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2 章 莊公十三年(1 / 1)

【魯莊公十三年,春秋經和《左傳》的記載都很簡單,但是《史記》卻並非如此。之前我們講曹劌論戰的時候就提到過,曹劌這個人以及這個事件在《史記》裡都並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刺客列傳》中鼎鼎大名的曹沫。】

【由於難以判定兩個文本到底哪個更真實——一般信年代早的,而且曹沫的版本確實是戰國文獻裡更常見。但由於兩個版本的記載幾乎是截然不同,所以這次乾脆依照兩本文獻來分彆梳理魯莊公十三年的事件。】

【《左傳》的版本是,由於上一年宋國的動亂,齊桓公召集各國諸侯在北杏盟會。這其實有個槽點,因為首先,宋國的動亂魯莊公十二年就結束了,為什麼十三年春天還要盟會。第二個槽點是,動亂是靠宋國貴族聯合曹國軍隊解決的。】

【但是北杏之會的參會諸侯中並沒有曹國。所以也許是這種盟會籌備起來很慢,跨越了一年在事情解決後才舉辦起來;另外可能是,《春秋》隻說了幾國會於北杏,沒說目的,“平宋亂”是《左傳》解經的時候自己想多了也說不定。】

【《春秋》這裡的寫法很有趣,寫到各國國君都稱之為“某人”,唯有齊桓公稱作“齊侯”,基本可以認定北杏之會是由齊桓公主導並召開的,沒有打著天子的旗號,也沒有明確的為天子伐不臣的目的。霸業已經初見成效啊。】

諸兒聞言,抬眼瞧了小白一眼,說不清是讚許或是什麼其他神色。

文薑漫不經心的視線掃過二人,嗤笑一聲,她就知道諸兒的無常之下其實掩藏著爭霸之心。

她其實稱得上是齊國稱霸的受益者,但作為鄰國,魯國又不得不受到強大的齊國的威脅。而她能影響的也隻有魯國卻非齊國。

其中微妙自然難以言喻。

【會盟中有個叫做遂的國家被召集但沒有來,於是齊國甚至也沒找什麼借口,就直接把人家滅了並且占了人家的地。大人,年代變了,終於到了打你就打你,還要選日子嗎.jpg的時候了。】

【這麼如日中天的齊國,魯國自然也要避其鋒芒。所以儘管前兩年魯國連打了長勺、乘丘兩場戰役,它還是非常有眼色地和齊國簽了盟約。好,《春秋左傳》版本就是這麼平平無奇,接下來是十分精彩的《史記》版本。】

【首先是遂這個國家,在《史記》版本裡是魯國的一個城邑。由於這一年齊桓公再次伐魯並且戰勝,魯莊公決定獻出遂邑作為向齊國求和的代價。誒,那北杏之會的目的比起伐宋是不是伐魯更順理成章?但是文獻沒有提過純屬瞎掰。】

【齊桓公答應了求和,於是開始了和另一個版本相同的柯之會。但不同的是,柯之會並非一帆風順,而是曹沫用匕首挾持了齊桓公,並要求齊國歸還之前侵占的魯國土地。這塊土地的名字《史記》沒有記載,《公羊傳》則稱為“汶陽之田”。】

【汶陽之田其實還挺有存在感,雖然《左傳》的版本裡魯國長勺和乘丘兩戰都贏了根本沒有失去土地,但記載了這塊地很快就會

被封給季孫氏,等新君一上位。沒錯,就是三桓之一、魯莊公弟弟的那個季孫氏。】

【然後這塊地又不知道在啥時候被齊國侵占了,成為了晉國的筏子,魯成公時才歸還魯國。啊,這就是後話了。隻是想說汶陽之田還是不太能作為《左傳》版本更可信的證據,雖然前輩學者有認為這說明歸還汶陽之田不是魯莊公年代發生的。】

【反倒是說這時候周室東遷還不到百年,道德還不至於滑坡到當刺客的說法更有說服力?但也不好說,畢竟我們已經講了好幾個滑坡的了,就比如之前那些搞謀反或者弑殺主君的,這可實在是太沒有道德了。】

“道,德。”同緩緩地重複。那後世女子所說的道德分明與他們所理解的有所不同,但似乎又有相通之處。

為人君者,自當行而有道,秉上天之德。但那不僅僅是個人的修養,更與上天賦予的責任相呼應。然而卑鄙之人,本就不為上天所眷顧,何談道德?更何來道德滑坡之說?

他不大能明白,但又好像若有所悟,那便是兩個時代的相異之處。

【繼續說曹沫版本的柯之會。其實很有趣,《公羊傳》的版本主打的是君臣應有之義。強調的是會見之前魯莊公其實不甘於苟且求和,於是曹沫為他挾持齊桓公,和曹沫直接對峙的也是齊桓公的臣子管仲。最後隻留齊桓沒有反悔的美名。】

【而《史記》或者可以說更強調故事性?講的是齊桓公答應了歸還土地後,曹沫收劍而歸。但齊桓公立馬感到後悔,這時候管仲勸諫他,說你毀諾圖一時之快,卻會失去天下諸侯的信任。於是齊桓公聽了他的勸告,得到諸侯信任歸附,繼而才得以稱霸。】

【用今天的話來說,唔,每本書都很符合這本書的“書設”。所以隻能再次感慨,史書永遠隻能儘可能近的去貼近曆史,它反映了曆史,但永遠不是真正的曆史本身,因為它畢竟是人撰寫的。】

【但也不是現在流行的“曆史是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這種說法。這種說法說實話是對曆史的不尊重,按這個邏輯,所有已經過去的人和事,哪怕隻是上一秒發生,隻要出自於某人口中的全部都可以打作虛假不是嗎?】

【從這個角度來說,人類不存在曆史,一切已經過去的東西都存在有意識的加工。而這分明是很可笑的。著史者有個人傾向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但之前就強調過的是對曆史而言,重要的是事件本身存在與否,而非其正義或邪惡的判斷。】

【啊似乎說得太多了,回到柯之會本身,戰國之後普遍流行的是曹沫版本,什麼《荀子》《管子》《戰國策》《呂氏春秋》都有相關記載,而更早的《春秋左傳》則是全然不同的內容。哪個更可信好像還沒定論,但好像也沒那麼重要。】

【畢竟柯之會的結局是魯國和齊國訂立了盟約,取得了暫時的和平,中間發生過什麼並不影響國家之間的大勢。魯國參與齊國君位之爭,並且支持公子糾導致的兩國摩擦,終於在魯莊公十二年得到了平息。】

【真的挺不容易的,畢竟當年真的差點把公子小白一箭射死的管仲都早被齊桓公納入麾下了,魯國再怎麼說感覺也就是個從犯。果然怎麼想都是齊桓公在借題發揮。不過如果魯國更強,借題發揮的可能又是魯國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