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二章:犁(1 / 1)

防守倒還好訓練,加上有了之前的經驗,所以稍作總結,然後根據現有的武器重新調整一下便好,這也是婦女們主要訓練的方向。

但進攻就不一樣了,部落裡的大部分人都是沒有參與過大型戰爭的,唯一有經驗的也就是石九幾人以及那三十多名俘虜。

俘虜雖然看起來比較聽話,但部落對他們終歸還是不太信任,宋軒也不太敢相信他們說的話。

不過對於他們都話,多少還是有點參考價值的,例如烏羽的武器裝備以及戰力情況,對此了解最清楚的應該就是新抓回來的這個俘虜,但不管是斷食斷糧還是毆打,都沒能將他嘴巴撬開,偶爾張開嘴,也淨是些罵人的話,並沒有什麼有用的信息。

石九幾人也是在騰蛇反叛之後便淪落成了俘虜,了解到的信息也不多,說是烏羽實力增強了不少,但是對於人口和武器並不十分了解。

不過宋軒卻了解到了其他的一些情況,那就是一直和烏羽部落發生戰爭的另一個部落,雖然烏羽部落可恨,但也確實是這一片部落北邊的防禦主力,烏羽靠近漫漫山嶺的最北端,再往北翻過一片低矮的山脈就是草原了。

草原之上也產生了不少部落,其中不乏實力強悍的,雖然武器落後,但卻有著馴化野獸的本領,在石九的描述中,那是一種比鹿大,但是沒有角的一種生物,宋軒估摸著應該就是馬一類的東西。

騎兵對步兵向來是碾壓式的,雖然雙方都有衝突,但一般都是烏羽部落吃虧,但前年也不知怎的,烏羽部落大戰之後竟然擄掠了不少人口回來,可惜這一切石九他們並沒有參與,所以也不知道具體情況,但是那幾百名俘虜卻是做不了假的。

至於其他的收獲,就更加不得而知了,更北方的部落似乎不像騰蛇這邊的小部落一樣定居,而是四處奔波,雖然戰力強悍,但人口並不太多。

每到秋天的時候,便會南下劫掠一番,不過一直都有著烏羽部落充當肉盾,所以對於更南邊的部落威脅性並不算大。

宋軒也就是從大家的嘴裡了解個大概而已,面前的烏羽部落都沒有解決掉,其他的現在操心還是為時太早了些。

騰蛇北邊便是漫漫幾百裡山脈,就算南下劫掠也很難跑到這邊來,倒是不用太擔心。

對於烏羽的了解並沒有什麼實質性的突破,也隻是知道他們人口變得更加多了一些而已,在宋軒看來,區彆也不是很大,之前也就是一個模糊的概念,隻是現在更加模糊而已。

一千和兩千人的部落在騰蛇這兒都差不多,壓力都十分大,稍有不慎便會全族覆滅,墮入深淵。

除了日常的訓練,更多的還是為明年的生產做準備,武器、工具這些都有著不小的缺口,大部分東西還得靠大家自己來弄,光靠石班幾人就算累死了也滿足不了部落裡一百多人的需求。

這也都是往年的常規項目,做起來倒不是多麼的困難,不過宋軒還是給大家弄了不少新玩意。

明年勢必是要進行大規模的開墾的,部落裡的農具實在是太缺乏了一些,不管是開墾的還是收割的,都沒有好用的東西。

今年雖然也種了幾畝地,但更像是實驗性質的鬨著玩兒,大多數工具都是湊合著來,臨時弄出來的工具,效果自然不是多麼好。

雖然有了能挖地的耒耜,但是想要將這上百畝地都翻過來的話,估計每個人挖斷好幾把,也不一定能夠弄完。

所以肯定是要更加有效率的東西,充分發揮部落裡現有的這些畜力,不管是兩頭牛,還是鹿大爺一家子,宋軒都不是白養著他們的,雖然今年沒發揮作用,但是明年這一刀肯定是躲不過去的。

部落裡的這些牲口,一般也隻有兩個用途,要麼是當勞力,要麼就是提供肉食,想要讓騰蛇白白養著他們,可不現實,即便是旺財,還得幫忙看家護院不是。

所以宋軒便想著琢磨個簡單的犁出來,犁的原理並不難,大概就是上面一個轅,然後下面一個一個鏟,想要簡單一點的話,那就直接做成直轅犁就好,也沒有太多的複雜結構,但是效率卻比曲轅犁低上一些,而且也不容易調節深淺。

宋軒既然想做,那肯定是想做得更好一些,部落裡的牲口本來就不多,鹿大爺一家子也就他和兩頭母鹿,力氣稍微大一些,其他幾頭小鹿,現在體型上還差了不少,平時拉拉不重的東西倒還好,用來犁地的話想來還是有些困難的。

不過即便如此,宋軒還是得先把直轅犁給做出來,至少得有一個保障,這樣儘管後面即便是後面曲轅犁做不成功,那明年也有東西可以用。

這原理的主體是用四根木頭便可以拚起來,一根最長的是牲口負責牽引的,兩根豎的主要是負責連接下面的鏟,還有給人用手扶著的。

這四個木頭拚起來倒沒有用掉兩人太長的時間,包括打磨的時間也就是大半天而已,當然這前提是石班很早之前就已經存了一些木頭,這要是從砍木頭開始的話,估計沒有一兩天也不太能做得出來。

犁的結構還算是好做最麻煩的還是下面的犁鏟,在宋軒的記憶中,這大部分都是用金屬做出來的,要麼是青銅,要麼是鐵,不僅效率高,而且十分耐用,當然在現在這個時代,還是隻能用石頭或者硬木替代。

不管是石頭還是硬木,想要打磨出合適的犁鏟,都不是特彆的容易,最簡單的犁鏟自然就是三角形的,隻要能把地面挖開就行,但在宋軒看來那還是太簡單了一些,騰蛇需要開墾的面積已經不算少了,效率太慢的話,對於其他事情可就有影響比較大了。

更彆說現在部落當中支持種地的人並不算多,基本上還是宋軒一個人的想法,在這種情況下,自然是減少人力和時間的投入更好一些。

所以打磨的時候宋軒特地讓中間稍微厚了一些,這樣犁鏟挖到地下後便能自動將土給翻過來,看著手中有些粗糙的石製犁鏟,宋軒雖然覺得不是很完美,但用起來應該也不是太大的問題,畢竟這也是他用了兩天多的時間才打磨出來的。

可惜唯一的缺點就是現在外面都被大雪給覆蓋了,不然拿到地裡面試一試便知效果如何,宋軒先是在雪地裡來回鏟了幾下,面對這種柔軟的東西自然是沒有問題,雖然長得很難看,但效果和宋軒想象中的差不太多。

接著又到石九那兒拿粘土試了幾下,但這些粘土都是用來製作陶器的,而且為了方便存儲,石頭還在裡面加了不少水,就這種阻力顯然不是宋軒手中的石頭可以應付的,不過好在在窯的旁邊,宋軒還是發現了一小塊沒有被凍住的土地。

即便是大雪紛飛,石頭也會琢磨著製作陶器,隻是開窯的次數會變得少一些,這窯剛停火,四周的雪也被高溫給融化了,露出了地面雖然很快又浸濕了,但終歸還是沒有來得及凍上,倒是給宋軒提供了一個可以實驗的地方。

唯一的缺點就是犁鏟和犁還沒有組裝起來,宋軒此時也隻能拿手推著,模擬在地裡面行進時的狀態,雖然有些費力氣,但犁穿過的地方,土還是紛紛都像兩邊翻了過來,雖然翻過來的深度隻有五六厘米,但如果後面再修改一下的話,想來還能更好一些。

雖然這個深度不是種水稻最合適的,甚至還差得多,但也算是完成了最艱難的一步,如果能夠達到十厘米左右的話,勉強種植也不是問題,最多產量會收到些許影響,但這也比傳說中的“刀耕火種”要更加精細。

犁鏟和犁想要結結實實的綁在一起也不容易,即便是在木頭上燒出來了比較貼合的形狀,想要將兩者完美的組裝還是有些困難的。

琢磨半天,兩人也沒想出來更好的方式,所以最後還是采取最原始有效的方法,那就是在上面打幾個孔,用繩子綁起來。

這個犁鏟最厚的地方可有五六厘米,想要磨穿他可不容易,而且還是在沒有合適工具的情況下,宋軒也隻能一手拿著弓鑽慢慢地鑽孔。

好在火弓也能用在打孔上面,現在部落裡大部分的洞都是用火燒和使用弓鑽結合起來鑽出來的,不僅形狀更加完美,而且速度上也快了不少,不過用來打磨石頭的話隻能一點一點慢慢磨,但終歸還是能更加輕鬆一些。

這個犁鏟可傾注了宋軒大量的心血,所以打磨的時候也是十分小心,在下面墊了一塊厚厚的獸皮,防止有磕碰將其弄碎了。

見形狀可用,石班便開始著手用木頭打磨了,石頭雖然更容易做到鋒利一些,但畢竟材質擺在這裡,一旦遇到堅硬的東西很容易就碎了,木頭雖然鋒利度和耐久上面都不如石頭,但好在更加有韌性些,即便是前端磨鈍了,要不了多長時間也能給它重新削回來,隻是用著用著肯定是越來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