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疳積(1 / 1)

劉百哲一走,陸軒沒來由的有些煩躁。

他知道有些事情不是自己能夠改變的。

看病貴,就像一條寬廣不知幾何的河流,河水湍急,而他隻是一塊小小的石頭。

扔進去,彆說擋住滔滔洪水了,恐怕連個水花都激不起來。

聽起來很殘酷,但現實也許更殘酷。

他現在還隻是一個衛生院的小醫生,哪怕現在有點名氣,可能夠看到的也就是眼前的這些疾苦。

能夠了解到一點點普通人也能知道的黑暗。

但這就是最黑暗的嗎?

陸軒心裡打了一個大大的問號。

如果這就是最大的黑暗,那這個世界相對來說還是蠻幸福的。

但他知道,這絕對不是。

站的高了,看到的就會更多,光明不會更多,隻會越來越少。

想到這裡,陸軒有一種深深的無力感。

但很快,隨著下一名患者的進來,陸軒臉上又恢複了正常。

一名大約三十左右的女子走了進來,手上還牽著一名面黃肌瘦的小男孩。

走進診室後,女子放開牽著小孩的手,將手裡拿著的掛號單和小孩的病曆本直接放在了陸軒跟前,輕聲招呼道:“陸醫生,您好。”

“你好。”陸軒朝著對方點頭,微笑著道。

“是小孩哪裡不舒服,還是……”

“小孩。”

“小孩子怎麼了?”

吳曉豔將兒子抱在了腿坐了下來,隨後臉上露出無奈之色:“現在的孩子太難養了,三天兩頭就生病,我們那個時候也沒這樣的。”

陸軒不置可否的笑了笑。

這話不是沒有道理的,以前的小孩的確沒那麼容易生病,畢竟散養的多,而現在,絕大多數的家庭條件都不錯,家裡又都隻有一個孩子,自然都當作寶貝嗬護有加。

捧在手裡怕熱著,含在嘴裡怕化了。

熱不得,冷不得。

每年冬天,婦兒醫院是最忙的。

當然,平時也不閒就是了。

物質條件的變好,非但沒有讓孩子的體質變得更好,反倒是抵抗力要差了許多。

吳曉豔指著自己抱在腿上的小孩,繼續道:“特彆我家這個,我都感覺他從小就是吃藥長大的,不是在生病,就是在生病的路上,有時候我都在想,我生這麼個玩意乾嘛啊!純粹給自己找麻煩,現在生了,又不忍心不管。”

說完,又是一陣無奈。

小小的抱怨了一番後,吳曉豔這才說起了孩子的情況。

陸軒則是一邊診脈看舌的同時,靜靜地聽著吳曉豔講述著孩子最近的一些情況。

吳曉豔的小孩今年三歲,最近這段時間,每天下午三點左右都會發熱,渾身大汗淋漓,精神狀態也很差,就感覺沒熬了幾天夜似的。

每天吃飯的欲望也不大,甚至都不願意吃飯。

大便每天都有一次,可每次都是乾燥的很,硬的跟石頭似的。

陸軒將目光放在了小孩身上。

小孩子可能膽子比較小,被陸軒盯著看,有些害怕的往吳曉豔懷裡縮。

吳曉豔安慰道:“沒事,湯圓不用怕,陸叔叔又不是壞人。”

湯圓面黃肌瘦不說,毛發更是乾枯稀疏,哪怕在吳曉豔身上,也是坐臥不寧,動來動去。

“陸醫生,我家湯圓到底是怎麼回事?”

陸軒心中雖然已經有了一些判斷,不過還是笑著說道:

“把孩子衣服撩起來,我看看肚子。”

“哦哦,好的。”

吳曉豔配合的將湯圓的短袖撩了起來,看起來瘦弱的湯圓,腹部卻是鼓脹,青筋暴露。

陸軒輕輕按了一下肚子,隨後將手收了回來,微微皺眉。

疳積?

陸軒又感受了一下湯圓的脈象,脈象細數。

細脈,脈來如線,細直而軟。主諸虛勞損,尤主陰虛、血虛。

或見於水濕內阻,一般情況下,細弱為血虛,細數為陰虛。

造成這些原因的,可能是由於血容量不足,血管充盈度降低,以致血管收縮而脈細。

而濕邪壓抑脈道,亦可見細脈,但必細而有力。

細脈也可見於貧血、熱性病後期或慢性消耗性疾病。

而數脈,脈來快速,一息五至以上。主見於熱證,包括某些熱性病的全過程。

不過小孩子脈搏跳動次數本來就快,再加上湯圓才三歲,數脈說明不了太多的問題。

唯一能夠知道一些情況的,也就是細脈了。

再加上望診得到的結果,陸軒心中已經有了準確地判斷。

不過,即便如此,陸軒還是問了一句:“湯圓出現這種情況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吳曉豔想了想道:“好像是去年中秋吧,對,就是去年中秋節後,湯圓突然間說他肚子脹,當時湯圓吃了不少月餅,以為就是稍微吃多了點,我們也就沒在意,沒想到後面,情況越來越嚴重了。

去了醫院做檢查吧,也查不出一個所以然來,這段時間,看著孩子一天天的瘦下去,晚上睡覺不安穩,大人都快被他熬死了。

關鍵是,抵抗力也越來越差了,動不動就生病,去年冬天,不是咳嗽就是在咳嗽的路上,一咳嗽就發燒,打針才能壓下來,但沒過多久又支氣管炎咳嗽。

無奈之下,就聽人說了您在衛生院這邊坐診,想著就帶他過來看看。

陸醫生,我家湯圓到底是生了什麼病?”

聽到這裡,陸軒覺得自己判斷的沒有錯,於是看向吳曉豔道:“孩子應該是去年中秋月餅吃多了,出現了嚴重的疳積。”

“疳積?”吳曉豔繡眉輕蹙。

“就是我們常說的積食。”陸軒解釋道。

吳曉豔這才明白過來,不過隨即又滿是疑惑的問道:“陸醫生,積食有這麼嚴重嗎?”

“小兒疳積,是很多孩子都會存在的情況,有的孩子症狀輕一些,無傷大雅,有的症狀則重一些,像湯圓現在的情況,無疑是很嚴重了。”

“平時不要給孩子吃太多的東西,有句老話說得好,要想兒安好,三分寒和飽。”

說到這裡,陸軒也是嚴肅起來:“孩子才三歲,他能有多大的胃?一下子吃那麼多月餅,換作是大人也得吃撐,小孩子不懂事,大人難道也不懂事?任由孩子胡來?”

“陸醫生,我也不知道多吃了點月餅就會這麼嚴重,我要是知道,肯定不會給湯圓吃那麼多的。”吳曉豔拍著大腿,一臉後悔的說道。

“陸醫生,您放心好了,以後我一定記住。”

陸軒則是耐心的解釋道:“小孩子身體發育還沒完全,稍微吃多一點就容易造成脾胃虛損,運化失宣,一旦疳積嚴重,還不是一時半會就能調理好的,跟很多病一樣,小二疳積屬於病程較長的慢性疾病。”

中醫理念裡,對於“疳“字,有兩種不同的解程,一說“疳”的含義,通常是指小兒嗜食肥甘,損傷脾胃耗傷形氣,漸成積遊,日久成“疳”,而另外一種就是說有“乾”的意思,疳症大多脾胃津液乾枯。

前者是其病因,後者是為病理。

所以,中醫所說的疳積之症,指的便是小孩脾胃虛損,津液乾枯,以致皮毛憔悴,肌肉消瘦,頭發稀疏,發毛擰撮,午後喜出現潮熱症狀;同時又兼有小便泥濁如米泔,腹大青筋,臍突齒露,花者腮縮鼻乾,兩眼糜爛,揉鼻挖耳,蹭牙咬甲等諸多症狀。

疳積在中醫看來,屬於一種慢性衰弱性疾病,也是多種病症轉化變歸的結果。

故古人有“十五歲以上為癆瘵,十五歲以下為疳”的說法。

因此疳證也包括食積、蟲積、傷食、結核、缺鈣、貧血、肝病等。

總之小兒疳積與脾胃虛損,津液消枆有關。

但大人之癆瘵與小兒疳證有著本質上的區彆,兩者的機製不同,證治各異。

而致疳積證的原因較多,但總體來說,又可歸納為兩點:

一為嗜食肥甘食物,食物太雜,不容易消化,或飲食不潔,諸蟲所生,以致損傷脾胃,積滯日久而生內熱,內熱盛則傷陰,脾胃之津液受損,則肌肉日益消瘦,肚腹日益脹大,遂成疳積。

二為用藥攻伐太過,脾陰受損,津傷而生內熱,中焦氣機不運,蟲濁積聚,漸致形體消瘦,腹部脹鼓,青筋顯露。

總而言之,疳積是脾胃病,其病理就在於“亡津液”、“生內熱”。

湯圓的情況,就是典型的積致傷脾。

“慢性病?”

吳曉豔一聽這話,也是有些緊張:“那該怎麼辦?”

“疳積治起來倒不難,隻是……”

說到這裡,陸軒頓了頓,方才繼續說道:“隻是你回去之後,千萬不能給孩子吃太難消化的東西,每一頓也不能吃多了,適量就行,孩子不是吃得多才會生長,吃的太多了,疳積了,不僅不會生長,反而會出現營養不良,甚至停止生長的情況。”

“我給你開副藥,吃上一周,後續以飲食調養為主,適當服用一些四君子湯亦可。”

“啊,謝謝,陸醫生,太謝謝您了。”吳曉豔連忙致謝。

陸軒則是埋頭將藥方寫下,方才抬頭說道:“方中三棱、莪術、青皮、玉片、焦山楂、雞內金有消食化鬱行滯之能,黃連、胡黃連、蘆薈、皂礬清熱除煩,使君肉殺蟲,香附行氣,生草和胃寬中。

諸藥配合,使胃腑之積滯濁去,脾之功能得以健,運化正常,升降自如。”

說完,又囑咐道:“三劑藥,用水煎服,每天三次,藥吃完後,問題應該不大,不過吃藥的時候飲食還是需要注意,不宜過飽,後續再來複診一次。”

“好,我記住了。”

吳曉豔重重點頭。

陸軒也不多說,將病曆本給了蘇可楠:“錄入係統,我去抓藥。”

“陸醫生,要不還是我去抓藥吧,這腳能走路的。”蘇可楠起身就要去中藥房。

不過,又被陸軒給按了回去:“還是我來吧,你腳起碼得半個月才能走路,而且中藥房我熟,抓藥的效率高一些。”

拗不過陸軒,蘇可楠隻能又重新坐了下來,認真地拿著湯圓的病曆本,將藥方在係統中錄入進去,然後生成付費的單子,交給了吳曉豔。

點擊,下一位。

吳曉豔還沒離開,排在她後面的患者就走了進來。

見裡面還有人,不由愣了一下。

吳曉豔則是拉著湯圓起身,在一邊等待。

蘇可楠小聲的說道:“陸醫生去抓藥了,馬上就好。”

“沒事,我不著急。”新進來的患者笑著回應,隨後又跟吳曉豔點了點頭,這才坐了下來。

沒多久,陸軒就拿著藥從中藥房裡走了出來。

吳曉豔拿著藥,千恩萬謝下才離開診室。

陸軒看著外面的患者,也開始加快了速度。

接下來的患者,他沒再讓蘇可楠嘗試。

一方面,沒有那麼多的時間,外面還有不少患者等待,要是每一個患者都讓蘇可楠也試試的話,兩三天都不一定看得完。

另一方面,說的多了,蘇可楠也不一定記得住,到時候可能還會起到反作用。

與其說的雜亂無章,倒不如就說那麼一個,可能效果會更好一些。

由於不用跟蘇可楠解釋太多的病理,接下來速度快了不少。

不過,中午依舊是讓大叔帶的飯。

一邊吃飯一邊看病,這在整個甬城醫療界恐怕也是獨一份了。

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上午患者太多,不加班肯定看不完。

不過,對陸軒來說,屬於痛並快樂著。

就現在而言,他動力滿滿,要不是人手還不夠多,他甚至都想讓胡美蕎放開掛號,一天看他個上百號人,用最快的速度積累經驗,早日出師,做到絕大多數病症不需要去靠心聲,而是自己就能精準辨證,開方。

他不知道自己獲得心聲的神奇能力什麼時候會消失,現在唯一能做的,就算趁著能力還在,儘可能的去積累臨床經驗。

一般的主治中醫師,一周基本上坐診三天,而且還不一定是整天都坐診,有時候就是一個上午或者一個下午。

滿打滿算下來,可能就是完整的兩天時間。

主任中醫師,坐診的時間可能更少。

按照這樣換算,陸軒一周排完的情況下,起碼是一般主治中醫師2倍以上,再加上陸軒中午加班,那就是三倍。

可以說,如果按照這種情況坐診一年,他相當於比一般的中醫師多積累了三倍時間的臨床經驗。

再加上還有一群老師的精準指導,這個時間還得翻上幾倍。

三五年後,他也許不會比任何一名名醫要差,甚至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