,自己找安慰:“我們已經比後世那明清女子好多了,起碼不用纏足不用殉葬。”

女醫丙:“後世也沒有女醫。”

女醫甲立刻糾正:“宮中沒有,民間有,大明有談允賢,可厲害了!”

她說著開始掰著手指數起來,“宋朝還有張小娘子!清朝有曾懿,都很厲害!”

女醫丙又道:“那大概是家傳的。”

女醫乙有些被女醫甲的話語影響,小聲道:“後世沒有官學學自家醫書都能成為名醫,我們好歹比民間的赤腳大夫好吧,也未必不能成為女名醫。”

女醫甲連連點頭,握拳給自己打氣,也給其他人打氣:“我也要成為大唐的談允賢!你們也不能放棄!”

她拉著同伴女醫乙、女醫丙:“以後你是大唐的張小娘子,你是清朝的曾懿,我們一起當女神醫!”

大家被說得哈哈大笑。

看似談笑,但是從此刻起,心中那個模糊而堅定的種子開始慢慢成型,也將成為她們未來的奮鬥目標。

【唐朝中央實行的醫學教育製度,培養的官員主要是從事王室和官僚階級的醫療,不是以普通百姓為醫療對象,這一點與現代的醫院非常不同。】

天幕再次放出對比。

在現代的醫院,醫院宏大,人來人往,但是最醒目的,是醫院裡各種人群混雜。

你能看到姿容憔悴、衣衫灰撲撲、看起來好像是剛從勞動場合趕過來就醫的窮苦百姓,也能看到衣裳光鮮亮麗、打扮的珠光寶氣的有錢人。

但是不論衣著和窮富,在生死面前,都被疾病左右著情緒,是悲是喜不由人,或者在重症監護室外焦急地走來走去,或者在手術室外擔憂地掉眼淚,或者在產房外高興地到處給親戚打電話慶祝。

再放出古代的官方太醫署和醫學裡,可以明顯看到,往來的隻有王公貴族。

他們或者統一衣著華麗,有人伺候著乘坐馬車前呼後擁而來,或者直接傳喚太醫去府上或者宮中診治。

太醫如

同被貴族壟斷的財富與土地一樣,也被上層壟斷。

再看古代民間的大夫,能傳幾世的不叫赤腳大夫,叫醫藥世家。

更多的就是同樣衣著儉樸,還要自己上山采藥、自己炮製藥材的鄉野大夫,百姓能夠遇到一位靠譜的大夫全靠運氣。

有些鄉野大夫有良心,自己不會治的直接說治不了。

有些沒良心,隻管開藥掙錢,開些吃不死人的藥,先把人拖到出不起錢,再斷藥自己病死。

沉重的畫面,看得貴族和百姓齊齊一陣沉默。

在生死面前,無論什麼身份都顯得無力,而一位可靠的大夫,顯得尤為寶貴。

【除了中央長安,在地方上,貞觀年間開始,諸州也設立了醫學,任命了醫學博士教學,規定對《本草》《百一》《集驗方》這類基本的醫療書籍,各地州學要同經史書籍一樣必須有藏書,以推進醫學教育的發展。】

【開元年間,規定每十萬戶以上的州設醫生20名,每十萬戶以下州設醫生12名,還必須建立巡視各個管轄區域的醫療活動。】

【當然,州醫學依然是面向官僚階級,貧苦大眾的醫療隻能求助於民間大夫。】

【但是到了唐玄宗、唐德宗期間,政府采取頒布醫方於民間的措施,惠及百姓,也提高了醫藥的民眾化程度。】

李隆基幾乎是喜極而泣:不容易啊!天幕終於誇他了!

李適比李隆基更激動:他這個大唐的小透明終於露臉了!

而且是好的露臉!百姓一定能因為這個對他印象更好吧!

【唐朝的醫學的學生,選拔同樣也不是面向民間,以以下三種為主:】

一是具有醫學世襲職務藥師稱號的諸氏;

二是三代以上以醫學為業的世習之家;

三是采錄庶人13歲至16歲中的聰慧者。

但是這裡的庶人依然並非普通庶人,以五位以上的子孫為原則,根據情況,也采錄八位以上者。

【唐朝的醫學製度,對後世的宋、元、明、清都有影響,在後世基本沿襲下來,並且影響了朝鮮、日本等東亞文化圈。】

【但是呢,這麼先進的醫學製度下,大唐的皇帝喜歡修道煉丹,喜歡嗑丹藥,你說你占據著最好的醫學資源不用,自己跑去作死,那就把太醫署給百姓用啊!】

唐憲宗李純冷哼:“太醫署就是太醫署,怎麼能用於民間,民間不是有州醫學,還肖想太醫,大逆不道!”

他說著,又覺得身體不舒服,催促著身邊的宦官:“朕的丹藥呢!快拿朕的丹藥過來!”

宦官連忙呈上丹藥和水,但即將入口的一刹那,李純又想起天幕說過的丹藥有毒,憤怒的一下子把丹藥拍落。

“丹藥有毒你還敢獻給朕,是不是想害死朕!”

宦官嚇得連忙跪地:“奴婢不敢!奴婢不敢!”

李純不服丹藥,渾身不舒服的感受更強烈,暴躁地把宦官踹倒在地,好一通打罵。

等自己出氣完了,疲憊的一摔袖子:“滾!”

宦官抱著傷痕累累的身體眼底閃過一絲陰霾,他連忙告退,出門之後,沒有去休息,而是走向了其他宦官。

陛下本就因為服用丹藥喜怒無常,現如今更加暴躁,總是虐待宮人。

他不想總是被這麼虐待,遲早有一天或許會被打死,不如,先下手為強!

.

他的兒子唐穆宗李恒則是委屈:“是太醫不行,治不好朕的體弱。”

如果不是因為體弱,沒有精力處理政事,他何必服用丹藥。

但卻沒有想到,若是不服丹藥,沒有太醫在他服用丹藥不舒適後的及時補藥安撫解毒,沒準他的身體更差。

【很多人拿古代人均壽命短來說華夏中醫差,卻沒想過,無論古今,看病都是一個很費錢的事,不是所有人都看得起病。】

【幸福的家庭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但有多少家庭是因病變窮。】

【大家看看華夏古代的王公貴族的壽命,看看太醫署的醫學教育模式和資源,還覺得中醫落後嗎?】

民間的百姓最有話說。

一位服過兵役、出過遠門就自以為見多識廣的老農苦笑:“我還以為貴人有人參可以續命就很厲害了,沒想到人家有這麼好的太醫署。”

年輕一點的後生自嘲一笑:“人家的太醫是學習七八年,好多醫書,還有藥田。我們的大夫學習的有七八月嗎?”

“彆說七八月了,咱們村有大夫嗎?”村長最近剛剛病了一場,瘦的竹竿似的,然而他能熬過來已經是因為家中有點積蓄,從城裡買了草藥。

村裡其他人呢?

及時知道又怎麼樣,就算貴人看不起醫家,就算帝王寧願磕丹藥讓太醫們去煉丹,也不願意把太醫署的資源給民間百姓使用。

州裡的醫學設立了,他們這些村野之人連州醫學在哪都不知道,更彆提什麼求醫問藥了。

“不求彆的了,陛下能給民間多傳點方子,我們自己治,找錯藥吃死人也不怨彆人。”村裡唯一的識字的老者,做過城裡的賬房先生,好歹認識幾個字,抱了這樣一個希望。

這已經是下策中的下策,但是無可奈何。

就算天幕說了大唐的太醫署先進,與他們有何乾係?

貴人會讓太醫給他們瞧病嗎?

.

村人沒想到的是,李世民還真得在考慮讓太醫署的太醫去民間。

“都說了要多多實踐,光在太醫署讀書和藥田種藥算什麼實踐?還是得多去瞧病。”

說著,李世民就想到了天幕提到的後世那些嗑藥子孫,氣不打一處來,“反正他們寧願磕丹藥,那就嗑去吧,太醫閒著也是閒著,去民間治病,朕辦太醫署不是為了培養煉丹的方士。”

大臣們好一番議論,說出後續應該如何具體實施,整體來說,都是支持的。

長孫皇後等到議論聲漸漸平息後,才提

出自己的想法:“陛下,臣妾想?_[]?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不如讓宮中女醫也入民間去為百姓治療。”

李世民卻難得有些猶豫:“可是女醫本就少……”

最重要的是,聽到長孫皇後早逝,李世民恨不得讓所有女醫天天守在長孫皇後身邊,讓她有什麼問題及時可以得到醫治。

“陛下,女醫既然素質不好,不如去民間學習,與民間的大夫交流一下。”長孫皇後提起一件皇帝與大臣都沒法辯駁的事情——生育。

“民間的接生婦質量良莠不齊,哪怕一個州有一兩位靠譜的接生婦,對生產的婦人與孩子都是好事。”

李世民沉默半晌,長長地一聲歎息。

是啊,婦人生育多有艱難,幼兒養大更是,哪怕貴如帝後,同樣有幼女夭折。

他想起自己和長孫皇後夭折的女兒,安慰地拍拍皇後的手背:“皇後心懷天下子民,這份心意朕怎麼能拒絕?就依皇後所言。”

長孫皇後柔情萬種看著李世民,她就知道,聖上不是迂腐之人,不會拒絕自己。

正要再說什麼,天幕突然一番話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

【在封建階級製度下拿人均年齡跟現代醫學條件下的人均年齡對比,你怎麼不拿同時期古歐洲的人均年齡對比?】

【如果不拿下限,拿上限說事,我還可以說我華夏古代還有不少百歲老人,那豈不是更能說明中醫厲害?】

【比如漢朝的張蒼,唐朝的孫思邈,在醫學條件這麼原始的古代能活一百多歲,這還不能說明中醫厲害嗎?】

李世民、長孫皇後等人齊齊扭頭,整齊劃一看向天幕,眼神亮的驚人!

什麼,活一百歲!

竟然還有大唐的孫神醫!

這可是熟人啊,他們豈不是也可以學習!

而秦漢時期的君臣們同樣齊齊扭頭,看向了張蒼。

這位也是老熟人啊!

天幕說這個他們可不困了,快多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