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四章 忠心耿耿的王承恩!(1 / 1)

三更時分,王承恩帶上幾名心腹太監和一隊錦衣衛,出宮探查消息去了。

五更時分,王承恩氣喘籲籲的回到了乾清宮中。

忐忑不安的崇禎皇帝—朱由檢一直沒有睡覺,見到王承恩回來了,連忙詢問道:“王大伴,情況如何了,是不是建奴詐城?”

“老奴恭喜聖上,不是建奴詐城,而是陝西的勤王之師來了!”

“確定?”

“確定,老奴出宮之後,先是去了周閣老府上,詳細詢問了一下情況,看了三邊總督府發放的通關文牒、調兵均令等物,保真不假。

老奴不放心,離開周閣老府上之後,又親自登上德勝門的門樓,而後派了幾名心腹人,坐在大竹筐之中,從城牆上順了下去,進入對方營地查看……最後確認無疑了,來的這支人馬,名曰:天威軍,乃是三邊總督—楊鶴親自派來勤王的,領軍者名叫秦鋒,官拜副遊擊將軍之職!”

“秦鋒……秦鋒……這個名字有些熟悉,朕似乎在奏折中看到過……嗯,朕想起來了,秦鋒,那個十九歲的小將!”

朱由檢略加沉思,想起了兩個月之前,三邊總督楊鶴呈上來過一份剿滅西北流寇有功將士的名單和履曆,請求朝廷予以嘉獎。

那份名單中,就有秦鋒的名字,位列末尾處,並請求加封副遊擊將軍之職……朱由檢之所以記住了這個名字,皆因秦鋒的年紀太小了,隻有區區十九歲,這個年齡立功受封,在軍隊中著實罕見,故而印象深刻!

……

“既是從陝西來的勤王兵馬,為何山西、直隸兩地的官員們,沒有任何兵馬過境的奏報送來呢……再說了,進京勤王乃是天大之事,三邊總督楊鶴不派大將前來,卻派了一名十九歲的小將統兵,未免有欠妥當了吧?”

“回聖上的話,老奴調查清楚了,這支人馬為了快一些來到京城勤王,並沒有走山西、直隸的道路,而是北出塞外,再折而向東,沿著蒙古大戈壁灘南部一路疾行至灤河西岸,再向南從喜峰口進入京畿地區,最後來到京城腳下的,整個行程兩千六百餘裡。

至於楊總督,向來忠心耿耿、做事穩重,這次派一名小將前來勤王護駕,估計這個叫秦鋒的小將確有過人之處吧!”

“原來如此,從塞外一路疾行而來,跑了兩千六百多裡路,真是難為他們了,忠良之臣,忠良之臣啊!”

朱由檢雖然不懂軍事,可也知道一支孤軍在塞外行進有多危險、多艱難,敢如此行事者,絕對是忠勇之臣。

另外嗎,朱由檢想起一件事來,今年初春之時,楊鶴曾經連上十幾份奏折,提醒朝廷加強京畿一帶的防禦,提防女真人繞路入關。

這些奏折,自己和內閣輔臣們全都看過了,認為說的有一定道理,卻沒有按照奏折上提醒的,立刻加強京畿地區的防禦,至於原因,主要是兩條:

一是內閣輔臣們全都認為,女真大軍不可能遠行千裡、繞路入關,那會犯了兵家大忌!

二是沒錢!

如今大明朝廷的稅收,七成都用到了關—寧—錦防線上,其餘三成維持朝廷正常運轉都困難,拖欠俸祿、軍餉的事情時有發生,實在是沒有能力加強京畿一帶的防禦了。

結果呢,消耗了朝廷七成稅收的薊遼總督—袁崇煥,非但沒能收複遼東失地,還讓女真大軍殺到京畿重地了,而一向缺糧缺餉的三邊總督楊鶴,卻第一個派來了勤王之師。

兩相比較之下,朱由檢對楊鶴大加讚賞的同時,對袁崇煥則是更加厭惡了,並生出了換人、嚴懲的心思。

至於這個叫秦鋒的小將軍,能力如何尚未可知,但憑其不避艱難、第一個來到京城勤王護駕,就該好好嘉獎一番才是。

“王大伴,傳旨戶部:速速調撥庫銀五萬兩、上等綢緞一千匹,送到城外軍營之中,犒賞一眾將士們!”

“老奴遵旨!”

一番折騰下來,天色已經放亮了,王承恩顧不上休息,先是前往司禮監,將皇帝的旨意寫成了一份敕書,而後找到掌印太監曹化淳,說明情況,加蓋玉璽,接著手持敕書、前往戶部傳旨。

沒想到,敕書宣讀之後,戶部一眾官員們拒絕執行。

倒不是戶部官員們膽大包天,有意抗旨不遵,而是戶部掌管的太倉裡面,實在調撥不出這麼多銀子了。

要知道,自從崇禎皇帝—朱由檢聽信了東林黨的忽悠,減免了各地的商業稅、關稅、茶稅、礦稅之後,大明朝廷的財政收入就縮水了一大截子;而隨著宗室人口不斷增加、遼東戰事頻繁等原因,朝廷的財政開支卻是直線上升。

結果就是:入不敷出,國庫空虛,出現了嚴重的財政問題。

尤其最近一段時間,女真大軍在京畿地區橫衝直撞,為了加強京師防禦:修補城牆,加寬護城河、打造兵器、征集青壯入伍、囤積糧草……銀子如流水一般花了出去,讓本就空虛的國庫變的更加空虛,如今連五萬兩銀子、一千匹綢緞都拿不出來了。

能拿多少呢?

戶部官員們翻了半響賬本,拿出了六千兩銀子、二百匹綢緞。

這與皇帝要求的數目相差太遠了,王承恩自然不答應了,又和戶部官員們扯皮了一番,後者無奈之下,咬著後槽牙又添了四千兩銀子、一百匹綢緞,而後就死活不肯再添了。

戶部尚書、左右侍郎更是硬著脖子表示,國庫空虛、實在沒法再添了,如果再催逼的話,三人隻能掛印辭官、回家抱孩子去了。

無奈之下,王承恩隻能返回宮中,將情況如實稟報,崇禎帝—朱由檢聽完之後,不禁滿臉的黑線。

天威軍有七千多人,一萬兩銀子、三百匹絲綢,平均下來一人隻有一兩多銀子。

長途跋涉、吃苦受累,第一個來到京城勤王護駕,卻隻得這麼點賞賜,這未免太說不過去了吧?

“王大伴,國庫空虛,實在拿不出銀子了,朕又不好賞賜太薄、寒了將士之心,這可如何是好啊?”

“回聖上的話,依老奴之見,可以從內承運庫當中調撥一些財物,犒賞天威軍的將士們,渡過眼前難關!”

“從內承運庫調撥財物,這個嘛……這個嘛……”

就像個人有私房錢一樣,皇帝同樣有自己的小金庫,位於皇宮的西北角上,叫做內承運庫,又叫內宮十二庫,並設有專人負責管理。

至於內承運庫的收入,主要有兩項:一是在京畿周圍設置的皇莊、皇店,每年可以盈利四五十萬兩白銀,以及若乾實物。

二是南方幾省稅糧折收的金花銀,扣除京師內皇親國戚、文武百官的俸祿之後,餘下的歸皇帝所有,每年大概五六十萬兩銀子!

二者相加,大約一百萬兩銀子,以及若乾實物,理論上來說,足夠皇帝的日常開銷了,還能有一些剩餘。

大明立國至今二百五十多年了,如果內承運庫年年有剩餘的話,加在一起,絕對是一大筆財富了。

問題是,大明朝的皇帝並非個個節儉,能造的亦是不少,尤其是成化、正德、嘉靖、萬曆這幾位,有的修宮殿,有的玩猛獸,有的煉金丹……銀子如流水一般花出去,致使內承運庫經常入不敷出,還得想辦法四處摳銀子用。

……

到朱由檢繼位之時,內承運庫剩餘的錢財,隻有黃金四萬多兩,白銀六十多萬兩,以及少量實物。

之後西北大旱,調撥了十萬兩銀子用於賑災。

遼西軍餉不足,戶部官員無能為力,又多次從內承運庫調撥金銀補充軍餉。

女真大軍入關,為了加強京師防禦,又支出了一大筆財物。

……

種種因素下,三年多時間下來,崇禎皇帝的小金庫非但沒有增長,反而縮水了一大半,如今再往外掏銀子,自然是心疼的要命了。

可事關京師安危,再是心疼,也得咬牙掏銀子,想到這裡,朱由檢開口道:“好吧,傳朕口諭,從內承運庫中調撥五萬……不,三萬……不,兩萬兩銀子,加上戶部的一萬兩和三百匹綢緞,犒賞天威軍將士之用。

王大伴,你親自去辦這件事,告訴將士們,隻要奮勇殺敵,保衛京師,待建奴退兵之後,朕一定重重賞賜。

另外嗎,軍中將士大都粗獷,接旨之時,若有失禮之處,不要過於計較了,一切以安撫軍心為主,明白嗎?”

“聖上放心,老奴明白了,老奴這就帶人出城,前去安撫一眾將士們!”

……

行禮之後,王承恩出了乾清宮,而後帶著幾名心腹太監和一隊錦衣衛,抬著三萬兩銀子和三百匹綢緞,自德勝門出城,直奔數裡外的天威軍大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