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0 章 番外—傳統節日變遷(1 / 1)

自天幕將解了各行祖師爺後,朝廷大官們集中在治河煉藥上,而百姓們則是:

吃!

吃喝拉撒睡是人類基本需求,其中吃排第一嘛百姓們沒鐵造鍋但他們能做豆腐吃啊!

菽豆不值錢,家家戶戶都有,舀一勺菽豆滲半瓢水,把盆往院裡一放,等乾活回來嘿喲嘿喲把豆磨,擦擦汗看看盆,喲!白生生的豆汁不就好了?

架鍋一煮,加點酸漿木板壓一壓,嘿!豆腐做好了!

炒一炒用湯煮,哎呀好好吃!

吃完喝杯酸梅湯,捧著肚皮打飽嗝,嗝~滿足,兩眼彎彎不由道:這日子過得美呀!

哦,對了,菽豆還能發芽做菜,東天吃香得嘞!

來來來,抓一把菽豆做豆芽,過兩日給家裡老小添個菜!

才在院子裡澆完水,哎呀!剛擦黑的天咋又黑又亮了?

頭一探:仙人又來了,老婆子快來聽仙音。

疊個千紙鶴,再係個紅飄帶,願善良的人們天天好運來,你勤勞生活美,你健康春常在,你一生的忙碌為了笑逐顏開...

好運來祝你好運來,好運帶來了喜和愛,好運來我們好運來,迎著好運興旺發達通四海...

低頭批政務的秦始皇一怔:後人怎麼來了?

剛用完膳,正準備花前月下的劉徹抬頭:咦,天幕怎麼降在夜裡?

而李世民正與皇後太子閒聊,正在興頭就被天幕打斷,乾脆地一揮手,屏風炭盆備好,一家七口人在殿前排得整整齊齊共聽後世曲子。

剔在牙的朱元璋聽了幾句後,嚴肅地作出評價:“此曲喜慶祥和,不錯不錯。”

有這麼歡快的曲子打頭,這次後人肯定要講好話!(自信點頭)

如他所言,天幕要講的也是好話:【‘好運來’是過年必備品神曲,聽著就非常有過年氣氛。

過年也叫春節,是咱們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伴隨節日內容還有相關活動慶典。

同樣每個節日在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意義,它是受曆史文化,及古人生活習俗等因素積澱凝聚而來

如過年時間在古時各有不同,它具體變遷暫且不談,正所謂一年之計在於春,咱們就從‘二月春風似剪刀’的二月節日開講】

秦始皇&劉徹&李世民&朱元璋:年那般好為何不談過年?

秦始皇決定暫緩政務,讓樂府將後世神曲複刻,待閒暇時聆聽;

劉徹則是果斷放棄花前月下,好奇地望向天幕:聽著倒有趣,不知能否再窺後世繁華?

他對後人展現的鐵坨坨、天上飛可感興趣了,可惜大漢少府不爭氣做不出來;

唉,豬豬委屈,豬豬隻能望天止渴。

【民間素有句俗語:二月二龍抬頭,風雨順又豐收。大倉滿小囤流,好年景春開頭。

講的就是二月對農耕的重要性!

當東方七宿

東方蒼龍的角宿悄咪咪地出現在天際時,就顯得陽氣發生萬物破土啦。

意味著農耕的前奏開始打響,農人該做準備,帝王該準備行籍田之禮,勸天下農耕啦!

?南漳的作品《秦皇漢武看我校曆史作業評選》最新章節由??全網首發更新,域名[]?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

所以按照星宿出現時間,時人把二月二叫‘春龍節’,元朝時正式名為龍抬頭,在南方又疊加了土地誕辰日所以也叫‘社日節’】

唐.民間

坐著院子裡看天幕的農人,見到熟悉二月二頓時笑了起來:“原來仙人說的是中和節?”

他端起水瓢喝了一口,大聲唱起春日農歌:“二月中元農忙活,春祭勾芒祈豐收。白天耕田忙播種,夜裡切草喂牲口。”

兒L子抱怨:“耶耶,你彆唱了,我都聽不到仙人講話。”

農人不高興嗬斥:“俺們這些歌代代相傳,沒有它咱們就種不了地,你還敢嫌棄?”

大兒L不敢再說話,隻好挪開腳步躲了出去。

【龍嘛,在華夏神話中有騰雲駕霧布雨之能,萬物生發正需水滋潤大地。

所以在二月二這天,帝王百姓除了祭祀農神句芒外,還要吃點龍食!

在二月二吃面條不叫吃面條,叫‘吃龍須’,吃油炸糕叫做‘吃龍膽’,煎餅轉身一變,成了‘揭龍皮’;

其他的啃龍骨、吃龍耳.】

天幕頓了頓:【怎麼感覺有點害怕?】

秦始皇&劉徹&李世民:望著天幕上的‘龍龍害怕’,臉色發沉:天子獨享龍騰,而民間卻吃龍須、龍膽…好大的膽子!

劉徹大喊:仲卿,有人想吃朕!

李世民抱住自己:觀音婢保護朕,朕害怕!(誇張)

龍龍那麼可愛怎麼能吃龍龍?

【相比之下近代北方的做法要顯得正常得多。

在二月二這日用玉米做爆米花,稱為‘金豆開花’,而這金豆開花四字與玉皇大帝有關。

相傳玉皇大帝來人間;

不許龍王降凡雨;

百姓受苦生路絕;

龍王違逆把雨下;

玉帝生氣把龍打;

想要脫罪除非金豆開花;

百姓努力救龍王;

燃燒玉米做金花。

故事很熟悉,有幾分跟西遊記裡雞吃米狗舔面的影子,對吧?】

還沒寫到後折的吳承恩一聽,原來他寫了玉帝惱人間折事嗎?

懂了懂了,到時就寫玉帝令雞吃完了米,狗舔完面...嗯,不夠,他提筆想了想又寫一行小字:燈火燒斷鐵鎖。

嗯,這樣就能體現玉帝殘暴不仁,百姓頓苦的慘象。

至於玉帝暗指誰?

他可什麼都沒說,什麼都沒做,自己隻是一介書生讀書糊口而已。

【事實上民間對龍抬頭非常看重,每戶在二月二這日清晨,挑擔水倒入家中缸,意味著他們把田裡的水龍引到家中。

之後再燒香上供農神,祈願

水龍在今年能雨水普降,五穀豐登,整個過程叫‘引田龍’儀式】

李世民輕輕籲口氣,趁機對太子教導稼檣艱辛:“大唐許多節日其來源都為了避災祈求豐收,願蒼天作美讓百姓能活下去。”

尚且年輕的李承乾有些不明白:“可是上元節咱們夜觀明燈遊玩至深夜呢。”

這跟農事可沒半點關係。

長孫皇後摟住他輕聲解釋:“上元節咱們是不是要做糕供神?”

李承乾跟弟弟妹妹齊齊小雞點頭,他們每年還會吃供糕呢。

看他們懵懂模樣,李世民實在難以相信未來他們會骨肉相殘。

他用力地眨眨眼,提起笑容:“你們耶耶在孟春元日時,會祈福上帝,求五穀豐登,怎麼不是來源於農業呢?”

至於為何上元節點燈遊玩?

有穀剩餘日子自然好過,當然有錢有閒做起燈會熱鬨一番。

【其實‘龍抬頭’的前一日也有個節日,叫‘中和節’。

這個節日來源於唐德宗,他中興大唐讓大唐國力有回天之勢,為了表示朝廷重農務,同時也讓天下共中和,暫忘人生煩惱。

他把月末的‘晦日’移到二月一日,將其定為大唐法定節假日,放假一天大家一起歡樂。

這一天上至帝王下至百姓,都能飲酒作樂,觀看歌舞普天同慶,倍感皇恩!

所以中和節的歡樂跟咱們雙十一購物節相同,咱們在這日狂歡大買特買,不斷研究褥商家羊毛,滿足花錢的快樂!

而大唐百姓則是來啊,快活啊,反正有大把時光~】

“咳咳咳”李適(唐德宗)被最後一句媚而不俗的歌聲嗆到:朕想讓百姓鬆散一日,沒想過他們會快活無邊。

【哦,不對,是大家齊飲‘中和酒’(宜春酒),飲下此酒意示著自己衣食無憂,家裡才會有剩餘糧食釀造酒水,也有借穀酒祈來年豐收之意;

不過…光喝酒哪夠?咱們買買買,大唐百姓就贈贈贈!

你家有瓜我有菜,來吧朋友,咱們來‘獻生子’啊,把百穀瓜種用青囊裝了,你送我贈你,手留餘香豈不快樂?

民間贈瓜皇帝賜尺,尺代表‘裁度、忠直’:愛卿啊,朕看好你,希望你能對朕對社稷忠正耿直,繼續為國效力喲!

升職加薪就在跟前,愛卿加油喔!】

李適(唐德宗)大聲反駁:朕沒這麼說過!

【咱們的白居易大大就曾得禦尺,激動地寫下‘中和日謝恩賜尺狀’以表心情:

啊,這紅牙做的禦尺美而有度,與白金相襯多麼煥以相宜,臣寸工未效卻受此尺,深感愧疚,倍感陛下之情啊!】

白居易笑容凝結到臉上,從無措到漲紅,提起力氣努力分辨:他隻是照常謝詩謝恩而已。

不僅他寫,韓愈等人亦寫過啊,為何把他擰出來說得那麼奇奇怪怪?

想生氣,不至於,不生氣,咽不下去,哎喲,心

裡一團亂麻理不清!

【此節跟龍抬頭挨得太近,自唐以後慢慢與龍抬頭融為一體,但風俗到明清時仍有影子,現在嘛…上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二月一過三月三,三月三日上巳節在古代與春節、中秋節並肩的重節!

上巳節出現於周朝時期,在河邊為舉行除災祛病儀式,並下河洗漱清潔身體,謂之’祓禊’】

一道節奏激烈的歌曲經天幕之手響徹天地:嘻唰唰嘻唰唰,萬土隨苟!…嗯啊嗯…

歌詞很直白甚至俗氣,但…莫名的像河水衝刷腦子,猛地一下就記住了曲調,於是當衛青擔憂地小聲呼喚劉徹時:“陛下,你沒事吧?”

劉徹下意識張開:“嗯?嘻唰唰嘻唰唰,萬土隨?”

???

劉徹&衛青:…

【祭祀儀式跟阿三恒河聖浴一樣,都是為了修潔淨身,除去積穢,確保一年平安。

除此之外還有求子目的:神啊!我要娃我要娃,我要一個大娃娃!】

秦漢之前求子拜:高禖。

道教求子拜:太元聖母、碧霄元君;

佛教求子拜:觀音菩薩。

太平公主收回目光,臉上浮出疑惑:“後人不過花朝節嗎?”

二月與花相會,仕女相聚,撲蝶為戲,還會用彩綢和五色紙剪成花幡,慶賀花王生日。

這麼有趣的花朝節後人竟不過?

真可惜。

【但三月上巳日並未確認具體,漢朝為了統一把時間定在了農曆三月上旬的巳日。

同時慶祝節日除祭祀外,把重點放在愛情蒙動上:男女踏青遊樂,變相的相親大會】

因神曲而狼狽的劉徹惱道:“陰陽交合乃古之正理,男女踏青遊樂哪裡不對?”

大漢人口甚少,朝廷鼓勵成婚生子有錯嗎?

沒有,為此他還命人將踏青之景刻於磚上,親身提倡遊樂之風,讓爾等後人千百年可見漢習俗之風,難道不對?

【到魏晉時期把上祀節日期定為三月三,一直延續至今。

因魏晉時期經濟聚上層,過節日過得最歡的是貴族文人。

並把快活的方式升級:來來來,曲水流觴走起!

高歌一曲作詩一首,談玄感悟人生是多麼美好!

嗯~王羲之的上祀節就是描寫的三月三節日場景:

永和九年三月上旬,我們在會稽郡山的陰城蘭亭做禊事。

老的少年輕的都在這,這裡有高峰有樹林還有竹子,正是行曲水流觴好時機!

雖然沒得音樂,但是我們有詩有酒,足夠了!

喝了酒暢想人生,死生畢竟是件大事,想想古人感歎人生就過去了。

以上是重慶話版不負責翻譯,這篇蘭亭序價值不在於內容,而是行書的藝術性。

隨性書寫的序帖,連王羲之本人都難以複寫字跡,所以世間

蘭亭序僅一一本。

人人為它癡迷癲狂,唐太宗深愛它④④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無數文人帝王臨摹它,乾隆甚至在‘蘭亭序褚遂良本’上瘋狂啪啪啪!】

天幕上一張滿是印章的蘭亭序出現在眾人面前眼前:這就是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

唐初群臣齊刷刷地望向褚遂良:“你臨摹的?”

褚遂良:我怎麼知道?

並且乾隆為什麼要這樣對他?全是印章好看嗎?

深愛蘭亭序的唐太宗氣冷抖:即使它是複本,你乾隆為何要這麼待他?

真正的蘭亭序他要帶著陪葬!

天幕把話題拉回正題;【到了唐代,上巳節打的就是一個與民同樂,皇帝百官在河中祓禊,臨水宴飲,百姓踏青聚會。

踏青的同時也是男女交流好時節,杜甫的‘麗人行’詩句:對此盛況有過描寫:

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

天幕感歎:【如果能跟長安小姐姐一起踏青,那我是個多麼快樂的女孩?】

唐朝所有小姐姐:來呀!快活呀,一起享受大把時光~

而其他朝代小姐姐則是不滿,曆代就大唐女郎肌膩有骨肉?同是女子她們就差了?

可看到天幕上放出的‘麗人行’舞蹈,舞姿端莊又優雅,脫衣那段破繭成蝶的舞姿…

無人女郎咬牙不服:唐人女子似乎...真的好美。

她們趁院內無人,試著學麗人甩手折腰舞姿,發現身上服飾根本顯不出身段,頓時泄氣:原是她們不配?

不,不是她們不配,是世人讓她們藏在層層布料中不見天日,將此名為:婦德!

【到了宋朝行內斂之風,當眾相親不雅,於是上巳節在漢族消失不見,隆重過節的是壯族、苗族等少數民族。

要是上巳節能傳到現在,說不定咱們還能多得一天假!

壯族、黎族過三月三,他們都連放三天,加上清明節及周末可能連休七天,七天!】

秦始皇:怨念!

劉徹接上:好重的怨念。

李世民好奇:後人很少放假嗎?

朱元璋振振有詞:放什麼假?朝廷那麼多活乾完了嗎?

【雖然上巳節消失不見,但是習俗還是傳了下來。

三月三地菜當靈丹,所以要用薺菜煮雞蛋,給小孩子掛網兜裝雞蛋;

而西南地區不吃雞蛋吃蒿子粑粑;家裡有小孩的要敬娘娘,祈求孩童健康成長。

河南等地會舉行廟會,傳說王母娘娘在這天舉行蟠桃宴,與人間同樂,咚咚咚嗆,熱鬨咧!

但在安徽等地,三月三則是小鬼節,有俗語曰:三月三鬼下山。

太陽落山彆出門,門口燒錢送孤鬼;

把三月三過得最熱鬨的是壯族,最初它是祭祖日,先祖隻有在這日才能享用到祭品。

所以這日壯族準備染花米飯祭祖,按照傳統祭

祀完後不能出村動針線,要對歌踏舞歡慶節日。

到現在三月三主要突出歌圩,全面發展‘歌能下酒,謠可當餐’特點。

把壯族對歌、黎族的打柴舞…辦得熱熱鬨鬨,歡樂得很】

原本排排坐的李世民一家大開眼界:原來壯族歌曲對著唱?

男女對唱,男男對唱,女女對唱,他們舞蹈與中原相比,聽起來也彆有一番滋味。

而且他們的服飾甚美,戴銀帽身穿五色衣,與中原大不相同。

年齡尚小的李泰跟著天幕拍手唱:三月三龍拜山,五穀豐登人丁旺,百業興好運轉...

李世民聽著小兒L跟著唱,忍不住將他抱起來笑道:“壯族舞姿粗獷倒彆有一番美意。”

今日天幕甚好甚好!

【四月鶯飛草長時節,是踏青掃墓的節氣,所以這月有中國最重要的節日之一——清明節。

與清明節相伴的是寒食節!

最初寒食節在清明節前一日,後來湯若望修整曆法,把寒食節定為清明節前一日。

現在寒食節與清明節融合在一起,隻是我們並不遵守吃寒食的習俗。

寒食節主要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的介子。

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是個小苦菜,為避宮中後妃迫害,不得不逃亡他國。

他在外顛簸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就陪了他十九年。

流亡艱難無食可腹時,介子推甚至割肉做成羹湯給重爾果腹,這就是‘割股啖君’的由來。

後來重耳成為晉文公後不賞介子推,於是他辭官歸隱山林不見,晉文公為了逼他出山相見下令燒山。

最後介子被燒死在柳樹下,隻留下一塊寫著‘割肉奉君儘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的木板。

介子推死後,晉文公孤獨地坐在上王位哀思往日,甚至下令在介子死難之日禁火寒食,這一天稱為寒食節。

後來他率臣祭奠介子時,發現柳樹新生發芽,喜欣若狂地賜柳樹為’清明柳’。

為意示介子重生,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秦始皇眸色疑惑:後人說詞怎麼怪怪的?

春秋講忠德‘委質量為臣,有死無貳,’介子推割股食君是臣子道義之舉,難道不該盛讚?

但介子推何時留下割肉奉君儘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之言?

又是後人編造?他閱史書數遍未曾見過。

【對於晉文公的做法很難評,這是什麼強製愛?

但這隻是寒食節的來源版本之一,其他有伍子胥傳說,東漢曹娥版本等等。

而清明原指時辰:‘春分後十五日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

它是告知農人耕種時辰、預知氣候變化,作為節氣存在,並無節日氛圍。

唐朝開始清明節就成了節日,但他們仍有不同,從唐人王表詩句就可以看出兩者區彆:‘寒食花開千樹雪,清明火出萬家煙’。

不管他們有多大的不同,南宋後清明節取代了寒食節,成了中國最大的祭日。

有詩人用‘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道出清明節傷情,但它也是生機勃勃的節日!】

呂後放鬆著難得的閒暇時光,聽著唐朝詩句,反複念叨幾次後認同道:“難怪後人要說唐朝文盛,僅僅這一句千樹雪、萬家煙,就道出幾分盛詩意。

她闔目沉思:天幕後人言談有序,說話極有條理,又推崇教育,看來朝廷可利用此計劃擴大官學,早日為大漢養出人才。

不過興學之事急不得,如今大漢內憂外患,諸多國事要件件解決,她不能慌,慌了大漢就亂了。

【清明這天掃墓,要在墳包上插朵紙花,以示此墳有人祭祀。

然後供上祭品讓先祖享用,再拿出香火紙錢燒給先祖。

古時紙錢多為金元寶黃紙,而近代則多了一項:玉皇大帝發行的天地銀行冥幣。

現在咱們的冥幣在國外當做福運,沒事給自己燒燒,給親朋好友燒燒。

當然也要給先祖燒,讓他們保佑自己】

朱棣都瞪大了眼:燒紙錢給自己?

哪有自己咒自己的?

還有閻王爺管得了國外鬼嗎?

而民間在震驚後發現,這天地銀行上的玉帝,就是上次天幕播西遊記裡的玉帝。

難道他真的玉帝?

【掃完墓後,就是快樂的清明活動,在這一天人們忙著呢!

插柳:清明時節天好但也要防止它雨紛紛,所以折枝柳樹插在屋子裡做’天氣預報’:

柳條青,雨蒙蒙;

柳條乾,晴了天;

而且清明節又是百鬼出行日,手上有柳就能驅邪避穢,正所謂‘去楊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

如果手上沒柳條,那得小心了,民間傳說,清明不戴柳,來世變豬狗。

清明節,你戴柳了嗎?】

民間

聽到仙人問他們戴柳了沒,眾人連忙大聲答道:“戴了戴了,不僅戴柳,還要吃啥子呢。”

其中一蜀商笑道:“咱們蜀中與中原不同,我們那吃‘歡喜團’,把米炒了作粉捏成團,再用紅穿上,最後在團上點各色圓點,名為‘歡喜團’。”

“南方有俗語:清明螺,抵隻鵝!”帶著口音的南方文人慢條斯理地說著鄉情:“清明節螺未產卵,是味道最為鮮美之時,將螺或炒或煎,俱是一道美味。”

“俺們吃棗糕。”

“我佘族在這天要吃‘烏稔飯’,你們呢?”

...

【當然清明節更重要的是踏青放風箏。

放風箏是多麼快樂的活動,老人小孩齊上陣,你一個我一個,快快樂樂放上天!

從魯班做木鳥分天,到現代風箏款式變得超級豐富!

有燕子式、蜈蚣、駿馬式,隻要工廠敢做咱們就敢放,各地還有風箏節,

大夥齊齊放風箏,看誰放得高!】

武則天聽到熟悉的踏青曲子奏響時,眉頭舒展開來。

先前講述時天幕放出好幾首曲,獨這首‘踏青’被眾人口耳相傳,不少人等著來年出遊高吟此曲,沒想到今日又聽到它響起。

心情正愉悅時,突然聽到隱約有跟和聲一怔:“怎麼了?”

狄仁傑輕聲回道:“應該是宮外百姓應和踏青神曲。”

“當應”武則天微笑著點頭,也跟著天幕哼唱:“煙花二月去踏青呃耶耶,風光無限少年心...”

隻是唱著唱著聲音熄了下去,無他,被天幕上的鯤鵬和天馬震撼到:後人竟把他們放上天?

甚至還有望不到頭的‘龍風箏’?

唐人瞳孔張大:它們怎麼飛上去的?

【對古人而言,清明節重要看點是蕩秋千。

蕩秋千最早叫千秋,取健康長壽之意,後來為避忌諱改名叫秋千。

蕩秋千不僅僅是簡單上下動作,而是在秋千時做出各種動作,秋千晃動時係在繩子上的彩帶隨風飄蕩,遠觀下如同一隻花蝴蝶,極具觀賞性。

除此之外還有射柳、鬥雞、蠶花會、蹴鞠等活動,這些活動除了蹴鞠還算傳承下來外,其他目前並不舉辦。

至於蹴鞠演變的足球…】

天幕聲音突然變得怪異:【女足咱們是鏗鏘玫瑰,對於男足…我隻能說‘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群太監上青樓】

蹴鞠高手劉邦:

蹴鞠先鋒漢武帝:

蹴鞠愛好者漢元帝:

生病也要蹴鞠的漢成帝:

行軍也要蹴鞠的霍去病:

最初蘇軾還未明其意,心緒幾轉後猛地笑出聲:“後人也太促狹了。”

那男足真有那麼不堪,連男人雄風都不能起?

蹴鞠在大宋備受國人追捧,不僅宮中有蹴鞠隊,連各地亦有社團對賽,就連青樓女子亦要學蹴鞠技術,以備宴上行蹴鞠表演。

後人蹴鞠...怎麼沒了根呢?

【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是咱們最古老的節日之一,現在咱們過節最大的目的就是:吃粽子吃粽子,吃好吃的粽子!

五月是仲夏之初,初而以端代指,所以古人把五月初一叫做端一,初二叫端二,數到五為端五。

端五中的‘五’通‘午’,相當於五月有兩個五,於是端午也叫‘重五’。而午又是陽辰之時,所以端五又叫‘端陽’。

端午節公認的說法是紀念屈原,但端午節存在遠超屈原年歲】

沒吃過粽子的秦始皇&劉徹:什麼是粽子?好吃嗎?

【最初古人把端午當做夏至,夏至是一年白晝為最長的日子,是陰氣上升、陰陽兩氣爭鬥的開端。

這天人們要避禍,以祭祀來祛疫避災,在門板上印五色止惡氣,謹慎避忌以求平安。

現在我們流傳下來的習俗是

係五彩繩、打鴨蛋絡子、喝雄黃酒,賽龍舟。

習俗在流傳中有許多改變,但我們新創了一道新習俗:

爭論粽子到底吃甜的還是鹹的?】

“唔,又是豆腐腦之爭”朱元璋放下手中香甜的豆花,轉頭對馬皇後道:“朕記得端午也是出嫁女回娘家的日子?”

馬皇後端起碗少少地給他盛了幾許豆花,不讓他再多食:“是啊,還要薰艾葉、佩戴香囊掛菖蒲。”

不過…後人倒是可愛,連粽子甜鹹也要爭出勝負,嗯…支持甜蕩。

粽子就要就糖吃味才美。

【六月有曬書、曬被節,到七月初便是中國情人節——七夕節!

七夕源於牛郎織女星辰傳說,漢代時已有完善的牛郎織女傳說。

當織女星出現在正東時就意味著季節進入秋季,有了星紀歲首的含義,所以織女星又是代表入秋的星辰】

聽著後人種種言論,覺得自己啥都沒聞之見之的秦始皇:心情複雜!

【漢代之前七夕時間並不定,大約在七月朔日。

古人認為九為陽七為陰,男子以九來計數,女子用七來定數,最終七夕節被定為七月七日。

七月七是古時女子喘息日,上至嬪妃下至農婦,在這天都能放下繁重的家務,在夜間向織女星乞求智巧、嬉戲,謂之乞巧。

因此七夕節又叫乞巧節、七巧節】

長孫皇後側目笑言問二郎:“陛下,明歲還舉行七夕宴會嗎?”

每到七夕都會舉辦夜宴,讓宮女們各自過乞巧的李世民坦然反問:“為何不舉辦?”

與民同樂自古有之,不過…李世民疑惑,“後人對過節似乎並不上心?”

他沒感受到後人過諸節的歡喜勁,希望放假的願望倒非常明了。

回想起後人展出的影像,長孫皇後為後人辯解幾句:“後人生活頗為忙碌,不缺糧食,自然不會祈願上天庇佑農事。

節日隻剩下遊玩追憶之意,自然不會如他們這般慎重以待。”

李世民點點頭認為自己皇後說得有理,興致勃勃道:“再過幾日就是臘月,今歲有神跡顯靈賀盛唐到來

朕要舉行大型祭祀儀式,與民同樂!”

長孫皇後掩嘴輕笑:“祭祀乃國家大事,二郎當與諸臣商議。”

說著又添加了一句:“但家宴臣妾做主辦得熱烈些。”

李世民望著妻子柔聲道:“聽觀音婢的!”

【乞巧習俗在漢代就有記載,漢時宮女聚集在開襟樓上,穿七孔針來乞巧,遊戲內容特彆多。

把針線放在宮中桌角上,宮女摸黑尋找,這就叫‘鬥巧’。

對月亮用彩線穿七孔針,誰穿得越快,就表示她眼手越巧,這叫對月穿針。

宮女穿七孔針的記載,在這一日用五色線結在愛上手上,做‘相連愛’之意,寓意愛情永遠。

魏晉戰亂多,乞巧習

俗還添加了乞求富貴、乞求長壽、乞求生子感情依托。

傳到唐朝七夕節活動非常盛行,唐玄宗還在宮中建了一座乞巧樓用於嬪妃宮女乞巧。

而民間對七夕節日更是期盼,用崔顥的話講:‘長安城中月如練,家家此夜持針線。’】

來來來,大家一起來穿針引線!

現代的我們:近視眼不配!

宋.劉娥好奇:近視眼是何意?是短視?

她收回目光,想起自己在宮外時,每逢乞巧,她穿針引線可是魁首!厲害呢!

【唐人除了陳瓜花酒拜月祭月外,也會捉蜘蛛放入小盒,看誰的蜘蛛網最密,誰就越巧。

宋代以後牛郎織女成了官祭神靈,朝廷把七夕節辦得更加熱鬨,除了傳統的靈巧、水浮針、看巧芽等遊戲,還有配有‘天河配’、‘長生殿’的戲令習俗。

哐哐哐,嗆嗆嗆!

大戲開場,起幕!

到後來不用七夕節熱鬨,節前三日街上車馬堵得無法通行,堵堵堵,堵到半夜才散,可見人流量之多,七夕節多受歡迎!】

後面的車輛:前面的老哥,你動一動!

老哥:我腳都抬不起怎麼動?

看著天幕上熱熱鬨鬨的場景,天下百姓找到熟悉的場景:“看看看,那是噴火。”

“娘,糖葫蘆,天上有糖葫蘆。??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

“後人也開廟會呢?看上去咱們要感覺整潔多了。”

“哇塞,人好多啊!”

……

朱元璋&朱棣遲疑:後人展現的是他們大明風貌?

【七夕是纏綿的愛情日,自古文人多愛寫七夕,描繪七月七夕節的詩句太多了。

如:宋朝秦觀的‘鵲橋仙’: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唐朝杜牧的‘秋夕’: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明朝韓上桂詩句:七月七夕雲無阻,遙望銀河深不深】

天幕輕歎:【可惜古時女子詩作不外傳,以至於流傳下來的七夕女詩甚少,我們無緣可見】

李清照翻出去歲七夕寫的詩句:星橋鵲駕,經年才見…牽牛織女,莫是離中。甚霎兒L晴,霎兒L雨,霎兒L風。

將其放置桌上不服道:“誰說女子不寫詩?”

她就要把詩留得好好的,把它傳下去,讓後人知道女子亦有詩英雄!

【七夕節過了是孟秋,是農人收獲新糧的季節,每到豐收天子會奉新糧讓祖先嘗新。

七月十五是立秋後第一個月圓之夜,秋氣新來的陰盛之時,所以古人把秋嘗祭祀放在七月十五。

後來逐漸演變成祭祀祖先亡魂的節日。

而七月又是周代祭祀為國戰死士兵的月份,加上曆朝都有令道人、僧侶做法事超度孤魂野鬼的命令。

也是朝廷向天下人表示:雖然你在世孤苦,但朝廷願送你最後一程,讓你安心投胎,來世平安喜樂。

於是祭祀先祖和超度孤魂野鬼結合在一起,成了‘鬼節’】

秦始皇&劉徹&李世民&朱元璋等帝王齊齊點點:沒錯,朕下令超度孤魂野鬼就是為了讓鬼也沐浴皇恩。

至於沒有道士佛教的秦始皇&劉徹:朕有方士超度!

方士:…陛下臣等還有研究炸、藥,怎麼現在又有承接超度任務了?

【因此七月十五在道教中稱中元節,在佛教稱盂蘭盆節。

雖然現在還有祭祀燒香的習俗,但對青年影響力比不上西方萬聖節,除此之外在恐怖裡中元節存在感更深。

難道咱們湘西趕屍不驚悚,百鬼不出名,狐仙柳仙不惑人?】

秦始皇:…

劉徹:…

李世民:…

朱元璋:…

不知道該說啥!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一季三月,分孟、仲、季。

農曆八月是秋季的第二個月份,按天乾地支叫作仲秋,仲秋與中秋通用,所以八月叫中秋。

中秋節在唐朝才成為法定假日的節日,與春節、端午節、清明節並稱為中國的四大傳統節日。

中秋要迎寒和祭月,在東方設上香案,案上擺滿祭奉貢品,朝月亮行跪拜禮。

按照傳統男子拜日不拜月,所以拜月主祭者為女性,男子擔任讚禮、執事協助祭月。

祭拜完後全家一起吃飯賞月,聽嫦娥奔月的傳說。

唐朝以前並無吃月餅之說,到宋朝時已有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

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意。

所以中秋團圓寓意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