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發齊魯諸儒生隨行,去到泰山,議封禪泰山、梁父山之事。
史書中的秦始皇也做過。
不同之處在於,秦始皇征發齊魯儒生博士七十人,眼前嬴政隻征發了三十之數。
少的這四十人,在於始皇帝賜封、仙使宣詔的文通君叔孫通,早就已經帶了三百儒生入鹹陽。
此次奉常之下博士部,隨從出巡的百家博士亦有五十餘人,再征發三十人,充分夠夠的了。
“即便不征發齊魯儒生,亦足以操持封禪之事。”
曆史上的‘漢家儒宗’叔孫通,此生正朝著‘秦學宗師’奮發努力,對於始皇帝的言行用意也有所揣摩。
“然到底應當給齊魯儒學一些顏面,證明大秦和始皇帝對事不對人的大度。”
殺儒學考生及監考官吏,是因其抗旨不遵、科舉舞弊。
但大秦及始皇帝並不因此就遷怒儒生群體,照樣征發了儒生議封禪之事。
劉季先入博士部,卻被叔孫通後來居上先封文通君、又升上卿太祝。
然他卻不見絲毫芥蒂,與叔孫通相處如舊。
而對於始皇帝用意,劉季卻另有看法:“始皇帝陛下此舉,應當沒有你話中那些權衡。”
“以始皇帝霸道心性,往日定然有妥協之時,但對如今的孔儒,還不夠格讓他妥協權衡。”
叔孫通亦非得誌便猖狂之輩,與劉季頗有忘年之交的意思。
聞言:“那陛下何以如此?”
劉季:“大約事情原就定下,犯不著為魯縣科舉之事改弦更張?”
叔孫通雖不太認可劉季的說法,卻也未曾強辯:“無論陛下是何用意,此時召集齊魯儒生商討建議封禪之事,都恐會有不遜之言。”
畢竟殺空的魯縣明法、明算兩榜縣試考生,皆是儒生。
劉季亦不爭論始皇帝用意究竟為何,聞言隻讚同道:“這正是吾等要防備之事。”
封禪泰山由左丞相隗狀和太祝叔孫通負責,但隗狀也就掛個名,籌備諸事都是叔孫通主導,這才找來劉季商議。
“劉博士以為,應當如何防備?”
……
殺得郡縣兩衙人頭滾滾後,嬴政便令驛傳快馬沿馳道回鹹陽,令右丞相王綰擢任薛郡郡守、郡尉及魯縣縣令、縣丞及縣尉等重要官職。
在此之前,由郡縣無罪大吏、嗇夫暫代職位。
滯留魯縣一日,便已善後完畢。
同時,叔孫通征發儒生之事也已下達。
在魯縣的第三日,三十名齊魯儒生便已齊至。
然而,令先前的魯縣儒生沒想到的是:三十名儒生,半數來自隔壁鄒縣——儒家亞聖孟子的故裡,剩餘半數才是魯縣孔門儒生。
——在仙使‘哭孔廟’之後,鄒縣與魯縣的薛郡儒生隱有分出‘孔門’、‘孟門’之勢,兩門針鋒相對之勢已見苗頭。
而且三十儒生,在這之中還有
半數是鬢發霜白的老儒生,半數方為青壯儒生。
雖說老夫亦有少年之狂?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然大多時候,老儒生是沒有青壯儒生尖銳的。
“陰險!叛徒!”某魯縣儒生無能狂怒。
話中所指陰險叛徒,自然是指大秦文通君兼太祝叔孫通——孔門八世孫孔鮒弟子,卻一心隻為始皇帝謀算!亦不曾勸阻始皇帝屠戮儒生!
“至聖世孫竟隻龜縮孔廟旁側,否則那叔孫豎子有何可懼!”
孔鮒畢竟是叔孫通尊師,一個師徒尊卑,便足以壓製那叔孫通!
孔鮒:……
叔孫通:那不能,同為庶人時,論師徒尊卑。若一方為朝官,就要論臣民之彆了。
而叫魯縣儒生破防的,還不止征發而來的儒生構成,還有……
“陛下有令,起駕前往泰山!”
原本已經準備即使勢孤力薄,也要駕前諫言的魯縣部分儒生,蓄力啪地被打斷。
根本就沒機會面見諫言,就要隨駕趕往泰山。
朝發魯縣城外,暮至泰山腳下。
沿著平坦寬闊的馳道直行,到達泰山腳下,行駕駐紮完畢,方至晡時。
吃過夕食,尚不到日入時分,天色仍舊大亮。
嬴政在政務一道上,從來講究庭無留事,今天能處理了的事,就絕不會留待明日再議。
“傳眾卿、博士及齊魯儒生,議封禪之事。”
旨令下達,趕了一整天路齊魯儒生們:……
同是坐車一整日,始皇帝是不會累嗎!
但嬴政傳召,精疲力竭也要整冠肅衣,疾行前往。
不多時,隨從眾臣及百家博士和齊魯儒生,儘皆趕到。
嬴政正坐鑾輿之上,大敞車門、收束帷幔,面向眾臣及博士儒生。
周邈列席右下首,左下首空置,隗狀列席左次席。
之後按爵位、官階,英布、趙亥、李斯、王離、蕭何、蒙毅、叔孫通等人,皆對坐入席。
至於隨行的博士部百家博士五十餘人,及征發的齊魯儒生三十人,則末席肅立列隊。
完全被百家博士、老儒生擋住的幾名魯縣青壯儒生:……
這叫他們還怎麼顯於人前、鏗鏘諫言、一戰成名……!!
但這樣的席位安排,又合乎尊卑禮儀。
畢竟負責的就是儒家文通君叔孫通,深諳周禮、百家及儒家禮儀,總不會有讓人指摘之處的。
魯縣青壯儒生:……憋屈!
前有百家博士、老儒生,就是左右都有鄒縣的‘孟門’青壯儒生,後有執戈士伍。
被包圍了屬於是!
但再如何憋屈,今日議程都不會因他們而有所改變。
在太祝叔孫通出席,闡明聚集於此的緣由後,就開始主持議程。
巍巍泰山腳,橘黃夕陽輝。
叔孫通莊重從容的聲音,在泰山腳下響起:
“古之封泰山禪梁父者,七
十二家。世人皆知者十二家:無懷氏、慮犧、神農、炎帝、彭帝、顓頊、帝俈、堯、舜、禹、湯、周成王。”
“今始皇帝陛下功德卓著,又受天命,當得封禪!”
周邈:對!就該這樣!
始皇陛下不僅像前七十二家一樣是受天命為帝王,更有功德卓著!
叔孫通,你是會的!
當然,也可能是叔孫通在向嬴政彙稟封禪事宜時,被要求改成這樣的。
後面的某位青壯儒生,正欲高呼一句:昔日齊桓公……
叔孫通卻已經開口:“昔日齊桓公為諸侯,憑強兵以為霸主,會盟於葵丘,欲行封禪,管仲勸曰:受命然後得封禪。然也!”
“齊桓公北伐山戎、西征大夏、南下召陵,然功績終在方寸之間也。九次集會諸侯,稱霸天下,然終為一方諸侯耳,不可稱天命帝王也!焉得封禪?”
“今始皇帝北禦匈奴,西使烏孫,南及閩越,東抵東夷,功績萬裡廣也!兼並諸侯,一統天下,無不賓服,唯皇帝獨尊也!”
“又治道有方,百業得宜;大義休明,垂於後世;皇帝躬聖,不懈於治;夙興夜寐,訓經宣達;科舉取士,擢賢選能;修治馳道,通達海內;……是為功德兼隆也!”
周邈(海豹鼓掌.jpg):對對!誇還是你們文人會誇!始皇陛下就是功德兼隆!
什麼無封禪之德!黑粉言論而已!
“諸君以為,然否?”
仙使周邈,率先拊掌大讚:“然也!”
“然也然也!”
“然也!”
……
隗狀及英布等侯爵朝臣,無不附和:沒錯沒錯!始皇帝陛下功績德行兼備!
有後排人群中的魯縣青壯儒生欲高呼:屠戮儒生,暴虐無匹,何來德行顯明!?
但被左右及前面的儒生給捂嘴了!
知道你的好友因竄科舞弊被夷三族了,但你此時喊出來,除了聽到廷尉李斯拋出一堆秦律,證明他死有餘辜,還能得到其餘結果嗎?
本就不占理,徒惹笑柄傳於世間而已!
不然你以為始皇帝為何將魯縣科舉舞弊案昭告天下?自然是他占理啊!
喪友的青壯儒生:魯縣儒學顯達,進士科榜卻隻錄十人,諸生才乾不能得到施展,不得已屈居明法、明算榜,權宜之計罷了!
始皇帝霸道獨.裁,見不慣,罷黜也就罷了,怎就要大肆屠戮!豈非暴虐之舉,德行儘喪也!
吾等儒生萬人一心,始皇帝又能如何!
萬人儘數坑埋嗎?那他必將遺臭萬年!
眾儒生:……
但這,不是不複萬眾一心了嗎?
青壯儒生掙紮之餘,難免鬨出點動靜。
周邈早有預警,一直留出股心神關注著後面的儒生,第一時間發現了異樣。
而嬴政居高臨下,看得更清楚,睥睨前方的目光逐漸冷冽。
如今的齊
魯儒生,遠沒資格叫他權衡隱忍,先前是不在意,就事論事。
若是一再冒犯,坐實‘坑儒’又何妨?
同樣發覺的,還有立於下方主持議程的叔孫通。
心中不由道:可彆愚蠢衝動了,今日所議乃封禪大事,若壞了好兆頭,他亦保不下幾十條性命啊!
周邈連忙給叔孫通使眼色。
怒斥打臉固然爽,但就像玉器與瓦礫相撞,叫儒生破壞了今日議程,即便坑殺了罪魁禍首,也使玉璧有瑕。
始皇陛下的封禪大事,在史書上,必須是完美無瑕的!
叔孫通會意,高聲道:“自古帝王,功德已滿,又有空暇至乎泰山,何嘗不封禪?
今始皇帝功德兼隆,又受命於天,身已至泰山與梁父之間,封禪之機已至!”
“古者封禪,乘蒲車,是恐傷泰山土石草木。掃地而祭,席用草禾編成,是古不如今之物阜民豐。?_[]?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
“時移世易,今已難以施用,宜當修繕、打掃車道,乘鑾輿登至山巔,再築台以封。諸位以為,然否?”
今天說是商議封禪之事,但其實流程早有腹稿,隻是過一個明路而已。
仙使周邈再次拊掌大讚:“然也!滄海桑田,天地恒久變化,世事也當如此理,封禪之禮自亦當與時變化。”
“然也然也!”
“然也!”……
又是一陣附和,此起彼伏。
至於後面儒生的些微異動?無足掛齒。
【……即皇帝二年,東巡郡縣,禮祠鄒縣嶧山。又議封泰山、禪梁父之事,皆如太祝通言,無有異議……
——摘自《秦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