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蒙古第一名將(1 / 1)

川軍戰鬥力在崔與之任上還是有的,自崔與之離開後,後面的製置使不行,兵備也越來越差。

到趙與芮登基前,川軍還在用這套陣法,但是因為兵備不力,長槍兵不能頂,弓手越來越弱,這套戰術其實已經沒什麼用。

趙與芮登基後,看到吳璘的戰術比較認同,和孟珙商量了下,又改良了,正常情況下,後面還有一層炮兵,但現在炮兵來不及,還在幾十裡外,隻能全靠步騎。

趙與芮一個改良是,前排長槍兵加了盾牌。

吳璘時的宋軍,前排沒有盾牌,全靠長槍,硬抗騎兵,關鍵還要求蹲著不動,有點發傻。

這打打現在的金人和西夏可以,遇到暴風驟雨的蒙軍騎射,就是送人頭。

而且這種打法對長槍兵的素質和紀律,要求極大,甚至要不怕死的人頂在前面。

吳璘為什麼要用主陣次陣兩個陣,因為主陣老被打破。

前面長槍兵一崩,後面騎兵衝進來,弓弩手就是送人頭,所以遇到蒙軍這種很容易被打崩。

趙與芮的隊列訓練當然是紀律嚴明,不過他還是人性化的加了盾牌,並且不用宋人的圓形盾,而是用了歐洲人的長方形大盾。

所以此時,高智耀看到宋軍後也是一愣一愣的。

隻見宋軍步兵紛紛下馬,很多人馬的一側掛著長長的盾牌。

這盾牌比他們見過的都大,而且是少見的長方形。(畢竟現在世界各國主流還是小圓盾)

更讓高智耀震驚的是宋軍紀律。

這些宋軍到了之後隨著命令飛快下台,列隊,整個過程除了軍官的命令外,幾乎沒人說話,而且動作快速到位。

還有他們的精神和士氣,更是高智耀難得一見。

他自己的西夏兵,看到蒙軍大股主力來後,都是垂頭喪氣,很多人臉上還有害怕慫縮的表情,根本沒什麼鬥誌了。

而宋軍們的表情沒啥變化,眼神都比較銳利,有的人還挺興奮,當然,也肯定有害怕的人。

但整體氣勢和士氣比西夏兵強太多。

因為隊列訓練最大的用處就是提振士氣。

看過閱兵式的都知道,那種整齊劃一和紀律嚴明,能給人帶來極大的視覺衝擊。

這些宋兵跟著趙與芮的人經過一年多的隊列訓練,加上夥食到位,不拖欠軍餉,又經常看自己人的隊列示範,大夥都知道自己的隊形很壯觀,很震撼,不容易被打破,這樣大夥就有士氣。

再加上這邊的川軍也好,忠義軍,忠順軍也好,在趙與芮登基的前兩年都是一直在打仗的,所以現在看起來相當精銳。

就在宋軍下馬背靠著葫蘆河結陣的同時,拖雷也在布置進攻。

拖雷在蒙古史上,被稱之為最強的統帥,蒙古第一名將,很多史學家認為,成吉思汗座下的“四駿”、“四獒,八大猛將都不如他,尤其他的戰略眼光更是獨樹一幟,是相當厲害的。

要不是他死的太早,估計南宋也早就亡了。

此次是他第一次和宋軍交戰,他相當重視,也十分小心。

拖雷可沒想到會在這裡遇到大股宋軍。

他知道父汗打算和宋國聯盟,滅了西夏之後,就要考慮滅金的事。

但宋人不講武德,拐走西夏這麼多牛羊馬。

但這樣會不會破壞和宋人議和之事?

拖雷隻是想了下,馬上搖頭否決。

宋人很好忽悠,到時道個歉,說幾句好話,宋人皇帝和下面的臣子們就激動的要死,肯定還是要咱們聯盟滅金。

打是肯定要打,但怎麼打,是打敗驅趕,還是全部殺光,就要斟酌一番。

“也客那顏”就在拖雷考慮要不要全殺了這股宋人時,拖雷身邊大將奧屯世英上前道:“牛羊群都不在這,要不要末將帶人過河,不管這股宋軍,先去追趕牛羊?”

‘也客那顏’是蒙軍中對拖雷的尊稱,和宋人的‘大官人’相似。

蒙軍中,大部份人叫拖雷也客那顏,也有叫四王子,還有叫大官人的。

而奧屯世英,更是拖雷部下十大猛將,都是曆史上蒙軍中的頂級將領。

奧屯世英是女真人,祖上是金國人,輔助過完顏阿骨打征代遼國,還被封過異姓王,算是金國宗室。

奧屯世英自小體格強健,勇武善射又精通兵法韜略,是金將中少有的大將之才,1211年,成吉思汗起兵分三路攻打金國,奧屯世英領軍率部眾來降成吉思汗,成吉思汗知道是奧屯世英是文武雙全的人才,親賜虎符,命其隸屬於先鋒部朵火魯徹立部下,後歸屬拖雷部隨軍西征,從此成為拖雷部下十大猛將之一。

此人精通蒙漢金各國語言,文武雙全,素有謀略。

看到宋軍背河結陣,他知道宋軍打算在這裡硬抗蒙軍,但宋軍的牛羊現在肯定沒有人守著,不如先去奪一波,再殺些西夏人,豈不更妙?

在奧屯世英眼中,眼前這股宋軍和西夏軍已經是死人了。

隻要他們先不管宋軍,過河截斷牛羊,這股宋軍就沒了糧食來源,後面圍而不攻都行,慢慢遊擊,用不了多久,宋軍不戰自潰,定要全軍覆沒。

這麼打當然是可以的,但拖雷可不是簡單的想滅了宋軍。

蒙古滅西夏在即,後面就要打算與宋結盟,共滅金國。

眼前也是個好機會,先試探下宋軍實力,而且宋軍已經結陣,他拖雷身為大蒙第一名將,豈能避開不戰,先取牛羊?

“不管牛羊。”拖雷這時沉聲道:“對方已結陣,定是想與我軍一較上下。”

“我想看看宋軍實力,想必宋軍主將,也想試試咱們大蒙勇士的弓箭。”

“哈哈哈哈。”四周一片嘲笑聲。

宋軍也配?奧屯世英眼中閃過鄙視之色。

“奧屯世英。”

“末將在。”

“給你兩刻鐘,擊潰這股宋軍,我要全部殺光,一個不留。”

“喏。”奧屯世英獰笑,臉上露出凶殘之色。

拖雷知道戰馬已經來不及追回,非常憎恨這些宋人。

“嗚”很快,蒙軍集合準備進攻的號角開始吹響。

“列隊---”宋軍陣前張能和諸部軍官的聲音此起彼伏。

嘩嘩嘩嘩,前面三排長槍兵,一手持槍,一手持盾飛快列隊。

砰,所有大盾重重立在地上,長槍兵們紛紛蹲下,此時隻有帽子和眼睛還露在外面,身體已經全在盾牆後面。

第一排長槍成四十五度架在前面大盾上,按訓練時要求,當騎兵衝上來時,所有人身體儘量往下用力,把長槍尾部牢牢捺向地面,把長槍上部牢牢捺在盾上。

但雙方撞到一起時,要麼長槍斷掉,要麼對方倒掉,長槍肯定不會亂飛。

如果騎兵不衝,隻是掠射,則舉盾四十五度到身前,這麼長的大盾,基本能全身覆蓋,有效保護長槍手。

四五六排全是弓手,所有弓手左右腰上都掛著箭袋,有人還從馬背下拿下更多,放在腳下。

七八排是第三層強弩手,弩手們帶著腰刀,箭比較少。

第九排十排是神臂弓手。

神臂弓其實也是弩。

“熙寧元年,始命入內副都知張若水、西上閣門使李評料簡弓弩而增修之。若水進所造神臂弓,實李宏所獻,蓋弩類也。以檿為身,檀為弰,鐵為登子槍頭,銅為馬面牙發,麻繩紮絲為弦。弓之身三尺有二寸,弦長二尺有五寸,箭木羽長數寸,射三百四十餘步,入榆木半笴。”

看這段描寫,能射三百多步,相當厲害。

宋代1尺長約30厘米,可見“弓身”長約1米,“弦”長約75厘米。弩矢的箭羽是木頭製作的,弩矢長約數寸。如果是八九寸就是接近一尺。數寸應該大於4寸,小於8寸。大概在12到24厘米之間。不是很長。差不多一根筷子的長度,質量也不會太大。

三百多步是指最大射程。而有效射程(約一百步)內入榆木半笴,也就是半個箭杆,大約6厘米到12厘米。這是很強的穿透力了。神臂弓發射的是小尺寸的箭,最大射程三百多步。有效射程能射入榆木6厘米到12厘米,穿透力相當強,威力也強。

神臂弓當然有他的優缺點,時南宋軍中裝備神臂弓的比率大概十分之一,即一千人的軍中,有一百神臂弓手。

首先他對準確度要求高,宋軍考核,射十箭中五箭為合格,但很少有人射合格。

’神臂弓垛遠百二十步,給箭十隻,取五中為合格,軍中少得該賞,恐惰於習射。送殿前、馬步軍司勘會,將中貼箭數並改為上垛,其一中貼此兩上垛。”

你看看,宋軍讓射中五箭就合格,結果沒人射中,後來改為射中靶上半部就算合格。

沒辦法,這玩意遠距離想射中真不容易。

所以面對大規模密集的步騎兵是有用的,要是對面兵馬少,你弓又少,能不能射中,你就得看運氣。

其次對臂力要求高。

起初,兩宋神臂弓的弓力標準為2石3鬥,這已經是超級猛將的臂力,嶽飛、李平夏這等人才有。

後來發現不符合現實,實戰中神臂弓都是在較近的距離發射,用不著兩三百步的射程,而且射這麼遠,很耗力氣,還可以造得輕便一些。於是朝廷下詔,造了一種弓力1石4鬥的神臂弓,更為輕便,對弩手的力氣要求也小多了。

但一石四鬥已經不算低,同期蒙軍和金軍西夏軍,普通騎兵弓都是八鬥左右。

所以神臂弓對軍士要求比較高,力氣比較大,選兵的時候,就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