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實在是有些累,歲月不饒人,在那個種族都適用。因此確定好合作相關事宜之後,德魯大叔直接回到家裡。可是要好好休息一下,否則明天都不一定能夠起得來。鍛造可是一個體力活,身體素質不好的人,絕對乾不了。
至於林一棟,可是沒有那麼好的命。現在的他必須要加快腳步,畢竟其他幾個人都等著火箭耐熱材料。時間可不能拖得太久,否則很容易影響士氣和軍心。簡單吃過午飯之後,便開始合金配比工作。
雖然製造一枚火箭的材料遠遠不夠,但之前老德魯可是留下不少好東西。做幾塊樣板,還是一點問題都沒有。
同時對於之前的火箭加工,林大少也不是很滿意;實在是太過粗糙。正如希蒙-費曼所講,即使材料沒有問題,火箭也會出現問題。航空航天領域,對於機械加工精度要求非常高;容不得半點馬虎,為了讓室友認可他的實力,必然要親自做幾個樣板出來。
一枚現代火箭主要由結構係統、動力係統、控製係統三大係統構成。結構係統是火箭的軀殼,保護內部各組織;動力係統是火箭的生命之源,由燃料部分和發動機部分組成;而控製係統就像是大腦,指揮火箭控製飛行速度、工作方式以及確定飛行目標。火箭自身攜帶全部推進劑,不依賴外界工質產生推力,可以在稠密大氣層內;也可以在稠密大氣層外飛行,是實現航天飛行的運載工具。
已經是公司股東,因此這幫人對於他也沒有在掖著藏著,直接將火箭的結構圖紙全部拿了出來。信任是雙向的,人家真金白銀投入這麼多;如果連最起碼的信任都沒有,那麼乾脆不要合作。
結構係統需要高強度耐熱材料,當然這也是他們一定要把林大少弄到宿舍的原因。因此在材料配比合格,達到設計要求之後;就可以著手製造結構係統。好在火箭尺寸並不是很大,德魯工廠就能完全搞定。
動力係統目前還是從外部采購,這點主要是依靠亞曆山大-伏羅希洛夫的關係。畢竟在火箭動力方面,前蘇聯絕對走在世界前列。
雖然目前蘇聯已經解體,但是繼承大部分遺產的俄羅斯;在火箭發動機領域,依舊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
要知道蘇聯可是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也是目前為止發射航天器最多的國家。
早在100年前,俄國的一些科學家就開始探討航天的理論和實現途徑問題。1903年,齊奧爾科夫斯基發表著作論證利用火箭實現行星際航行的可能性,奠定了火箭理論和航天學的基礎。
上個世界20年代,在莫斯科建立了第一個火箭研究和試驗機構──氣體動力實驗室,並進行首批火藥火箭的發射試驗;於此同時,格魯什柯在氣體動力實驗室研製了蘇聯第一批液體火箭發動機。
30年代,在莫斯科和列寧格勒先後成立了反作用運動研究小組,專門從事火箭的理論研究、設計和試驗工作。之後,科羅廖夫領導的莫斯科反作用運動研究小組發射了第一批液體火箭。並促使氣體動力實驗室和莫斯科反作用運動研究小組合並為噴氣科學研究所。
40年代又成立了液體火箭發動機設計局,這兩個組織在研製火箭滑翔機和飛航式導彈方面取得相當的進展,也培養了不少火箭技術人才。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蘇聯借助德國V-2火箭及其技術全力發展導彈。
50年代自行研製的P-1A火箭發射成功,為設計和製造大型火箭奠定了基礎。並從1954年開始研製洲際彈道導彈,到1957年完成全程試驗;同年10月4日用這種導彈略加改裝;成功地發射了世界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隨後又發射了世界第一個月球探測器、第一艘載人飛船和第一個火星探測器,60年代中期以後蘇聯航天進入了全面發展階段。
蘇聯航天是以導彈技術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它本身又是軍事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航天計劃和政策由蘇共中央國防會議決定,國防工業委員會組織實施,有關的國防工業部門、蘇聯科學院和高等院校的科研單位參加研製;空軍負責訓練航天員和回收飛船;戰略火箭軍負責靶場勤務和組織發射。
巔峰時期蘇聯有3個航天器發射場;拜科努爾、卡普斯丁亞爾和普列謝茨克航天器發射場。運載火箭有“衛星”號、“東方”號、“閃電”號、“聯盟”號、“宇宙”號和“質子”號運載火箭。蘇聯航天事業的規模宏大,發射頻繁;從人造地球衛星、載人飛船、航天站,到空間探測器全面發展。
1958~1984年間,蘇聯共發射人造地球衛星1891顆,包括科學衛星、技術試驗衛星和應用衛星,其中應用衛星約占80%以上。科學衛星為應用衛星、載人飛船、戰略武器和科學研究提供空間環境數據。
如果說在航天領域誰的投入最大,蘇聯絕對是榜上有名。雖然目前俄羅斯已經不能同顛覆時期的蘇聯同日而語,但是吃老本,啃老還是一點問題都沒有。畢竟前期的投入,實在是太過巨大。即使再吃幾十年,估計都沒有問題。
因為有亞曆山大-伏羅希洛夫的關係,進口幾枚小型火箭發動機;還是一點問題都沒有。畢竟這玩意隻能發射幾百公裡,倒也沒有多大威脅;再說又不是不付錢,因此真沒有人願意得罪這位小爺。
雖然可以從俄羅斯獲得火箭發動機,但企業想要做大,必須要自己研發,否則根本就沒有競爭力。而且一旦美國和俄羅斯關係鬨僵,火箭發動機這種管控物資,根本就不會出口。
但現在想要獨立研發還有些遙遠,但也不能一點準備都沒有。等火箭達到設計指標,並且成功發射升空。感覺在團隊中有一定話語權之後在提出來,否則容易引起不必要的誤會,以及大家的反感。
畢竟隻是投資一點錢,還什麼都沒有做;就在哪裡指手畫腳,換做是誰都會不爽。
至於控製係統,除了打造定向陀螺儀之外,就是購買芯片。好在這裡是美國,倒也沒有太嚴格的限製。而且對於加州理工學院來講,購買芯片還是有一些優勢;畢竟英特爾創始人之一——戈登-摩爾就是學校知名校友。
很多畢業生都會過去英特爾工作,導致英特爾公司內部,校友還是非常多。
甚至可以按照要求,讓對方幫忙研發。畢竟英特爾同加州理工有很多合作,增加一個課題組,還是非常簡單。
但是在工業芯片,尤其是航天領域;英特爾隻能排在第二梯隊,目前德州儀器才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未來如果想要研發火箭回收技術,還真是需要德州儀器的支持。
可對方為什麼要賣你面子,也是一個問題。打鐵還需自身硬,看來在工業芯片領域,還是要擁有話語權。如果宿舍的8個人,都是美國人,那麼根本不用擔心這些問題。想要購買任何高端產品,隻要是給錢,絕對沒有問題。
但現在組成結構過於複雜,除了邁克-科赫之外,其他都是外國人。雖然很多都是美國傳統盟友,但林一棟和亞曆山大-伏羅希洛夫的身份還是比較尷尬。因此研發控製係統,就顯得尤為重要。隻不過現在八字還沒有一撇,倒也不急於一時。
現在想這些還太過遙遠,當務之急是趕緊把耐熱材料研發出來,否則說什麼另外幾個人還真不一定會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