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6. 太宗上位計【十八】 這不就是他親爹為……(1 / 1)

【朱元璋所主持的《皇明祖訓》其實內容是很多的, 上到國政法律,下到出行儀仗,都製定了詳細的規定, 朱元璋信心滿滿,不過自信嘛, 一直是朱元璋的一個“良好”品德來著。

譬如他借著胡惟庸的案子永久性廢除了丞相製度,這個在中國曆史上綿延了上千年之久的製度從此告一段落, 皇權終於得以至高無上, 再無掣肘, 成為了徹底意義上的“家天下”,這原本在朱元璋心中,是多麼理所當然的美好藍圖啦。

但朱元璋可能想象不到, 變態嚴苛之下, 必有天才。

“日月為明, 萬國仰大明天子。丘山為嶽,四方頌太嶽相公。”這句對聯,大大咧咧被明朝內閣首輔掛在家中堂上。

雖然其權力之大主要靠的是自己天才般的政治手腕,但是明攝宗,這個戲稱一般的廟號, 仍舊是我們對於他權力及貢獻的認可。

明朝十六位皇帝, 卻能湊出十七個廟號,正是拜其所賜。

哦,不對,咱judy也有兩個廟號呢, 所以是十八個。】

朱元璋這次的怒火,遠比聽到朱棣造反還要憤怒百倍。

畢竟一個是自己家親兒子,還有一個是不知道從哪裡冒出來的官員, 這讓一直對官員保持一萬顆警惕之心的朱元璋格外惱火。

他就知道,這些官員沒有一個好東西。

他是廢了丞相,那不是因為丞相製度他不好用嗎?

再說了,他都廢了丞相,不是為了讓你們這些不肖子孫搞出一個“類丞相”的製度出來膈應他的!

四方頌太嶽相公?還日月並明!

你憑什麼?

大殿之內滴水成冰,一片寂靜。

開什麼玩笑呢,老頭子肉眼可見地滋滋冒火,誰敢上去觸這個黴頭啊。

永樂朝

朱棣:……

他也沒想過要有兩個廟號的!大可不必一直向他強調他是為了給後世不孝子孫的親爹挪位子才被換的廟號!

他倒寧可是朱高熾那小子自作主張給他改的。

這樣他就能立馬狠狠收拾一頓始作俑者了。

現在,鞭長莫及啊。

不過……

內閣首輔,竟然能有如此大之權力?他大明的子孫後代都是怎麼回事。

懂了,一定是那個改了自己廟號的混蛋的後輩,跟他朱棣可沒有半點關係!

【當然了,對於朱元璋所立祖訓的打臉,明朝的後輩們一直在路上。

朱元璋最恨貪官汙吏,但明朝之貪腐現象,那是蔚然成風,在華夏史上也是名列前茅的。

朱元璋曾經定下宦官不得乾政與讀書的祖訓,但是明代之宦官勢力,足以與東漢、晚唐一爭高下,還整出了一個“九千歲”。

俗話說的好嘛,想要遵循的祖訓才是好祖訓,不想遵循的祖訓,那就是一遝廁紙。】

朱元璋人已經氣麻了。

他是讓子孫嚴格按照祖訓治國,你們竟然當他的祖訓是廁紙?

對此,明朝上到王侯,下到小吏皆有話要說。

畢竟也不是誰都跟他們那位大刀闊斧廢除了丞相的祖宗一樣勤奮的好吧。

每天處理上百件雞毛蒜皮的事務,這誰受的了,自然是交給手下人去做了。

既然沒了丞相,那他們也隻有內閣文官與身邊的宦官可以信任倚重咯。

官員們聽著這天幕說他大明的貪腐現象,臉不紅心不跳。

反正太|祖早已入土不知道多少年了,前朝的劍管不了本朝的官!

朝廷給的俸祿就這麼一點點,真靠俸祿養家,早就餓死街頭了吧。

再說了,一年到頭的休息時間加起來才十來天,上朝還有被廷杖的風險,還在苦苦堅持是為了什麼,自然是為了背後的利益了。

【但若說到祖訓的妙用,第一例還得看我們明成祖朱棣的!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駕崩,傳位於時任皇太孫,昔日皇太子朱標的次子朱允炆。

你可能要問了,朱允炆並不是太子朱標的長子,更不是嫡長子,是怎麼讓堅持嫡長繼承製不動搖的朱八八同誌費勁千辛萬苦,從一眾宗室之中扒翻出他來,給他搞成嫡長繼位的呢。

那當然是因為,比太子死的更早的,是太子的嫡長子。

朱雄英死於洪武十五年,比他爹還足足早死了十年啊。

而已然薨逝的太子妃留下的幼子朱允熥年紀尚小,若幼主即位,其龐大的母家分分鐘上演漢朝外戚明朝分戚的節奏,這當然是肥水不流外人田,堅決不信任大臣的朱元璋所不能容忍的事。

那沒有適齡的嫡長孫又怎麼辦呢?

朱八八有辦法,創造一個出來就好了嘛。

於是朱元璋將朱允炆之母扶正,朱允炆便成了實實在在的嫡長子,遂被立為皇太孫。】

東宮之中,年幼的朱允炆感受到了胳膊一陣劇痛。

竟然是他的母親激動之下緊緊攥住了他的胳膊。

朱元璋嘛,已經麻了。

他的好大兒啊,你怎麼一家都去的這麼早啊!

這完全不在自己的預料之中啊。

他打算綿延一整個大明的“立長”的皇位繼承製度竟然從一開始就出了問題!

【雖然朱允炆順利即位,但當他坐上皇位,往天下四周這麼一掃視,簡直是如坐針氈。

托他爺爺的福,他擁有了二十四個具有封國的叔叔,其中不乏如“帶甲八萬,所屬朵顏三衛騎兵皆驍勇善戰”的寧王之流。

一直為明朝戍守北方邊境的燕王與晉王二人更是擁有強悍的府兵,甚至於連中央派出的將領也聽其節製。

想想漢朝的七國之亂,再看看晉朝的八王之亂。

這朱允炆能不害怕嗎?】

朱元璋:……

什麼叫托他的福,才有了二十四個具有封國的叔叔?

好似老四都是因為他的原因才造的反一樣。

知道元朝是怎麼滅亡的嗎?

不就是因為主弱臣強,宗室又無藩屏之助嗎?他大明既然得了這天下,便絕不能再走元朝的老路。

分封諸國,才能讓權力牢牢掌握在自家人的手裡。

大明帝都位處東南,北疆總要有大將戍守,不放你叔叔們去,難道還搞幾個封疆大吏不成?

忘了唐朝咋亡的了?

再說了,他大明的藩王又怎麼能跟漢朝的諸侯王一樣呢,那是隻有爵位沒有子民,更是沒有封國土地的,便是燕王,朝廷不給糧餉,他自己能征用多少兵丁?這不比漢朝的諸侯王好解決的多了,還不得乖乖聽皇帝的話?

再退一步,便是真的如何,你不會照著漢朝的方法削藩嗎?

如此簡單的事情,還要咱教你不成?

所以他至今都沒想明白,那朱允炆是怎麼被老四奪了天下的?

之前說天幕說老四一開始帶著多少人來著?

哦,想起來了,八百。

什麼?八百?!

方才回過味來的朱元璋沉默了。

這究竟應該評價是老四太出類拔萃,還是他親自選中的孫子太過不爭氣呢?

【既然害怕,那便解決就是了。於是朱允炆登基當年,便火速開始了其削藩之旅。

不過世上有這麼多削藩的方法,朱允炆最終經過蛇形走位,選擇了最離譜的那一種。

首先,是在先啃硬骨頭還是先捏軟柿子的選擇上,朱允炆選擇了先捏軟柿子,但是吧,雖然決定捏軟柿子,還得要精神勝利大法。

朱允炆聲稱,周王是最難解決的燕王朱棣的同母弟,削周王就是削燕王,於是率先拿周王開刀,周王被貶為庶人。】

啊,這個嘛……

就很難評。

神一般的削周即削燕。

你真的不是在給燕王做造反前的心裡建設嗎?生怕燕王造反的決心不夠堅定是嗎?

不過也行吧,那就一起迅速推平也不是不行。

趙匡胤更是覺得,先打好打的有什麼問題嗎,他也是決定把最難打的遼國留到最後再說啊。

【不到一年時間,建文朝便迅速推平了五位藩王,周、齊、岷、代四王皆被廢黜,喜提軟禁。而湘王更是不願受辱,自焚而亡。

如此勢如破竹之下,藩王與朝廷的矛盾立馬尖銳起來。

朱允炆雖然仍舊一顆真心向削藩,卻又開始有些打鼓猶豫,不知道是不是應該先緩一緩再慢慢削,生怕自己無法同天下人交代。

猶豫就會敗北,何況是皇帝天賦技能完全沒點上的朱允炆呢。】

對於削藩很有些經驗的劉啟終於也被朱允炆的操作震撼到了。

雖然當時他因為晁錯之言削諸侯王是稍微有些操之過急了,但是……

他可從來不是會猶豫的人。

朱元璋:!!!

什麼,朱允炆竟然搞死了他叔叔?

削藩就削藩嘛,搞死他兒子乾什麼?

收了兵權不就行了嘛!

【建文元年七月,燕王朱棣終於下定決心,也做好了前期的準備工作,收拾好了自己的八百壯士,準備開始造反了。

當然了,造反這話可不興說哦,自是需要找上一個合適的理由。

“清君側”這個自漢景帝時七國之亂打出來的旗號,曆經千年,仍舊十分好用,曆史上用了都說好呢,是經過時間洗禮的好理由啊。

於是朱棣自然也選擇了這個理由。

再加上還有他親爹為自己背書。

朱棣反手掏出他爹留下來的祖訓,隻見字裡行間寫滿了那句“如朝無正臣,內有奸惡,則親王訓兵待命,天子密詔諸王,統領鎮兵討平之。”

這不就是他親爹為自己量身打造的好理由嗎?不就是在期待藩王搞事情嗎?

真是史上最豪華最有底氣的一次清君側啊。

你說什麼?沒有密詔?等他造反成功了,不就有密詔了嗎?計劃通。

這句話後面還有半句?問就是沒看到。

這些都是小問題,不要在意嘛。】

朱元璋如鯁在喉。

今天他終於知道了,什麼叫靈活運用他的祖訓。

怎麼就沒看到了?

他沒寫上嗎?

“既平之後,收兵於營。”

他才沒有期待藩王搞事好吧!!

永樂皇帝朱棣深藏功與名,沒錯,正是如此。

天幕說的有道理啊。

這就去宣揚一下,正是他爹死前給自己留的密詔,讓他見狀不妙,就造反。

這都是他爹對自己這個寶貝好大兒的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