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1 / 1)

第28章

“求先生教我。”

她站起身,朝對面的中年文士行了一個禮。

文士撚須,衝她微笑,“帝姬傷勢未愈,便下令還田於民,使興元府百姓不至流離失所,德行已足彰日月。”

“先生過譽,”她說,“我雖願還田於民,但道觀無可用人手。”

“掃清閹宦遺毒,確是有許多不易啊,”宇文時中點點頭,“縣府不曾派人去鄉裡?”

“縣府愛民,確實幫了我許多忙,但畢竟不是久長之計,”她說,“因此特來求先生。”

老師聽懂了一半,還有一半沒懂,“但我聽聞,亦有賢能之士自薦於靈應宮?”

“先生認為,他們當真賢能嗎?”

老師就終於明白了,看向這個學生的眼神也變得不同尋常。

老師一般都喜歡那種很聰明的學生,就是你教什麼,她學會什麼,舉一反三,還有許多新想法,一一跑來找你求證,於是你可以傾囊而授,同時完成一段師生佳話。

但如果這個學生過於聰明,你剛教了一句,她已經開始準備教師資格考試,那你就很容易生出一些複雜的,微妙的,危機感。

現在宇文時中盯著自己手裡淡青冰裂紋茶杯看,杯壁上折射出朝真帝姬模糊的臉,他心裡就有這種很複雜且微妙的危機感——當然,他不擔心帝姬考取進士後,跑來四川搶他的飯碗,他隻是覺得,帝姬想要的東西和他想象中不太一樣。

“帝姬要用他們收取田稅,他們做得到。”

“這樣就可稱為‘能’了嗎?”

宇文時中摸摸胡須,“帝姬也不必擔心民變。”

“這樣就可稱之為‘賢’了嗎?”

“帝姬想要何等‘賢能’之士?”

“能幫我收取田稅,疏通河道,開鑿水渠,不會盤剝百姓,不會欺淩百姓,他還應當聰明而有耐心,忠誠而有威望。”

宇文時中看向她的目光就很慈祥且讚賞。

“帝姬高見,”他感慨道,“帝姬如此年幼,卻想到要尋這樣的俊傑,可見愛民如子之心,亦可見官家……”

老師開始誇她了,準確說開始通過誇她來誇官家了,更準確說就是老師開始講屁話了。

不愧是飽讀詩書的老師,聽說老師的哥哥還是個探花!一家子都很有才的樣子!屁話也講得這樣花團錦簇,美輪美奐哪!

老師屁話講完了,笑眯眯地說,“若是帝姬尋訪到這樣的賢士——”

她立起耳朵。

“千萬要舉薦給我。”他說。

屁話講完了,有一種“說屁話到底誰才在說屁話”的荒誕感。

她臊眉耷眼的神情被老師看在眼裡,就歎了一口氣。

“帝姬的想法固然是好的,但庸庸學子之中,既有品行才學,又通庶務者,萬中無一。”

“或許也是有的。”她不死心。

“若有一二者,他何不考功名,登朝堂,

立一番功業,留青史之名?”

她被問住了,想想開口,“我這裡可以給他很高的祿米。”

這話還是有點笨蛋,就像宇文時中說的,真有千裡馬,人家早就考出來了,乾嘛貪你的錢,跑去道觀做你公主的家奴呢?

“來日考取功名,”宇文時中說,“名聲須有些難聽。”

……狗腳的來日,狗腳的功名。

但她內心吐槽就沒完全掩飾住,現在輪到老師發問了。

“帝姬所求非百裡之才,究竟為何?”

“想為君父分憂。”她說。

宇文時中更迷惑了,端了茶杯喝水,“何憂?”

“先生忘了,”她立刻指責道,“先生不是說,金人早晚要打過來?”

一口茶水就噴出來了啊!

先生驚駭極了!

“我不是!我沒有!”他瞬間破了個防,“帝姬這話說不得啊!”

金人麼,確實,有可能,會打過來。

但這,也不是,一定啊。

先生有些失態了,衣襟上都是水,有書童想過來幫忙擦拭,並請他更衣,被他給趕了出去。

本來他也是個很重規矩的人,同帝姬見面時也是門庭大開,身邊還得立著兩個書童,以示清白尊重。但沒啥用,現在他還是得給書童們都趕出去,就像帝姬提前將帶來的女童放在台階下了,這大屋子裡還是就他們倆人。

就離譜,宇文時中尋思,他就該直接給帝姬請出去,但他硬是沒敢這麼乾,因為他也不確定帝姬那小小的身軀裡裝著什麼大大的火藥!

她能冷不丁乾翻一個相公,這下又是舉重若輕地處置了一大群驕橫宦官,現在你還敢趕她走嗎?!

利州路安撫使,知興元府事的宇文老師也不起身更衣了,他擺出了論持久戰的姿態:

“金人未必會南下。”

她搖頭,“難說。”

“完顏阿骨打新歿,兄終弟及事,帝姬不曾聽聞嗎?”

“我聽說他們叔侄和睦。”她依舊不為所動。

老師皺眉,“帝姬從何得知?莫非是趙良嗣處?”

她不答。

“縱如此,我大宋亦有百萬禁軍。”

“燕京未克。”她提醒了一句。

老師的眉頭可以夾死一隻蚊子了,“不擅北地作戰,偶有一二失利之事,亦為常理。”

“金人都看著呢。”她又提醒了一句。

老師那張消瘦清雋,非常充滿宋朝士大夫美感的臉就開始扭曲、抽動、陰暗變形:“帝姬何以懼敵太過,萬般不濟,不過就是送些歲幣罷了!”

趙鹿鳴眨眨眼,感覺自己薅沒薅到彆的不一定,但老師頭頂的頭發是要被她薅光了,他現在的表情,完全就是一副理智已經清零,瀕臨崩潰抓狂的模樣。

“我信先生。”她誠懇地說。

先生看起來更崩潰了。

這種崩潰對於北宋士大夫來說是很正

常的。

因為北宋至今已經一百六十餘年,其他朝代到這時,多少是有點危機在的,當然也有晉朝這種不爭氣的王朝壓根沒堅持到這時候——再回頭看看我大宋,穩固得很啊!

起義是有的,可都被鎮壓了;土地兼並也是有的,可大地主多半也在朝堂做官;軍隊戰鬥力是菜的,可勝在穩定不造反啊!這要叫士大夫們站在皇帝身後,跟著居高臨下地看一看,那感覺大宋國祚真是萬年綿長!

再看看金人——金人怎麼了?不就是一個更新迭代的遼嗎?難道他們沒和遼國憋憋屈屈地友好邦交一百餘年嗎?靠著歲幣,他們不是也拖死了北方的巨人嗎?再來一次不就完事了?

退一萬步說!就說那些金人真的兵臨城下!

我汴京城的城牆何等高厚!十幾米寬,十幾米長!裡面又有層層甕城,金人拿頭來打!

他們站在這個盛極的時代,哪怕是士大夫群體裡最有警惕心的人也不願意承認,北宋是有可能亡國的。

對他們而言,這是多麼偉大的王朝,它合該國祚萬年。

“帝姬若是心有憂懼,”宇文時中歎了口氣,不如清修之餘,出觀看一看民生。▲▲[”

“我確有此意,”她說,“所以才想四處探訪俊傑。”

話題完美地扣了回來,但宇文老師已經逐漸恢複了平靜。

他已經明白帝姬想要什麼了,問題在於,他要不要幫她一把。

這個問題還可以往下深挖:她這些想法,是自己想到的,還是神霄派的道士教的,或者是康王趙構的想法,隻不過九哥藏得好,隻讓帝姬表現出了一點兒呢?

不管是哪一種,她都有特殊身份作庇護,因此除非胡鬨出四川,否則官家是不會對這個天高地遠的“仙果”有什麼表態的。

但他還是必須再問最後一個問題。

“帝姬欲尋俊傑,”他問道,“是為君父分憂,還是為護己身安危?”

他問她,目光是溫和的,但也是嚴肅的。

而她坐在他的上首處,聽了這句話,渾身卻像是緊繃了起來。

就像軍營裡聽到號角聲的戰士,抓起自己的矛和盾,隨時準備戰鬥時的緊繃。

她的目光也是這樣告訴他的。

“未至興元府時,已有四萬畝田地上的百姓因我而失衣食,”她說,“我受萬民供養。”

宇文時中沉默了許久,起身衝她行了一禮,轉身走了出去。

“這是什麼東西?”她迷惑地伸出手去,想拿起案上的那本冊子,季蘭和佩蘭就一起拚命皺眉。

“這東西不當給帝姬看,”她們說,“宇文先生此舉更荒唐了!”

她趕緊就抓起來了,仔細一看,吃了一驚。

這是一本被刺配到利州路的犯官名冊,論理確實是不該給她看的,一來配軍歸人家軍隊係統調配,二來配軍身份低賤,她這靈應宮是官家建給自己女兒清修的神聖場所,彆說南鄭城興元府,就是整個利州路的官員想進靈應

宮都要看帝姬臉色,所謂“賊配軍”斷然是不配踏足一步的。

但文官們目前隻會和她保持距離,宇文老師這麼暗示,她受官家庇護是把雙刃劍,士大夫不會同一個官家的吉祥物認真打交道——哪怕是不曾出仕的書生,隻要他對自己能力有信心,他也不會走這條路。

然而宇文時中也是文官士大夫中的一員,他何以會用這種暗度陳倉的方式來幫她呢?

帝姬摸摸鼻子,覺得這次鼻子上是沒有灰的。

賊配軍分很多種,想看出名堂是需要費點功夫的,比如說她發現這群賊配軍中,居然有幾個是淮西北過來的。

官吏被刺配已經是很少見的事,一口氣出現四個淮西北的犯官就更奇怪了。

雖然大家都號稱西北,但興元府在大宋的西邊,而“淮西北”是指淮河西北,這就很古怪,大宋很優容文官,為什麼這邊的犯官就多些呢?

她拿著這本名冊去尋曹福,老太監正曬著太陽睡午覺,被她抖摟起來就有點不高興。

“這個麼,”他慢吞吞地站起來,“楊提舉在時,曾於淮左立威啊。”

“楊提舉是誰?”

“楊戩楊公是也,先於汝州立‘稻田務’,而後去了淮左,”曹福耷拉著腦袋,“帝姬滿腹的籌謀,怎麼連楊戩、杜功才這些事也不知啊?”

她想了一會兒,恍然大悟。

這段話翻譯一下就是:當初替宋徽宗撈錢的是楊戩,胥吏杜功才給她進言在淮西北大搞土地國有化,國有化後再讓百姓花高價去租,民怨自然沸騰,地方官也炸裂了。

然後楊戩就出手了,僅確山縣就杖死良民千人——要說這事做得天理不容,可官家就是天理!官家給楊戩一路封賞,最後這位大宦官咽氣了還追封一個太師+吳國公!就問你還敢不敢質問天理了!

至於那些炸裂的地方官,就看後台硬不硬,硬的尚可遷可貶可回家種田,不硬但脖子硬的就被尋了錯處刺配當那隻儆猴的雞了。

現在興元府就有這麼幾隻,寒門出身,倒黴透頂,學識如何不知道,但脾氣死倔是一定的,八成也不會給她好臉色。

但老師的意思很明顯了:你挑剔,那你試試挑戰這一款吧。

“我以為爹爹送我過來,隻送了德音族姬給我,”她沉思,“原來他到底是好心的,還送了我這個。”

“他們是配軍,”曹福提醒道,“按律令行事,不當來此。”

她點點頭,“若按律令行事,他們的確是不當來此的。”!

蒿裡茫茫向你推薦他的其他作品:

希望你也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