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陽宮中的小小風波並沒有影響到宮外,隨著魏國的覆滅,朝中的局勢又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秦國企圖吞並六國的心思,或許瞞得過外人,卻不可能瞞得過內部重臣。
之前還有人自欺欺人,認為秦國可能吞並三晉之後就會收手。但魏國國滅後,大秦這輛戰車明顯沒有停下的意思,又開始馬不停蹄地為下一個目標做起了準備。
最明顯的一個跡象,就是楚魏邊境那一塊由貴族充公的田地一絲一毫也沒有分給任何庶民。
昌平君作為大秦現今的相邦,有些機密的消息他是可以接觸到的。
本來他也沒太在意分田這點小事,但他身邊門客眾多。作為唯一一個在大秦大肆招攬門客的封君,昌平君門下還真有不少嗅覺敏銳的人才。
一位門客便提醒昌平君:
“王上特意扣下楚魏邊境的田地不分發下去,相邦以為如何?”
昌平君隨口答道:
“邊境戰事頻發,庶民在此地本就難以安心耕種。左右魏國境內良田無數,想來庶民也更願意遷徙到安全的地方去。”
說到這裡,昌平君自己先反應過來了。
對啊,邊境戰事頻發!
但問題在於,那裡是原來的魏國和楚國的邊境,現在成了秦國和楚國的邊境。
秦楚已經和平了許久,因為莊襄王和秦王政接連兩代秦王都向楚國釋放結盟信號的緣故,國力衰退的楚國自然樂得不打仗。
可現在,秦國開始防備楚國了。否則以兩國交好的情形,秦國何必扣留邊境土地不發呢?
門客見狀搖了搖頭:
“相邦明知道秦王胃口極大,不會滿足於隻滅二晉,何苦自欺欺人呢?”
昌平君從很久之前就在擔心秦國發動滅楚之戰了,但他不願意去想這個可能性。所以他選擇了逃避,而不是積極面對,他也不敢阻撓秦國的出征。
如今門客將事情挑破,昌平君再也沒辦法粉飾太平了。他眉頭緊鎖,長長歎息。
門客便問他:
“相邦可有思量了?”
是放任秦國出兵,以後安安分分當個大秦國相,還是試圖阻撓,維持住楚國的存在,給個準話。
昌平君想也沒想:
“楚國不能滅!”
他能當上大秦相國,一方面是他當初協助秦王政剿滅嫪毐有功在身,但更多的,還是因為他楚國公子的身份。
當時的秦王政還要給楚係一點面子,順便利用昌平君安撫楚國。
楚國至今為止都沒主動出手襲擊秦國,有一方面的原因是秦國丞相是他們楚國的公子。楚人想著秦國都讓楚國公子當相國了,顯然沒有攻楚的心思,否則肯定不會放任昌平君繼續如此重要的位置。
要知道昌平君這個楚國公子,也是有繼承權的。在條件合適的情況下,隨時能成為下一任楚王。
昌平君自己有幾l斤幾l兩他自己門清,
沒了楚國,他是比不過對大秦功勳卓著的其他臣子的。
王綰、李斯、馮去疾等等,每一個拎出來都能威脅他的相位。所以第一個選擇根本就是笑話,楚國一滅,他絕無可能繼續擔任丞相。
看似有的選,實則沒得選。
昌平君捂著額頭:
“先生,此事難辦矣!”
秦國的鐵騎是那麼好阻擋的嗎?楚國是否可以抵擋住大秦的征伐,他心裡真的沒有把握。
門客便道:
“不管如何,您現在還是秦國的相邦。若您利用職權之便,想來也能為故國做點什麼。☉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
昌平君眸光一閃,沒有給出明確的答複。
他聽出來了,這個門客約莫是楚王或者楚國貴族派來的。具體來自哪方還要調查,在確定身份前,自己不能露出把柄。
萬一這人是秦王派來釣魚的呢?所以還是得穩妥起見。
“你先下去吧,我再想一想。”
昌平君心裡其實已經有了想法,隻是不能和這人聊。屏退這人之後,他去找了自己的弟弟昌文君。
兄弟兩人都是當初跟隨呂不韋一起斬殺嫪毐的功臣,昌平君得了相國之位,昌文君也因此封爵。
不過比起兄長,昌文君在朝中沒太多的存在感。
同為楚國公子,有大事昌平君自然要和弟弟說。事關楚國存亡和他們兄弟二人的前途,隻有他們自己商量才最穩妥。
昌平君道:
“秦國即將發兵攻楚,此乃天賜良機。”
弟弟昌文君不解兄長這是何意。
昌平君眸光閃爍:
“你可記得代地的趙國?”
趙國被滅之後,有個宗室公子逃出去重新複立了趙國。雖然他們在秦國朝中的不少人都知道,那隻是秦王放出去的幌子,不是真的讓趙國複國的。
可,趙國可以是假複國,楚國卻能真複國。
弟弟大吃一驚:
“兄長是打算……”
昌平君點頭,不甘地說道:
“熊悍都能當楚王,我為何不可?”
如今已經不能指望在秦國的支持下回國繼位了,那不如自己憑本事去搶個王位回來。趁著秦國滅楚,他召集人馬複國。
隻要那個沒用的楚王負芻被抓了,或者是死了,剩下那個最名正言順的楚國公子就是他。
弟弟眉頭緊皺:
“可是兄長,若你在那時複國,隻怕楚國已經虛弱到無法抵抗秦國,你也要被秦國剿滅的。”
昌平君不這麼想:
“二晉被滅之後,多的是人想複國。若我自立為王,隻要承諾後續幫助他們,就能得到二晉助力。”
除此之外,昌平君還有彆的底氣。
楚國和中原五國可不一樣,它還保留了一部分的部落製結構。
楚國的貴族自由度極高,如今的楚國內部簡直就是一個翻版的西周。楚王雖然能號令各地的貴族
,但貴族的自主權堪比諸侯國了,也不是次次都聽話的。
如果沒有秦國橫插一腳提前滅楚,時間長了,楚國大概會成為下一個春秋戰國。如今的楚王還有一定的威懾力,以後就不好說了。
倘若用一個例子來展現楚國的權利結構,就得提一提吳起變法。
吳起是個相當厲害的人物。
在魯國時帶領魯軍擊敗齊國,在魏國時帶領魏軍屢次大敗秦國、占領河西之地,還給魏國弄出了名震千古的古代特種兵“魏武卒”。
後來被魏武侯猜忌又去了楚國,得到楚悼王的賞識,開始大搞變法。在他的變法影響下,楚國國力大大增強,“南平百越、北並陳蔡、卻二晉、西伐秦”,勢不可擋。
然而很不幸的是,後來楚悼王死了。
支持改革的君主一死,受到打壓的貴族肯定要出手報複的,這都是變法的保留節目了。
楚國貴族也不例外。
但是楚國貴族比秦國的可要囂張太多了,他們直接在楚悼王的葬禮上發難了。趁著吳起回來奔喪,直接動手射殺吳起。
吳起也不肯坐以待斃,就往楚王屍體旁邊躲。結果就是貴族齊射的箭矢射死了吳起的同時,也把楚王的屍體射成了篩子。
這種操作放到其餘無論哪個國家都是炸裂的,哪有貴族敢動王上的屍身啊?要不然吳起也不會在性命攸關的情況下往楚王屍體邊上跑,就是想讓貴族忌憚,不敢隨意出手。
奈何楚國路子野,“我蠻夷也”。楚王屍體也照射不誤,先報仇再說。
報仇是爽了,事後誰也跑不掉。楚悼王的兒子根據楚國律法,把這群膽敢侮辱他爹屍身的貴族全部夷二族,順手收回了他們的封地。
楚國貴族是不知道這條律法嗎?
不,他們隻是不在乎。
楚國的國情決定了貴族權利極大,在自己的封地上就是一個小諸侯王。他們自負楚王不能因為侮辱屍體的事情拿自己怎麼樣,卻忘了楚國還沒進入“春秋戰國”時期呢。
但是看目前楚國的樣子,距離春秋戰國也不遠了。楚王一代不如一代,國力也在緩慢衰落,貴族已經開始不把楚王放在眼裡了。
昌平君想利用秦國這件事,解決楚國的這一頑疾。就算不行,自己能當上楚王也賺了。
他可不信秦楚交戰的時候,這些貴族會傾儘全力去救楚。所以到時候隻要他得到了剩餘貴族們的擁戴,依然可以湊出兵力和秦國抗衡。
這就像是當初西周被滅,倒黴的隻有西周天子。諸侯還好端端的,手裡依舊掌握錢財兵力,能輔佐東周重建。
弟弟昌文君仔細思量了許久,不得不承認兄長的謀算還是有一定可行性的。
現在不是楚國貴族自立的好時機,所以他們當然會更傾向於維持住以楚王為核心的楚國體係。
大不了就是提前從“西楚”變“東楚”,那也比楚國徹底被滅要強。而且昌平君也不一定就會步上東周天子的後塵,說不準他能繼續
維持住“西楚”的政治格局呢。
“此事還需提前和楚國貴族商量。”
弟弟提醒道。
等到情況緊急再談,先不說消息傳達緩慢,那邊也不一定願意配合。
早些談妥了,貴族也能早做準備。
這樣等秦國滅楚時,沒準貴族考慮到還有昌平君這個備胎,乾脆不積極抵抗了。自己保存實力等待簇擁新王上位,任由楚王負芻被秦國抓走。
昌平君也道:
“這麼做雖然對不起楚王,但我們也是為了楚國的存續。”
反正貴族本來就不會傾儘全力護住楚國,他們更在乎自己的利益。負芻又沒什麼本事,貴族留著本錢支持彆人也無可厚非。
至於楚國貴族會不會因為二晉貴族的悲慘下場而為了楚國拚死抵抗,可能性還真不大。
兩邊國情差得太多了,楚國的地形和氣候決定了他們那邊和中原地區是兩種畫風。
中原沒什麼險可守,貴族才會任人魚肉。他們楚地可不同,貴族完全可以借助地利當土霸王。
一個兩個的,秦國能剿滅過去。可楚國境內到處都是這樣占山為王的貴族部落,他滅得過來嗎?
打一個,其他的能群起而攻之。
雖然楚王死了、楚國滅了不能叫貴族們感到唇亡齒寒,但秦國攻打其他貴族領地,還是可以讓他們生出警惕、同仇敵愾的。
——這就是“犬戎滅周無人在意,匈奴打燕趙國反擊”的道理。
鹹陽宮中。
扶蘇恰好也和父親談及楚國那群打不死的蟑螂一般的貴族們。
他的評價是:
“一群野蠻的土匪,卻比土匪更加難纏。”
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
楚國那群半部落製的貴族不僅有文化,還有兵有糧有錢有地利,屬於各項優勢點滿的土匪。
偏偏楚國各地遍布著大大小小數不儘的土匪窩點,秦軍人數再多進去也是水入大海,毫不起眼。
幸好這些貴族不是徹徹底底的一條心,隻要秦國把他們打疼了,他們就會選擇龜縮起來,不輕易支援彆人。
立刻就被秦國一起打死,和眼睜睜看著其他人先被打死、自己拖延一下。選擇後者的人還是比較多的。
當年秦國滅楚費勁,秦國滅楚國貴族更費勁。
不少貴族後來見勢不妙,乾脆也不正面抵抗了。帶著人和錢財悄悄溜走,換個其他地方繼續當大本營積蓄勢力。
但這一世,會這麼選的人恐怕不多。
因為秦國搞搜刮這一套,想躲去外地不容易。尤其是往彆國跑的路上會有軍隊攔截搜身,斷了貴族們的後路。
所以貴族恐怕會選擇拚死抵抗,而非轉移陣地。
巴清商隊打探來的消息,比扶蘇預計的還要糟糕一些——不少貴族已經開始提前轉移財產了。
和楚國共存亡是不可能的,除非他們都把自家的兵糧貢獻大半出去。
但楚王不配,貢獻那麼多的話,貴族自己不要過日子的嗎?
既然救不了楚國,那不如給自己預留一條後路。
自己家族現在所在的地方還是不夠穩妥,好在封地裡總能找到更安全的地點,實在不行就往封地外找。
於是楚國境內出現了許許多多悄悄轉移資產,並且在易守難攻之地建立新據點的情況。
這是做好準備和入境的秦軍打守衛戰的架勢啊。
不知道楚王是否了解這件事?
秦王政皺眉:
“國還未亡,他們倒是先準備起來了。”
身為王族,秦王政自然非常不喜這種行為。
哪個君王樂意看到貴族為了自保出賣國君呢?這種事情要是發生在秦國,秦王政能讓轉移資產的貴族再也沒有資產可以轉移。
扶蘇也很煩楚國這群人,但他不得不提醒父親,這種情況並不止發生在貴族身上。
很現實的就是,所有能成為大家族的存在,大約都更在意自己的家族,而非君國。
如今還不顯,但大秦的李氏、王氏、蒙氏等,已經是世家雛形了。等以後出現越來越多的優秀子弟,這些家族遲早會生出和如今楚國貴族差不多的心思來。
秦王政點頭:
“這幾l家的當家人雖然暫且忠心大秦,可時移世易,再過幾l代,也不好說。”
真到了生死存亡之際,指望那些人的後世子孫都肯為了大秦赴湯蹈火,還不如指望王室後代自己支棱起來。
但秦王政絕不可能開分封的口子,在不分封的前提下,要怎麼保證宗室有足夠的能力力挽狂瀾呢?
扶蘇微笑著提議:
“讓宗室走普通臣子的路線就好了。”
世家是家族,宗室不也是家族?老老實實憑本事做官,倘若攔不住世家的形成,那就讓宗室也成為世家之一。
彆的世家不肯為了大秦續命,宗室絕對肯。
退一萬步講,即便最後宗室篡權奪位當了君王,那也是大秦王族的自家後代。又不會改國號,而且依舊是他和父親的後人。
這個曾孫當皇帝,和那個曾孫當皇帝,不都是他的曾孫當皇帝?隻能對不起被搶皇位的曾孫了。
扶蘇對於能不能阻礙世家的成型持悲觀態度,他上輩子嘗試過打壓,但是後來發現作用不大。
哪怕有面向庶民的官吏考核製度,要靠它瓦解世家也是千難萬難。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或許需要千百年的鬥爭才能逐漸取勝。
世家發展的速度遠比庶民更快,而且考上來的庶民看到了成為世家的好處,也會傾向於走上這條路子。
更何況,一件事有利就有弊。
如果要摒棄世家,那就要一同摒棄世家帶來的好處——即大量更優質的人才。因為家族會傾儘全部培養族裡所有子弟,不惜成本。
純靠庶民支撐朝堂的話,就要做好人才水平銳降、或是人才大器晚成的準備。
庶民資源不夠,無法給兒孫提供更好的教育。除非對方自己天賦異稟,不然隻能慢慢成長。
倘若大秦能強盛到給所有庶民都提供極佳的免費教育,那自然不用惋惜世家的那點優勢。可惜大秦做不到,即便是盛世也沒那個可能。
現階段對大秦最好的選擇,似乎就是和世家達成和解,互相鉗製。然後熬,等著大秦成長到不需要依靠世家的地步,等著庶民階層有能力徹底取締世家。
秦王政經曆過之前醫療體係的建立,已經接受了有些事情就是隻能慢慢來。他心態平和了許多,點點頭采納了兒子的建議。
那就讓宗室去和世家打擂台。
不過這件事不著急,世家還在萌芽,他和扶蘇的兒女還沒長成。這是後頭幾l十年的安排了,如今還是滅楚為主。
扶蘇已然策反了一部分楚係勢力,都是楚國安插在秦國的小人物。他們不太起眼,所以反水之後也很難被發現。
昌平君府中便有一些仆役是扶蘇的人,兄弟倆的交談經由奴隸之口傳遞出去。
高高在上的楚國公子哪裡能想到奴隸會背叛自己?
可他們卻忘了,奴隸們聽說二晉貴族手下的奴隸都恢複了庶民身份之後,很難不心動。
他們也是楚國貴族的奴隸啊,雖然現在是在秦國做事,可楚國若是被滅了,他們是否有機會脫離奴隸之身呢?
太子殿下許諾了這件事,於是有人選擇鋌而走險,為太子傳遞消息。
扶蘇將奏報遞給父親:
“昌平君開始私下聯絡楚國貴族了,這大約也是貴族選擇轉移資產的原因之一。”
貴族們給自己留了二條路。
第一條是楚國能擋住秦軍,那麼他們轉移資產也頂多是白忙活,一切還照舊。
第二條是擁立昌平君,到時候昌平君在外頭當靶子吸引秦國火力,他們躲在封地過自己的日子。
第二條是轉移資產,在更安全的地方建造壁壘,保證自家的延續。
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裡,貴族們對這一準則倒是奉行得很徹底。但有的時候,給自己留的退路太多,反而不妙。
這二條裡,貴族隻要隨便任選一個堅持下去,彆做個二處留手的八爪魚,或許都能迎來好的結果。
偏偏他們貪心,每條都想試試。
不全力支持楚國,楚國必滅,投入給楚國幫忙抵禦秦軍的兵糧自然就打了水漂。
不全力支持昌平君,昌平君也撐不了多久,支援昌平君的兵糧同樣要打水漂。
最後自己留下那點資本,關門自保時就會陷入之前空耗了許多資源的尷尬境地,縮短能夠抵抗秦軍的時長。
秦王政挑眉:
“如此更好,貴族出力不多,滅楚將十分輕鬆。”
與其對付一個團結一心的楚國,他更愛逐個擊破。
楚國散落的貴族部落再多,也是散在龐大的楚國土地上。離得遠的沒辦法迅速跑來支援,他們可以
從邊邊角角的偏遠地區一點點清理過去,最大限度地克製貴族們的互相配合。
到時候就讓秦軍大兵集結攻打部落,不管什麼殺雞用牛刀,絕不分兵。隻要他們不分兵,一股股跑來支援的貴族小部隊就是來送菜的。
楚人想賭秦人急於立功且糧草不夠,為了效益最大化會選擇分兵,同時攻打多個部落。
但大秦偏不這樣,有二晉貴族和齊國送來的糧草,浪費一點就浪費一點,總比士兵大量戰死要強。
扶蘇也笑道:
“昌平君誤以為我們留下邊境土地,是擔憂庶民在此耕種沒什麼收成還要白送性命。卻不知那是為屯田準備的,大軍就近種田,也省了運糧的損耗。”
如今道路難行,全國馳道還未鋪設開來,士兵運糧比較費勁。
負責運送糧食的人自己要吃飯,趕路速度又快不起來。於是造成了十份糧食運到目的地,可能被運糧兵吃得就剩一份的困境。
墨家在努力改進運糧車,目前成果還沒出來,他們已經忙到開始要求秦王去把公輸氏的子弟一起抓來幫忙的地步了。
但公輸氏最出名的魯班雖然很懂機關術,他的後人卻沒多少水花,請來之後也不知道能幫上多少忙。
無所謂,先讓齊國把人送來再說。
糧車改進遙遙無期,馳道修建也不能一蹴而就,他們總不能提前去楚國修路。所以隻能選擇不是辦法的辦法,在楚魏邊境就近種田。
庶民種田的收成要留一部分自己吃,士兵屯田就不一樣了,能夠集中分配。
隻是到底派誰去屯田,這件事朝中還有爭論。
秦王政倒是並不懷疑將軍們的忠心,隻不過他身為君王必須考慮朝堂平衡的問題。如今二晉中兩家都為王氏所滅,無論是秦王政還是王翦自己,都有讓王氏暫且退避的意思。
一家獨大不是什麼好事,會造成朝政失衡。
這不是君主忌不忌憚的問題,秦王政不至於怕王氏功高震主,但王氏一定會因此成為全朝野的靶子。
人性如此,你家太風光了,彆人家就要嫉妒。畢竟不把你壓下去,他們哪有出頭之日?
倘若楚國太難滅,王翦自然不能為了王氏的安危就敝帚自珍。他會以大局為重,冒著風險領大軍滅楚。
可如今由於太子扶蘇和昌平君的一係列操作,滅楚難度大大降低,王氏倒是沒必要硬著頭皮上了。
在戰術討論的會議上,王翦主動提出可以配合諸位將領。他擅長穩紮穩打,不如坐鎮後方負責屯田和把控大局,在前面出風頭攻城的事情,交給其他功勳家族即可。
這是王老將軍在許諾給大家兜底,如果哪一方戰事不利潰敗了,他可以及時支援穩住局面。
但是如果大家的攻城十分順利,王翦自然不需要出來刷存在感。王氏可以借此得個屯田調度的功勞,卻不至於紮眼。
像這樣有收獲、收獲卻沒多到讓人眼紅的程度,正是如今的王氏最想達成的結果。
不過這個安排需要考慮一件事——
王翦笑問秦王:
“不知王上可願派臣在要地屯田?”
若是讓他去屯田,就得給他足夠的士兵。畢竟種田要人手,運糧要人手,出現兵敗前往支援更要人手。
讓他一個軍功卓著的老將帶著那麼多人在邊境種地,有兵有田還有糧。隻要他想就此自立為王,秦王是很難阻攔住的。
更危險的是,那個時候秦國在和楚國打仗。
彆的將軍帶兵深入楚地,他王翦可是占領著將軍們回國的要地。一旦他翻臉,切斷秦軍的回國路線又不給糧草支援,那些秦軍就徹底成為孤軍了。
秦王政沉吟片刻,點了點頭:
“寡人自然信任將軍。”
其餘將軍卻臉色微變。
王上信任老將軍,他們也信任。但把自己的性命交到對方手上,任誰也要心裡打鼓的。
扶蘇適時開口緩和氣氛:
“秦軍入楚倒也不是隻有這一條路,既然要屯田,不妨多屯兩處,也讓王老將軍減輕一些壓力。”
父子倆早就打好了商量,要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
秦王負責表達對將軍們的信任,免得老將寒心;扶蘇負責提出退一步的解決方案,達成皆大歡喜的結果。
這個方案不能由秦王政說出來,否則會有不信王翦的嫌疑。可為了武將之間的和諧,國君又不能完全不顧其他將軍的憂慮。
秦王政發現,此時能有兒子和自己打配合,確實輕鬆不少。
最終,眾人商議以二處作為屯田之所,分彆是從魏地、秦地和齊地百越交界處入楚的位置。
二地分彆交由王翦、蒙恬和趙佗負責屯田。
他們後續清理楚國貴族本來也要從各個角落入楚,防止楚人互相支援。而且這二處也是貴族逃亡彆國的要道,可以順便設置路障阻攔出逃者。
二處屯田之所,相當於將士們有二處兵力和糧草的支援點。哪怕兩處都出了問題,還能有個退路。
將軍們十分意外百越邊境可以借道出兵,可見秦國和百越的商路確實經營得十分不錯。
百越這邊的屯田負責人是趙佗,他上輩子是進攻百越的秦將之一,和任囂配合徹底打下了百越。
幾l年前扶蘇建立商路時,百越之地也需要一些駐兵維持商道的安定。他便想到了趙佗此人,提前將人派了過去。
這兩年趙佗在百越經營得倒是不錯,竟然和百越部落首領結下了深厚的情誼。百越屯兵交給他是不用擔心的,而且有商隊的牽製這人也不敢搞小動作。
不過百越其實是最後的選擇了,正常情況下秦軍不會從那邊走。有蒙恬坐鎮秦楚交界,根本不會用到百越。
蒙恬絕無可能背叛大秦。
在場眾人都懂這個道理,對這一安排毫無異議。
他們懷疑所謂的在百越屯田作為第二個支援處,其實是為了後續滅齊做準備。
畢竟那裡也是齊地的邊境,之前預備滅楚的隊伍,從那邊走就可以直接攻齊了,非常方便。即便軍隊不過去,屯田百越的軍隊也能自己調頭去打齊國。
大家擠眉弄眼一番,都覺得王上和太子肯定是這個想法。
總不能是為了打百越吧?百越現在看著挺樂意主動融入大秦的。
會議結束之後,眾人散去。
接下來要做的就是空出秦楚邊境的大量田地,然後開始往二處派遣士兵。
沒有了上輩子李信戰敗損失二十萬大軍的事情發生,如今大秦能出動的軍隊數量相當多。即便去掉攻楚的部隊,再分出二處屯田也綽綽有餘。
尤其是還有二晉之地的庶民嘗到分田的甜頭之後,主動參軍。
就是士兵太多,耗糧也會極多。眾人商議著先緩一緩,攢幾l季的糧食,再發動總攻。
有貴族們的“支援”,其實也不需要緩太久。短則一年,多則兩年,肯定是夠的。
如果齊國那邊能多出點糧食的話,一年足矣。
所以齊王不該多支援一點嗎?
扶蘇當即給酈食其寫信,提醒他該問齊王要糧食了。齊國如此富庶,糧食留著不吃放久了也會腐壞,著實是浪費。
酈食其收到信後當即表示了解,扭頭就進宮求見齊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