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7 章 各行祖師zv(1 / 1)

天幕的話讓整個大宋君臣臉色都不好,他們雖不明白什麼叫奧數題,但學霸與學渣的字義他們還是懂的。

後人說話忒難聽,黃河之患是他們一朝禍害的嗎?

不是,但大宋治河之心遠超漢唐!

【說學渣前先看組黃河決口平均數據:

戰國秦漢平均決口間隔年限為41.1年/次;

三國隋唐平均決口間隔年限為17.15年/次

五代、宋、元平均決口間隔年限為4.47年/次;

數值從17.15變為4.47,兩者決口間隔差異實在太大。

五代時期天下一團亂,除了給黃河人為決口添堵外,修繕河道屬夢中工程。

所以宋朝面臨的黃河水患問題,是承唐末疊加五代的治理問題。

黃河水患加上人為加油,自宋立國之初,黃河決口溢出記載不絕於書。

自乾德年間起,黃河連續五年決口。

其中乾德三年黃河連續三月給趙太祖砸出五重決口驚喜:先大決濮陽,又決陽武、鄆州、澶州。

總之黃河奔騰如野馬,帶著水患在黃淮平原上隨意撒歡】

朱元璋眉心深深擰起:撒歡?那是要命的河患,豈能叫撒歡?

輕浮、不端重!

他就是因為天災散家,不得不出家做和尚保命。

其中血淚辛酸,也隻有他自己知曉。

後人調侃帝王打趣他,他都能忍,但她拿毀人命的災患做輕浮之語,他忍不得,水患代表著人命!

朱元璋抽刀往前一砍,除了帶出赫赫風聲外,絲毫影響不到天幕講述。

【宋太宗時期一年秋七月,黃河溫縣、滎澤、頓丘口三連決,造成中原一片澤國。

八年五月,黃河直接南下短暫入淮,其破壞力不用多談。

從宋太祖到宋太宗太平興國年號結束,史書上隻有9年沒有黃河明確決溢記載,其他年份大都是多處潰決,到處泛濫。

從真宗開始黃河開始多河道發展,向南流走泗水、淮水;向北流入廣濟河、五丈河、濟水河三河河道。

黃河自多河道起,水患就開始頻頻,僅真宗一朝大型決口就達七起,因黃河含沙量巨大,如黃龍奔騰不休,百姓把‘濁河’改名為‘黃河’】

趙匡胤鐵青著臉命人記下黃河決口時間,心中不斷自問:“難道上蒼要絕他大宋?”

他趙匡胤平江南定吳越,甚至想要北上收複燕雲十六州,安天下之心。

為什麼後人要特意點出大宋治河?

即使後人為描補河患之責不全在大宋,又有什麼用?

時人不會細究緣由,隻會怨恨朝廷治理不力,若遼國再橫插一腳…趙匡胤神情陰沉,手複握成拳地下令:“把趙普找來。”

頓了頓又連續點出幾位重臣武將,讓人召集進宮議事。

如何穩住大宋根基已成要緊之事!

【宋仁宗時期黃河決商胡埽(黃河排第三的重大決口),這次決口達到五百五十七步(近700米),直接衝出一條河道商胡道北上連接宋遼邊界,給宋遼修出一條高速水道。

這時黃河災患不僅涉及民生,也牽連到國家國防問題,所以治理黃河成為頭等大事,其重要程度與治國並肩,隻要黃河寧,天下就太平。

但黃河該怎樣治理就成了難題。

最初宋廷暫宜少待之,指暫不堵口,百姓受災無法服役修河,先讓百姓緩緩積蓄力量再行整治。

結果三年之後郭固口決口,宋廷開始做治理黃河考卷】

天幕展出黃河河道輿圖,秦始皇劉徹等帝王挑眉:遼國可以順河南下,但宋人也可以乘船攻打遼國,多好的河道怎麼非要它東折?

多好的北上機會,宋人竟然把握不住!

【宋廷君臣共交三次答卷來回答現實問題:是維持黃河北流呢?還是讓黃河回河東流!

第一次:宋仁宗時期

以宰相富弼、文彥博為代表的東流回河派VS以歐陽修、周沆為代表的維\穩北流派。

但是東流派裡又給出了兩個方案:

1.把黃河引回東漢遺留下的京河故道;

原因:現在黃河流通的商胡道經常泛濫成災,對百姓國家造成巨大壓力,讓黃河全河之水東還故道,同時把黃河退路堵住(如商胡道)解決水患北流問題。

2.修條大宋版‘邗溝’排水。

原因:黃河決口衝出一條‘橫隴河’,正好與商胡道平行,他們之間有條河渠為:六塔河。

通過六塔河把商胡道的河水排到橫隴河,最後逐步把商胡道堵死】

自天幕道出皇宮有害子嗣後,他便想出宮入住王府。

結果竟遭到大臣反對,此舉讓他大發雷霆,直接將其貶官不用。

朕不知絕嗣之因此就罷了,如今得到解救之法他們竟敢搬出祖宗家法擋朕?

朕就是祖宗家法!

朝堂氣憤正凝滯時,仙跡砸下重彈:大宋治河有誤!

此消息一出讓剛剛硬氣的趙禎變得忐忑:難道不對?

【以上兩方案被維、穩北流派歐陽修反駁:

1.反對引回京河故道原因:

京河故道(也叫王景河道)從滑縣到渤海近八百裡,但其道久不複塞,想要引黃河入道要先通河勢清固河床才行。

其中人力、物力朝廷能承擔嗎?彆忘了大宋除了黃河水患外,還有其他災情也需解決用錢!

2.反對六塔河原因:

六塔河經流河面有限,過力承擔黃河水力會使大宋遭到水患,所以六塔河有減水之名,無減患之實。

所以他提出維、穩北流派建議:

疏浚不穩定的商胡道,讓黃河穩當流入大海。

兩派都有理有據,但宋廷卻拖到四年後才

交出答案】

秦始皇:…再翻個倍,朕可以加速把六國再統一一遍。

劉徹:四年?朕可以發動四次匈奴戰爭!

李世民:這…四年足夠朕滅竇建德、宋老生、王世充…

朱元璋評價:拖延...大宋特色!

【為什麼會這麼晚?

因為治理黃河不僅僅是簡單的治理河患??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它夾雜了大宋國防需求及朝堂黨爭問題。

北宋定都開封主要為了汴河漕運便利,但是開封沒有設險大端,無陸地山川屏障護衛國都。

所以黃河天險的重要軍事地位也就凸顯出來,河寬水流急敵軍不易過河。

但黃河有一弱點:冬日結冰,人可從冰上渡河入南!】

趙匡胤眼色沉沉地望著輿圖:難道大宋一朝都沒有收複燕雲十六州的希望嗎?

武力不行,錢財呢?

【如宋真宗時期,契丹乘黃河冰堅之利侵擾淄州、齊州引發宋廷恐慌。

當時就有大臣上書:把黃河水彙入赤水,不其讓它北流以控黃河水水勢。

宋真宗很心動但不敢行動,無他,此項目涉及役工數量、房屋拆遷,損壞農田,及對百姓劃田等等事宜,花費巨大且操作複雜,其工程量不亞於現在城鄉拆遷工作。

所以宋真宗隻能按下心思,但此類的心動不止一次,朝廷甚至還考慮過要不要撤黃河橋梁、毀河水船隻的地步。

大宋對河險需求遼國也很清楚,遼使劉六符出使北宋時囂張威脅:“你們在黃河邊挖塘泊有何用?大遼船隻南下十萬將士即到。

所以宋廷不怕黃河不狂暴,而是怕黃河北流連接遼境讓水路通暢】

等等!

真宗?哪個封禪的真宗?

打了勝仗倒給錢的大宋皇帝?

秦始皇&劉徹&李世民:大宋為什麼這麼怕遼國?

大宋能打勝、仗就表明其國力比遼強,即使宋無力再次發動國戰也不至於送錢養敵國吧?

後朝除了稱漢的後人能得劉徹幾分關注外,其他朝事都漠不關心地如看角戲。

聽到大宋種種新奇事,劉徹揣著手換了個姿勢,挑眉感歎:“若大宋能與匈奴換換多好?”

那樣他也不用費心漢匈戰局,他完全可以讓大宋為屬國讓其稱臣,使漢境安穩。

想必宋國也很喜歡與漢做鄰居,畢竟大漢愛好和平。

他抬了抬眼皮,再次感歎:遼國真幸福!

【所以東流回河派要‘東複故道’以‘外限敵馬’,黃河不東流,對遼有利而中國失險(指宋),所以他們主張回流。

而維、穩北流派歐陽修等人卻認為:河北等地年繼凶年,百姓頓苦逃亡嚴重,若大修治河要調發丁夫,對民力太過壓迫會使百姓成為流賊,危害大宋根基。

看到沒?

宋朝治理黃河的困境在於:既要符合國家國防需求,又不能加大對百姓的奴役,同時又不能大力

費錢。

最後治理黃河還有個隱秘需求:東流容易讓河水漫灌齊、德、棣五洲又是大宋富庶的州府,把這些州府淹沒賦稅怎麼收?

不如讓黃河北流漫河北去!】

天幕貼出一張:河北人民:我謝謝你全家的簡畫,看上去可笑至極。

但冀州等地的百姓不覺可笑,相反震怒非常,我們欠你們的啊!他們年年遭到水患原來是給齊州等地擔了禍事!

你們這些表字養的小塞子,血流流的壞種!

趙煦面無表情地盯著右司諫王覿(di)的下壓的背脊,耳道聽著他向太後陳述北流三患:“河患泛濫吞食民田未見儘頭為其一也;

國境漕運依賴禦河,但禦河被黃泛泥沙淤積,使運輸艱難為其一也;

為防遼軍南渡,我朝設塘泊以禦之,但黃河途經便把塘泊變為平陸,為三患也;”

趙煦臉上露出些古怪的神色,爭論靖康之恥時他憤而離朝,最終被勸回枯坐大殿。

眼下神跡講述大禹治水利弊,卻被他們借力爭定黃河流益去處。

可是…他目光環過諸位大臣的面目,眸中諷刺愈濃,朝堂未清又怎麼定得下治理黃河呢?

他低下頭思索:自己親政後該如何治理河患?又該重用哪些朝臣。

【在這種既要還要都要的要求下,宋廷選擇:用六塔河分流商胡道河水!

無論是歸東漢故道,還是修繕商胡道,它都需要大量人力物力,並需要數年方能完成。

但黃河不會給時間、朝廷百姓也無法放任黃河肆意兩岸,所以宋廷需要快速變現的治理方案。

於是六塔河方案成了當下優選。

宋廷交出的卷子及格了?】

秦始皇抿了口酸梅湯,閒閒地撩起眼皮冷笑:“世上哪有兩全法?全要的結果是什麼都得不到!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

他轉了轉酸痛的手腕,心裡計算著紙何時能造好,自天幕展出紙張好處後,他實在嫌棄繁瑣的竹簡。

可惜...墨家要花時間研製。

秦始皇按下心中急切,對大宋朝態倒升起幾分好奇。

漢武帝與他同是大權在握的帝王,容不得旁人指染皇權半分。

而唐太宗能聽諫,實際上卻是決斷大唐朝綱。

那大宋皇帝呢?

他在兩派中是什麼角色?

【滿分為120分,那次試卷為0分!

六塔河修到一半時,朝廷發現這工程好像有點費錢?

穩北派周沆去前線工程考察一番後,直言:堵用商胡道薪千六百萬,用工五百八十三萬。

計塞六塔河薪三百萬,用工一萬,且河渠狹小一旦建成,齊、博等五地等著被淹吧!

果然六塔河疏浚後,堵塞商胡道的當晚,黃河立馬表演什麼叫決口!

泗州之地泛濫成災,百姓傷亡三萬戶!宋廷第一次治河失敗!】

宋.民

聽到他們未來受難竟是因官員爭執,開德府、河間府等地黎庶破口大罵:“富弼、文彥博昏官!”

黃河年年決口年年修,役工一輪又一輪就是不見黃河好,沒想到黃河竟成了朝上大人們的爭權工具。

讀了一輩子書的老秀子見兒孫大哭,含淚長歎:“認命吧,汝生不及貞觀中,鬥粟數錢無兵戎。?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

他家故地是黃河下遊的京西南路,朝廷三番兩次回河,讓他們沒有生路,不得不離鄉尋求生路。

宋人民苦啊!老秀才抬手抹了把眼淚,每逢朝廷回河,黃河百姓俱是大哭,聽聞不回河個個喜笑開顏。

黃河百姓寧受黃河之苦,也不願受朝廷回河之苦!

【對於黃河治理,沒有朝代及人員敢拍著胸脯說:自己一定能治理成功,讓黃河不複濫天下。

古時的治河技術不會超過當時認識,其治河工具對抗洶湧東流的黃河而言,其作用又限。

但成功都是摸索出來的,就如王安石所言:我寧願犯錯也不願什麼都不做,但並不代表什麼錯都能犯!

首次治河想要看到成效,著急證明自己主治主張無錯,但再急也不能在雨季治理黃河啊!

這跟抱薪救火有何區彆?是覺得河道修成怕放水場面不夠壯觀,所以讓春季的雨水現場增加點氣勢?

並且六塔河河道步寬僅五十步,根本不能容納黃河體量,其治理工程怎麼成功呢?

挺好,真是應了那句春季裡開花六五六,六到把遼國都淹了】

文彥博舉袖遮臉,不敢與官家同僚對視,匆匆進諫:“臣請停六塔河工役,治方之策當再三斟酌才是。”

如今六塔河才動工不過半旬,還來得及停工改道。

隻是...經天幕之口,他要離彆朝堂了。

【六塔河的種種缺點朝堂的大人不知道嗎?

知道!

但是工程已經開動就不能停下來,對於承包工程的東流回河派而言:必須□□,而且工程速度要快,才能體現他們的能力。

對於穩定北流派來說,錢花了役力到位了,工程有問題我等要聲討對方,要參他們一本。

於是‘河獄’閃亮登場,借六塔河問罪貶責清洗朝堂,這就是黨爭!】

唐初群臣看得目瞪口呆:“拿治河當黨爭?”

朝堂上他們亦有政敵同盟,如魏征跟薛萬徹就不對付,李績與侯君集互看不上眼。

政敵露出破綻他們會順勢踩對方落石,但也不會拿朝廷大事當兒戲啊!

程咬金張張嘴半晌才吐出心中所想:“乖乖,明知有問題還要等出事參對方一本。”

夠狠,夠忍!

宋朝大臣心眼子怕比他們還厲害吧?

【從宋仁宗到宋英宗再宋神宗,黃河河患越來越嚴重,甚至變得連月溢決,宋神宗不得不召集司馬光等重臣商議:

來吧,治水理河患!

這時

的黃河已經在華北平原上為自己衝出三條大道:橫隴河、北流的商胡道以及一股河,而此次爭論就圍繞著一股河進行。

東流一股河派VS北流商□□!

其理由與第一次回河相差不大,如把商胡道從北流改返大宋境內,將其引入一股河中,安大宋國防之心,讓大宋有天險可據。

另外一派呢?

河患需處力,可是京西乾旱西南饑民處處需要用錢。

再則黃河泥沙使遼道淤泥積高,遼兵根本無法乘船南下,黃河無須改道東流隻要維護北流河道即可。

又有大臣上奏:小孩子才一選一,我們大人全都要啊,臣認為當把商胡道、一股河合一為一,並疏浚下遊】

秦.民間

黔首駐著農具七嘴八舌地議論:“那宋官怎麼跟閭裡的閒漢一樣?”

爭來爭去,半天都拿不定主意?

而其他人則慶幸:“幸好俺們沒在後世,否則咱們這地啊,早就被淹了。”

聽他一講,旁人俱是點頭:“極是極是,俺燒火都去河壩上撿柴,後朝光禿禿的一片,啥也沒有,也不知他們怎麼生火做飯。”

有遊俠取笑他:“你個蠢蛋,後朝燒煤你忘了?”

比起後朝大秦黔首更關心陛下何時讓他們用上煤。

實在不行官府也可以賣煤嘛,他們自己做蜂窩煤使。

【不管眾臣子如何爭論,總之宋廷在答卷之前把朝堂上的官員派出實地勘測。

不容易啊!

這些拿著一張地圖就指天畫地大談黃河改革方案的重臣,終於舍得踏出朝堂實地看一眼現實。

勘測之後,司馬光建議朝廷:對一股河再加寬加深,讓河道能以最大努力容納全河之水,最後咱們再慢慢堵商胡道,完成東流計劃。

但他的勘測報告交上去沒用,因為東流派總主持人王安石沒采取他的緩進策略,而是急遊回河。

因為一旦回河成功,就能讓百姓利用淤泥種糧食,減少朝廷負擔也使百姓安心種田,穩定華北民心。

最後一股河的結果跟六塔河一樣,承擔不了黃河水直接決口南下,讓在徐州為官的蘇軾一回頭:好家夥!黃河之水天上來,淹了冀州淹徐州!

王介甫,我跟你沒完!】

還沒到徐州做官的蘇軾:我罵還是不罵呢?

他大興工役還牽連徐州百姓,徐州被淹其賦稅該怎麼辦?

蘇軾摸了摸腦袋,細想王介甫做法,覺得他是‘賊’,萬惡法家,當罵!

嗯,他得寫詩罵他!

李斯&張湯舉刀:你再說一次?

【第三次是宋哲宗時期,但治水與否在高太後執掌期間就爭論不休;

但他們爭論變為升級,具體表現為:高太後及部分大臣在回流東流之間反複橫跳,所以元祐時期總會發生治水奇景:

一會宋廷大臣高喊:衝呀!興工回河,保衛宋土,於是舉

國上下大興黃河改道。

一會宋廷大臣高呼:停下停下,聽我說我給你們講大道理,於是朝廷下詔停工,各回各家各找各媽。

黨上諸位大臣並最高統治者你來我往,見招拆招好幾年,最終回河派(東流派)取得成功,兩年就讓全河之水東還故道。

結果還道不過五年,黃河決口東流斷絕向北又衝出一條河道,宋廷上下傻眼:我那麼努力治河,黃河你為什麼非要北流?】

武則天忍不住笑出聲:後人言語實在戲謔,如同巴掌拍在大宋君臣臉上。

她眸色橫色天幕,輕輕搖頭:看來後人對大宋君臣怨念極深啊。

不過...就算治河有誤也不會讓後人如此怨念吧?

她轉過頭對上官婉兒道:“不知大宋做了什麼,讓後人如此看不起?”

上官婉兒搖搖頭,遲疑地道出她的想法:“大宋...君臣都不強硬??_[]?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

難道他們行漢惠帝的拱垂之治?又或者行黃老治國?

但都不像啊?

【宋廷不明黃河為何要北流,現在咱們也不明白他們為什麼做事老打醉拳?

逆水之性強使回河也就罷了,回河時能不能對回河故道進行疏導?

並且治河就治河,為什麼非要全程參與?

難道黃河及百姓是你們君臣相親相愛的py一環嗎?

儒家修身治天下,從宋朝三次回河中沒看到儒家濟蒼生動作,隻看到黨爭相互拖後腿。

從上到下治理黃河根本沒有周密的計劃,隻有一堆看著地圖改河道的士大夫從各種角度進行爭論,就是忘了根本問題:治水!】

秦始皇&劉徹&李世民&朱元璋小聲嘀咕:沒想到後人嘴挺利,像刀子刮了一層又一層。

趙匡胤…趙匡胤血氣上湧,身體往後倒,叭!

【漢明帝找王景治水,嗯,確認對方是技術人員,行!治水交給你,有問題要幫助找朕,丞相尚書等官做自己的事,有問題就討論不胡亂插手。

最終王景修出一條保黃河六百餘年的河道。

忽必烈任郭守敬為西夏治水工程師,數月後問他:守敬啊!你治到哪了?

郭守敬回:“陛下再等等,臣還要去黃河源頭實地勘測勘測,才能確定疏浚修複河渠。

勘測完後的郭守敬直接把河套平變成‘塞北江南’,給大元一個大大驚喜!

宋廷無人全面統籌治理,如明景帝朱祁鈺派徐有貞專治沙灣決口也行啊!

緩策修繕河道,讓黃河水緩緩調水入道不行嗎?

結果北宋君臣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隻得宋人自己定評:提議東流北流之者,都是罪人!】

朱祁鈺猛地抬起頭:這是後人對自己的肯定嗎?

他目光湛湛地回望於謙:“於尚書,朕...”

自守衛京師拒絕太上皇叫門後,他心下一直難安:太上皇

在世,又有太子在宮,他名不正言不順地登基大統,自己真能穩祖宗基業安天下民心?

清瘦的於謙含笑對他作揖,賀道:“後人記陛下之功德。”

大明有陛下,是大明之福,百姓之福,亦是百官之福!

【若北宋君臣得知宋人評價,不知他們是何心情?

其實在元明之前,北宋治理河患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堪稱曆朝之最!

翻開宋史河渠相關,就能看到‘修堤開河靡費百萬’、治河費用‘陷租賦以百萬計’、‘蓄聚梢椿等物三千萬餘’...而人力則是‘天下役工數半在河治!’

黃河治理及水利建設給北宋中央帶來很大財政壓力,為分擔壓力除正常撥使錢糧外,宋廷也會頒發度牒和官誥作斂財之用。

度牒:僧人身份語,在宋朝僧人可以免除部分徭役賦稅,在民間比較有價值,如蘇軾疏浚西湖時耗資巨大,就向朝廷申請‘更撥五十道(度牒)價錢與臣,使臣得儘力畢工’。

政府為了解決財政問題,有時會下發一定數量的度牒,甚至發生濫發現象。宋代中央政府資助浙西興修水利,常常不給現錢,還將發度牒權下放地方,便於地方斂財辦事。

官誥:朝廷授爵或封官的詔書,如同清朝賣官服,人人重殊榮的東西】

賣官服?李白一頓:“先前天幕上僵屍並不是大臣?而穿著的官員服其他人??_[]?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

不過...他還未正式入朝,對朝廷斂財手腕並不了解,但他知曉漢賣爵位官職,宋朝賣度牒和官誥,大清甚至連官服都賣,那大唐賣什麼?

他可是記得唐有安史之亂,大亂之後朝廷還有錢穩定天下嗎?

一向灑脫不羈的李白陷入憂慮:大唐沒錢時該怎麼辦喲?

【黃河治理途中宋廷也主動擴大農業發展,在處地修建大溝小渠灌溉農田,甚至派官員巡行天下,察看惟精農田水利,並在諸路設置農田水利官,主興水利扶農業發展。

宋神宗甚至親嘗淤土滋味,直言大河淤土為山川膏膄滲漉,可以把鹵田變為肥田,值得一試。

而王安石利用黃河水淤種田,為主持放淤的官員撐腰,倡導他們引導百姓用淤田種植,儘全力摸索黃河變廢為利的用途。

但是幾次不專業的回河改道,加上杜充決堤使大地大潰,把原本沃野千裡的淮河華北徹底乾廢。

自宋以後華夏經濟中心南下轉移,金、元、明清不斷抽取南方利益倒灌北方,扶持其經濟獨立】

耶律宗真大驚:他遼呢?怎麼會是金?

金是打哪來的?

他陶醉中原文化,一度想入主中原成為問鼎之主,但近年來國內派係不斷,以至於南下成為憾事。

而今...經天幕講述他發現:黃河就是泥澤,誰占據誰就身陷其中難以自救。

唔...他拉過輿圖在上比畫幾番後,先發兵脅大宋加納歲貢,回頭再搶西下地盤。

他下嫁

興平公主為李元昊之妻,自李元昊稱帝立夏後就讓公主鬱鬱而終,還誘使遼境黨項部落叛遼歸夏,嗬~耶律宗真冷笑:西夏敢輕視大遼,當戰!

不過...耶律宗真眸色深沉:金朝是哪族所立?

【但黃河連歲泛濫讓民生饑饉,使得元朝苦不堪言,不得不大力整治黃河。

負責治理的都水監賈魯以‘有疏、有浚、有塞’為治河之策,配合各項治河措施:

1.整治舊河道,疏浚減水河:

指開新河的同時又修故道,並根據地形來修繕河道,如河身廣狹,就將其修直,易淤塞之處就浚道加深,澤水聚集之處就開渠排洪。

打的就是重點針對,重點整治!】

曆朝曆代,特彆是宋朝王安石司馬光等人:快快快,筆墨拿來抄作業!

這次大宋定要得百分!

【2.築塞小口,培修堤防。

實行先堵小口再堵大口原則,根據地勢修長堤壩,保證河水還於故道後不出險情。

3.堵塞黃陵口門,將河迂回故道;

在引河回故道途中,他先修大堤三道,用來減弱河水水勢,約束水力,不讓黃河全水一下衝垮故道。

為堵塞巨口,他以石船做堤夾以草石等,將舟沉入龍口,一舉堵合泛濫七年的決口】

朱棣翻開元史,看著賈魯用料非常心痛:“大樁木一萬七千,榆柳雜梢六十六萬斤,鐵錨三百三十四,鐵纜三十有一,所沉大船一百一十艘.”

看完治河所需花費後,他反手將史冊掩下,搖搖頭道:“賈魯與宋治河相比,竭心思之巧,行大膽之舉,隻是...其治河既不考慮汛期,亦不顧民工死活,一心求成招致民怨。”

朱棣抬頭掃過太子,揉了揉眉心:“不知那明景帝如何?”

說罷忍不住輕歎:“我明承曆代水患,亦是艱難啊!”

太子朱高織輕聲道:“能被後人提及,想必也是有為之君罷。”

否則以後人的性子,嘴上念著老祖宗,行事卻半點不遮擋,直接在蒼生前利嘴刮人!

富弼&文彥博(惱羞成怒):閉嘴!

而朱棣想到市井傳言:賈魯修黃河,四肢發達多怨亦多,百年千載後,思在怨消磨。(修河修出黃河反)

他心中突然一愣:這就是後人講的‘罪在當代,利在千秋?’

【明朝時期黃河決溢頻繁,河道變化紊亂,忽南忽北極不穩定,治理難度跟金元兩代堪稱難兄難弟。

黃河決口平均間隔年限為:3.57年來一次,為了保障漕運,明重北輕南,以‘北岸築堤,南岸分流’為前期主要治河措施。

到明後期黃河決口泛濫更加嚴重,黃河流通百年就有五十年處於多處泛濫時期,明廷不得不下狠力整治黃河。

於是有過四次總理河道、治河十年的潘季馴成為總工程師】

民間

“快快快,快記下來”,會讀

書寫字者紛紛提筆急記,就算大字不識的農人也張著腦袋使勁記。

他們苦啊,朝廷不靠譜隻能靠他們自個,隻要他們會治河,朝廷那些貪官蠢蟲就欺騙不到他們!

?想看南漳的《秦皇漢武看我校曆史作業評選》嗎?請記住[]的域名[]?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

見小孩坐在地上玩沙,大人見了稱讚:“玩沙好,玩沙好,多多玩沙長大後治河,知不知道?”

往日玩沙必被罵的小孩:啊?

【潘季馴為治河更數千裡,深入工地實地研究,根據黃河含沙量特點,決定‘以河治河,以水攻沙’的治河方案。

也就是我們熟知的‘束水攻沙’!

如何達到束水攻沙目的?

1.重視堤防,將堤防分為:遙堤、縷堤、格堤、月堤四類。

原因:堤防等於國家邊防,朝廷有各類軍隊守防,那堤防也應因地製宜得出不同堤防。

如縷堤作一線堤防束水河道;遙堤離岸1-2裡,擋住暴漲河水不至於蔓延.

2.因地製宜:該合流就合流,該分洪就分洪,彆於自然相鬥。

因勢導力在堤防不能固定情況下,可建起滾水壩讓河水下流又無淤塞之患】

趙匡胤幾乎要喜極而泣:後人,你終於回歸正常講述治水之法了!

不要老逮著大宋罵啊,他們也在努力治河,為何不講講宋治河之方呢?

趙光義欲言又止...欲言又止:有沒有一種可能,不孝兒孫沒有有效治河之方呢?

真有效也不會被後人追著罵了。

【僅束水攻沙治理河患不夠,還要配合‘蓄清刷黃’,指黃河淮河交彙之地,是運道關鍵之地,所以不能讓沙墊沉於此。

同時又該讓淮河強於黃河,力使淮河水清讓淮河出水強於黃河,使黃河不倒灌當地湖澤,如此黃河泥沙就不會淤泥於運口。

到了清代,三藩、河務、漕運為國家三大事,康熙甚至將此記在宮中柱上,是可提醒自己。

但黃河泛濫得比明還頻繁,其決口平均間隔年限為2.42年/次】

民間

聽到黃河泛濫數,天下人隻覺眼皮子猛跳,有心細者將幾朝決口平均數展出,隻覺得頭皮發麻。

秦漢:41.1;隋唐:17.15;

五代宋元:4.47;明:3.57;清:2.42;

心細者猛地想起清朝之後還有民國,然仙人直言猶在耳畔:民間黃河年年決堤,嘶~他倒吸口冷氣,他們百姓的日子怎麼還越過越苦了?

【面對如此泛濫的黃河,大清表示:我惹不起我還躲不起嗎?

所以清廷避黃河之險,改方向挖出一千一百餘丈,把黃河水由南潮河向東北注入中,使河道流通。

之後又在洪澤湖出口開張福、張莊等7條引道,在清口建起築壩台,逼淮河三分入運,七分敵黃,使河水北行避免黃河倒灌清口。

總之明清根據河勢緩急、河道深淺,修堤防束水引河。

但清朝對修堤防更為看重,嵇曾筠在雍正時期,僅

一年就培修南北大堤一十一萬餘丈,讓河南大堤屹若金湯。

他到江南後也是修黃河、運河兩岸河堤一十四萬餘丈,其河堤河勢修築。

如河道掃灣處修築大型人字壩連接挑水壩;

當河灣急端不能舒展時,應修扇形壩讓河水順壩外移.】

朱元璋盯著3.57幾字臉色沉如溺水:“大明初立國家窮竭,哪來的錢治河患?”

他低頭沉思幾許,對朱標下令道:“遷黃河險處百姓至他地,為他們重新造冊分田。”

朱標點頭同意,遷徙百姓是目前最好的法子。

所幸大明官田剩餘較多,黃河百姓還能得田,若如唐中後期那般,即使朝廷想要安頓百姓也是不能了。

【事實上治理一事牽扯太多,宋牽扯黨爭,元亦有派係鬥爭,而明朝一旦治水,各方便會為己奪利。

到乾隆時期治水更是官員發財致富的好時機,當時還流傳出‘黃河決口,黃金萬鬥’的說詞。

當治河成為政治利益的部分時,治河難度總會疊加上升】

秦始皇&劉徹&李世民&趙匡胤&朱元璋等帝王,殺氣騰騰:敢貪汙者殺!

【黃河善決、善淤、善徙,水中泥沙含量超高是其中之一。

所以想要治理黃河就要治沙,否則沙淤成懸河,會給治河帶來相當大的麻煩。

當年神宗黃河改道的失敗,不僅讓河患沒有緩解,其賴以南北運轉的汴河被大量淤泥塞成懸河,達到河底高出堤外平地近4米。

用沈括的話講:人站在汴堤上俯瞰民居,如在深穀。

曆朝廷每年都在疏浚汴河,但仍無法遏止河床抬高,宋朝後期想要在白渠中穿井,鑿到三丈才見原來道路,可見泥沙淤塞之恐怖!

但更恐怖的是黃泛區核心地帶,古時黃河大型泛濫其治理都是直接將城掩埋,然後在原位置上重建新城,如此重複幾輪後,土地下便是:‘城下城、府下府、街下街、井下井’。

上世紀徐州對老東門街區進行拆遷時,就曾挖出不同朝代的城門基底。

我們對黃河含沙量進行數值核算,平均每年含沙量高達16億噸,把它做成1*1米的泥塊可繞地球27圈,可見黃河治水難度。

那麼我們是怎麼把一條即將斷水的黃河治得澄清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