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三章 上焦有火,下焦有寒(1 / 1)

宋美蓮急匆匆的朝著診室趕去。

“媽,等等我。”

石冠蘭在身後大喊,隻是等她喊出口的時候,宋美蓮的身影已經消失在了眼前,進入了中醫科診室。

看到這裡,石冠蘭隻好小跑著跟了上去。

等她進入診室的時候,就已經看到老媽已經坐下跟陸醫生聊了起來。

等她走近,就聽到宋美蓮在那事無巨細的說了起來:“陸醫生,我叫宋美蓮,今年61歲……”

石冠蘭忍不住捂臉,你這介紹,知道的人知道您是來看病的,不知道的還以為您是來相親的呢。

不過,她倒也沒說什麼,就站在母親身後,靜靜地聽著母親講述著自己的症狀,目光卻是落在陸軒身上,一臉好奇地盯著對方看了起來。

她很好奇,這樣一個比她還年輕了有幾歲的年輕人,怎麼就能有那麼大的本事呢?

就連胃癌胃部切除術後膽汁反流這樣的病症都能輕鬆應對,將一個自述自己可能沒一年半載活頭的老爺子硬生生從鬼門關裡給拉了回來,這種本事,哪怕那些耳熟能詳的老中醫怕是都無法輕易做到吧?

而且,陸軒那清秀的模樣也讓她忍不住多看了兩眼。

陸軒不像是那種帥到掉渣,而是很清秀,而且越看越耐看的那種,再加上本身因為能力自帶的屬性光環,讓陸軒天生就好像有一種極其吸引人的氣質。

而就在石冠蘭盯著陸軒的時候,宋美蓮的嗓音已經在耳邊響起:“三年前我這胃就因為著涼隱隱作痛,這個位置特彆脹滿,而且吃什麼藥都不行,一直反複的發作,後來實在扛不住,就跑去醫院做了胃鏡,胃鏡的結果顯示……”

說到這裡,宋美蓮怔了怔,尷尬的一笑:“名稱有些太長了,我這年紀大了也記不住了。”

“沒關係,阿姨,當時做的檢查有帶過來嗎?”陸軒問道。

“沒有,都做了好久的檢查了,我以為沒什麼用就沒帶來,哪裡知道會忘記。“

宋美蓮正說著,身後的石冠蘭聽到這話便道:“慢性萎縮性胃炎伴腸腺化生,伴有膽汁返流性胃炎。”

“腸腺化生?”

陸軒微微一愣,這已經算是病變之前的征兆了。

在西醫的介紹裡,腸腺化生是指腸上皮化生,指的是胃黏膜上皮細胞被腸黏膜上皮細胞所取代,胃黏膜中出現類似於小腸或大腸上皮化生的腸黏膜上皮細胞。

這是胃黏膜常見的病變,多見於各種慢性的胃病。

陸軒點點頭,示意宋美蓮將手放置在脈診上後,感受起了對方的脈搏以及舌征等情況。

而診脈的時候,陸軒也沒閒著,問起了一些自己需要了解的情況,並儘數記錄在了病曆本上。

症見:胃脘脹滿、隱痛不適,嘈雜,痰多質稀色白,畏寒喜暖,四肢發冷,晨起呃逆甚,餐後好轉,午後腹脹食辛辣後腹痛,腹瀉,便溏日2~3次。

查其舌體暗淡,邊有齒痕,無苔,診其脈細。

寫完,陸軒並未寫下藥方,而是示意季修文也把把脈,看看情況,這家夥如今主攻消化係統疾病,宋美蓮的情況顯然也得跟他說清楚才行。

“怎麼樣?”

陸軒問道。

季修文想了想道:“舌體暗淡,邊有齒痕,無苔,脈細。”

“不錯,那辨證呢?”

辨證這塊,季修文想了許久,患者涉及到的情況太多,他一時間也說不上來,不過脈細倒是清楚一些,但僅僅隻是靠把脈的話,是很難精準辨證的,也就沒說什麼。

見此,陸軒並未多問,而是說道:“宋阿姨的情況看起來複雜,其實萬變不離其宗。”

季修文正襟危坐,認真地聽著。

他已經決定主攻消化係統方面了,這一塊的內容自然得好好聽著才行。

一邊的蘇可楠雖然決定的方向是婦科類,但也是已經將錄音打開,同時準備好了筆記。

兩人剛準備好一切,就聽到陸軒的嗓音在耳邊響起:“舌淡在內傷雜病中較為多見,一般多主虛證,日常表現病程較長,不易迅速治愈。引起舌質淡白的原因,通常是氣血兩虛和脾虛寒濕引起的。

而邊有齒痕,多因舌體胖大而受齒緣壓迫所致,故齒痕舌常與胖大舌同見,多屬脾虛,主虛證。若舌質淡白而濕潤,所為脾虛而寒濕壅盛。

另一方面由於舌體肌肉鬆弛,張口不足,屬脾之氣虛。

若是淡白濕潤而有齒印,屬寒濕壅盛;淡紅而有齒痕,屬脾虛或氣虛;紅而腫脹滿口,邊有齒痕,多屬濕熱痰濁壅滯;

而這又分為氣虛與陽虛兩型:

氣虛型:脾氣虛弱,主證:舌質淺淡,舌苔薄白,舌體胖嫩,舌邊齒痕,面色恍白或痿黃,氣短懶言,頭重身腫,倦怠乏力,自汗,飲食減少,食後腹脹,泛惡欲吐,大便溏瀉,脈細弱無力。治則:補中益氣。

陽虛型:主怔:舌質淡白,舌面濕潤多津,或舌面水滑,舌體圓大胖嫩,邊有齒痕。面色蒼白或青黑,神疲乏力,倦怠喜臥,口淡不渴,納呆食少,腹中冷痛,得溫方舒,胃寒肢冷,尿清便塘,或見浮腫,脈沉微。治則:辛溫補陽。

而無苔,在中醫上有稱之為鏡面舌,是陰虛造成的征象,它可以有胃陰的不足,胃陰的耗傷,以及氣血的虛弱,脾陰的虧虛,腎陰的虧虛。

而主要是陰液受損,就可以造成無苔的症狀,正常的舌苔應該是淡紅舌、薄白苔。

舌頭上也應該有層淡淡的、很薄的苔,這是正常的,如果苔厚,這是病症的表現。

如果是沒有苔,一點苔都沒有,隻能是胃陰受到了極大的損傷,不過也不光是看舌苔,還要看看有沒有其他的證候在。

至於脈細,脈細同樣主虛證。

主要指陰虛、血虛,陰血不足脈管不充盈,所以脈現細小。

陰陽氣血都不足的久病虛證,脈也同樣會出現細小的情況。

點單純的陽虛氣虛,脈現沉微,陽虛氣虛較重出現陽亡氣脫的危險階段時,脈反而會出現浮大無力。

水濕較重的病人,由於水濕充斥皮膚,脈管受到擠壓便顯得細小,但細而柔軟。

與細脈相反的則是洪大脈,指下感覺脈寬大,波動也大,如波濤洶湧,脈跳起搏指有力,落下時較深,起伏較大,這種脈象多見於高熱病人,且出現的同時往往伴隨著數脈。

從望聞問切的結果,以及宋阿姨自述的一些情況來看,治則當健脾益氣,不過宋阿姨當時又是因為著涼才導致的胃脘疼痛,又得溫中和胃,綜合來說,宋阿姨的情況便是中焦虛寒。”

“中焦虛寒?”季修文露出了好像第一次聽到這個詞的表情。

蘇可楠雖然好像從哪裡聽過,但卻是記得不太清楚,股也沒說什麼,而是靜靜地看著陸軒。

“沒聽說過?”陸軒詫異地看了季修文一眼。

蘇可楠沒聽過倒還正常,畢竟她才本科,接觸到東西不會太多,而季修文沒聽說過,的確有些不應該了。

這個詞,他在本科的時候就聽說過,隻不過當時的情況跟現在季修文差不多,看是看到了,知曉是知曉一些,但也知道的有限。

季修文搖搖頭:“沒,這應該是第一次聽了,之前聽的關於三焦最多的,還是上焦有火,下焦有寒這句話。”

“既然你都提到上焦和下焦了,那正好借此機會,我說說人體三焦。”

陸軒回憶了一番,繼續說道:“三焦是藏象,首見與《黃帝內經》,是五臟六腑中最大的腑,與心包經聯係,包含上焦、中焦、下焦。

中醫根據溫病發生、發展的一般規律及症狀變化的特點,以上焦、中焦、下焦為綱,對溫病過程中的各種臨床表現進行綜合分析和概括,以區分病程階段、識彆病情傳變、明確病變部位、歸納證候類型、分析病機特點、確立治療原則並推測預後轉歸的辨證方法。

至於上焦有火,下焦有寒,正是因為中焦堵住了,所以才會上焦有火下焦有寒,中醫裡說的上焦、下焦,都是從“三焦”引出來的。”

你這段時間都有熟悉針灸,應該知道手少陽三焦經吧。”

季修文點點頭,這個他自然知道,不然這幾天的學習豈不是白學了,真要不知道,少不得又得被陸軒批評了。

他現在看到陸軒,都有一種學生時期看到老師的那種怵。

見季修文知道,陸軒便繼續說道:“而心、肝、脾、肺、腎五臟,和小腸、膽、胃、大腸、膀胱、三焦六腑當中,也提到了三焦,那麼如何劃分三焦?

三焦為六腑之一,是上、中、下三焦的合稱。

膈以上為上焦,即心肺為上焦,脾與胃為中焦,肝、腎、大小腸、膀胱為下焦。

三焦在人體中具有通行元氣、水穀和水液的功能,功能的發揮是以一定的形質為基礎的。

但此形質並非是一個具體的確定的臟器組織,而是對一些臟器組織及其功能的概括。

因此,三焦是無形之說,形象地說,“三焦”其實就是人體軀乾的一個大通道。

經絡主要在四肢上走,而且走的是雙向兩車道;相比而言,三焦就是在人體的軀乾上走的是雙向八車道。

而提到三焦,就不得不提到三焦同行元氣之說了。”

說到此處,陸軒頓了頓,方才繼續說道:“

三焦通行元氣之說,首見於《難經》。如《難經·三十一難》說:“三焦者,水穀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

《難經·三十八難》亦說:“所以腑有六者,謂三焦也,有原氣之彆使,主持諸氣。”《難經·六十六難》說:“三焦者,原氣之彆使也,主通行三氣,經曆五臟六腑。”

什麼意思?

這段話無疑說明了三焦是人體元氣升降出入的道路,人體元氣是通過三焦而到達五臟六腑和全身各處的。

元氣,在中醫理念中,屬於人體最根本的氣,是生命活動的原動力。元氣根於腎,通過三焦彆入十二經脈而達於五臟六腑,故稱三焦為元氣之彆使。

因為三焦通行元氣於全身,是人體之氣升降出入的通道,亦是氣化的場所,故稱三焦有主持諸氣,總司全身氣機和氣化的功能。如果元氣虛弱,三焦通道運行不暢或衰退,就會導致全身或某些部位的氣虛現象。”

聽到這裡,季修文眼前一亮,連忙說道:“說到這個,我倒是想到了一些東西,三焦除了通行元氣之外,好像還有運行水穀和運行水液之能。”

“對,的確如此。”陸軒點點頭道。

“《素問》中又不少相關的言論還記得嗎?”

“《素問》?”

季修文想了想,毫無印象,隻能搖搖頭,苦笑一聲。

陸軒也知道不是誰都有過目不忘的本事,想要記住這麼多醫書的內容,的確有些為難季修文了,於是笑著解釋道:“《素問·金匱真言論》稱三焦為六腑之一,《素問·五藏彆論》稱三焦為傳化之府,其具有傳化水穀的功能。

《素問·六節藏象論》說:“三焦……倉廩之本,營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轉味而入出者也。”

這句話的意思無疑指出三焦具有對水穀的精微變化為營氣,以及傳化糟粕的作用。

水穀在人體運行道路及氣之所終始,包括食物的消化、精微物質的吸收、糟粕的排泄全部過程,可以用“三焦者,水穀之道路”來概括。

並根據上、中、下三焦所處部位不同,對水穀運行過程中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而有上焦主納,中焦主腐熟,下焦主分彆清濁、主出的具體描述。

這是以三焦運行水穀來概括飲食物的消化、吸收及排泄的功能。

至於運行水液,這在《內經》中有多處論述,如《素問·靈蘭秘典論》說:“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

《靈樞·本輸》說:“三焦者,中瀆之腑,水道出焉,屬膀胱,是孤之腑也。”這恰恰正說明三焦是人體管理水液的器官,有疏通水道,運行水液的作用。

人體水液代謝是一個複雜的生理過程,同時也是多個臟腑的一係列生理功能的綜合作用。

這一點在《素問·經脈彆論》便有提及:“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

因此,三焦水道的通利與否,不僅影響到水液運行,也必然影響到有關臟腑對水液的輸布與排泄。

若是三焦水道不利,則脾、肺、腎等臟腑調節水液的功能將難以實現,引起水液代謝的失常,水液輸布與排泄障礙,產生痰飲、水腫等病變。

正如《內經·藏象類》所說:“上焦不治,則水泛高原;中焦不治,則水留中脘;下焦不治,則水亂二便。””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