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6 章 龍鳳豬組合07(1 / 1)

【於是才出生的‘建元新政’,就被竇太後一巴掌拍了回去。

上任不過一年的趙綰、王臧下獄自裁;

至於丞相竇嬰、太尉田蚡?罷職家裡蹲!

漢武帝特意從魯地請來的賢良申公?從哪來回哪去。

你問才即位的少年天子氣不氣?

氣啊!他氣成河豚了好嗎?

但他能怎麼辦?

漢家自來倡導孝道,太後就是皇帝頭上的一座山!

何況他幾月前為改革做鋪墊,向下詔提倡人倫孝悌,為推行儒家做準備。

面對竇太後的詰難,他也不敢公然不孝,做出自毀長城的舉動?

所以他隻能安靜地看著祖母換相換禦史大夫,甚至連太尉這個官職都被抹去,都不能發出任何聲音】

劉恒皺眉,慢條斯理帝拿起絹布擦過嘴角,眸色幽幽地盯著天幕,啟兒L到底年壽幾載,能讓猗房曆經三朝?

孝道、諸侯王、權臣...幾項如大山壓頂,難怪啟兒L身體不好,年壽不豐?

半晌後他眼眸落到天幕大大的墨字‘劉徹’上,面上浮出幾分滿意之色。

漢家天子不怕出錯,就怕畏懼困境不敢彈動,孫兒L改革手段雖顯急躁稚嫩,但亦有可圈之處。

竇嬰姓竇,應該是猗房親族,田蚡為孫兒L外戚,兩人代表後宮兩方太後勢力,在改革時能幫徹兒L分擔部分外戚宗室壓力。

他垂下眼簾,嘴角微微勾出一抹笑意,兩人雖屬外戚,可又代表不同太後利益,徹兒L隻要稍微挑動兩人,此二人定然矛盾叢生,為權勢他們隻能獻媚徹兒L,以期用徹兒L壓製對方。

想到這,劉恒笑了起來,倒是一步好棋,可是...他收了笑,操作得不好,也容易被外戚控製成為傀儡啊!

猗房、竇嬰、田蚡……太皇太後、外戚等字眼,在劉恒腦海碾過,化出無數想法,又被湮滅於無。

他冷靜地將絹布疊好,放進袖內,才抬眸望向天幕上列出的數條策令。

罷了,孫兒L諸事他無法幫管,能做的是幫啟兒L減輕七國實力,讓他削藩時能更順手幾分,期望能延長啟兒L幾年壽命。

不過...劉恒看著天幕上‘改易服色’四字,驚訝地挑起眉,漆黑的眸子閃過一絲興味,他這孫兒L膽挺大。

改易服色往往與‘五行德運’相關,關乎朝代正統及當權者的天命之言。

也是向天下彰顯皇帝是承天帝所旨,親撫天下的手段之一。

漢承秦製,雖為水德但五運不承秦德,徹兒L改易服色是準備換五行德運?

他緩緩踱步到天幕前,望著瑩白的微光突然笑出聲:他的好孫子是準備以禮挾製猗房?

或者說,他想用儒家來打破朝堂崇黃老格局,再用儒家禮儀來收回君權?

【竇太後拍劉徹的理由,也很理直氣壯:

你行新政,老太太

我不過問,反正國家大事有哀家把關,出不了大事由你折騰。

但你竟想逼退哀家,自行決斷國家大事,還棄黃老重用儒家學士,改弦更張獨尊儒術!

不行!漢家自來尊老子行黃老之術,不能讓你把帝國重事當兒L戲!

況且你下詔讓列侯就國,那她的女兒L館陶公主怎麼辦?

難道跟著丈夫堂邑侯就國?

這更不行,哀家年老不忍分離之苦,你就當全了孝心,讓列侯彆出京就國。

於是在列侯支持,及各方利益反撲下,儒家渴盼已久的複起之機,就跟劉徹一起被拍在沙灘上】

劉徹嘴角微抽,非常想拍桌質問後人:你給朕解釋解釋,什麼叫拍死在沙灘上?

他隻是遇阻暫時蟄伏而已,與父皇大父所遇困境相比,他是戰略性撤退,保存自身的明智之舉,後人你明不明白?

再則他用新政問策,是為漢家長遠計劃,隻有拔出朝廷積弊後,才能對外用兵作戰。

不改無為國策,怎麼應對朝廷內外事端?

建元三年,黃河水漫平原各城,造成饑荒人相食;次年又遇乾旱,五年又是蝗災;

連續三年大災害,黃老之術能解決?

用清靜無為解決嗎?

想到自己親政後的局勢,劉徹獰笑,好不容易熬走太皇太後,他的好舅舅又把持朝堂作威作福,肆意任命官員,奪他權柄,視他於無物。

氣得他當場大罵:“你要任命的官吏已經任命完了沒有?

朕也想任命幾個官呢?”

這樣的好舅舅,想站到他頭上獨斷專橫,他怎麼能忍呢?

於是隻能挑動竇嬰與他結怨,再請他倆死一死,反正他們彼此仇恨不休,正好結伴前往地府,有過照應,也算朕對舅舅的孝心!

劉徹漠然地掃過群臣,如今朝堂已被他料理乾淨,剩下的...就是一洗恥辱,北上攻打匈奴了!

【譚嗣同曾說過:‘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所以漢武帝的改革以流血告終,但也因流血而堅持。

墊伏兩年後,漢武帝羽翼漸豐,再次在增加《五經》博士,把儒家再次推向人前,向天下宣誓:

朕就是要破局改革,要破局,破局!】

劉啟掃過天幕,看著怒視自己的太子,才發現兒L子臉蛋被他捏得通紅,不能怪他...誰讓徹兒L臉蛋肉乎乎的,捏起來手感極好呢?

見兒L子眼眸閃著淚花,劉啟趕忙指著天幕轉移話題:“徹兒L,來,朕為你分析你失政之因。”

小劉徹頭一撇:哼!

“哈哈”劉啟重新收斂神色,捧著兒L子的臉嚴肅道:“漢家朝堂分外戚、權臣、諸侯,我漢家天子曆來讓他們相互製衡,來確保天子權利穩定。

今諸侯已不成氣候,徹兒L記住在權柄未收攏前,對劉氏諸侯不能橫掃殆儘,否則外戚權臣一旦聯手相逼,漢家危矣!

徹兒L,謹記惠帝下場。”

惠帝落得血脈斷絕,無人後人祭祀,在地下也是孤魂野鬼,這就是行仁義的教訓!

?本作者南漳提醒您最全的《秦皇漢武看我校曆史作業評選》儘在[],域名[]?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

懷中的小劉徹抿起嘴點點頭,慢慢道:“父皇,你曾說過竇嬰身懷品德,可用但不能信。

未來我抬他做丞相,也是借他是太後侄子的身份,意圖讓外戚內部分裂矛盾?”

聽他能分析到這兒L,劉啟臉色露出眼中滿意之色,抬手輕撫兒L子發頂,柔聲道:“是與不是,就要問問你自己了。”

【次年竇太後去世,重返巔峰的漢武帝再次召開對策大會,野心勃勃地再次向世人展示升級版治國藍圖:

古時先聖恩德澤被鳥獸,朕要求不高,讓星辰日月各司其職,山川溫和,不肆意霍亂人間就好。

朕還要聖德溢向四方,要代表麒麟鳳凰的祥瑞浮顯世間,要讓河圖洛書圖出現在朕面前。

那麼來吧!各位賢良,開始賣你們的安利吧!】

朱元璋滿臉地鐵老人表情,拿眼瞅過天幕,又低頭翻看案桌上的史書:

天幕怎麼回事?

漢武帝分明在詢問:

曆代為何會有興亡治亂?

該怎樣解決漢家積弊問題?

怎樣保障漢朝強盛的長久治安之道?

明明很嚴肅的國家戰略策問,怎麼在後人嘴裡,漢武帝成了不切實際的君主?

講述的人真是漢高祖後世血脈?

把先祖艱難奪權之路說成評書,尊重敬畏之心呢?

不肖子孫!

他掩上書冊斟酌半晌,遲疑地兒L子們:“你們說會不會有咱們朱家子孫講述課題?”

朱棣等人面面相覷,撓了撓頭,不確定道:“或許有...吧?”

自從知道後世劉邦血脈多達千萬,他們兄弟幾人已經決定:

每人生八個,子傳孫,孫孫無窮儘矣!

一定要讓後世姓朱的人,全是他們的血脈子孫。

他們就不信姓朱的生不過姓劉的!

朱元璋:……你們是豬嗎?這麼會生?

面對兒L子們的認真,朱元璋嘴角抽搐,行,朕把‘皇明祖訓’給改了,取消宗室享朝廷贍養特權,自個去養崽吧!

天幕並不知道自己一句玩笑,就引得朱元璋想要更改‘養豬政策’,於是仍不緊不慢地繼續講述:

【在對策大會上,董仲舒在儒家內部競爭中脫穎而出。

用‘天人三策’和‘大複仇理論’,成功征服漢武帝一顆萌動的少男心。

成功地將儒家公羊學派賣給帝王,一舉奠定儒家在漢朝的思想首尊地位】

聽到天幕把自己比作賣貨郎,曆代朝堂上的儒家官員目怒而視:

儒家行君子六行,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怎麼到你嘴裡就變得如此市儈?

孔子、孟子、荀子等皆為儒家聖賢,作為後人你就不能對他們保有敬意?

浩蕩的憤怒直衝天際,化為成彈幕:“為何要說著儒家賣給帝王?你太過市儈”

??劉昭看見彈幕時滿頭霧水,什麼叫作賣給帝王?

誰提的白癡問題?搗亂呢?

他大大地翻了個白眼,直接開噴:【‘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難道不是儒家自家說的?他能說我就不能用?

儒家嘴上說的是仁義,心裡想的全是生意。

漢代的豪強,魏晉南北朝的士族,宋代的學閥,明代的東林黨,不都是坐地起價,滿天要錢?

大兄弟你不服氣就留下班級,咱們見面較量哈】

朱元璋震驚:“難道朕的刀還趕不上文臣抱團的速度?”

天幕停下,你給朕說清楚,什麼叫東林黨?

東林黨又是誰?

被天幕打擊多次的趙匡胤,臉色平靜地提筆寫上‘學閥’二字,聯想起先前天幕曾言:

大批官吏對‘青苗法’行惡,他眼眸暴虐,殺機四溢,很好,源頭之一找到了。

閥最後一筆,沾著墨的筆,如刀劈重劃,在宣紙上拖出長長的痕跡。

學、閥,讀書人!

劉昭不知道朱元璋與趙匡胤的心聲,正頭鐵地不認錯,避開老師的死亡視線,若無其事地繼續講述:

【儒家曆經萬難,終於拿到朝廷主政入場券,正準備大展政治理念時,發現情況不對,怎麼陛下嘴上談的是儒,行的是法呢?

說好的‘獨尊儒術,罷黜百家’,隻許我一人呢?】

劉徹面皮一抽,扭頭群臣叫屈:“朕看明白了,這後人是專給朕找不自在的。”

他不滿地問丞相:“難道朕沒用儒家嗎?”

公孫弘起身恭敬承答:“天幕講解不實,弘出身儒家,學‘春秋’一脈,蒙陛下垂青居丞相高位,後人怎能汙蔑陛下不用儒家?”

對,就是這樣!劉徹滿意地點點頭,睥睨其他大臣,看,誰能說他不用儒家?不行仁義治國?

中大夫汲黯冷眼瞧他二人蓋被做戲,忍不住刺道:“如果丞相與奏陛下對奏時,不吐嚴法之語,黯便相信丞相是真正出儒者。”

公孫弘狡詐之徒,打著儒家旗幟,行法家之舉,在他看來,就是一沽名釣譽之人。

被諷刺的公孫弘半點不氣,反而拈須微笑自辯:“長孺,自陛下拜弘為相後,天下士子皆學儒學,難道不是興儒之舉?”

隻要學習儒術,就能從低賤的豬倌躍升為兩千石的丞相,天下誰人不羨?

前幾年陛下特置‘五經博士’,讓太學學子讀儒家學說,怎麼不是儒家大興?

話剛落音就被天幕打臉:【漢武帝獨尊儒術了嗎?

漢武帝表示:尊了,但朕不獨啊!

看看漢武帝任用的官員:曾做到代丞相的韓安國,是法雜並學;張歐,禦史大夫,正宗刑名出身,更不用說張湯趙禹兩個‘共定諸

律令’的法家人物。

相比後世純儒德治,漢武更注重廣開言路?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在重用法治時,仍不時地翻閱公車府各生上書,從道家、雜家、縱橫家中挑選人才,進封官吏為他出謀劃策,輔助他治理國家。

那儒家呢?

儒家於漢武帝而言,就是件用來貶斥黃老的工具。

在達到打壓後權,實現集權目的後,儒家就是菜肴上的點綴品,是對外展示的LV包裝袋,外表溫情脈脈,內裡高舉法治重錘治世】

趙瑣(宋神宗)捊須搖頭道:“漢武帝雖聽言路卻不納諫,為伐匈奴勞師萬裡,視人命如草芥,實為不仁。”

翰林學士司馬光讚同道:“自西漢後,曆代皆興儒學,漢武帝尊儒卻棄儒不用,不行仁義。

無德澤於民,以致百姓疲敝起為盜賊,動搖漢朝根基,幸得他晚年悔過,選對托孤大臣,才讓漢朝避免秦國下場。”

他實在不明後世評選皇帝標準,在他看來不能為教化天下,使民治安的帝王,有何德稱為‘千古一帝’?類比‘金烏’?

【面對重塑漢朝大統一思想,又為他提供大複仇理論的董仲舒,漢武帝對他尊重但不重用。

為何不重用?

因董仲舒認為皇帝不能乾綱獨攬,否則會再現百姓流亡、天下凋敝的災患。

所以‘天人三策’中,他提出‘君權由天帝授予,人間君主代天牧民,天下臣民應該服從君主,為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同時,又提出‘天人感應’,來製衡皇帝權力。

告訴君主你不修德行,不行仁義,上天會降臨災害、怪事來警告懲罰你,更甚者天下人會共同反對你。

漢武帝是誰?

是大漢國力昌盛中誕生的太子,天生帶有唯我獨尊的氣勢。

就算登基後面對竇太後壓製他,外戚田蚡持朝堂,視他為傀儡,他都能一一化解,逐漸掌握大權,成為笑到最後的人。

你儒家妄想製衡他,變成泥菩薩,他聽嗎?

他不聽啊,不僅不聽還會舉起屠刀喲!

舉個例子:古時天空一旦發生日食,在儒家學說中就表示上天在鞭打昏君,督促改正。

所以在漢文帝時期出現日食時,他們要漢文帝下詔罪己。

而漢元帝出現的日食,被他們拿來打擊政敵,將政敵趕走朝堂後,表示從此國家政清人和,天下大興。

到漢桓帝出現日食,儒生又開始借題發揮,要皇帝解開黨錮。

……

而漢武帝時期也出現日食,嘿~風平浪靜】

劉徹面色冷漠地拂去寬袖上的浮灰,朕為天子,是天神欽定之人,朕為何要向天下賠罪?

天色有變,天神提示朕行策要謹慎小心,需要及時調整策略,這是他與天神之間的事。

朕與天神之間的事,關爾等儒生何事?

隻是...朕數次尋求仙人,皆不得蹤跡,朕的君權為上天所受,

那天神為何不現身與朕相見?

【漢武帝被董仲舒念叨煩了,就將他派到江都王當國相。

見他成功教化劉非,又把他提到膠西王劉端處任相國,膠西王為人賊戾,非常不好相處,董大儒乾了四年,表示:不跟你們玩了,辭職!

於是回家埋頭著書,誰知朝廷每有大事商議,漢武帝都會讓廷尉前往董家問議】

李世民與朱元璋一樣,認為到天幕講得過於輕浮,隻好遣人取來漢書細細觀之,欲圖窺探書中細節深意。

同為帝王,他哪會看不出漢武帝遣人問議是假,借儒家向天下宣揚君臣關係是真。

他置五經博士,卻獨獨將五經中的‘春秋’提出,作為判斷案例的法典,向天下人表示:

朕的詔令爾等不聽,便是不忠,當死!

畢竟春秋中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綱常倫理,對集權甚為有利,不拿來用都對不起自己。

否則為何讓法家出身的張湯陋巷尋問?

漢武帝行的就是春秋決獄!

天幕語氣雖然浪蕩,但說得沒錯,漢武帝就是借儒家皮,行法吏事,達到自己統治目的。

李世民面色複雜地合攏史書,心道:不愧是與始皇並肩的帝王,論政治手腕,在皇帝中當列前茅。

正感歎,就聽得天幕語氣又開始戲謔:

【用了人家統一思想,就把他拋棄不理,見他回京又不停問計,劉豬豬,你好渣男啊!】

李世民抬頭就見到天幕展現的幽怨圖片:‘陛下,你忘了我們的海誓山盟了嗎?’

‘噗’一口水猛地噴了出來,殿內群臣子面面相覷,後人...後人如此憎恨儒家嗎?

最近在努力讀書的程咬金不解道:“儒家乾了什麼?連續兩個後人都對它都沒什麼好話?”

他抬手撞了撞秦瓊:“叔寶,你說說,這咋回事?”

被迫發言的秦叔寶瞪了他一眼,無奈道:“彆忘了後人那句口號。”

打倒...救出...

勉強恢複正常的李世民收攏好書冊,沉吟道:“人看事看物都有偏向性,天幕展現僅為一家之言,我們不能偏信偏聽。

並且儒家多出聖賢,有教化點慧之功,定是後世儒家欺師盜祖,才讓儒家有了惡名。”

大唐不以儒家治國,但經此天幕警醒,他必然要提防儒家,以防他們想要政治話語權,蠱惑人心,教人作亂。

所幸天幕隻是戲謔一句,語調又恢複正常:

【儒家自秦末年起,就一直在尋找複起之機,經過秦朝毒打,部分儒者大改儒家‘迂闊不實用’的作風,轉為靈活務實,因地製宜的風格。

如孫叔通在亂世經過項梁、楚懷王、項羽三位老板後,最終帶著百來位儒生歸附漢高祖。

可惜漢高祖不好儒,甚至有過儒冠撒尿的汙點,所以儒家安利賣得極為慘淡。

叔孫通表示:為了儒家理想,我改!

劉邦不喜儒裝,叔孫通立馬改換楚地短服,見陣營中缺少人才,又向劉邦舉薦人才:

所舉之才全是強盜、壯士,個個都是斬將扛旗的好手,能幫劉邦上陣殺敵打天下,隻要對漢有用的人才,他就舉薦。

人才推舉多了,終於叔孫通刷足存在感,入了劉邦眼,成為博士號稷嗣君。

漢朝建立後,孫叔通又將朝儀刪繁就簡,做出調整呈獻給漢高祖,這才有了後世名言:‘吾今日知皇帝之貴也’。

因論立朝廷禮儀有功,他的弟子進封為郎,三年後自己擢升為太子太傅,更成功地讓劉邦成為首個祭祀孔子的帝王。

至此儒家獲得官方認證,在漢朝終於站穩跟腳,有了走上政治舞台的機會】

殿內寂靜,所有人目光都投向儒家博士叔孫通,這家夥近日可積極了。

向陛下進諫前往泰山封禪,以證秦繼承天命,撫養天下。

又貼心地附上相應的封禪製度,言陛下有開天辟地之功,應以周禮威示天下,讓臣民敬服陛下。

一溜串的禮儀改動,讓被囚禁的淳於越破口大罵,直言他玷汙古禮,墜先王禮儀,是可惡之人。

結果...好家夥,叔孫通看不出你儒家標準還挺靈活啊!

群臣心道:與陛下封禪禮儀相比,他對漢朝改製才叫厲害!

不愧是能做太子太傅的儒子,儒家核心說改就改,真跟天幕講的,儒家就是個口袋,什麼都能往裡裝啊!

該讓淳於越來現場聽聽,說不得他們還能親眼見證儒家內部互扯頭發。

自從天幕不談秦後,殿內的氛圍都輕鬆幾許,甚至還能笑評漢朝,對它指指點點,歡樂得很!

集眾人視線的叔孫通面不改色地往殿中一站:“劉邦出身亡匿,怎能與陛下相比,儒家尊秩序,順應天時變化。

陛下身世淵源,當以正統禮儀方顯貴重。”

頓了頓叔孫通又果斷提醒:“改換楚式短服,表示劉邦是楚人,陛下請發兵赴楚,揪出劉邦讓秦江山太平!”

劉邦啊...秦始皇手拂過冰冷的鹿盧劍,眸色晦暗,若秦能政通人和,秩序順通,讓天下各行其位,世間自然無劉邦。

秦君不能自持已身,如胡亥行事,那麼天下人人是劉邦。

他面色冷淡地盯著叔孫通,見他昂首挺立,並不慌張自己未來臣事,淡淡道:“倒是朕屈才了,阻攔叔孫博士一展所長。”

原本還正氣凜然的叔孫通,冷汗唰地一下就冒了出來,躬身拱手道:“陛下受天帝福佑,天幕所顯皆為虛妄未來,通受詔為秦博士,當為陛下獻策。”

聽完他的狡辯,秦始皇沒去繼續深究,直徑下令:“叔孫博士此生想來沒去幾乎在穿楚式短服,朕賜你穿短服一旬,如何?”

叔孫通心底鬆了口氣,幸好陛下不是個小氣的,經此一事,他未來為漢臣一事,就此揭過。

於是掩下心裡感激,恭聲道:“唯!”

劉徹笑道:“自朕納‘天人三策’後,朝野多興‘讖緯之學’,用來預言未來告人政事,想要借此掌握先機”。

他起身緩緩離席,面容親切地看著眾臣,撫掌大笑道:“今我等不用‘讖言’,便知後世有儒子亂聖賢之事,想必是天帝憐儒,不願看到儒家為後世所棄,用後人警醒儒家。”

說罷他轉身長歎,意味深長道:“看來儒家,當自革之啊!丞相,朕說得可對?”

讖緯之學起源於燕齊一帶,最有名的是秦朝盧生入海求仙,帶回一封‘圖錄’,上書讖語‘亡秦者胡也’,之後秦果然在胡亥手中亡斃。

從此讖言大興,自他促進儒學興盛後,讖言又以經書為理論,發展成‘讖緯之學’,叫做‘經讖’,以天命和神意的形式出現。

今天天幕降臨,讓漢跨越千年與後人對話,本就是神跡。

聽見天幕不喜儒家,劉徹出於本能,敏銳地抓住機會,暗示在場臣子,他要將此事宣揚出去,如果想要保持漢家首尊的位置,就要進行改革。

對他而言,不管後世儒家如何,先把儒家架在火上再說。

面對陛下潛在之意,丞相公孫弘還是笑嗬嗬的模樣,搖頭捊須道:“不知那朝儒家學子,效仿董賢改製,照貓畫虎不成樣,倒墜了儒家名聲。

看來董賢需要再次著書,教會後人如何改製才是。”

公孫弘三言兩語把話擋了回去,心下卻犯起了愁,他行事以法家為度,但也靠儒家立足朝堂,所以不得不為儒家辯解幾分。

今天幕之言,流傳朝野,不就給了他人攻訐儒家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