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四章 自作聰明的二貝勒!(1 / 1)

崇禎四年三月十二日,兩朝帝師—孫承宗指揮著三路大軍,同時向灤州、遷安、遵化三城發起了進攻。

三城內隻有少量的漢人兵、蒙古兵駐紮,防守能力自然是不強了,結果不到兩天時間,全被明軍攻克了。

三月十四日,得知三城已經失守,阿敏決定放棄永平城,帶領人馬出關回家!

……

“快走,快走,你們這些膽小如鼠的南蠻子,再磨磨蹭蹭的不往前走,老子就將你們的腦袋全砍下來!”

“嗚嗚……嗚嗚!”

“不準哭泣,再有哭泣者—殺!”

永平城北的大道上,一支龐大的隊伍正在緩緩行進著,其中有鑲藍旗女真兵,有科爾沁、喀爾喀兩部蒙古兵,還有很多被繩索捆綁、哭哭啼啼的大明百姓,以及數百輛大車,上面全都裝滿了東西。

原來棄城之前,阿敏命令士兵們大肆搶劫,將永平城內的金銀珠寶、糧食布匹、精致瓷器……全部搶劫一空,還強抓了三萬多名青年男女,準備帶回遼東做奴隸。

如今的後金汗國,大約有三百萬人口,其中女真人不足五十萬,歸附的蒙古人同樣不足五十萬,餘者都是通過戰爭掠奪來的漢人奴隸。

漢人奴隸們耕種、放牧、織布、釀酒、冶煉……不斷創造著財富,已經成為了汗國內最重要的勞動力,數量自然是越多越好了。

因此上,每攻克一座城池,女真兵們都要大量抓捕明國百姓,而後帶回遼東,補充勞動力!

因為攜帶著大量百姓和搶奪來的財物,故而隊伍的行進速度很慢,走了整整一天,才行進了不到五十裡路。

黃昏時間,隊伍來到了前屯衛。

與此同時,前面出現了兩條岔路口:其中左側的路通往青山口、河流口方向。

右側的路通往桃林口、界嶺口方向。

左右兩條路,全都通往關外,該選擇那一條呢?

前鋒人馬不敢亂走,立刻將情況通知了阿敏、愛爾禮父子,父子二人商議之後,命令隊伍停止前進,原地宿營休息。

而後派出了大量遊騎兵,分彆探查兩條道路上的情況。

………

第二天早晨,遊騎兵們全都回來了,立刻向阿敏、愛爾禮父子稟告探查來的情況。

“啟稟貝勒爺,奴才們探查發現,左側道路遠處有點點煙火升起,右側道路上則寂靜無事!”

“哦,有點點煙火升起,莫非前方有明軍埋伏?”

在放棄永平城之前,阿敏就多次派出遊騎兵,探查永平城北部的幾條道路,為棄城逃跑做好準備。

而幾次探查下來,並沒有發現大股明軍的蹤跡,幾條道路極為通暢。

不過嘛,以前在遼東之時,阿敏與孫承宗打過交道,深知這位老人家的厲害,善於用兵、鬼神難測,很可能提前設下了伏兵,等著伏擊自己。

因此上,離開永平城之後,阿敏一直格外小心,生怕中了明軍的埋伏。

現如今,前方是兩條岔路口,左邊有煙火,右邊則寂靜,自己該選擇那一邊呢?

“傳令下去,走右側道路!”

“阿瑪且慢!”

沉思片刻,阿敏做出了決定,不想被兒子攔住了。

“阿瑪,漢人素來奸詐,善用疑兵之計,如今左側道路上有煙火升起,很可能是故弄玄虛,實則沒有兵馬埋伏。

相反的,右側道路看似平安寂靜,實則埋伏了大量兵馬,準備半路伏擊咱們,您為何還要往右邊走呢?”

“哈哈,愛爾禮,你看過漢人的《三國演義》沒有?”

“看過!”

“還記得裡面諸葛亮智算華容道,關雲長義釋曹孟德一回嗎?”

“記得,曹孟德帶領人馬敗退江陵,前面有大小兩條道路,小道上升起煙火,大道寂靜無事,曹孟德認為虛則實之、實則虛之,命令走小道,結果中了埋伏……阿瑪的意思是,明軍在學諸葛亮,故意用煙火引咱們過去?”

“不錯,就是故意用煙火引咱們過去,可惜明軍將領沒有想到,本貝勒也是精通兵法之人,才不上他們的當呢,傳令下去,走右側大道!”

“阿瑪真是高見……傳令前軍:走右側大道!”

父子二人一番交談之後,帶領人馬走了右側的大道。

結果走了一個多時辰之後,前面又出現了兩條岔路口:左側道路通往桃林口,距離近一些,道路平坦好走。

右側道路通往界嶺口,距離遠一些,道路比較難行,而且要過兩條河流。

這次又該如何選擇呢?

略加沉思,阿敏選擇了右側通往界嶺口的道路。

“阿瑪,為何放著近路不走,反而要走遠路呢?”

“嗬嗬,如果你是明軍將領,你會在那一條路上設伏呢?”

“當然是近一點的路上了……原來如此,兒子明白了,阿瑪真是高見!”

在父子二人的指揮下,隊伍向右側道路行進,並在中午時分,來到了界嶺口。

界嶺口是薊鎮長城東段的重要隘口之一,中間是一條蜿蜒崎嶇的道路,長約八裡,最寬處有十餘丈、最窄處不足兩丈,隻夠兩輛大車並排行駛的……兩側則是雄山峻嶺、茂密樹林。

這裡本來有長城、有烽火台,還有一座軍營,裡面駐紮著兩千多名明軍。

皇太極一次入關之時,派人馬襲擊了這裡,將駐紮的明軍全部殲滅了,並將城牆、烽火台全部拆毀,於是關隘變成了通途。

現如今,依舊是滿地破磚碎瓦,且不見一個人影,說明明軍還沒來得及進行修複。

按理來說,大軍通過這種險地之前,是要派出大量士兵,對兩側山嶺進行仔細搜查的,以防伏兵。

可負責殿後的隊伍稟報,三路明軍已經在永平城彙合,並以極快的速度追殺過來了。

界嶺口兩側的山峰高聳、林木眾多,如果一點一點搜索的話,起碼要用大半天時間,那個時候,三路明軍早就追上來了。

怎麼辦?

權衡利弊之後,阿敏認為自己之前的選擇沒有錯,這裡不可能有埋伏的,因此隻派出了兩小隊士兵,簡單的搜索了幾個小山頭,見沒有什麼問題,就下達了過關的命令。

話又說回來了,阿敏畢竟久經沙場,軍事經驗極為豐富,沒有帶領人馬一窩蜂的闖關,而是分成前、中、後三隊,來了個一字長蛇陣!

將行軍隊列拉長,這樣做有兩個好處:一是避免了道路擁堵,可以加快通關速度。

二是前後呼應,更加安全,其勢如常山之蛇,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就是這個意思了。

……

“啟稟貝勒爺,前軍順利過關!”

“好,傳令中軍,隨本貝勒過關,後軍跟上!”

“喳!”

得知前鋒人馬順利通過了,阿敏最後一點擔心也放下了,而後親領中軍過關。

那知走到道路中段之時,兩側山峰上突然響起了嘹亮的號角聲,接著從山坳裡、草叢中、大樹上……躍出很多手持白色長槍的士兵,如下山猛虎一般衝了下來。

“嗚嗚……殺呀!”

“不好,中埋伏了,愛爾禮,帶領人馬擋住他們,其餘人馬速速通行!”

“喳,勇士們,跟我來,擋住明軍!”

“該死的,這裡怎麼會有埋伏呢……奸詐小人,害我不淺,等我回去的,早晚跟你算總賬!”

眼見中了埋伏,阿敏是又氣又惱,並破口大罵起來。

氣惱的是,在選擇撤退道路之時,自己明明做出了正確選擇,怎麼還是中了明軍的埋伏,這是明軍太狡猾了,還是自己自作聰明了?

罵的則不是明軍,而是自己的堂弟—皇太極!

為何要罵皇太極呢?

原來女真大軍撤走之時,阿敏根本不願留守四城,因為阿敏知道,僅憑兩萬多人馬,在沒有外援的情況下,是不可能守住位於大明境內的灤州、遷安、遵化、永平四城的。

強行堅守,隻有死路一條!

可皇太極聯合了其他貝勒,不斷進行施壓,阿敏獨木難支,隻能違心的答應了負責留守四城。

如果皇太極不逼迫,自己就不會留下了。

如果沒有留下,就不會選錯道路。

如果沒選錯道路,就不會中明軍的埋伏。

因此一切事情的根源,還是在皇太極身上,自然要罵他了!

可事已至此,罵人無用,還是想辦法突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