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4. 264(一更) 作品評選(1 / 1)

早在光熹年間喬琰想要請華佗正式入駐樂平的時候, 她就有考慮過將張仲景請來的事情。

也或許這個情況還應該追溯到更早的時候,就是在她決定於樂平種植薯蕷、積攢起第一筆身家的時候。

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到了宋代的時候就已經變成了殘簡,其中關於雜病的部分就被整理成書《金匱要略》, 裡面正有對薯蕷丸的記載。

從薯蕷聯想到他並不難。

比起華佗在外科手術上的創舉, 張仲景更長於中醫從理論到實踐的體係構建,以漢末大疫,也就是他所記載的傷寒病症形成了他的醫療方劑學的主要紮根方向, 對喬琰來說同樣很有實際應用的意義。

雖然如今還不是張仲景在建安十年開始撰寫《傷寒雜病論》的時候,但在桓靈二帝年間所發生的各種災病,席卷至於南陽郡範疇的依然不在少數, 張仲景又是從十歲開始跟隨同郡醫者學習醫術, 到如今已有三十年的時間了——

這足以讓他成為一名合格的醫者了。

為了即將到來的蝗災和大疫,喬琰寧可損失一部分利益也要讓各地莊稼中間隔種植豆類作物, 也要將酒業牢牢地把控在自己的手中,又如何會錯過張仲景這樣的醫中之聖。

若喬琰並未扶持劉虞在長安繼位, 自己也未曾從原本的並州一地變成與荊州接壤的狀態, 她是很難請到張仲景來此的。

誰讓南陽張氏這樣的士族身份和張仲景父親曾經在職為官的履曆,讓荊州在察舉孝廉之時毫無懸念地將他選了上去。所以早在十幾年前他就已經在荊州為官了。

身在並州涼州的喬琰無權將他調度過來,頂多邀請在野的華佗。

現在卻是將他請來的條件和必要性都滿足的時候了!

聽衛覬給出了個肯定的答複,喬琰示意人將那南陽張氏的年輕人請到她的面前。

喬琰打量著對方有些拘謹的表現, 笑道:“現在已不是論酒會的時候,這裡也是長安郊外而不是長安城中,你徘徊在此地未曾離去,也大可以解釋成是要欣賞長安郊野的日暮風光,順便醒一醒酒,難道我還能因此將你以什麼窺伺之罪抓捕下獄不成?”

這年輕人尷尬的面色微有一緩,“並非是有意為之, 隻是……”

喬琰道:“有話便說吧,我見你方才聽聞高純度酒能防治災病的時候就舉止有異,可見是有話要說。扭捏避諱反倒耽誤大事,還不如直接說個明白。”

被她這一打斷加之鼓勵,那年輕人回道:“君侯容稟,我聽聞防治大疫中有奇效而失態,實是因為,光和與中平年間大疫,我南陽張氏子弟由原本的三百餘口陡降至二百餘人,足有三成的子弟親眷喪命,家中伯父自小學醫,堪稱醫術精通,這兩年間已將研習目標轉向了傷寒症,驟聽此物於大疫有用,卻又需限額發售,便想……”①

“先替伯父多求購幾份帶回南陽。”

似乎是擔心喬琰覺得他的用意,他連忙解釋道:“我伯父確實長於醫道,如若君侯不信,可令人往南陽一行。”

喬琰回道:“這就不必了,方才我已與伯覦確認過了,若非南陽張氏有張仲景,我還不會將你召來一問。不過求購一事便罷了吧。”

那年輕人的臉上頓時流露出了幾分失望之色,想著喬琰如此雷厲風行地推行限酒令,或許確實不該做出什麼打破規則的舉動。更何況他還是荊州人,而非司隸人士。

但他旋即又聽喬琰說道:“昔年何伯求對荀文若有王佐之才的評價,如今文若任職侍中,才華顯揚,確有王佐之能,我聽聞伯求先生對張仲景也曾有一句評價,說他——用思精而韻不高,後將為良醫,不知是否有此事?”

何顒這話中的評價說的是,張仲景雖然才思過人卻沒有做官的氣韻,大約還是往天下名醫的方向發展更有潛力。

以後世之人的眼光看來,這句評價說得倒是很精辟。可在如今這個還是官為貴醫為輕的社會背景下,這話卻顯然不是一句很應當宣揚出去的評價。

大概也就是張仲景這樣的人才會覺得,這是對他在醫學上繼續專精的肯定,自此勤求古訓,博采眾長。

他的這個侄子一時之間也不知道,喬琰忽然提到此事到底是抱有何種態度,隻訥訥回了句“是有這麼回事。”

喬琰拊掌一笑:“那何伯求雖然身在鄴城,我卻相信他在品評名士上的眼力,既然他說張仲景將為良醫,不若令他親往長安一行,是為官還是為醫,且自己來做個決斷。”

“我自並州境內延請醫者開班授課,編纂成書,提純酒力,所為的無外乎是讓大疫之中民眾少受離亂傷病之苦。此事之中,為官者與從醫者所能起到的效用,前者還未必就在後者之上,若能讓人在其位謀其職,反為大善,不必強求。”

“因近年來的戰禍與疫災,朝廷本也有意增設醫官位置,若張仲景真有此能,何不來此一試?”

那年輕人似乎未曾想到會從喬琰口中聽到這樣的話,神情有片刻的怔楞。

但在從喬琰的部從那裡接過了如今修訂到最新版本的《備急方書》,接過了一份酒精樣品,以及一封由喬琰親筆寫就的邀請書函,還被人送上了回返南陽的馬車之時,他才終於意識到,自己所聽到的確實是真的。

當朝大司馬對他伯父張仲景的邀請也確實是出自誠心,絲毫也不見對醫者的輕忽之態。

想到伯父在為官之時不忘折騰出的坐堂看診之事,又想到喬琰所說的朝廷有意增設醫官,這麼看來,或許伯父還真能在此地尋到一個合適的位置,又並不會浪費了他早前在官場上的積累?

他必須儘快將這個好消息帶回南陽!

喬琰目送著對方遠去,可以確認今日這出論酒會已將自己想要達成的目的都完成了,甚至還有了一點意外的收獲。

張仲景啊……不將這人請到自己的麾下,喬琰讓人包餃子的時候都有點不自在。

誰讓冬至吃餃子這種傳統還是因為張仲景而起的。

他讓人將羊肉和驅寒藥物包在面皮之中煮成、分發給百姓的祛寒嬌耳湯,就是餃子的前身。

到時候也就有個名正言順將其推行出去的理由了。

醬油都有了,沒有餃子那像話嗎?

喬琰想到這裡收回了目光,轉頭就見盧植用一種相當微妙的眼神看著她,“盧公?”

盧植沉吟片刻後方才問道:“燁舒啊,恕我問個問題,醬油這東西你到底是何時研製出來的?”

“盧公為何忽然有此問?”

盧植回道:“早幾年你與我的往來信件中提到東坡肉,簡述其做法的時候說其是用醬與石蜜熬出糖色,但我總覺這味道並不像是你在信中所寫的那般美味。我尋思著醬味不如豉汁之味,便用豉汁替代,雖也算美味,還是覺得差了幾分,今日嘗到了這醬油所燒的雞翅,我才驚覺差在何處了。”

他狐疑道:“你不會在數年前就折騰出此物了吧?”

若按照喬琰和這些與會之人所說,醬油和原本的醬料真正突破性的進展還是在那個全料製曲的手法,通過這種生產方式可以減少鹽的投入,也不必再通過加放肉類來平衡味道。

換句話說,這不是在有條件和有想法的情況下很難形成的東西。

喬琰乾笑了兩聲:“五六年前就有了吧。”

當年讓褚燕帶著一部分薯蕷前往中原兜售,順便帶回了一部分流民,組建起了樂平山中的塢堡,所形成的成果其實還是挺多的。

但讓盧植用豉汁代替醬油燒了這麼多年,那還真是……可以解釋的!

她接著說道:“不早早將其拿出來也是權宜之計,畢竟醬油要成所需要的鹽還是不少的,醬油的出現也會衝擊鹽的銷量,而鹽恰恰是官營之物。若在當時的條件下貿然提出,以一州之地抗衡各州的鹽業進項,無疑是在自找麻煩。”

盧植若有所思,又聽喬琰道:“如今的情形卻大不相同,西宮鹽池、運城鹽湖和吉蘭泰鹽池鹽池分彆供給涼州、司隸和並州的用鹽所需,且都有我方部從把守。若將用於傾售給世家生產醬油的鹽以及對外售賣的鹽進行價格調控,足以讓鹽和醬油各自占據一定的市場份額,平衡國庫的營收,具體如何操作,我會讓人劃定個標準的。”

說到這裡,喬琰倒是又想到了一件事。

除卻張仲景這位醫聖身在荊州,好像還有一個人也在荊州啊。

蜀漢主持財政經濟問題的除了諸葛亮之外還有個劉巴。

他雖然是在劉備入益州之後才歸附於他的,但他實際上是荊州零陵人士。

他會從荊州進入益州,乃是曹操和劉備在曆史上爭奪荊州的一番變故所導致的。

想來,他如今應該還在荊州境內。

若是張仲景有可能因為長安朝廷對醫道的重視而前來長安應征,那麼,劉巴有沒有可能因為調控鹽價和醬油的價格這種事情被啟用呢?

就算他如今還沒有為官履曆,總得先將他給抓到麾下來學習做事,培養培養主持財政的經驗。

劉表連自己長子都舍得送到長安來為官,順便充當人質,肯定不會舍不得一個劉巴。②

她這思緒一打岔,被與她交談的盧植看出了點端倪來,便問道:“其中是還有難辦之處?”

盧植看得很明白,喬琰要將這酒業從各方收回,為的絕不是自己的利益,而是對於蝗災旱災和大疫的提防,自關中平定後的渭水整治與水渠開鑿之事也是為了抗衡天災。

有這種危機意識並不奇怪。

人力所能企及的事情,在他們已經形成了這樣的一股勢力後,好像真不是什麼不能解決的。

盧植越是深入了解她所擁有的實力,也就越是覺得,冀州的袁紹、幽州的公孫瓚,以及其他影響到他們收複天下的勢力,遲早也會被一個個解決的。

唯獨這天災,實在是最為不可預知的東西。

“倒不是難辦,”喬琰回道:“我隻是覺得還有些缺得用的人手罷了。盧公也看到了,今日這場討價還價之中,有些人雖未跳出來提什麼反對意見,但其目光淺薄短視,利益為上實不需多言。”

她笑了笑,“罷了,不提此事,總歸這些人也非同道,何必讓自己因他們而覺不快。我聽聞盧公在將幼子從涿郡接到長安後,這孩子近日總是跟在長文後頭跑,學些律法知識?”

盧植當年孤身趕赴長安的時候,考慮到他身在董卓的地盤,或有性命危險,便並未帶上家人,隻讓小兒子隨同兩個兄長在涿郡過活。

他將幼子給接來長安的時候本是想著,先培養上兩月的父子感情,就將他給送去樂平書院讀書,偏偏因為他和陳紀陳群在長安城裡做了鄰居,盧毓沒兩天就跟陳群搭上夥了,天天跟在人家後面問長問短的,就差沒直接把老師這種稱呼也給喊出口。

陳群也樂得教這個聰明的孩子,正好也能跟荀彧多了個閒聊的話題,討論如何點撥學生。

總之陳群和盧毓得算是一拍即合。

盧毓是開心了,不僅平白得了個優秀的老師,還能跟父親多些相處的時間,盧植就有點鬱悶了。

盧植和陳紀的年紀也就隻差了六七歲,結果自家兒子要管對方兒子叫老師,這都叫個什麼事。

但眼見盧毓在長安城中似乎找到了發展的方向,盧植還是樂見其成的。

現在聽到喬琰說自己缺人,加上提起了盧毓這小輩,他便回道:“讓他跟著長文多學些也好,過上幾年等樂平書院中的那些小輩也學出師了,也就沒那麼缺人。”

或許是因為想到自己那個出色的小兒子,到了那個時候也會是其中的一員,盧植也沒什麼一代新人換舊人的感傷。

何況,若非要有此感慨的話,在喬琰繼任大司馬,淩駕於三公之上的時候,他便可以發出來了,何必要等到現在。

喬琰回道:“是啊,希望能快一些吧。”

若不是不能揠苗助長,她都想將有些人打包上崗。

但現在……她還是靠著長安城投稿活動分散一下注意力吧。

在她將以醬油置換酒業的事情塵埃落定告知於劉虞後,便是早前決定的作品評選之事了。

那些為長安氣象而做的詩賦畫作隨即被送到了桂宮紫宸殿內。

當布置妥當後,乍一眼看去,這朝會之地還有點像是書畫店鋪。

喬琰踏入殿中的時候就看到,辭賦與書畫各自分列兩邊,可供負責評選的朝臣在走動之間將每一幅作品都看個清楚,密密麻麻地鋪了滿屋。

因這些文人個個將書寫出的字看做是自己的另外一張臉,所以哪怕是辭賦這邊的“卷面”也著實好看,當這些字被寫在桑皮紙這等微泛潤光的紙上之時,就更讓人覺得賞心悅目。

不過,賞心悅目和讓人對其持有欣賞的態度,甚至為之所觸動,完全不能算是一回事。

比起那些辭藻堆砌的文章,除卻王粲那篇已經在她手中過了一輪的神女送征賦外,最讓她在此時有意願停留的,還是那張士卒與狗的圖畫。

因為紙張到近幾年裡才又有了突破的進展,專業從事繪畫的人並不多,顏料也要遠比後世匱乏,這就讓畫作在整場中的數量少得可憐,更彆說是出現《清明上河圖》這等水平的作品。

反倒是這小小一隅的刻畫,竟勝在了一個以小博大,以情動人。

喬琰朝著左下角的佚名看去,朝著一旁負責登記的人問道:“這作品是何人所做?”

長安民眾以為要等到選拔結果出來,讓獲獎作品接受眾人的再度評判之時,才會知曉這等匿名參賽選手的身份,對喬琰來說卻沒有那麼麻煩。

這些作品的主人領取紙張的時候都做了登記,在將作品呈交的時候也做過記錄。

她這邊是能查得到的。

侍從翻了翻記錄,回道:“這一份紙張……是盧公府中領去的。”

喬琰問話的聲音不算太小,加上眾人也都在看她的偏好,一聽這話,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盧植身上。

皇甫嵩頓時笑了出來:“盧公,匿名參賽,還畫的是這等場面,很有童心啊。”

可盧植一聽這話就愣在了當場。

等等!雖然他確實在當日的長安路展示中還專門和喬琰聊起了這個場面,但這幅畫不是他畫的!

他若要用新紙,也隻需要和喬琰知會一聲就是了,完全沒必要做出這樣的舉動。

想到他府中也隻有他和盧毓兩人,其結果不言而喻了。

這隻有可能是盧毓那小子乾出來的好事!

怪不得……

怪不得自家院子裡最近時常傳出狗叫聲,一問那小子又隻說是野狗。他肯定是將那條狗都給借回家來畫了。

迎著朝中各位大臣打趣調侃的目光,盧植忍不住扶了扶額頭。

盧毓啊,你到底都跟著陳群學了些什麼東西!儘坑自家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