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 進城踩盤子(上)!(1 / 1)

正寧城始建於大明洪武九年,本是一座長寬不足一裡、周長不足四裡的小縣城。

因為周圍土地肥沃、盛產糧食、交通便利,正寧城很快繁榮了起來,並成為了慶陽府南部一帶的糧食交易中心,做糧食生意的商鋪、商隊、商人比比皆是,城內的人口數量更是不斷增加。

成化十三年,朝廷下旨:將正寧縣升級為正寧州,並耗費了大量的人力和財力,對正寧城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面積增加了八倍有餘,成為了遠近聞名的大城!

“咚—咚—咚!”

清晨,寅時五刻,隨著一陣悠揚的鐘聲,正寧城四門同時打開,已經等候多時的人流開始進進出出,其中又以搬家者的數量最多了。

正寧城被流寇大軍圍困了一月有餘,城內的居民們非常恐慌,認為城區就是一口活棺材,一旦攻破、無處躲藏,還是搬到城外安全一起,遇到危險之時可以逃跑。

城外的居民們同樣恐慌,認為四下空曠、毫無遮擋,還是搬到城內安全一些,有高大的城牆可以阻擋流寇。

於是乎,戲劇的一幕出現了,城內的人拚命往外跑,城外的人拚命往裡跑,過上幾天,感覺不對勁了,又搬回原來的地方,反反複複,一個勁兒的折騰!

可笑嗎?

或許吧!

生逢亂世,人命如草,如此反複折騰,不過是尋求一點點安全感罷了,既可笑、更可憐!

……

進城的人流中有一夥青年人,大約二十多個,都穿著粗布衣服,有的挑著扁擔、有的推著車子,上面裝滿了木耳、蘑菇、山藥……各種山貨。

一行人來到了城門口,立刻被守城的士兵們攔住了。

“站住,那裡人,進城做什麼?”

“回軍爺們的話:我們是八十裡外羅家山的山民,最近采集了一些山貨,進城換幾串銅錢,再買一些油鹽醬醋!”

“有本地裡長開具的路引嗎?”

“沒有!”

“知州大人有令:非常時期,嚴加盤查,凡是沒有路引者,一律不準進城,以免賊人混入其中!”

“幾位軍爺,行行好吧,我們遠路而來,進一趟城不容易啊!”

說話間,其中一個年輕人摸出十幾枚銅錢,塞到了負責盤查的士兵手中。

收了好處,士兵的態度大變,不再堅持查看路引了,隻是簡單的搜了一下身,發現一行人沒有攜帶利刃,小車上裝的的確都是山貨,於是揮手放行了。

不想一行人進城之後,並沒有前往買賣貨物的市場,而是鑽進了一條僻靜的小巷當中,並圍攏在一名年輕人周圍。

“大人!”

“嗯,按照計劃,分組行動,三天時間之內,一定要將城內的士紳、豪強、大戶人家的數量、姓名、性格愛好、名聲好壞、資產多少……各種情況全部摸清楚,不得有誤!”

“諾!”

隨著一聲令下,一行人迅速行動起來,或兩人一組、或三人一組,以販賣山貨物做掩護,到城內各處打探消息去了。

隻有兩個人沒走,非是旁人,正是秦鋒和耗子。

要想安置數萬流寇,需要大量的錢糧,正常途徑又根本籌集不到,隻好用點非常手段了,而這次喬裝改扮進城,就是踩盤子來了。

“鋒哥,咱們去哪?”

“聽說正寧城內糧食鋪子多,如今這年頭,做糧食生意的肯定是大戶人家,咱們看看去!”

“好!”

二人在街上轉悠了一會兒,向行人略加打探,很快就找到了正寧城內最大的一家糧食鋪子—劉記糧店,位於南門內大街上,前面是十二間房子的巨大門臉,後面是占地上百畝的大院子,隔著高高的圍牆,都能看到裡面密密麻麻的糧倉,足有上百座之多。

因為時間尚早,劉記糧店還沒有開門營業,可是門前已經排起了長長的人龍,都是來買糧食的老百姓。

正寧州一帶的土地兼並十分嚴重,而失去土地的百姓們,隻能通過彆的方式謀生,比如開店鋪、當手工業者,或者賣苦力,再用辛辛苦苦賺來的錢買糧食吃,而糧價高低則由大地主、大商人們一手掌控著,想賣多少銀子就賣多少銀子!

秦鋒、耗子混入了買糧食的人群當中,觀察周圍的情況,探查有用信息。

片刻之後,劉記糧店的門板打開了,從中走出一名胖掌櫃的,還有二十多名夥計,並掛出了一塊白木牌子,上面用墨字寫著今天的糧食價格:精米一千文一鬥、糙米七百文一鬥、小麥六百文一鬥……黍、豆、糜子、穀子等雜糧五百文一鬥。

木牌上還寫著:小本經營、概不賒欠,有錢請進、無錢莫入!

“老天爺啊,糧食又漲價了,比昨天足足漲了一成,雜糧都五百文一鬥了,還讓不讓老百姓活命啊?”

“之前流寇大軍圍城,外面的糧食運不進來,漲價還有情可原,如今官軍打了大勝仗、將王左桂那夥子流寇都剿滅乾淨了,道路暢通無阻,糧食怎麼還不斷漲價啊?”

“劉大頭一家子真黑心,這是吃老百姓的肉、喝老百姓的血,把人往絕路上逼啊,再這樣逼下去,沒有活路了,老子也去當流寇,總比活活餓死的強!”

“噓,小聲點,彆讓官差們聽見,找你的麻煩!”

……

看到糧食又漲價了,排隊的百姓們一陣大嘩,有人唉聲歎氣、有人頓足捶胸,還有人不斷的低聲咒罵。

可是罵歸罵,卻沒有一個人離開的。

沒辦法,人必須得吃飯,那怕糧價再高,也得硬著頭皮買!

至於錢財方面,能熬一天是一天吧,那天熬不住了,要麼上吊、跳井、抹脖子,那麼就去當流寇,舉旗造反!

……

秦鋒、耗子混在人群當中,看著如此高昂的糧價,又對視了一眼,彼此目光中都充滿了震驚之色,要知道,萬曆四十八年的時候,在西北地區一兩銀子可以買兩石精米。

到了天啟年間,受戰爭、災荒的影響,糧食開始漲價,一兩銀子隻能買一石精米了。

到了崇禎元年,西北大旱、糧食嚴重減產,價格突飛猛漲,有的地方漲了三四倍、有的地方漲了五六倍、有的地方甚至漲了十倍以上。

問題是,正寧州一帶土地肥沃、河流縱橫、灌溉便利,受旱災的影響並不大,糧食減產也不太嚴重,於情於理,糧價都不該漲的太離譜才是。

事實上,正寧城內的糧食價格,都可以和那些重災區比肩了,這非常不合常理,顯然是有人在故意的囤積糧食、哄抬糧價,進而謀取暴利!

大災之年,乾這種事,無異於草菅人命,真是缺八輩子德了!

接下來,百姓們開始排隊買糧食,糧店的夥計們一邊接待、一邊不停的報價:

“收碎銀一塊,重一兩八錢二分,成色一般、折價兩成,合一兩二錢一分……買糜子二鬥二升一合。”

“收碎銀一塊,重二兩八錢八分,成色極差、折價三成半,合一兩九錢一分……買黍子三鬥八升二合。”

……

大明朝以白銀為主要貨幣,因為沒有統一的標準,故而鑄造出來的銀錠成色雜亂、大小不一,進行商品交易之時,必須進行稱重、估色、折價才行,這本來是正常的事情。

可劉記糧店未免太黑了一點,明明是上好的雪花白銀,硬說成是雜銀,而後拚命的折價……至於雜銀,就折價折的更狠了。

價格高、折價狠也就罷了,關鍵是出售的糧食裡還摻雜著大量的沙子、草根、木屑、老鼠屎……看著都讓人惡心,吃起來是什麼滋味,簡直不敢想象。

這樣的東西,與其說是糧食,不如說是牲口飼料更妥當一些。

面對這種情況,買糧的百姓們除了唉聲歎氣,就沒有彆的表示了,顯然是經曆的太多,已經習以為常了。

很快的,隊伍前面輪到了一位老者,大約六十歲出頭,身材佝僂、滿臉皺紋,穿著滿是補丁的舊衣服,手中拿著個破布口袋,身邊還跟著一名小女孩。

小女孩六七歲左右,齒白唇紅、眉清目秀,標準的小美人胚子一枚,就是身體太瘦弱了一些,明顯的營養不良!

負責接待的是一位青衣夥計,看著破衣爛衫的老者,目光中滿是輕蔑之色:“老家夥,有多少銀子,買什麼糧食?”

“您看看,這個值多少銀子,全部買糜子!”

說話間,老者掏出一對銀手鐲子,顏色雪白、雕工細致,一看就是上等貨色。

青衣夥計接在手中,卻使勁的撇了撇嘴,而後放在一杆戥子上稱重:“破舊白銀手鐲一對,重二兩一錢二分,質地下乘,折價三成。”

“啊,您可看好了,這是我孫女周歲之時,老漢花了不少積蓄,專門請人打造的,用的是上等雪花白銀,足足有二兩八錢八分重!”

“呸,我說二兩一錢二分重、就是二兩一錢二分重,我說是質地下乘、那就是質地下乘,你到底買不買糧食,不買就滾,活該餓死你個老東西!”

“唉,買、買!

“二兩一錢二分,折價三成,合銀一兩四錢五分,可買糜子二鬥九升!”

說話間,夥計拿出了木製升鬥,量了二鬥九升的糜子,倒入了老者的破布口袋中,倒的時候,還故意抖了幾下手,結果木鬥裡本就不滿的糧食又灑落了一些。

看著灑落的糧食,老者不敢爭論什麼,隻能長歎一聲,而後一手拎著糧食口袋、一手拉著小女孩準備離開,不想又有情況發生了。

隻見劉記糧店的那位胖掌櫃走了出來,指揮著兩名夥計,將原來的價格牌子摘下來,又換上了一塊新的,上面清楚寫著:精米一千一百文一鬥,糙米七百七十文一鬥,小麥六百六十文一鬥……黍、豆、糜子、穀子等雜糧五百五十文一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