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 鳥槍換大炮的二鳳 秦王殿下,威震隴西……(1 / 1)

“鈕枯碌二鳳?”

雖不解‘鈕枯碌’其意, 但聽的眾人都能猜到這句話的意思,應該是變得更加厲害的意思。

是行軍打戰條件比以前優越的少年將軍。

【當然,我們家二鳳不姓‘鈕枯碌’, 隻是形容在二鳳出現在史書中的第三年,他已經自我進化得非常厲害了。】

【那年,二鳳手中的兵不再是兩千, 鳥槍換大炮,變成了手持精銳之兵近十萬。

不過就算這樣子,二鳳也能夠控得住場子, 做賢才心中的好主子, 做百姓心中的好統領。

比如在平大興城時,二鳳能夠管住十幾萬的軍隊, 整個隊伍軍令嚴肅, 對百姓秋毫無所犯。

軍紀嚴明的二鳳軍隊自然深得百姓心,被隋末亂世中的軍閥們迫害久了,百姓們以為唐軍也是同其他軍閥勢力一樣的貨色, 沒想到二鳳的軍隊清新脫俗到能夠做到秋毫不犯。於是二鳳就收到了來自大興城父老鄉親們拿著牛、酒,但二鳳隻是慰勞鄉親們而已, 對他們所拿來的東西一無所受

隻能說不愧是二鳳,十幾二十萬的大軍說管就管, 在通信信息不發達,沒有監控的時代甚至能夠約束好將士, 實在神奇。】

“軍紀嚴明到能對百姓秋毫不犯,不愧是唐太宗。”朱元璋眼裡掩蓋不住的是對唐太宗的喜愛。

唐太宗之前, 明君典範是堯舜禹,唐太宗之後,明君典範就是唐太宗了, 上馬能建國,下馬能安國的唐太宗誰能不愛?

其他臣子皆認同頷首:“可能是看慣了隋末的風雨飄搖和人間疾苦,太宗知道國之憂患和民之能量,懂得愛護百姓。”

唐朝前天子很少有注意百姓生死的,關注的皆是士族,但當唐太宗上位後卻不然。

民水君舟深入人心。

君以誠待民,民也以誠待君。

看太宗記載中的事跡,確實比唐高祖和廢太子李建成更適合做皇帝。

秦漢的皇帝們也是由衷的佩服,他們雖然不知道這個太宗皇帝在文治方面的成績,但看這件事情也可以想象出來:“這人雖然可能也是門閥出身,但卻能夠為百姓思考,看到的積弊比當代其他人透徹多了。”

秦始皇想到仙幕在直播時經常提到他抓錯了主要矛盾,應該抓住民心。

他覺得唐太宗就是抓住主要矛盾了,隋朝就是因為忽略百姓過於急功近利,這人就反其道而行,著重愛護百姓。

【鳥槍換大炮後十八歲的小二鳳一路高歌猛進。官職一路高升,由內史,晉升為食邑萬戶秦國公,最後加封成趙國公。

這些官職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是他帶領手下這些人破胡賊劉鷂子,並其部隊;是他親赴司竹,再破賊酋李仲文、何潘仁、向善誌,獲兵十三萬;是他攻手握精兵十萬的薛舉,於淺水原大破十餘萬敵軍,平定隴西,占據直到隴坻的敵軍土地,將素來以彪悍著稱的隴西士族,嚇得風聲鶴唳;是他任右元帥,統兵十萬攻取東都洛陽,預判敵人計謀,‘賊見吾還,必相追躡’,於是三次設伏而擊之。「1」

秦王殿下,威震隴西,大捷河東,蕩平西北,戰無不克,功無不勝,鞏固李唐北方。

他的功績是他從屍山血海中一步步踏出來的。

李唐有秦王,少而靈鑒,長而神武,武德充沛,打下李唐半壁江山。

義寧二年五月,隋恭帝楊侑禪位,李淵登基,改國號為唐。

同年,李世民封為尚書令、右武侯大將軍,進封秦王,加授雍州牧。】[1]

“吾竭忠徇國,豈顧身乎!”

視頻中的少年將軍騎在戰馬上喊出聲音,帶領將士們向前衝。

仙幕展示出少年將軍雖然身為三軍主帥,但永遠衝在最前面,親自偵查,親自衝入敵營救助手下,而撤退時他總是在最後。

少年將軍雖是門閥出身,但一切行動卻和將士們一起,不見門閥世家的驕矜,晝夜追敵,兩天不進食三天不卸甲,渾身狼狽也不管;追擊敵軍,戰馬一連換了六匹。

仙幕上展示出六匹古銅做的駿馬,昭陵六駿是他再戰場上血與火的證明。

視頻上偶爾還浮現出字母作為注解,認真看去,正是一些視頻內容的曆史資料記載。

《唐紀》記載:太宗皇帝追及尋相於呂州,大破之後乘勝逐北,追擊一天一夜,行進二百餘裡,就與這些人交戰數十會和。

《舊唐書》記載:太宗皇帝追金剛,一日八戰,皆破之,俘斬數萬人,夜宿野外,不食二日,不解甲三日,有一羊也與將士分而食之。

“仙幕所講的一切果然不是無的放矢,都是記載在史料中的。”趙匡胤眼中都是對視頻中少年郎的喜愛,這個人就是華夏最耀眼的一顆星,從在史料初次出現的十六歲雁門救駕,他那時候的初露鋒芒,到後面的一樁樁一件件,簡直無時無刻不在轉,沒有一天是虛度的。

果然用兵如神,驍勇善戰,古代將士怕功高蓋主,但是這人的臣子卻不怕,因為死活都蓋不住。

【二十一歲的大二鳳

經曆了一個極其重要的戰役——虎牢關之戰,對手是王世充軍(鄭軍)、竇建德軍(夏軍),這是決定李唐江山的定鼎之戰。

李淵言:不獲全勝,決不收兵。】

秦叔寶、程知節、尉遲敬德、翟長孫對這場戰役非常熟悉,因為當時就是他們作為統領的。

他們的手下一開始遭遇王世充軍的時候還吃了敗戰,最後是他們陛下帶領黑甲隊救援才取得勝利。

甚至他們陛下還為此陷入困境。

鄭夏二國決不是吃素的。

【能夠被如此重視,我們就應該知道二鳳此次的對手不能小看。

從以下記載在《唐紀》等書的資料我們就可以看出這場戰役的緊張程度了。

第一次與王軍交手,是二鳳手下失利,二鳳率精銳救援才有俘虜殲滅了六千多敵人的戰績,王世充逃跑回城。

第二次交手,大是二鳳手下敗王玄應的運糧軍,但王世充家的太子王玄應隻身逃脫。

第三次交手,情況就不樂觀了。

因為當二鳳帶領手下轉移陣地的時候,壁壘尚未修好,鄭軍就破門而入,這一番騷操作一出,唐將皆慌。

不過將領和士兵們能慌,作為最高統帥二鳳不能慌。

唐軍行動,精騎列陣於北邙山,二鳳派遣先遣隊先行交鋒,烽煙起,二鳳身先士卒與先遣部隊彙合奮力戰鬥。】「1」

程咬金他們聽到這場戰鬥臉色就已經沒有很好了,因為這場戰鬥真讓他們感到害怕了。

“當時陛下分析王世充乃是處境窘迫到傾巢而出,決定奮力一戰。讓屈突通為先遣部隊,自己接應,但後面那番操作真的是嚇死人了。”

其他人也是這種感覺,那真的是,一個不小心如此聖明的陛下就不複存在了。

現在想象下心就開始慌了,就差一點點……

【但奮力一戰不夠,完全不夠,身為統帥者應該對全部的情況了如指掌。

而當時的二鳳明顯不具備這種消息來源。

想要完全了解王世充軍陣兵力分布情況,帶領臣子們脫離困境,獲得最後的成功得怎麼辦?

二鳳給出了完整的答案。

親自帶領幾十精銳騎兵衝入敵陣,直衝敵陣背後,但把自己置之於險地自然會有危險發生。

敵人不會因為他是李世民而放過他,反而是每個人呢都想殺他。

隻要殺了這個人,豐厚的獎勵就在前方。

長堤所限,那幾十個精銳騎兵最後隻剩下一個丘行恭跟著二鳳,其他人全部走散。於敵人蜂擁而上,李世民的坐騎中箭倒斃,命懸一線。】「1」

眾人皆眉頭緊縮,不擔心這個聖明之君會死,因為確實不會死,擔心的是這人受傷。

漢武帝心中有些煩躁,但又不能說出來。

君子不立危牆之下這人不懂嗎?

把自己置之於險地身邊隻剩下一個騎兵做甚?怕受的傷太少?怕身體不會垮?

世界上怎麼會有這麼讓人嫌棄的皇帝。

不過劉徹也能理解。

這不是就是這人會受到賢才愛戴,民眾敬仰的原因嗎?這人走的皇帝路子就不是他這樣子的。

有他劉徹想要開疆拓土的精神,卻有他爺文帝的愛民。

他們漢朝就像一個沉穩持重的中年人創業,有高祖和文景的沉澱和經濟的發展,才有他劉徹在版圖上走向頂峰,不急不躁。而唐朝卻不一樣,他在曆史上的出場就是一個意氣風發又無比睿智的少年人創業,少年人擁有無上蓬勃的生命力,開局就直達巔峰。

雖然看得人心驚膽顫,但絢爛無比。

不過對這人的喜愛完全掩蓋不住劉徹這個中年人對少年人橫衝直撞的嫌棄,也不知道這人最後有沒有受傷,真讓人擔心。

【不過你們知道的,一個騎兵也是騎兵不是。

隻見丘行恭調轉馬頭與二鳳一起戰鬥,射擊追趕敵軍,箭無虛發,二人齊心,衝出敵營。】

李世民看向身側的丘行恭,笑了。

仙幕還是說輕了,當時的情況緊急,是這人死活要下馬把坐騎讓給他這個坐,然後自己這個驃騎將軍馬前步行,隻為護持自己,手執長刀斬殺敵人,才有他們逃出生天。

【王世充這次傾巢而出可是抱著不成功便成仁的想法,兩軍對壘,從上午打到中午,打散又集合,全部抱著殊死搏鬥的狀態。

不過有了二鳳前期犯險獲得的戰情,最後的結果嘛~嘿嘿~你們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