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晚上跟我去九院(1 / 1)

患者的情緒反應一般來說都是比較應激的,最為普遍存在的就是心境不佳,其次是情感脆弱、情緒不穩定,容易激惹,容易接受消極語言的暗示和誘導。

擔心自己是不是得了什麼不治之症,這或許是每一個患者都會存在的一些想法。

長期的疾病折磨,人格特征也往往發生變化。

那種興高采烈、生機勃勃的形象不見了,代之以動作遲緩、情感脆弱、謹小慎微、被動依賴、敏感多疑,自我中心等表現。

過分關注機體感受,過分計較病情變化,一旦受到消極暗示,就迅速出現抑鬱心境,但是見到恢複比較好的患者,也能瞬間建立信心。

因此,比較重要的事情是,找一位,最多兩位信得過的醫生,嚴格按照醫生的指導進行康複治療。

切忌大範圍求醫問藥,得到多種多樣、形形色色不同的意見,站在十字路口,茫然不知所措。

患友之間互相鼓勵是可以的,但最好不要詢問經驗,因為彆人的經驗未必適用自己,彆人的疾病與自己也不相同。

潘玉倩現在就是這樣的一種心態,長達數月的發熱讓她備受煎熬的同時,也在迅速地摧毀著她的情緒。

特彆是在經曆過無數次的治療,依舊沒有任何改善過後,這種摧毀將會被她自身無限的放大。

“陸醫生,連您也找不出我無緣無故發燒的原因嗎?”

在朋友介紹來之前,潘玉倩是了解過陸軒的,聽說了不少陸軒治好一些疑難雜症的事例,至今為止,甚至還沒有遇到過連陸軒都束手無策的病症。

得知這些情況,潘玉倩信心大增,接連幾天都在家裡搶號,終於掛到了今天下午陸軒的號。

可此刻,在得知自己的情況之後,陸醫生沉默許久的情況讓她那顆原本放下去的心再次提到了嗓子眼。

潘玉倩一臉擔憂的看著陸軒,生怕下一刻會從陸軒口中知道不好的消息。

找不出她發燒的原因,又或者是不治之症。

眼見陸軒沒什麼反應,季修文也是心急的用手碰了碰陸軒的胳膊,小聲的提醒道:“陸醫生。”

心中一抹陰霾迅速彌漫開來,自己這位老同學今天不會要被破金身吧?

季修文擔憂無比,可細細一想,又覺得自己對老同學的期望太高了。

醫生又不是萬能的,不是什麼病都會看,什麼情況都能知道。

即便是古代一些神醫,也有束手無策的時候。

更何況陸軒還隻是畢業了沒多久,能夠做到這般,能有現在的醫術,已經超過同齡人不知道多少了,甚至完全不輸給任何一名有名氣的中醫。

想要做到不破金身,難度太大了。

想到這些,季修文也是忍不住歎了口氣。

而此時,在季修文的提醒下,陸軒也是迅速地回過神來,見潘玉倩正神色晦暗的盯著自己,急忙安撫道:“不用擔心,你的情況我大概想了想,應與少陽病有關係。”

“少陽病?”

潘玉倩不是中醫,也沒自學過,因此在陸軒說到這個詞的時候不免眉頭一皺,而季修文卻是看著陸軒,臉上露出好奇以及疑惑之色。

陸軒解釋道:“往來寒熱是少陽病典型的寒熱症狀,具體表現為發熱與惡寒間歇出現,一往一來,交替發作,一日數次,無一定時間規律,是氣鬱不暢,營衛不調,正邪分爭所致。”

季修文點點頭,這個他是知道的,不過並未朝這個方面去想。

如今陸軒提及少陽病,在對照潘玉倩的情況一對比,還真有七八分類似。

想到這裡,季修文開口道:“潘女士的情況雖說與少陽病有七八分類似,但細細一想,又有不同。”

“你說的不錯。”

季修文能發現這點,陸軒倒是一點都不意外。

繼而解釋道:“潘女士症有惡寒、發熱、咳嗽等外感之候,經用西藥抗菌治療發熱不退,住院經係統檢查病因仍難明確,采用抗菌、抗病毒、抗瘧、抗癆及激素等多種方法治療,始終未能控製發熱,複又損傷正氣。

正氣不足無以托邪外出,察患者發熱持續數月,而精神食納尚可,據此可斷定潘女士應屬內傷氣虛發熱,正氣不足致陰火內生,轉從氣虛陽陷入陰,衛表不和發熱治療。

所以潘女士的情況與少陽氣結證最為相似,而其中又有所不同。

據李東垣先生所著《脾胃論·飲食勞倦所傷始為熱中論》所雲:元氣不足致生陰火,“惟當以辛甘溫之劑補其中而升其陽,甘寒以瀉其火”的治療原則,結合患者臨床特點,仿補中益氣湯,甘溫除大熱,柴桂各半湯和解太少法建方用藥。

以黨參、黃芪、白術大補中氣,健脾益胃,脾胃元氣充足,則營血自生,而陰火自降;

升麻、柴胡以升陽散熱,陳皮醒脾胃,消滯化濕除滿,當歸補血養血,佐參、芪、術之力,使陽氣得升,元氣得振,則營血自調,故熱能除;

加用柴桂各半湯,一方面以桂枝湯加葛根蔬散太陽經之表邪,又以小柴胡湯和解少陽之半表半裡之邪,藥證相合,故爾可以起效迅速。

看起來此方表裡兼治,兼顧太陽、夕陽之邪,太陰之虛,扶正與驅邪兼施,實為三經並治除大熱之妙方。”

聽到這裡,季修文下意識的點了點頭:“李東恒先生寫的那本醫書我看過,隱約間記得有提到過甘溫除大熱的觀點,不過詳細內容卻是忘了。”

陸軒笑著接話道:“金元時期,李東垣先生便在《脾胃論·脾胃虛實傳變論》中指出:“夫飲食失節,寒溫不適,脾胃乃傷。

此因喜、怒、憂、恐,損耗元氣,資助心火,火與元氣不兩立,火勝則乘其土位,此所以病也。

《調經論篇》雲:‘病生陰者,得之飲食居處,陰陽喜怒。’又雲:‘陰虛則內熱……有所勞倦,形氣衰少,穀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內熱。’脾胃一傷,五亂互作。”

其在《內外傷辨惑論·飲食勞倦論》中又說:“惟當以辛甘溫之劑,補其中、升其陽,甘寒以瀉其火,則愈。

《內經》曰:‘勞者溫之’,‘損者溫之’。蓋溫能除大熱,大忌苦寒之藥瀉胃土耳!”

李東垣先生明確提出了“溫能除大熱”。甘溫除熱法,是用辛甘性溫之類藥物,以益氣升陽,輔以微寒之品,以離陰火。”

季修文忍不住豎起大拇指。

陸軒沒好氣的看了他一眼:“所以讓你平時多看看醫書,不隻是要看,還得理解並記下來,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看得多了,很多東西其實都能理解,一通百通。”

季修文則是一臉無奈的看著陸軒,鬱悶的很。

沒有過目不忘的本事,醫書那麼多,哪能看的完?

一輩子,能夠將一兩本醫書給吃透就已經是很牛的了,吃透所有書,彆說他了,就是那些沉浸在中醫領域五六十年的老中醫恐怕都做不到。

遇到類似的情況時,能隱約記得有這麼回事都算是不錯的了。

至於完全記下來,季修文想都沒敢去想。

……

時間如流水,一下午的時間一晃而逝。

下午的患者,陸軒沒再細細給兩人講解,一天能夠了解一兩種病,能夠嘗試著給兩三名患者把脈辨證,對季修文和蘇可楠來說,已經完全足夠了。

沒有過目不忘的本事和非人般的理解能力,一天能夠搞懂一種病症已經算是奇跡了。

而且,這還得看兩人回去要不要再複習幾次,不然還不一定能夠理解,甚至忘掉的可能性更大。

忘了,那一切歸零。

臨下班的時候,季修文給最後一位患者抓好了藥,交由煎藥房那邊代煎藥,患者明天上午過來拿。

說起來,煎藥房的工作也不輕鬆。

一天上百號人,起碼有七成以上的患者會選擇代煎藥服務。

因此,煎藥房加班是常有的事情。

不過,因為機器足夠,可以幾副藥一起來,速度倒是不慢。

陸軒等人收拾好東西要走的時候,煎藥房那邊也就忙活的差不多了。

蘇可楠的腳踝好了不少,不過陸軒還是攙扶著她上了電梯,這才回診室拿上了自己的東西,跟季修文一起離開了衛生院。

來到衛生院對面一家小館子,點了三菜一湯。

落座之後,季修文變露出了迫不及待地小眼神。

陸軒還在想著晚上去九院的事情,抬頭一看,見季修文正盯著自己看,眼神裡透露出了一種很奇怪的情緒。

“看著我乾嘛?”陸軒忍不住問了一句。

“哥,不對,義父大人,您可是說好的,下班給我再講講胃病論治的,不會忘了吧?”季修文滿臉無奈。

“沒忘啊!”

陸軒解釋道:“這不是怕說的太多你也記不住嗎?”

季修文一想,今天陸軒的確跟他說的內容有點多,腦子都快聽漿糊了,回頭沒有一兩天功夫怕是很難將今天了解的東西消化一空。

可早已經做好準備的季修文又豈會輕易放棄,大不了錄音就是了。

說著,就在陸軒翻著白眼的目光中掏出手機,打開了錄音:“說吧,記不住的,沒搞懂的,我回頭自己去聽錄音。”

陸軒突然間覺得讓季修文喊他親爹才行。

親爹來了也沒這麼耐心的。

不過季修文想要了解這些,陸軒也沒拒絕,決定滿足他這個願望:“要不你問吧,不然消化係統疾病那麼多,我也不知道從哪裡開始給你講比較好。”

季修文想了想道:“就從看過的十二指腸球部潰瘍並出血開始說吧,我聽過,印象還很深,了解起來也快點。”

“行,那就從劉先生的情況開始說起。”

趁著還沒上菜的功夫,陸軒用隻有兩個人才能聽到的聲音開始說道:“胃痛嘔吐日久,其脈必弦數……言其津液虛,跌陽脈必浮而澀,浮則胃之陽虛,澀則胃之陰虛,其傷在脾,脾傷,則胃中所納之穀不能轉運消化為糟粕下泄,反而上逆吐出宿穀不化之物也。

若脈見緩和,是土氣尚未敗也。

胃小不能容物,大便乾如羊屎,三四日一行,則為脾胃功能俱衰,大多屬於慢性萎縮性胃炎。而慢性萎縮性胃炎,其證較多,大多難治於潰瘍。

故尤在涇雲:“證為陰虛,液竭而澀”。

什麼意思?

這句話便是指胃中津液虛不能濡化其穀,所納之食物不化反吐。

這就不得不提到李東恒先生在其所著醫書中所言一句話了:“脈數是膈氣虛,脈弦是肝氣旺,數弦相搏,是肝氣犯膈而胃中仍虛冷也”。

故膈氣熱故非真熱,不可以寒治之,胃中冷亦非真冷,不可以熱治之。

這裡聽起來矛盾重重,很難辨證施治,一是故非真熱,不可以寒治之。

一是故非真冷,不可以熱治之,用何法處治之才能絲絲入扣?

在辨證治療中要在摸索中搜求,應當以溫養真氣為主,胃中若有肝之衝和之氣,所納之穀自然消導疏泄通順也,此肝之衝和之氣。

浮則生熱,沉則生寒,溫則浮熱自收,養則虛冷自化,若以大熱大寒攻下兼用,則真氣愈虛,津液俱竭,五穀之海日漸衰退,其消化道及全身症狀俱重矣。“

季修文皺眉思考起來,過了一會才開口問道:“那這種情況的話,應該怎麼治療?”

當用何方治療?

陸軒笑著道:“是以黃芪建中湯為法,在成方中加減以應用,黃芪建中湯者於小建中湯中加生芪一兩半也。張仲景用此方治療虛癆裡急,諸不足證。

本方是治療陰陽兩虛之證,但偏於陽氣虛者。陽氣虧虛,失其溫煦,故腹中拘急;諸不足是指陰陽氣血皆虛,治用黃芪建中湯補氣以建立中州,方中黃芪是補虛益氣。

故藥性賦中曰:“黃芪味甘,托裡固表,諸虛沒少”,如《直指方》,血刺身痛,於本方中加川芎,《濟陰綱目》曰:“脈弦氣弱,毛枯槁,發脫落”。《張氏醫通》雲:“勞倦所傷,寒濕不適,身熱頭痛,自汗惡寒,脈微而弱”。

說到這裡,陸軒頓了頓,方才說道:“而就現代而言。黃芪建中湯多用於消化係統疾病,如胃炎、胃輕癱炎、再生障礙性貧血、長期低熱、手足脫皮及慢性咽炎及婦科病等。

所謂諸不足者,是陰陽氣血津液等已虛也,在臟腑來說,五臟宜實不宜虛,六腑宜虛不宜實,但虛實者都不宜太過,太過則極,勢必發生生理、病理上的變化。”

說到這裡,陸軒不再多言。

消化係統疾病太多了,涉及到的知識也不是一點半點,彆說吃飯這麼一會功夫了,就是說上了好幾天怕是都說不完十分之一。

“對了,一會吃完飯你就先彆回去了。”陸軒喝了口白開水,看著他問道。

“乾嘛?”

季修文將手機錄音關了,抬頭問道。

“有事的話就算了,我想著你晚上要是沒事的話,就陪我去一趟九院,今天還有好幾個中風的病人需要給他們針灸。”

季修文眼睛頓時亮了:“哥,我有空,有大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