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強大(1 / 1)

大秦嬴魚 一口香 10788 字 6個月前

黃歇請求蒙嫣和退兵。</p>

蒙嫣和就問楚國為什麼要去攻打秦國,畢竟秦國並沒有侵犯楚國的土地。黃歇說秦國無故攻打了魏國,取得了魏國的河內之地,是不義之師。</p>

蒙嫣和就問如果秦國攻打魏國是不義之師,那麼趙國為盜一伸手就輕易摘取了秦國之熟果(上黨),楚國怎麼沒來幫秦國討回公道呢?</p>

難道在楚人眼中,盜賊趙國盜取秦國的戰果就是仁義的嗎?</p>

你黃歇不是以仁師自居嗎?來來來,咱們就一起辯論一下楚國到底是在助紂為虐還是彰顯正..</p>

春秋戰國混戰四百多年,如果春秋時期戰爭還會遵循周禮,不打無義無禮之戰,那麼到了戰國時期,就是純粹為了滅國亡種打統一戰了。</p>

黃歇在蒙嫣和面前大談"仁義"二字,根本原因就是想用這兩個字綁架身為女性的蒙嫣和,他認為蒙嫣和能為將,靠的還是他父親蒙驁的蔭蔽,其實她本人,可能都沒讀過幾本兵書。</p>

他雖然想不明白秦王是瘋魔了還是癲狂居然任用一個女子為將,難道是秦國沒有男人了嗎?但並不妨礙他用自以為高明的禮和高人一等的視角來俯視她:你聽的明白本君說的話嗎?你懂戰爭麼?你知道打仗到底是為了什麼嗎?你個女人,還是回後院管理奴仆生兒育女去吧!</p>

蒙嫣和既然敢接收秦王的冊封,敢坐在這個位子上,她就已經對這種“蔑視”做足了心理上的準備。而且,她不僅有心理準備,她還配備了學識上足夠的底蘊。</p>

行啊,你不是要跟我講仁義嗎?</p>

來啊,咱們就講一講楚國的仁義。</p>

楚國的霸主楚莊王曾經提出武有七德,春申君,你知道是哪七德嗎?禁暴、戢(ji)兵、保大、定功、安民、和眾、豐財。你楚國出兵攻打我秦國河內,到底符合這七德當中的哪一德呢?</p>

禁暴,是製止暴力的意思。戢兵,是防止戰爭的意思。魏國、楚國聯軍主動攻打秦國,主動挑起戰爭,擾亂我河內百姓的安定生活秩序,是在禁止暴力嗎?是防止戰爭嗎?不是在主動攻戰,施暴他國百姓嗎?</p>

保大,保障強大的意思。定功,鞏固勝利的意思。這兩條,就更無從說起了,秦國並沒有攻打楚國啊,你楚國迫不及待的出兵,是不是太看得起自己,自己向秦國找存在感來了?</p>

r />至於安民、和眾、豐財,穩定社會、團結人民、發展經濟,那就更不沾邊了,楚國發動十萬大軍,讓楚國的百姓家中父母沒有了兒子、妻子沒有了丈夫、孩子沒有了父親,楚國的田地裡一片荒蕪,無人耕種,百姓淒苦,經濟凋落,庶人怨言載道…..</p>

這就是楚國的仁義之師嗎?</p>

春申君,如果這就是你口中楚國的仁義之師,那不得不說,你這是將書讀窄了啊,你要是將此番</p>

話說給平原君、信陵君、安平君這些當世公子們聽,怕不是要遭到取笑?</p>

黃歇:老子這話是說給你個女娘聽的,跟當世公子們交談,本君聰明著呢!</p>

黃歇被秀了一臉楚莊王的用兵思想,頗有些瞠目結舌一言難儘。</p>

楚莊王爭霸時代,離現在都多少年了?</p>

至少百五十年了,時代變遷,秦國都已經走出函穀關爭霸天下了,那個時候,和現在還一樣嗎?你個女娘偷換概念,忒胡攪蠻纏。</p>

輕敵,兵之大忌。</p>

從進門認出蒙嫣和的那一瞬間,黃歇其實就已經在此次出使秦軍營的談判中落於下風了。</p>

對黃歇退兵的請求,蒙嫣和都沒用她手底下的辨士,自己或三言兩語簡短批判,或長篇大論引經據典的正反向論證,都能信手拈來,充分展示自己深且廣的學識。</p>

在她還十來歲的年紀,就能在秦魚初為櫟陽令的堂議上與法家弟子辯論如何判決民案而不落下風,如今她修兵儘十年,一朝用處,已見效果。</p>

春申君黃歇铩羽而歸。</p>

蒙嫣和鐵了心的不退兵,黃歇無法,隻能啟程去見蒙驁,企圖說服蒙驁這個主將退兵,這樣蒙嫣和所帶領的一萬先鋒軍就不得不撤軍了。</p>

蒙驁隻丟給黃歇一句話: “我秦國此次攻楚,乃是為我秦國河內討公道來了,如果楚國不從河內撤兵,我秦國五萬大軍,將會兵臨郢陳,我秦國,就是戰死最後一個兵卒,也要與楚國一較高下。"</p>

蒙嫣和作為女兒還能具有君子風範和風細雨綿裡藏針的與你辯論一番,到了老子蒙驁這裡,言簡意賅,直接放言威脅,不服就打,秦國何曾怕過你楚國嗎?!</p>

治理國家是一個過程。</p>

秦魚在秦國經營十年,如今才能有底氣同時與三國開戰,為了拉攏齊國,還不得不交出去諸如</p>

燒瓷、燒琉璃、水磨紡織等技術機密。</p>

黃歇成為楚國的令尹才幾年?楚國在他手裡,能維持穩定不下滑已經算他執政成功了,此時的楚國,除了聯合其他國家打打擦邊球,實在是沒有多餘的力氣來與秦國硬剛。</p>

而且,在國都附近開戰,若是打嬴了還好</p>

說,若是打輸了,難道楚國要再一次遷都嗎?</p>

黃歇是不想認慫的,他在秦國的時候,已經認過一回慫了,但形勢逼人,逼的他左右搖擺,在從河內撤軍和不撤軍之間猶豫不定。</p>

黃歇將楚國現在的處境一言一語的都說給楚王聽,楚王隻思考了一瞬,就決定退兵。</p>

他原本就不想與秦國打,曆史上楚王發兵十萬與魏國聯軍去解趙國邯鄲之圍,是因為發生了“毛遂自薦”的故事,平原君趙勝的門客毛遂拔劍走向楚王以“血濺五步”為要挾逼迫楚王,楚王才不得不出兵的。</p>

現在的楚王仍舊是不想出兵攻秦的,是因為令尹黃歇掌管著楚國的軍政大權,是黃歇在他耳邊一直說三國合縱抗秦他才答應出兵的,如今眼見秦軍勢不可擋,當然要撤兵保存實力了。</p>

但楚王有一個要求: “秦軍要先退兵至汝水入淮之處,楚國才會發王令召回楚國大軍。”他是怕秦國反悔。</p>

還不等楚使從秦軍營那裡得到答複,魏楚聯軍兵敗的消息就傳回郢陳,傳消息回來的不是彆人,正是此次楚軍大將景陽的庶弟景淬。</p>

景淬詳細描述了秦國在戰場上可怕的戰鬥力,楚國十萬大軍損失慘重,需要楚國派遣援軍去支援。</p>

支援?</p>

楚國拿什麼去支援?!</p>

如今楚國所有的軍隊,無論是已經駐紮在國都之外的,還是正在向國都趕來的路上的,楚軍現在</p>

的第一要務,就是要保衛國都不被秦軍攻破,楚國哪有多餘的軍隊去支援河內?</p>

就是有,楚王也不想再繼續派兵支援了。</p>

楚王都沒有去看黃歇,更不要蒙驁退至淮水再撤軍河內了,他直接對景淬下令道:"撤軍!楚國將不會再向河內戰場增發一兵一卒,讓景陽即可帶軍回楚!"</p>

景淬被楚王的激烈表現驚的楞了一下,才領命而去。</p>

景姓氏楚國的大姓,在王宮中不缺少擁護者和交好的宮侍,所以,還沒等他走出楚王宮,景淬就明了</p>

了近期楚國發生的大事。</p>

蒙嫣和那女人,竟然帶著越人攻打到上蔡了!</p>

去年南越叛亂,楚王讓景氏出兵南下平叛,恰巧就是景淬領軍去的,他領兵來到大江北岸大半年,連一次正經的正面交鋒都沒打過一次,儘跟蒙嫣和那女人玩貓捉老鼠的遊戲了。</p>

景淬最後沒有耐心,又見這些越人人少,不敢北上,自覺不會對楚國腹地產生多大的影響,就隨便砍了幾個人頭,虛報了軍功數目,領兵回自家封地去了。</p>

可是現在,蒙嫣和竟然帶著這些越人和秦軍會和,一同打到楚國腹地逼近王都來了,景淬心中害怕,他怕楚王發現秦軍中的越人軍隊,治他謊報“已經平叛越人”的軍情之罪,便迅速帶著王令朝河內出發,給大將景陽回複王令之後,就找了個理由離開軍營,逃亡去了。</p>

等蒙驁收到楚國已經退兵河內的消息之後,蒙驁也不再戀戰,信守承諾,帶著五萬大軍撤回了秦國境內。</p>

楚國撤軍,魏國增兵了。</p>

魏楚聯軍戰敗,聯軍暫撤軍十裡,分彆向各自國家送信請求支援。魏國距離近,魏國最先的得到戰報。魏王大驚,召來信陵君問計,如今要該如何是好。</p>

魏無忌請求親自出戰,將秦軍先趕回大河以北的河內,然後再和趙軍取得聯係,再謀下一步攻秦計劃。</p>

就是這個時候,魏無忌的門客匆匆來報,說是蒙驁領軍五萬,已經陳兵上蔡,威逼楚國的國都郢陳了。</p>

魏無忌知道,楚國聯軍不可靠了,說不定楚王會撤回楚軍,他加緊了增兵的進度,一定要趕在楚王撤軍的王令到達之前,帶著援軍進發河內。</p>

他怕若是晚了一步,等魏王聽到楚國撤軍的消息之後,覺著孤立無援,連援軍都不增派了,若是如此,秦國豈不是會得寸進尺,繼續攻打魏國的土地?</p>

魏國增兵雖快,但其結果並不如意,因為等魏無忌帶領援軍到達桂陵的時候,遭遇了從陶郡而來的兩萬秦騎軍突襲。</p>

秦騎兵衝破了援軍的隊形,其中以一位年輕小將最為勇猛,打馬持槍跑過魏無忌的戰車的時候,一槍差點掃掉魏無忌頭上的盔甲,著實險象環生。</p>

因為魏無忌帶領的援軍足有十萬,秦騎兵卻隻有兩萬,雙方軍隊人數懸殊,所以秦騎兵隻是打了一場突襲騷擾戰之後,就騎著馬一溜煙的跑了。</p>

魏無忌手下</p>

的門客之一給魏無忌諫言道: “秦騎兵如此迅捷來去如風,目的不是殺敵,而是疲敵。"</p>

魏無忌忙問計: “這可如何是好?”</p>

疲敵,就是讓敵人不得安生,不能好好休息,無限度的喪失戰鬥力。他帶領的這十萬大軍,若是等到戰場的時候是一支疲勞不堪的軍隊,又如何增援攻秦的大軍呢?</p>

對如何解決秦騎兵時不時的騷擾,魏無忌的門客們也無計可施,有的甚至感慨: “若是有趙騎兵在此就好了,趙國騎兵強大到能打敗北方的匈奴,和秦騎兵對上,或許有一戰之力。&</p>

#34;</p>

魏無忌隻能歎道: “隻希望趙軍能儘快出兵吧。”</p>

魏無忌自然是知道趙國沒有出兵的,但他隻是以為趙國在經曆的長平之戰之後,征兵艱難,才會到現在都沒有出兵與聯軍南北夾擊攻秦的,但實際上,魏無忌不知道,此時的趙國,即使還有兵力,恐怕也不能投放到秦、魏、楚戰場了。</p>

因為,北方的秦軍,聯合匈奴扣關了。所謂的合縱連橫,就是有利益的時候聯合,沒利益的時候攻伐。</p>

既然秦、魏、楚三國征戰已經打響了,那麼北面的秦軍也不再攆著匈奴跑,而是主動找到匈奴王的王帳,以提供鹽和一定數量的鐵鍋作為連橫誠意,一起去攻打趙國的雁門關。</p>

匈奴提出將鐵鍋換成馬鐙,否則就不和秦軍連橫。</p>

圖:……這匈奴王還挺有眼光,知道什麼才是對他們最有利的,好在,完廩將軍給的下限就是一定數量的馬鐙,是他自己將原本的馬鐙,換為了鐵鍋而已。</p>

圖故作掙紮的考慮了許久,才提出秦國隻能給匈奴騎兵兩千馬鐙,再多就沒有了。</p>

匈奴王還想據理力爭想要更多的馬鐙,兩千夠做什麼的?他的衛隊都武裝不起來呢,但圖在這方面非常硬氣,表示即便不連橫匈奴,秦騎兵也不怕攻不破雁門關,之所以來找匈奴王結盟,隻是秦國不想腹背受敵而已。</p>

但如果匈奴王不同意,想要在秦軍攻打雁門的時候從背面攻打秦軍,秦軍也不怕兩面作戰。</p>

秦軍同時與趙軍和匈奴作戰,不過是損失多一些,等秦國攻破趙國,一定會抽出餘力來反攻匈奴。</p>

以前秦騎兵與匈奴交戰,多以驅趕占領放牧的地盤為主,若是秦騎兵打算和匈奴正式開戰,那可就是不死不休了!</p>

匈奴王受到了威脅。</p>

匈奴王很憤怒。</p>

匈奴王最後不得不答應了秦國的連橫。原因很簡單,有便宜不占王八蛋!匈奴跟趙國有感情嗎?</p>

如果有的話,那也是你殺我我殺你的死仇,匈奴為什麼要趁著秦國攻趙的時候去攻打秦國?這不是幫助趙國嗎,匈奴王腦袋被馬蹄子踢了才會做這樣的事。</p>

既然不幫趙國,那麼幫助秦國攻打趙國,就很有必要了,而且,還有好處拿。</p>

秦人說話是真的不客氣,但東西也是真的好,說給多少就給多少,都不摻雜半點水分的。</p>

所以,當趙王聽說魏楚聯軍已經集結完成,準備攻秦的時候,他也開始從各地調取能調取的最後的趙軍卒,尤其以北方靠近雁門代地為主,那裡的軍卒在長平之戰中基本上沒有損失,趙王就打算將他們用在這個時候。</p>

還沒等大軍集結完成,新的軍報傳回邯鄲,秦騎兵聯合匈奴,扣關雁門。</p>

趙王後背都給嚇出了一身冷汗,他重新下令,讓正在往邯鄲集結的趙軍卒調轉方向,直接去雁門增援,務必要牢牢守住雁門關,不能讓一個下匈奴人和秦人從雁門關進入趙國腹地。</p>

隻要趙軍被鉗製住在雁門,沒有兵力去攻打河內,秦軍連橫匈奴的目的就算是達成了。</p>

秦國竟然敢同時在北方的雁門、南方的上蔡、中部的河內同時用兵,而且還都是半碾壓式的迅速取得勝利,這樣的戰績,不由讓天下側目,恍然發覺,秦國什麼時候,已經變的這麼強大了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