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0章 趙與芮也蠢蠢欲動(1 / 1)

第500章 趙與芮也蠢蠢欲動

這場戰役幾乎是克塞山戰役的翻版,或者說就是蒙軍各場戰役的翻版。

當年拔都西征,面對凶牙利貝拉四世的軍隊,蒙古人也采用了他們常用的戰術,在面對重甲聖殿騎士時,先假裝敗退,然後引進沼澤,接著伏兵四出,幾乎全滅了聖殿騎士的重甲騎兵。

蒙軍西征這麼容易,就是因為他們常用戰術後退,引敵軍入包圍,這招在中亞和歐洲屢試不爽。

這邊各王國真是一言難儘,打仗沒有技術含量的,隻知道比誰人多,看誰衝的猛。

蒙軍西征了兩次,打遍各國,按說各國應該有了教訓,也了解蒙軍的戰術,但凱霍斯魯二世

根本不長記性,還是歐洲人常用的人海群架戰術。

旭烈兀看打的差不多了,一聲令下,蒙軍開始後退,好像不敵一樣全軍後撤。

這對手就沒有趙與芮時代的宋軍,估計也不會輕易上當。

但歐洲人真沒腦子,凱霍斯魯二世見狀大喜,一聲令下,全軍乘勝追擊,八萬大軍跟著蒙軍跑。

他這八萬大軍裡倒有一大半是步營,騎兵也就一萬出頭。

蒙軍全是騎兵,步營跟著跑真是累死人。

蒙哥這路擊敗了羅姆蘇丹國的主力,然後沿途蒙哥還不停攻打各城,收編人馬,就是為了壯大蒙軍的實力,最後到達安卡拉時,蒙哥手上已經有了十萬大軍。

蒙哥這仗不能說打的有多漂亮,隻能說歐洲各國實力太差,也不講戰術,但對他來說,這是一個大勝仗。

九月初,蒙軍快騎把消息傳回伏而加河和伊希姆河。

和塞約河一樣,此戰凱霍斯魯二世的八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除了他的騎兵跑出去幾千,步營根本跑不掉。

因為貴由出兵是由大不裡士直線出來,路途較近,八月中旬,貴由比蒙哥先到安卡拉(後世土耳棋首都,也是第二大城),這時才知道蒙哥大破凱霍斯魯二世八萬大軍,距離安卡拉也不遠了,兩路蒙軍就要彙合。

而貴由一路輕鬆到安卡拉,收降進城,想占據滅國之功。

凱霍斯魯二世的大軍追了半天,眼看著蒙軍要被追上了,突然一聲炮響,蒙軍伏兵四出。

凱霍斯魯二世集合了國內所有能集合的兵馬,各城都沒什麼人駐守,很輕易的被貴由連連擊破,貴由也是趾高氣昂,感覺自己打的很快,戰功應該比較大。

好在凱霍斯魯二世和曆史上一樣,看到蒙軍兵致,立刻派人求降,並獻上大量貢品,他向貴由進獻了一萬件黃金製品,十萬銀幣,數不清的珍寶,一百名美女,並表態願意臣服蒙古,接受蒙古的達魯花赤等之前所有的要求。

蒙哥盛怒之下,暫時駐兵在安卡拉城外,他也沒有進城,同時把消息傳回拔都那邊。

與此同時,另一邊的貴由帶兩萬大軍勢如破竹,相繼攻占了羅姆蘇丹國很多城市。

他大驚失色,感覺自己的功勞一下子被蒙哥壓在下面。

八月十七日,當蒙哥帶著近十萬大軍浩浩蕩蕩來到安卡拉時,貴由已經住了安卡拉城,並向蒙哥讚示他的功勳,他攻滅了羅姆蘇丹國,凱霍斯魯二世向他臣服。

我去,當時旭烈兀聽的差點跳起來。

而且歐洲人打仗不怎麼放哨騎的,更不可能像蒙軍一樣放出幾十裡,甚至上百裡。

老實說,這時凱霍斯魯二世的步營都跑的沒勁了,要不是他們以為打勝了,早就不想跑,沒想到蒙軍突然反身衝擊,伏兵四起,羅姆蘇丹國的軍隊瞬息崩盤。

蒙哥此時知道,自己距離大汗之位,又近了一步。

眾宗王和貴族不得已再次開會,討論兩人誰的功勞大。

不過他運氣不錯,這會蒙古人也正缺軍隊,換成以前和原曆史,這七萬多人要被蒙軍殺個精光,但這次蒙軍願意收降,要整合兵馬,將來對抗宋軍,所以活下來不少人。

凱霍斯魯二世最後帶著六千精騎跑回安卡拉,蒙軍陣斬近萬,收降六萬多步騎。

他帶兩萬兵馬,大破凱霍斯魯二世八萬主力,而且一戰之後,凱霍斯魯二世幾乎已經沒有可用的兵力,整個羅姆蘇丹國都失去了抵抗。

脫列哥那邊說貴由一路進攻,連破羅姆蘇丹國多路主力,最後兵臨城下,逼降凱霍斯魯二世,得到數不清的黃金珠寶,是為大功,而且是滅國大功。

拔都和拖雷那邊說是蒙哥打敗凱霍斯魯二世八萬主力,而且蒙哥手上已經有了十萬大軍,收編了大量的降軍,這是鐵一般的事實,這才是大功,沒有蒙哥擊敗凱霍斯魯二世的主力,你貴由想屁吃?

當然,憑這會歐洲的戰術水平,凱霍斯魯二世打那邊都是全軍覆沒,他要是先去打貴由,也肯定得全軍覆沒。

不過蒙哥運氣好,先打了凱霍斯魯二世的主力,但因為要收編降軍,又失去了攻下安卡拉的機會。

可貴由也不承認他沒打主力啊,他說自己也碰到數萬羅姆蘇丹國的軍隊,更強攻了很多城市,更為蒙哥牽扯了羅姆蘇丹國的北邊兵馬,要是沒有他,羅姆蘇丹國北邊兵馬南下,和凱霍斯魯二世南北夾攻,蒙哥就得全軍覆沒。

雖然明知道他胡說八道,可蒙哥真沒辦法,因為聽起來也有道理。

雙方相恃不下,誰也不服誰,拔都又怒了。

你們這樣搞沒意思,行,咱們再打。

此時從裡海兩岸到黑海附近,幾乎全在蒙軍的統治下,其中黑海西邊的統治稍微差點,因為當初拔都打到那邊就回來了。

像黑海北面的基輔公國,黑海和裡海中間的格魯吉亞,阿塞拜將,再往南邊的波斯,和依拉克北部都已經在蒙軍控製下。

距離地中海東岸,還有兩個王朝勢力在,一是阿尤布王朝,另一個盧比尼王朝。

阿尤布王朝更強大,主要勢力在埃及,但仍然占據依拉克北部部份和敘力亞,盧比尼在小亞美尼亞。

拔都要求蒙哥和貴由再打這兩個地方,用抽簽的方式,決定誰打阿尤布,誰打盧比尼。

考慮到兩王朝地盤不同,實力不同,攻打阿尤布的,隻需要打到約旦河到死海的交界處,不要去動去打耶魯撒冷,而攻打盧比尼王朝,則必須要滅其國,完成對盧比尼的征服和統治。

因為耶魯撒冷和四周幾個地方,原本都是阿尤布王朝的,但在1228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二世不經教皇同意,發起了第六次十字軍東征,一舉破攻了三大聖城耶魯撒冷,拿撒樂和伯利橫,所以現在耶魯撒冷是神聖羅馬帝國的,拔都在西征時了解過這段曆史,不想現在又和神聖羅馬帝國開戰,隻想打到約旦河和死海交界處。

拔都做出這個決定後,蒙哥和貴由進行了抽簽,誰先達成目標,征服打下蒙古想要的領土,並且受損的兵力最少,誰就勝出。

這次雙方都沒有異議,因為是攻打不同的王朝。

按當時的國力大小和兵力來算,阿尤布王朝更難打,盧比尼好打,而實際上,阿尤布王朝主力在埃及,並且正在準備奪回耶魯撒冷,原曆史明年,即元貞十二年(1244),阿尤布王朝蘇丹阿爾卡爾就發動大軍,打退了神聖羅馬帝國的軍隊,奪回了三大聖城。

阿尤布主力不在這邊,這邊的地盤也被神聖羅馬帝國切割,所以算是快飛地,比較好打,盧比尼小歸小,地盤和軍隊在一起,而且面臨滅國的危險,反而難打。

這次蒙軍突然進攻阿尤布,居然又幫了腓特烈二世,甚至可以說影響了整個歐洲。

十月底,抽簽結果出來,蒙哥打阿尤布,貴由打盧比尼,當時貴由是大喜過望,蒙古所有宗王和貴族們也認為貴由運氣不錯。

此時全世界,也隻有大宋曾經和神聖羅馬帝國有過通使,也隻有大宋會往歐洲各國派出使者和商隊做為細作,了解歐洲各國的情況。

蒙古人隻知道阿尤布強,盧比尼弱,不知道他們具體的實力分布。

這次兩人各帶三萬大軍,蒙哥帶了原先的兩萬蒙古人加格魯吉亞人,和一萬新加入的羅姆蘇丹國人(主要有突厥人、烏古斯人)。

貴由的軍隊依然五花八門,也包含著突厥人和烏古斯人。

要說蒙古人也是很奇怪的,鐵木真死後,有一兩年時間沒有確定大汗,窩闊台死後,有四五年時間貴由沒有登上汗位,他們隻要有人攝政監國,大汗之位可以空著,先繼續對外征戰。

這回也是如此,為了大汗之位,他們再次發動對外戰爭,整個大蒙古由脫列哥那暫時攝政,拔都和察合台一起幫助管理。

這在中原王朝幾乎不可能,中原王朝皇帝一死,立馬就要先立新皇帝,不管如何,得有個新皇帝才能明正言順。

元貞十一年秋,就在蒙古準備為大汗之位,同時征服更多的國家,占領更多的領土,將來和宋軍對抗,而在西亞一帶發動戰爭時,遠在萬裡外的趙與芮也蠢蠢欲動。

元貞九年,趙與芮成立泰北省,泰北省的東部從後世烏藍巴托附近的克魯倫河西岸開始,西部到圖娃共和國謙州以西靠近阿爾泰山脈附近,北部到貝加爾湖全部,整個地盤相當之大,但屬於地廣人稀。

這邊以前全是蒙古地盤,重要的城鎮就是哈剌合林和謙州,趙與芮又下旨複建鎮州,招州,改哈剌合林為泰北府,成為泰北省府,也是宋軍在漠北的指揮中心。

孟珙為泰北省總督,全權負責這邊軍政大務。

之後朝廷不停往這邊移民,為鼓勵移民,政策相當激進。

首先是各地牢獄中的重刑犯人,連帶著家屬一起發配到泰北省,但每家每戶到了之後,犯人可以減刑,家屬按人口,人均一百畝草地,分配駐牧的地方,同時要求每家每戶要種十畝黑麥以保障自己的生活和上交軍糧。

普通百姓移民,每戶安置費五百貫,家中男性免征二十年兵役,同樣分配草原和田地,有識字讀書的,除縣令不能乾,縣令以下,包括村長,鎮長和保正,保長都優先。

願意到這邊經營商鋪的,免商稅二十年。

接著又把一些曾經在西夏和吐蕃征服的當地百姓又強製移民過來。

趙與芮通過強製和鼓勵兩種手段,短短三年時間,泰北省泰北府下面四大城,泰北城,謙州,招州,複州已經基本完成重建,並且百姓人口達到三萬戶約十五萬人。

加上當地駐軍,宋軍在泰北的人口已經有二十五萬。

這數字比起蒙古統治時已經有超出,當時蒙古雖然有幾十萬人,但分布在各宗王封地,哈剌合林附近(即拖雷領地內)所有人口加起來也就十萬左右。

這幾年孟珙按照趙與芮的要求,朝廷幫其不停移民,擴建幾州城,同時屯田牧養,任務繁重,也虧的蒙古沒有東征,不然也得不到休養生息的機會。

元貞十一年十二月,臨近過年,泰北城泰北軍一軍二將正將李亮一大早就帶著一隊親兵出了城。

當年李亮和周勇參與了宋軍突襲哈剌合林的戰役,鄭有財留在遼東,三兄弟各奔東西,兩人戰後都留在泰北,李亮已經升任一軍二將正將,周勇在謙州為謙州軍二軍一將正將。

相比起來,鄭有財現在隻乾到副將,不過鄭有財也算升的快,沒什麼打過戰,但勝在他一直為朝廷開荒,朝廷對開荒將領也提拔的很快。

李亮今天出門後帶著一隊親兵飛快往東,即後世烏藍巴托附近去。

出城後能看到沿著大路兩邊到處都是木屋,每個木屋占據一塊,附近還有其他配套的小房子。

這邊就是牧民們所居住和放牧的地方,每戶約有五六幢木石建築。

蒙軍在這裡時,都是住帳篷,宋軍來後,全部改建木屋。

宋軍按一百戶一個據點,建幾百幢木屋,讓他們生活,劃定生活居住點,專門放牧或屯糧,每百戶由保正,每十戶有保長,統一管理。

每十個據點,即一千戶設村,有村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