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5 章 閔公元年(2)(1 / 1)

“韓國?趙國?”熊惲狀似無意地重複了一句。

雖是將將至此,但僅這幾句他已明了這論及的是何事。無非是他的老鄰居、老對手家的糟心過往。隻是這韓國和趙國他確實是第一次聽聞,不過分裂之意如此明顯,並不妨礙他當著眾人裝模作樣一番。

齊侯小白比他先去多年,卻能於此相見,想必晉侯重耳也不會例外。熊惲掃視一周,卻並未看到對自己恩將仇報的故人,隻有一個與之相貌略有幾分相似的男人,正陰惻惻地看著他。

熊惲挑眉:“閣下是?”

“晉侯詭諸。”小白先行答道。

沉思了片刻,熊惲終於想起那是重耳之父的名諱,頓感無趣地挪開了目光。他當然聽聞過晉侯詭諸的聲名,然而那尚且與楚國無關。隻是如果沒有這位晉侯的努力,重耳本也不會有得位的機會。

他沒有指責對方教子無方已是修養極佳了。

……儘管論起教子無方,他也一般無二。熊惲隱隱歎息。

【這段看起來好像是晉獻公對太子很好,但其實封賞後有識之士已經看穿了未來的發展。這純屬黃鼠狼給雞拜年啊。】

【士蔿說,太子將要被廢黜,不會成為未來的國君了。將舊都封給太子,又把下軍給他率領,相當於給他卿的爵位。在作為儲君的情況下,卻已經位極人臣,他又怎麼可能得以嗣位呢?】

【所以他覺得,太子與其等到大難臨頭,不如趕緊逃跑吧,不要等待罪責的降臨,做吳太伯不也可以嗎?還能保留自己的部分權勢和聲名。何況諺語也說“隻要心中清明,有什麼好擔心無處可去的呢?”上天如果保佑太子善終,一定不會讓您留在晉國吧。】

【士蔿的這段話在《國語·晉語一》也有類似的句子,內容比這段還更豐富一點,具體寫了士蔿勸諫晉獻公,認為儲君為君之二,等待嗣位而不應為官,為官反而是降低地位。這就是剛才說的所謂“位極人臣”的問題所在。】

【晉獻公對此作了一堆冠冕堂皇的回答,這裡就不細說了。其實《晉語一》的語言風格已經比較晚了,這段記載的故事性非常有《史記》的味道,在驪姬之亂這段顯示的尤為明顯。不過話說回來,這段內容《晉世家》反而用的是《左傳》原文。】

【回到士蔿這段話上,什麼叫“為吳太伯”,這當然是有典故的。吳國雖然位於南蠻之地,但吳國卻是姬姓。他們的先祖吳太伯以及他的弟弟仲雍,其實是季曆的弟弟。季曆這個名字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覺得耳熟,他是周文王的父親。】

【看名字其實就很明顯,仲雍、季曆,也就是說吳太伯才是長子。根據《吳世家》的記載,這三人都是周太王的兒子,但由於季曆有賢才,又有聖子昌,所以周太王想要立季曆和昌。爹都有這個心思了,太伯和仲雍兩人索性直接跑了。】

【文明發達的地區往往對落後地區是有些鄙夷的,所以這裡寫太伯和仲雍跑去荊蠻之地帶領他們,同時為了向周太王表達誠意還斷發文

身,用這樣的方式來避讓季曆。最後結果就是季曆即位,後來昌就是文王。】

【而太伯帶領荊蠻也同樣形成了一個聚居點,自號句吳。文明人跑到蠻荒地去傳播文明,荊蠻於是認為他很有仁義,所以有數千家歸附,最終他才被稱作吳太伯。這就是吳國的起源,呃,忽略其中的教化內容,事件過程應該是沒問題的。】

【再說說之所以周太王要立季曆,是因為他有聖子昌。聖子昌就是我們一般說的周文王姬昌,不過之前就說過,早期男子稱氏女子稱姓,隻不過後來混淆了,姬當然是姓。所謂聖子,呃,參考吳國,這種國家起源曆史多少是有傳說成分的。】

【在已知文武二王是周朝最被尊崇的先王的前提下,聖子昌的說法就很容易理解了。這一點各家開國之君幾乎都有類似的,什麼紫氣東來啦,神明賜福啦。周朝的始祖後稷,《周本紀》不就據說是母親踩巨人腳印生下的。】

【還有非常出名的“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商本紀》裡寫的是簡狄吃了玄鳥蛋從而生下契。沒點奇異事件,都不好意思說是開國之君。】

【嗯扯太遠了,吳太伯作為原本的繼承人,主動在知道親爹的心思後遠赴南蠻避讓,一方面保全了自己,畢竟想要廢長立幼肯定是要對長子動手的;一方面也保全了名聲,和親爹起衝突無論如何都不合適;同時又在南蠻另起爐灶,自己過得也不算太差。】

【某種程度上,雖然不如自己直接即位,但也是得了善終,活得也還不錯的一個好結局了。士蔿希望太子申生能夠像吳太伯一樣,在他爹晉獻公已經動了不好心思的情況下避開,最後得一個善終。】

“真是狠心啊,那可是自己的親子。”熊惲用誇張的語氣道。

詭諸不動聲色,就好像後世之人和熊惲所述的事情都全然與他無關一般。然而他沒有對此作出反應,卻有旁人出聲回應。

“不比楚王,為親子所殺,古往今來也未見幾人。”

聽到這個聲音,熊惲眉頭微皺,頭也不回便篤定道:“公子重耳。”

“縱是城濮一敗,楚王依然不願稱寡人為,晉公。”來人的語調清朗而慵懶,對自己的對手尊重卻也保留了勝者的高傲。然而待他走到詭諸身後,方要開口卻又沉默了。

有人靠近,詭諸自不可能沒有發現,但他也同樣沒有回頭。

【士蔿的話申生當然是沒有聽啦,聽了也沒有後面那麼多事了。當然,這時候士蔿也隻是很有預見性而已,晉獻公還沒有打算這麼快就動手。所以接下來話鋒一轉,又說到了畢萬,也就是剛才說的魏國的先祖。】

【卜偃,其實應該是叫郭偃,但是他的官職可能是卜,所以這樣稱呼他。《韓非子·南面篇》中將他和管仲並稱,認為如果沒有這兩人,齊桓晉文無法稱霸。卜偃做了個預言,不同於士蔿是從事實推斷,他這多少是帶點玄學的。】

【他說,畢萬的後代一定會很有權勢,萬是盈數,魏即是大,從這裡開始對畢萬的賞賜,是上天的啟示。天子被

稱作兆民,諸侯被稱作萬民。今天用魏來給他命名,又伴隨著盈數,會有很多人跟隨他。】

【首先是這個魏和大的關係,可能和古音古字互通有關,因為有的《左傳》本是“巍峨”的“巍”,這個字確實是高大的意思。至於命名,前面說到畢萬得了魏國做封地,既然被封在魏,他就可以用封地做氏,稱魏萬,後代沿襲魏氏。】

【關於畢萬的不凡其實還可以再往前追溯,當然這又是我們說的開國始祖的傳說了。說的是畢萬對自己為晉國效力這件事卜了一卦,卜出了屯之比,也就是屯卦變成了比卦。屯卦是震下坎上,比卦是坤下坎上,也就是第一爻從陽爻變成了陰爻。】

【解卦的人說,這是吉象,屯卦昭示險難所以更堅固、比卦親密因而可以進入,還有比這更吉利的嗎?去晉國一定能讓家族繁盛。】

【這後面還有一係列解卦,我一點一點引。首先是“震為土,車從馬”,坤即是土,這裡指變卦是震下變成坤下。震代表車,坤代表馬,變就是從,所以“震為土”就是“車從馬”。】

【接下來先單獨看震,“足居之,兄長之”,震又是足,又是長男;再單獨看“坤”,“母覆之”,坤是母;最後看“坎”,坎即是眾,且坎數為六,變卦前後都沒有變,所以“眾歸之,六體不易”。】

【卦象就是這麼模糊的東西,大概意會一下連起來就是說屯之比這個卦象,預示著有車馬、土地、兄弟的助力、母親的生育,又有眾人依附和足夠供養這一切的疆域,也就是說家族會興旺,福祚綿長。】

【這個卦象“合而能固”,意思是合眾民而能固守;“安而能殺”,坤即地所以說安,震乃威武之象故而稱殺,即有惠有威,能生能殺。這種描述多少是有統治者的意味的,所以最後總結說是“公侯之卦”。】

【公侯的子孫,一定能夠重現先人的地位。而這些有名有姓的人,哪個祖上不曾顯赫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