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6 章(1 / 1)

朱翊鈞看到了徐渭,卻沒有看到徐渭的好兄弟張元忭。可憐的張子藎,連續兩年,會試落榜。

隆慶隻坐了半個時辰,他還有彆的事情,就先走了。他走了,朱翊鈞也跟著走了。

兩天之後,內閣經過讀卷、審卷和商議,最終選出十三份試卷送至禦前。

不出意外的話,一甲三名將在這十三份試卷中產生。

司禮監隻按順序,宣讀前三份試卷,皇帝如果沒有特彆的旨意,這三份試卷就是今年的鼎甲前三。

隆慶大致翻了翻這三人的策對,欽點出狀元、榜眼和探花。

朱翊鈞也站在旁邊聽了這前三份試卷,圍繞著策問中的三個問題,三人都做出了自己的闡述。

就這麼憑空聽了一耳朵,朱翊鈞聽了個一知半解,但他仍是對狀元策其中一句“履畝而正界”印象深刻。

一甲三名的名字當場公布,其中有兩人朱翊鈞都有過一面之緣。他們正是上次在蘇州小館,與張元忭一起討論“天泉證道”的羅萬化和趙誌皋。

羅萬化高中狀元,趙誌皋第三,第二名叫黃鳳翔,是福建泉州人。

朱翊鈞記得,三年前,狀元範應期,榜眼李自華也都是浙江人。

還有他最近總聽到的一個名字——王守仁,也是浙江人。

杭州、餘姚、山陰、台州……朱翊鈞從未去過,竟然也能數出一堆地名來。

隆慶沒有再看剩下那些試卷,朱翊鈞倒是好奇的翻了翻,沒有徐渭的試卷,不過有一個眼熟的名字——王鼎爵。

“這是誰呀?”

馮保笑道:“那個經筵講官王錫爵的弟弟。”

所謂經筵,就是給帝王講課,內容就是儒家經典。每年二月至端午節、八月至冬至為講期,每月二日、十二日、廿二日,一共進講三次。

十天一次的大講,皇帝親臨文華殿,由勳臣一人知經筵事,內閣學士或知或同知經筵事,六部尚書等官侍班,另有展書、侍儀、供事、讚禮等數位官員充任。

盛大而繁複的典禮之後,就開始為帝王講經論史,整個過程都在糾儀禦史監督之下,上至帝王,下至百官,但凡衣服上有個褶子,事後都免不了要被他們職責儀態不端。

如果說皇帝第一不喜歡的是早朝,第二不喜歡的一定就是經筵。就那幾l本書,翻來覆去的講,一大堆繁文縟節,又是身體和精神的雙重折磨。

經筵並非隻針對帝王,皇太子出閣之後,也有講筵之設。好在朱翊鈞還沒有出閣讀書,他隻是跟著隆慶去湊了個熱鬨,就再也不去了。

他雖然年紀小,但也一眼能看出來,彆說皇帝,其實百官也不喜歡這種形式大於內容的活動。但是沒有辦法,“禮”和“孝”是先賢和祖宗反複強調的兩大立國之本。

雖然早朝從來解決不了實際問題,經筵也未必能學習治國之道,但類似這樣莊重而盛大的典禮,能讓天下百姓知道,天子與朝臣從未停止過對“天下大治”的

探尋與追求。

經筵不但有十日一大講,還有每日一小講,免去諸多禮儀,講官每日到禦前,伴讀十餘遍後,直說大義,講清楚就行。

新入閣的趙貞吉,因為在國子監講《尚書·大禹謨》給隆慶留下了深刻印象,最近也充當他的日講講官。

隆慶自己聽得不過癮,還讓趙貞吉為皇太子講《唐太宗誨諭太子》。

掐指一算,這已經是張居正為朱翊鈞講學的第五年,雖然偶爾會因為身體不適或彆的事務耽擱一兩日,會請翰林院其他人代講,通常是申時行、馬自強或是呂調陽等人,他們本來也是東宮屬官。

這還是第一次,由隆慶指派官員為他進講。

朱翊鈞至今還住在乾清宮,隆慶的書房在西邊的雍肅殿,而他的書房是東邊的昭仁殿,雖然相隔不遠,趙貞吉給他爹進講結束,就能過來接著給他講。

但是並沒有,給皇太子講課,尤其皇太子聰穎早慧,年僅九歲,已經讀完了《四書》,現在正在學習《尚書》。趙貞吉非常重視,提前好幾l日就開始準備。

朱翊鈞坐在書案後面,笑眯眯的看著他:“趙閣老,我們開始吧。”

趙貞吉問道:“殿下可曾讀過《唐太宗誨諭太子》?”

朱翊鈞說道:“不曾讀過,但因為趙閣老要給我講課,今日用早膳時,聽大伴讀了一遍。”

“……”

趙貞吉見他面前的書案上空空如也,心生懷疑:他真的已經讀完《四書》了嗎?還是張居正這個小妖精糊弄小孩兒,隨便挑揀些容易的講講,就當是學過了。

於是,他將自己準備講課的那一份遞上去:“殿下看這個。”

朱翊鈞揮了揮手:“不用不用,趙閣老還是自己看吧,我已經背下來了。”

背……背下來了。

這篇文章確實不長,全文不到三百個字。可是朱翊鈞剛才明明說,他沒讀過,隻是吃早飯的時候,太監給他讀了一遍,他已經就背下來了?

趙貞吉七八年不在朝中,並不知道這位皇太子往日的光輝事跡,也不足為奇。

“那……咱們就開始吧。”

“貞觀十八年,唐太宗告訴大臣們:自從冊立皇太子,遇事都要對他教誨曉諭一番。”

“吃飯時,唐太宗便問太子:你知道飯是怎麼來的嗎?”

說到這裡,趙貞吉抬起頭來,看向朱翊鈞。

朱翊鈞搖頭:“不知道。”

“凡是播種、收獲的農事都十分艱辛,全靠百姓努力耕種,不去占用他們勞作的時間,才常有這樣的飯吃。”

朱翊鈞卻忽然問道:“不能想想辦法嗎?”

趙貞吉一愣,沒想到皇太子會突然提問。畢竟他給皇帝充當日講官,隆慶隻是聽著,甚少提出自己的想法。

他反問:“什麼辦法?”

朱翊鈞說:“減少他們的勞作時間,收獲更多的糧食。這叫……”他的目光飄向一旁,落到馮保身上,“效率,提

高效率。”

“……”

馮保也沒想到,朱翊鈞會突然說出“效率”這個詞,趕緊去看趙貞吉,果不其然,對方怔愣了片刻。

趙貞吉沒聽過“效率”這個說法,但理解他的意思,便嚴肅的說道:“農耕之事受環境、天氣影響,遭遇天災,老百姓便要白白辛苦一年。真有殿下所說,有能減少他們的勞作時間,收獲更多糧食的方法自然更好,但決不能拔苗助長。”

朱翊鈞又想起了之前的會試和殿試,又問道:“既然我們應該重農務本,那為什麼,朝廷沒有專門的官員去研究這樣的方法,幫助老百姓耕種呢?”

“啊這……”

這才講了個開頭,趙貞吉沒想到這位小太子問題這麼多,幸而他罷官那些年在家看了不少書,這個問題勉強還能回答一下:“有過。洪武三年,曾設立司農司,掌農耕之事。”

朱翊鈞問:“後來呢?”

“洪武四年,罷。”

朱翊鈞說:“所以,朝廷這麼多官員,隻說要重農務本,讓老百姓都回去種地,卻又沒有專門的官員,去幫助他們。”

“……”

這個問題,竟然是年僅九歲的皇太子所關心的,趙貞吉真要對他刮目相看了。

“這個問題非常好,殿下小小年紀,心係百姓,乃是大明之福。”

他擔心朱翊鈞接下來又問出什麼讓他為難的問題,於是,接著往下講:“唐太宗見皇太子騎馬,又問道:你知道馬是怎樣來的嗎?”

朱翊鈞調皮的笑道:“哈哈,這個我知道,小馬當然是母馬生出來的啦。”

“……”

趙貞吉卻沒有笑,他嚴肅的說道:“這是能夠替人們代勞的東西,要使他既勞作又得到休息,不耗儘氣力,這樣就可以常有馬騎。”

朱翊鈞讚同的點點頭:“所以,要是能有一種車,不用人力,或者馬來拉,又跑得很快就好了。”

“……”

趙貞吉實在不知道怎麼回答,也不明白他腦子裡為什麼有這麼多奇奇怪怪的想法。

馮保在一旁卻聽得很認真,心道:有的,你說的這些都有,就在我生活的那個時代,如果有機會,真想帶你去看一看。

朱翊鈞見趙貞吉神色為難,便也不再往下深究這個問題:“趙閣老,你繼續往下講吧。”

“太宗……”趙貞吉感覺自己額上的汗都要下來了,低頭看了一眼準備的講義,“太宗見太子乘船,又問道:你知道船是如何在水中前行的嗎?”

“嗯?”朱翊鈞覺得這是個好問題。以前他和皇爺爺住在西苑,每年的三四月,春和景明,湖光瀲灩,皇爺爺總會帶著他泛舟太液池。

“我記得,是用漿劃水,船就可以前行啦。”

說到這裡,朱翊鈞又疑惑了:“為什麼用漿劃水就能讓船在水裡前行呢,這是什麼道理?”

“……”

趙貞吉實在不明白,在《唐太宗誨諭太子》中,李世民的皇太子李治,一問三不知。

而他們這位皇太子,每個問題,他都能反問出三個甚至更多問題。

一旁的馮保,聽他倆一問一答聽得倒是認真,心道:趙閣老答不上來的,我倒是可以試試。既然太子殿下如此好學,那數學、物理都可以安排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