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 名聲初顯(1 / 1)

第260章 名聲初顯

對於剛才書店的那名男子,李清照並沒有放在心上。不過她身畔的兩名丫鬟心中很是不忿,畢竟在她倆看來,剛才的那年輕男子的確太過失禮了。

站在李清照肩頭之上的白止卻有些驚訝,沒想到李清照剛來汴京城的第一天,便遇到了曆史中的趙明誠。

或許這就是冥冥之中的緣分吧,在原本的曆史中,他們兩人將會結為夫妻,琴瑟和鳴,故而,會在李清照第一天來到汴京城的時候便會相遇。

但是這一次就不同了,李清照和趙明誠注定無緣。

即使李清照和趙明誠結婚後的前幾年會生活幸福美滿,但是在往後的餘生中,留給李清照的隻有痛苦與孤寂。

這對於李清照是多麼的不公平,所以,李清照注定和趙明成不會再續前緣了。

看著身後的兩名丫鬟仍舊憤憤不平,李清照隻是微微一笑,也並沒有阻止兩名丫鬟的吐槽。將手中的殘破青銅鼎遞到丫鬟的手中,然後她卻繼續在街道之上遊玩。

汴京城的繁華自然不必多說,即使是白止看到街道身上的景象,也不得不感歎。大宋的繁華在某種程度上的確超過了大唐。

但是在白止看來,大唐的繁華是有著非常強大的實力作為依靠的,然而大宋的繁華,卻顯得如此飄渺,猶如無根之萍,隨時便會在暴風驟雨之中徹底覆滅。

李清照不過是一個十六歲的少女,雖然心智遠超同齡人,但對於有趣的事情自然也很感興趣。

聽到這裡,白止有些意外。

其他國家的史書也真的是徹底的失傳了。

“具體關於糖葫蘆的出現時期,也已經不可考了。對於先秦之時發生的事情,記載最為詳細的《秦記也已經失傳,所以後世之人對於先秦之事也隻能從傳說之中獲得罷了。”

聽到白止的確定,李清照臉上露出感慨之色,然後說道:

但事實卻讓他有些驚訝,那些該失傳的古籍終究還是失傳了,不會因為一些災難事件的消失而永遠的流傳下來。

所謂的《秦記,不過是秦國的史書罷了,與此相應的,還有春秋戰國時期魯國的史書,魯國的史書名叫《春秋。

“如此,這也是我為什麼要研究金石等物的原因了,古典古籍會消失於曆史長河之中,但這些金石等物卻不會那麼快的消失,而上面所記載的東西,可以再次記錄下來,發掘曆史上的一些事件,使後人所知。”

“傳聞糖葫蘆是神鳥所創造的,不知是否為真?”

在吃糖葫蘆的同時,李清照詢問自己肩頭的白止。

所以接近之時的許多估計也都能順利地流傳下來,因為如此,但是也沒有刻意的去保護那些古籍,在他看來,曆史之中所存在的人會自發的去保護那些古籍。

“沒錯。”

原本,秦國並沒有發生曆史上的焚書坑儒之事,許多的古籍也能夠流傳下來,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流傳下來的古籍在歲月之中也慢慢的消失了。

聽到神鳥的驚訝,李清照再次說道。

“對,《秦記也已經失傳了。”

“《秦記失傳了?”

“來根糖葫蘆……”

聽到李清照的話,白止卻有些驚訝。

因為自己存在的緣故,使得先秦之時許多事情並沒有發生,比如對於華夏古籍毀滅性災難的焚書坑儒,在這個曆史也徹底的不存在。

李清照路過一個售賣糖葫蘆的商販,當即取出幾文錢購買了三串一串葫蘆,分彆分給了自己的兩名丫鬟,自己也吃了一串。

所以就現在看來,春秋時期諸國的史書,也隻有魯國的史書《春秋,因為孔子的緣故而能夠流傳下來。

白止點頭。

“你說的對,華夏古老的文明的確需要傳承……”

白止輕歎一聲,然後說道。

聽到神鳥的讚同,李清照臉上也露出了笑容。

潤澤的紅唇吐出一枚山楂籽,嬌嫩的臉上露出了開心的笑容,然後才詢問道:“既然如此,神鳥又是為何發明了這糖葫蘆呢?”

“那是因為……”

因為先秦之時的那個女子,那個女子還是孩童之時,思念娘親,故而自己創造了這糖葫蘆,希望能夠給那女孩帶來舌尖之上的震撼,而忘卻對自己娘親的思念……

片刻過後,聽完白止的訴說,李清照臉上也露出了心疼之色,不過終究也沒有說什麼,她的目光再次看向了街道旁邊的雜耍上面。

雜耍灘面之上,有胸口碎大石、有口吐火焰、然後腳踩高蹺……贏得圍觀的人連連叫好。

……

汴京之繁榮,百姓富裕,山珍海味皆可食之。燈紅酒綠,鶯歌燕舞,四海商人皆聚於此。天下繁榮,海量財富聚集汴京之城,蠻夷商人來此,猶見天宮。

貨值的繁榮,自然是百姓追求精神之上的滿足。酒樓之中,有詩詞歌賦傳出,歌女的歌唱聲猶如從九天之上傳下,空靈飄渺,哀怨久絕,使人駐足傾聽。

平民百姓自然有庸俗之歌,達官顯貴自然有高雅之意。而一些高明大戶之中,才子佳人,詩會相聚,傳達雅意。

直接一個詩會之

中,汴京城中的才子佳人多聚於此,他們吟詩作對,飲酒作詩,相互探討,興高采烈。

然而就在詩會達到高潮之時,突然有一人站出高聲說道:

“諸位,我這裡有一首詞,還請各位評鑒一二!”

“哦,是什麼詞,竟然能夠讓周公子如此鄭重以待,我等可要好好的觀摩!”

“既然是周公子拿出來的詞,我們竟然要好好的吟誦。”

“莫非是周公子在家中所做?”

“……”

那年輕男子的話,頓時引起了周圍之人的應和,然後迫不及待的催促那年輕男子拿出手中的詞。

不過那年輕男子也並沒有邀功,實話實說道:

“不滿諸位,這首詞乃是家父好友之姑娘所作,乃是家父與好友閒談之時拿出來的,引得家父一陣讚歎,而我心中疑惑,不知詞中哪裡可讓人讚歎,故而此時取出讓大家一同品鑒。”

“哦?是令尊好友之姑娘所作?莫非是哪家府邸的才女?”

“這誰能知道呢,畢竟汴京城中的才女,吾等也都大致知曉。”

“就是不知這詞句如何?”

“……”

聽到周圍之人的議論,那名被稱作周公子的年輕男子當即說道:

“諸位也不要猜測了,加父好友的姑娘也不過是最近才來到汴京城的,所以大家沒有聽過這才女的名聲也是很正常。”

“話不多說,還請大家評鑒這首詞……”

周公子的話音落下,便見兩名小廝上前,將一張張紙張分彆分發給了周圍的人,而紙張上面分彆都寫了一首詞。

隻見一人接過紙張,忍不住將紙張上的詞念了出來: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

“爭渡,爭渡。”

“驚起一灘鷗鷺……”

“這首詞……”

眾人皆過紙張,並且讀過了紙張上面的詞之後,忍不住沉默了下來。

他們忍不住仔細品味詞中的內容,一時間,整個社會都陷入了沉默。

最終,一人才不禁開口說道:

“詞中雖然並沒有精美的詞藻,似乎是一次遊玩之中的返回輕歎,但在輕歎之中,不乏對那溪亭日暮的回憶,以及留戀……”

“短短的一首詞,卻能將當時的景象完美地呈現在大家的面前,詞之簡樸,意之精美,的確是一首好詞!”

“不過在辭藻之中也可以看出,這首詞的創作者的確是一名女子,但是這一句‘沉醉不是歸路’,難道這名女子還喜好飲酒?”

“不拘喜好方為真性情,從這一句也可以看出這女子的灑脫,單單是這一方面,吾等皆都有不如啊!”

“……”

在場之人,也包括達官顯貴之家的姑娘千金,也精通詩詞歌賦,文采不低,但是此時見到手中的這首詞時,也不及心中驚歎,對作這首詞的女子心中感到敬佩。

一陣驚歎過後,終於有人想起來詢問作這首詞的女子是誰了,於是連忙詢問那個提供詩詞周公子。

“這我自然知曉,作這首詞的女子乃是禮部員外郎李格非之女,已過了及笄之年!”

在場的青年才俊們聽到這裡,皆是眼前一亮,不過在外討論彆人女子之事,乃不是有禮之舉,故而也沒有開口再次詢問,此時知道了具體是誰家的女子就行了,若是想要再詳細的了解,可以自己安排人去打聽即可。

而且,剛才周公子特意強調了作這首詞的女子已經過了及笄之年,是否便說明,禮部員外郎李格非也有招婿之意?

一些青年才俊已經對創作這首詞的女子產生了好奇,這也引起了在場的一些女子的嫉妒。這些女子同樣出身於達官顯貴、簪纓之家,同樣從小熟讀詩書,身有禮儀,此時卻被一個不知姓名的女子爭奪了光芒,她們一起能甘心。

雖然她們出來參加詩會,也需要注意男女之防,雖然能夠和汴京城中的英青年才俊一同讀詩寫詞,但身旁跟隨著的一些侍女小廝,都會嚴格盯著她們。

即使如此,世間有一位容貌頗為美麗的女子走了上前來,然後高聲說道:

“不知寫這如夢令的女子是誰,可有姓名?”

“畢竟不是現場所作,誰又能知道這首詞是不是那位女子寫的?”

“說不定是他人代筆,說成是那女子寫的而已!”

“的確有這個可能……”

“既然那女子也來到了汴京城,為何不參加這場詩會呢?”

“……”

那名女子的話頓時引起了在場的其他女子的附和,而一些男子也不禁點頭。

但是更多的人卻不禁皺眉,不過也沒有多說什麼。畢竟作這首詞的女子和他們本來就非親非故,即使他們心中因為這首詞便對那女子心中產生了景仰,但是隻有才情也是遠遠不夠的。

若是一位面目醜陋的女子呢?

雖然娶妻娶賢,納妾納色,作為禮部員外郎之女,恐怕也不會嫁與他人當做妾吧!

“……”

……

詩會之中發生的事情頓時傳了出去,偌

大的汴京城雖然繁華,也有三教九流,發生的事情數不勝數,但是能夠讓城中百姓津津樂道的,也少之又少。

而人們最為關注的便是汴京城中的一些達官顯貴,才子佳人。

而每一場詩會更會傳出許多優美的詩詞,隨即便被汴京城中格外繁華的煙花之地所傳唱。畢竟當朝官員,去往煙花之地飲酒作樂也是一種雅事。

而文人所創作的優美詩詞,多是被煙之地的歌女所傳唱,所以隻要汴京城中有詩會舉行,而是會之中發生的事情都會一字不落的傳出去。

所以,這次詩會發生的事情傳出去之後,一首風格不一樣的詩詞便傳入了每一個人的耳中。

汴京城中的詩詞多是有家國情懷、年輕士子的積極向上、讚歎優美的汴京城風光、感歎汴京城之繁榮、煙花之地歌女的哀婉淒涼……

但是這一次的詩詞,卻表現出了待字閨中少女的慵懶午後,那種淡淡的閒適,少女之時的無憂無慮、自由自在,更是給了城中的人不一樣的感受。

所以接下來,他們不禁好奇創作這首詞的人究竟是誰,名字又叫做什麼。

市井之中自然無法了解官宦之家發生的事情,但是在官宦之家,門當戶對之家,卻能夠非常清晰的了解到對方家中有哪些青年才俊、才女。

“聽聞禮部員外郎李格非之女,便是創作那首如夢令的女子!”

“李格非之女,好像名叫做——李清照?”

“正是!”

一些富貴人家之中,家中的婦人、夫人們聚集在一起,討論著每家家中的代嫁女子、代娶公子。

“如此看來,這李清照卻也是一名才女了!”

“沒錯,且李清照之家也是簪纓之家了,其父李格非在朝廷中擔任要職,其母王氏更是曾經丞相之女!”

“就是不知這李清照相貌如何,又有多大年齡了,家中父母是否有意招婿?”

“顯然是有意的,不然其父母也不會將她所創作的詩詞傳出,如此也是算為她揚名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