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5章 大宋有誌青年(1 / 1)

第455章 大宋有誌青年

三人在李杓的帶領下,算是一時衝動報了名,但三人的家裡卻鬨翻了天。

三人都算官二代吏二代,這放以前的南宋,將來都有機會可以萌補當官的。

即便是現在趙與芮上台後,嚴厲了不少,但三人將來當個吏也是沒多大問題。

現在三人一時衝動報了名,錦衣衛很快上門家訪,三人的長輩們俱是大驚失色。

李曾伯還是無所謂,心中了支持兒子當兵,但他婆娘又在家裡發瘋,用上吊危險,讓李曾伯阻止兒子當兵。

李杓不肯參與科舉,不然是有機會走科舉的路子,但李曾伯官至知府,兒子將來打底弄個吏是肯定沒問題。

不料上門的錦衣衛道,李杓已經報了名了,不能退,除非他家庭有問題,家中有細作和蒙奸或犯人之類的。

李知府你要是硬讓兒子退回去,怕將來影響李知府您在朝廷中的名聲和前途。

對面錦衣衛還是給面子的,李曾伯是知府,和錦衣衛千戶又熟,人家千戶也說了,李杓可以退,但傳出去,怕影響不好,會連累李曾伯。

這下李曾伯的婆娘沒辦法,隻能在家裡哭,對著兒子罵。

另一波七八個人就在原地海州訓練,全部練燧發槍和長槍盾牌,練完後可能就要去前線。

一月底,三人坐上錦衣衛派來的船,往濟寧去。

山東和江南之間有很多條河,包括沂水河、沐水河等。

而且你們王家有兩個兒子,按濟南府一百戶抽一的說法,以後王家一百年都不需要有人當兵了,就算王登家搬到彆處,也同樣享受一百年免抽兵役的政策。

而在陸路上,以這會的條件不帶輜重的輕裝騎兵,也得三四天左右,要是帶著輜重火炮,那起碼得走十天左右。

四十多人先到濟寧,然後下船,會騎馬的騎馬,不會騎的坐馬車,往徐州去。

雖然他們年少,但也能聽懂也能明白。

當然,後來他才知道,這也是整個一月所有要求當兵的人。

而濟南,德州,臨清這些戰略要地,都在江南西北方向。

高達那邊好點,他父親是駐守濟南府的指揮,他自己也成親了,古代成親就算獨自門戶,可以自己做主。

兵營,炮營,火槍手等大概是半年。

但這些內陸河要麼太小,要麼方向不對,大部份都是往東北方向,距離海邊比較近。

分配新軍的權在山東都司,但由錦衣衛和山東都司交接。

挖出會通河後,連接徐州和濟寧,江南的物資和兵力進入濟南,德州和臨清都是相當便捷。

還有三個是家裡讓報名的,因為當兵減稅,也能保證家族裡幾十年,甚至上百年免征兵役。

高達父親高重的指揮級也就是五百人的中層武官,高重找到李曾伯兩人一起出面去找了錦衣衛千戶。

從徐州出來的船到濟南可能隻要三四天,最慢五天也能到了。

因為這會會通河還沒開,要到明朝才開通。

兩位父親隻能通過錦衣衛和山東都司新兵訓練營的人打招呼。

但山東的吳潛已經在修補這缺下的一塊,李杓他們沿路看到有不少人在到處勘察,時而劃劃弄弄。

李杓兩人也連連點頭。

不過今天船裡沒多少人,隻有四十多人,除了一個全身甲具的宋軍外,全是一群大宋有誌青年。

有天高達終於忍不住,問李杓:“怎麼沿路看到好多人在勘察,這是要乾嘛。”

對比濟南城三十多萬人,加上附近所屬各縣的人口,這數量其實挺少的。

王登也差不多,父母都不同意,但他父親隻是個老師,沒啥權勢,人家錦衣衛直接說不能退,不上也得上。

要不是有趙與芮的宣傳發動,估計一個主動當兵的都不會有。

王登果然還是有點厲害的,也一眼看出關鍵:“這要能連結徐州,江南和山東就連成一片了,水道運輸相當便捷,以後運兵也好,運物資也好,能縮短很多時日。”

王登父母沒辦法,隻能咬著牙認了。

在這裡,他們被分成兩波,一波三十多人將坐船去濟州島,在那邊練騎射。

李杓他們第一次坐船,這是大宋專有的運兵船,共上下兩層,減少了一些不必要的結構,隻有一個巨大的船艙,裡面能坐四排人,地面上還能再坐四排,上下兩層能裝兩百多人,滿員還能帶一萬斤物資。

李杓父親是濟南知府,應該有點風聲。

二月上旬,這批人到了海州淮安,此時他們算是進入了江南都司的地盤,離開山東都司的地盤。

他們三人都會騎馬,所以是並肩騎行,跟著那宋軍伍長的。

原本山東都司指揮使彭義斌和李曾伯也是認識的,但山東都司絕大部份高級將領都參與了與蒙軍的大戰,不在濟南。

會通河挖出來後,山東和江南就可以直接從水道通行,相當便利。

大宋的新兵期看兵種,一般騎兵要練一年以上才會進入前線部隊。

當然,現在的大宋當兵還有各種好處,立有軍功的,可以用軍功為後代換個出身,就算當不了官,弄個吏員也是可以的。

果然李杓道:“好像要開挖河道,連接徐州和濟寧。”

對方在和山東都司交接時,可以打個招呼。

李杓和周圍的人一交流,才知道有大部份都是和他們一樣,看了戲劇之後,腦子一熱,主動報名當兵的。

兩宋主動當兵還是少見,今天李杓就看到一船四十多人,證明趙與芮的宣傳和政策相當給力。

隻有李杓、高達、王登三人坐船出海後,突然往南,航行了十幾天,中間還在浙江沿岸停靠過兩次,此時他們知道自己被運到海外了。

李杓是天天罵人,但高達和王登反而比較高興。

海外顯然比較安全,不用和蒙韃打仗。

二月下旬,曆經大半個月後,李杓三人來到一個新的地方,上岸後他們才知道,這裡叫大員,是大宋最大的白生產基地。

上岸後來接收的軍人還沒到,三人跟著帶隊宋軍站在岸邊等著。

李杓注意到岸邊有好多宋軍軍方戰船,更有大量的從沒見過的當地番人在幫忙運輸物資上船。

現場有一車車的物資從他們眼前經過,不一會,有兩個番人在卸貨時,撲通,不小心翻倒了一個大箱子。

大箱子落地,滾了幾圈,有宋軍跑過來用他們聽不懂的話嘀裡咕咕說了幾句,好像在訓斥番人。

“燧發槍。”高達激動的指著箱子,箱子外面寫著漢字‘06式燧發槍’。

06式燧發槍是元貞四年量產的,到現在還是宋軍步營主流裝備,受限於產量,還沒有全部替代,但趙與芮正逐步淘汰槍盾兵,最多五年,就要全部換裝燧發槍。

宋軍燧發槍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要有備用,所以對產量要求極大。

即一支三千人的部隊,如果三千人都用燧發槍,那趙與芮必須給這支部隊裝備五到六千支燧發槍,隨時可以替換。

燧發槍連續開火後降低使用壽命是宋軍最大的秘密,蒙軍現在都不知道,如果一旦蒙軍知道這個秘密,以絕對的兵力,不計死傷的往前進攻,就容易打崩宋軍的燧發槍陣。

去年宋軍在謙州附近與蒙軍的大決戰,宋軍主力燧發槍陣因為長時期高強度的連續開火,就打廢了好多。

大員這邊在元貞七年才建好燧發槍生產線,主要是負責漢州,波斯等海外各地的燧發槍供應。

這批燧發槍就是運往漢州和波斯的。

三人一臉羨慕看著一箱箱的燧發槍被運到船上,恨不能每人立刻能分配一支。

邊上那宋軍看到三人表情,便道:“是不是想立刻分一支?”

恩恩恩,三人同時點頭。

宋軍大笑:“拿到槍前每個人都這麼想,拿到槍後,每個人都不想要,哈哈哈。”

三人一臉疑惑,顯然沒有聽懂。

不過沒等他們詢問,大員這邊接兵的人到了。

一名都頭級帶著一隊人馬過來,看到岸邊就站了幾個人,也是一臉不可思議。

“就——就這——三個?”

帶他們過來的宋軍笑道:“這三位可都是有誌青年,都是主動報名參軍,要保衛大宋,效忠陛下——”說了一堆好話。

都頭一臉不以為然,顯然覺得人數太少。

不過現在不是征兵季,他也沒說什麼,加完交結之後,帶著三人就回去了。

趙與芮寶慶二年就開始經營大員,現在十幾年過去了,在福建,浙江,廣東等多省的大力支持和整個南宋不停的移民下,大員人口接近九十萬,當地也越來越繁華,大員港更是成為南洋來往大宋商船的必經港口。

三人跟在都頭後面,隻見沿路到處都是商鋪,街上來人往,尤如回到臨安差不多,心中非常驚奇。

等走出大員港後,前面出現三條路。

一條是通向高洪府高洪府,一條通往白廠,還有一條通往當地駐軍大營。

都頭簡單和他們說了下,普通百姓是不能到白廠和駐軍大營的道路上去的,往前沒多久就有關卡崗哨。

都頭接著帶他們走駐軍大營的道,李杓三人奇怪為什麼他們沒有騎馬來,等往前走了一百多步後,前面霍然開朗,出現一大片空地,空地後面就是柵欄和崗哨,還有簡易住房,空地上面綁著幾十匹戰馬。

“會騎馬嗎?”都頭問。

三人紛紛點頭。

都頭比較滿意,給他們每人分了匹馬,大夥翻身上馬,沿著大路往裡跑。

李杓一邊慢跑一邊四下打量,早聽說大員山多,他們現在算是在南面,山還是比較少的,平原比較多,大員的優質糧田也集中在這個方向,但現在跑進去不到一裡路,就能看到兩邊全是山。

他們的軍營在群山中間,後來李杓才知道以前是當地番人的,大員現在沒分生番熟番,宋軍統一稱番人。

宋軍征服了這個部落,把他們趕到山外,然後宋軍在這裡建了兵營,駐軍一指揮。

李杓三人都在一個營裡,即大員都司高洪軍一軍一將二營。

營指揮叫張剛,年紀不大,二十左右,他父親就是原女真營統製張惠,是金國降軍。

不過現在營中不準這麼叫。

張剛這個營專門訓練新兵的。

李杓三人到了之後才知道,他們全營五百多人,除了各伍長級以上,幾乎所有軍士全是去年的秋季征招的新兵。

新兵來自五湖四湖,也有大員本地應征的。

有漢人,女真人,契丹人,甚至還有番人。

營中五八門什麼人都說,說話也溝通不便,但各伍伍長基本都懂漢語和當地番人的語言,日常交流也沒什麼問題。

這營的大部份人比他們早來兩三個月,三人目前算是來的最晚的。

他們被分到一個隊裡,這個隊十個軍士,一個伍長。

除伍長外,其餘十個軍士都是今年先後來到大員的。

隊中有五個漢人,兩個女真族,一個契丹人,兩個番人。

這兩個番人很早就投入宋人,父母都在高洪城四周屯田,跟宋人一起生活了近十年,能說熟練的漢語。

女真族和契丹人都是金國滅亡後投降宋軍的,然後被舉家遷移到大員,現在也基本認同了宋人的身份。

金國滅亡時,這幾個人才幾歲,最大的女真人吳賣力,當年才六歲。

吳賣力以前肯定不姓吳,但軍中有規定,不能提金人在契丹人,大夥都是宋人,所以李杓他們也不敢問他姓什麼。

契丹人叫聶洪,估計也改了姓。

他們的營房全是用木頭製成,一個營房睡十個軍士,下面架空,是此時海外各島國常用的建築方式。

因為營房在群山間,所以不受台風影響,同時因為架空著,防潮效果也不錯,為防蚊蟲,軍營附近百步內的植被清掃一空。

伍長是漢人羅阿保,原本是浙江一帶的宋軍水師。

他告訴李杓他們,這邊蚊蟲比較多,但為了讓他們適應,一般營中不點驅蟲藥,不過考慮到他們剛到,可以領些驅蟲藥,和驅蟲香,必要的時侯用一用,等過了三個月,上面就不下發了。

當天他們也是很累的,畢竟長途跋涉這麼遠,和同屋同隊的認識一下後,早早入睡,也沒有參與訓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