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 淩煙閣二十四功臣 若營魂有識,居止相……(1 / 1)

被仙幕點到名字的人直接興奮上頭。

“哎呀, 叔寶,我們怎麼這麼厲害啊!成神了!”尉遲恭臉色漲紅,開心的!

他竟然成為了門神!而且看仙幕附帶的視頻介紹, 真的受到了千年的供奉!

這門神的榮譽還是天上掉下來的, 看仙幕視頻介紹這門神之名是出自一本名為《西遊記》的小說,那故事情節還挺神奇,李建成的太子洗馬魏征為那涇河龍王的監斬官,求到太宗陛下跟前, 太宗皇帝拉著魏征下棋, 才有需要他們成門神的機會。

執鞭者尉遲敬德, 執鐧者秦瓊, 倒是很形象。

不過無論怎麼樣, 尉遲敬德都很自豪, 果然跟著他們陛下有湯喝!要不怎麼韓信不成為門神就他尉遲恭呢!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秦叔寶也沒有想到自己有朝一日在民間門真的會被封神。

從跟隋將來護兒到奔走諸王, 先後跟李密、王世充打天下, 最後與程咬金等人投奔李唐。再機緣巧合之下被李淵安排到秦王李世民府上任職, 秦瓊隻覺得這一切有太多巧合,恍如隔世。

攻宋金剛、擊尉遲敬德後加封上柱國;抵禦竇建德、鑿穿竇軍大陣、破竇建德之戰後獲封翼國公;戎馬一生, 曆經大小戰鬥二百餘陣, 看仙幕展示的一生中, 自己後面竟然還會被加封左武衛大將軍,生前榮光,死後受世人香火。

秦叔寶從不覺得這些榮譽唾手可得的, 沒見他跟的隋將來護兒、李密、王世充最後都敗了嗎?跟對一個好主子是多麼重要啊!

秦叔寶:不行,憋不住了,跟著殿下怎麼那麼好,收獲了太多好東西了QAQ。

程咬金雖然沒有成為門神, 但也不沮喪,因為他發現仙幕在他身上貼的頭銜可多了!

一溜煙兒瀘州都督、左領軍大將軍、原州都督、幽州都督、左屯衛大將軍,檢校鎮軍大將軍,世襲普州刺史,盧國公,輔國大將軍、左衛大將軍、蔥山道行軍大總管……「1」

程咬金笑得見牙不見眼。

這麼長的頭銜,他得活多久啊,一生榮寵!

頭上頂著一大堆頭銜的何止是程咬金,李靖頭上的頭銜更是數不勝數:靈州道行軍總管、刑部尚書兼行太子左衛率、兵部尚書、定襄道行軍總管、代國公、左光祿大夫、尚書右仆射、西海道行軍大總管、衛國公……「1」

看得人眼花繚亂,即使李靖生性再沉穩厚重,恭謹溫順,嘴角還是不禁上揚。

房玄齡杜、杜如晦、馬周、高士廉等人皆是如此,頭上頂著的頭銜一個比一個長,心滿意足了。

唯有兩個人一頭霧水,並且受到眾人矚目。

這兩個人就是同樣頭頂著一大堆頭銜的魏.曾隨魏公李密,現李建成太子洗馬,未來秦王的諫議大夫、尚書左丞、秘書監長、侍中、左光祿大夫、太子太師、鄭國公、司空、相州都督,文皇重之,良史書之,後代美之.征。

還有蕭.前隋遺貴,現深得李淵信任內史令,未來唐太宗寵臣.瑀。

兩個被眾人矚目的人視線對上又飛快轉開,這時候可不是寒暄的好時候,一個深受李淵看中的寵臣,一個李建成信任的謀士,未來竟然、都是謀反成功的李世民寵臣。

很好,他們的主子好像受不住這個打擊。

沒錯,李淵與李建成面色一下子就陰沉下來。

他們甚至腦海中開始陰謀論。

李淵冷眼看蕭瑀,他曾多次對蕭瑀表現出對秦王的忌憚,想除掉秦王李世民,但蕭瑀總是不顧個人得失,堅決支持李世民,維護李世民。

李淵心驚,這是個陰陽家。

李淵冷眼:“蕭卿作何解釋。”

蕭瑀拱手不言,說什麼,說他對秦王李世民沒有欣賞之意?

笑話,怎麼可能,現在沒當面誇秦王已經很不容易了,怎麼可能不欣賞秦王。

要不是這個皇帝氣性一般般,未來能夠在朝堂上跟文武百官對噴了二十年的蕭瑀直接噴過去了。

蕭瑀對此接受良好,但李建成就無異於晴天霹靂。

他有多信任魏徵,現在就有多惶恐震驚。

魏徵前面才說他居嫡長卻無功績可稱,仁聲未遐布,勸他請討黑闥以立功。最後他得到了以凱旋而歸,受天下讚揚,結山東英俊的結果,他本因此對魏徵愈加信任,但現在這破屏幕告訴他鐵骨錚錚的魏徵是李世民的人!?還是寵臣!!!「1」

李建成的眼神中滿是震驚。

他喃喃自語:“難怪,難怪這人說秦王勳業克隆,威震四海,人心所,原來心中早就心慕秦王!”

聽到太子並沒有隱藏的狠戾之聲,魏徵:“??”這太子腦子不行了嗎?這明明是在勸諫他和秦王差距過罷了,怎還就心慕秦王的證據了???

魏徵覺得自己當初提建議的自己要是知道現在會被太子做這般解讀,半夜都得爬起來罵一句這個太子有病。

他腦海中隻不解一瞬間門自己為何會轉投秦王麾下,畢竟當初太子初見他就引他為洗馬,甚禮之。

不過這一瞬間門過後,想到仙幕在秦王身上加的標簽:他們二人乃少有的臣逢知己之君,君臣相得,知無不言。

魏徵懂得了為何他會在秦王麾下成就蹇蹇者魏徵的一生。

因為秦王乃聽勸之人。

魏徵遺憾:“先太子早從徵言,必無仙幕所言之禍。”

良言難勸該死鬼,慈悲不度自絕人。

李建成這個太子就是那個不聽勸的該死鬼。

不同於李建成、李淵的咬牙切齒,李世民陣營可是開心極了,為未來秦王能夠收攏各大賢臣而開心。

李世民:“勇夫安知義,智者必懷仁,此二人雖是太子與父皇之人,卻是有勇、有智的知義、知仁之士,以江山為重,以社稷為重。”

其他人紛紛讚同:“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仙幕這倒是提前讓吾等識到了誠臣。”

於是,他們向魏徵、蕭瑀投去欣賞的眼神:這是帶腦子的好臣子!

其他朝代的人確實羨慕活在唐太宗時期的臣子。

宋高宗界面,嶽飛攥緊手中的班師詔。

明明完顏宗弼已經走投無路,準備放棄開封府,渡河北遁,但他卻突然收到來自皇帝的班師詔。

嶽飛渾然不知三日後將在一天之內接連收到十二封用金字牌遞發的班師詔,他現在心中還殘存希望,希望能夠繼續停留在河北抵抗金軍。

但這股希望在想到皇位為人後其實不抱什麼期待。

嶽飛望向仙幕的眼神中掩蓋不住的羨慕,他歎氣:“唐太宗了一說是是拋開上三代神話的君主裡,對武將而言最好的皇帝。”

如果…… ,嶽飛忍不住心中的希冀,如果他的陛下是如太宗陛下那樣的將才,定然不會在戰局滿是完勝局面時催他班師回朝:“現如今豪傑向風,強弱已見,功及垂成,時不再來,機難輕失,就應該一舉滅殺完顏宗弼!”

張憲與徐慶、李山等人在一旁憤憤不平。

張憲道:“此時若是真聽信皇帝所言往臨安朝見,北方忠義軍孤掌難鳴,哪裡抵抗得住完顏宗弼!若真聽皇帝所言,十年之力,廢於一旦!”

徐慶瘋狂點頭:“如此荒唐的命令也不知權臣秦檜是如何蠱惑陛下才能發出的,也不怕完顏宗弼整軍彈壓,把吾等收複的河南地區強奪回去,到那時所得諸郡,一旦都休!”

是啊。

嶽飛與身旁的將士們越想心情越複雜,甚至委屈。

故疆漸複,醜虜獸奔,百姓室家胥慶,慶幸脫離苦海。但現在朝廷竟然下發這種荒唐之令?不提垂成之功,就說中原赤子之心怎忍拋棄!

社稷江山,難以中興,乾坤世界,無由再複。

宋朝江山,危矣。

百姓,苦矣。

所以……

“唐太宗真的是最好的主家,年少時征戰四方,中年時信任將士,年老時親征高麗。”

其實他們想說就連宋朝開國皇帝來了都比不過唐太宗的一絲毛發,要是當年沒有杯酒釋兵權,也不會有讓他們這些將士們難熬的宋朝了。

想到這裡,他們更加羨慕唐太宗手下的功臣們了。

“做唐太宗手下的臣子真好。”不敢說武將,怕內涵太明顯被聽出來,他們道,“連魏徵這種站錯隊的臣子都能夠無所謂,抱之以真心,讓魏徵活成了天下諫臣羨慕的樣子。”

當今朝臣忠謇,無逾魏徵。

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

古之名臣,魏徵也。

更不用說武將了,太宗根本就不把武將們那放在現在可震主的功績放在眼裡。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之歎,在李唐時代少矣

他們是真做到了了卻君王天下事的同時贏得生前身後名。

曆朝曆代的文臣們想到唐太宗身邊的文臣武將,羨慕。皇帝們又何嘗不知道呢?

朱棣:“文皇未起兮四維如毀,文皇既位兮八荒如砥,但最後皆歸於乘天下鼎沸,叱吒風雲,蕩平群寇,修齊庶政,現貞觀盛世。太宗之強悍,舉世皆無。”

朱元璋認同:“太宗能力強悍卓絕,治下公平,廣開門路。有容人之量,與人才共治天下,文有理則言,武有功不震,皆能一心向國,向名,向民。”

而且隻要一心為國為民,武不擔心失城池,文不擔心獻壞策,因為一切有唐太宗兜底,太宗乃天下武功至強者,雄才大略者。

朱元璋身邊的臣子們暗暗讚歎:“功名利祿皆有,不用摧眉折腰事權貴的日子正是有才者所求的。”

文臣的房謀杜斷,諫臣的名垂千古,武將的開疆拓土,青史留名。

不用像嶽飛一樣赫赫有名卻深陷‘莫須有’風波,也不用像於謙一樣,捍衛國都,穩住整個大明卻含冤被害,沒有鬱鬱不得誌,沒有黨爭之亂,整個朝堂積極向上,全部為治國安邦而奮鬥,為民生疾苦而奔走。「1」

隻要在唐太宗身邊,人人都可以施展才華,實現抱負,人人可出頭。

可惜,太宗可遇而不可求。

千年難得一遇之聖君,唐太宗也。

【為了讓自家老夥計們賢德普天稱頌,芳名萬世流傳,唐太宗昭告天下,修建淩煙閣。】

仙幕上展示出一個視頻,視頻中的人已經可以看出有些許年紀了,但李唐界面的人一看就知道,這人正是李世民年老的時候。

太宗李世民界面,臣子們面面相覷。

“淩煙閣,俯窺淮海,仰眺荊吳。我王結駕,藻思神居。”房玄齡念出一句詩。

武將們聽不大懂,但文臣們皆反應過來:“是宋鮑照的《淩煙樓銘》,宜此萬春,修靈所扶。”

【這座建立於貞觀十七年的淩煙閣,隨著唐太宗念出:“為人君者,驅駕英才,推心待士。”這句話而立。

晚年的唐太宗是寂寞的。

一個皇帝年歲比功臣們小許多,是幸事。

因為皇帝不用擔心後輩子孫因功臣們還在世而苦惱,甚至還得窩裡鬥一番才能掌權。

但皇帝年歲比功臣們小許多也是悲事,因為這意味著貞觀二十三年享年五十二歲的太宗陛下將會接二連三的送走同自己出生入死,比親兄弟還親的兄弟們。

武德五年病逝的鄖國公殷開山;貞觀十四年暴病而死的河間門王李孝恭;貞觀四年病逝的萊國公杜如晦時年四十六歲;貞觀十七年的鄭國公魏徵享年六十四歲;貞觀二十二年病逝的梁國公房玄齡;貞觀二十一年病逝的申國公高士廉享年七十三歲;貞觀二十三年病逝的衛國公李靖終年七十九歲;貞觀二十二年染病而死的宋國公蕭瑀享年七十四歲;貞觀十六年褒國公段誌玄;貞觀元年蔣國公屈突通;貞觀十二年譙襄公柴紹;貞觀十三年邳國公長孫順德;貞觀六年郯國公張公謹;貞觀十二年永興文懿公虞世南;貞觀九年渝襄公劉政會;貞觀十二年胡國公秦瓊…… 】

仙幕的話簡短,但聽在這些被點到名的人耳中卻無異於閻王在照著生死本念人名。

雖然還沒有到那一步,但李世民站在高台上好似看到了那一幕:曾經出生入死,談笑風生的兄弟們一個個死在前頭,熱鬨的皇城中逐漸隻剩下一種聲音——對唐太宗李世民的討好聲。

沒有魏徵總是不怕死的頂著人頭直諫;沒有善於籌劃,點子多的自己不知道選擇那個的優柔寡斷房玄齡;也沒有善於判出玄齡哪個點子好的杜如晦;沒有阻止他占卜的公謹和書法卓絕的虞世南;也沒善於明哲保身,雖然厲害但總是喜歡躲在人群背後觀察判斷形式的李靖;也沒有善於打理內政,但固執絕不認錯,整天與房玄齡杜如晦整天吵吵鬨鬨,就差打起來的蕭瑀……

現在的他很熱鬨,未來的他身邊冷清到死寂。

李世民很無力,因為看臣子們去世的年歲,都是耳順知天命之年,已經算是長壽之命了,但這也代表著他無力阻止臣子們死在他前頭……

其他臣子自然能體會李世民如今的心情,這是他們惜之重之,愛之寶之的陛下。

就是讓他們沒想到,他們親愛的陛下竟然五十二歲就去世了!

叔叔可忍,嬸嬸不可忍!

他們默默地走到李世民跟前,企圖打斷李世民沉浸在悲傷中的情緒,開始七嘴八舌討論起歲數來:

“陛下,我們應該大力發展醫者了,這不行啊,得調養身體啊!”

“對呀,陛下我蕭瑀都活到了七十四歲,五十二歲病逝不行的,陛下!”

“陛下常年行軍大戰你這個文臣怎能對陛下不敬!”

“房玄齡你想什麼?李靖都活到七十九歲了,陛下活到五十二歲就是不行!”

一堆人打打鬨鬨,熱鬨到李世民心中的小悲傷消失大半。

順便覺得蕭瑀果然很吵鬨。

【那年杏花微雨,太極殿旁淩煙閣立起。

裡面是工匠們細細描繪的《二十四功臣圖》和《十八學士圖》。雖然當年一起打天下的臣子們我們不能同年同月同日死,但可以用淩煙閣記下你們當年的榮光,受萬民敬仰,流傳千古。

而事實上也是如此,華夏上下五千年,要是提起流傳千古最多的功臣,世人腦海中浮現出來的就是唐太宗的淩煙閣二十四功臣們。

讓臣子們善始善終得圓滿,賢德普天稱頌,芳名萬世流傳,李世民做到了。】

隨著仙幕上大門的展開,眾人終於看清高閣裡的陳設。

三層的高閣,正門一入就可以看到大廳畫壁上的像讚。

這些像讚算下來總共有二十四副,裡頭高度概括了二十四個功臣的功績、人品和才能,肉麻,但滿含撰寫者對畫像中人的喜愛。

熟悉李世民撰寫風格的文臣們一下子就看出這些滿含喜愛之意的像讚是誰撰寫的,一定就是他們陛下!

他們看向李世民,也不吵鬨了,眼含熱淚。

李世民被看得不好意思,他承認,未來的他在寫的時候真有可能眼含熱淚。

順著仙幕視頻的移動,眾人看到中間門一組畫壁的過道真的畫了畫像,細細看去,裡面的人都是曾經功高宰輔的臣子們。

再跟著視頻進入最裡面,上面的人真可謂是百姓們耳熟能詳的人物了,他們是初唐功高王侯之臣的畫像。

長孫無忌、李靖、魏徵、房玄齡、尉遲敬德等人毫不意外的在上面看到自己的身影。

再結合那肉麻的像讚和仙幕對他們這些臣子死後名的讚揚。

在場眾人:QAQ

光武帝劉秀的雲台二十八將是他兒子建的,甚至還有暗箱操作,但這淩煙閣是他們陛下督建,像讚都是陛下親自撰寫的,看上面寫的肉麻兮兮,真的是滿滿兄弟情!

得此陛下,夫複何求!

“陛下!”

齊齊一聲吼,嚇得禦花園的鳥兒飛絕。

就連李世民都被嚇了一跳。

他無奈笑了:“這些都是諸位愛卿應得的。”

李世民自然能夠懂得為何未來的自己要修建淩煙閣,繪製淩煙閣功臣圖像,因為這些臣子就是他的一生。

十六歲初入戰場,到五十二歲去世,他一輩子幾乎都是和兄弟們度過的,他唯一能夠交與後背的,就是這些臣子。

都是出生入死的兄弟。

【李世民就是老實人最愛的領導!做事麻溜,但不會邀功請賞的老實人本以為就此埋沒,沒想到主家竟然讓整個集團和整個世界的人都知道這個老實人做了很多事情,而且做的很漂亮!

這種主家試問誰不愛!誰能不愛!

簡直愛慘了好不好!

唐太宗李世民不愧是不同類型打工人心中的好老板。】

【他還創立了昭陵陪葬製度。

李世民號召文武大臣們死後陪葬昭陵。

在那封定功臣陪葬製的詔書中,李世民寫道:“佐命功臣,或義深舟楫,或謀定帷幄,或身摧行陣。同濟艱危,克成鴻業,追念在昔,何日忘之?”「1」

唐太宗應該也是相信人定勝天的唯物主義者,畢竟要是不信怎麼可能起義呢?怎麼可能打戰的時候整天以身犯下呢?但他在這封詔書中最令人深刻的一句話就是他選擇做了一個唯心主義者。

李世民在功臣們死後保有一絲幻想:“若營魂有識,還如疇曩,居止相望,不亦善乎?”

若諸位魂魄還有神識,那就在地下一起居止相望,不也很快樂嗎?

我們可能會是“逝者無知,鹹歸寂寞”,但萬一呢?萬一“營魂有識”呢?

唐太宗抱著這一絲想法,讓功臣們陪葬在他的身側。

生前,我們把酒言歡,死後,我們“居止相望”。

懷抱著期待,在地底下相聚,這是唐太宗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