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 搜出一枚傳國玉璽!(1 / 1)

流寇大營內,士兵們正在清點戰利品:黃金、白銀、銅錢、珠寶首飾、古玩字畫……一大箱子一大箱子的搬運出來。

至於盔甲、兵器、帳篷、鑼鼓、雜物……更是多的堆積如山,都是流寇們四處劫掠來的。

聚義大廳內,秦鋒坐在虎皮高腳椅上,正在翻看一本賬冊,這是王左桂留下來的,上面清楚記載著大營中的財物數目:

黃金五千四百八十兩。

白銀十八萬八千六百五十四兩。

銅錢一百四十四大箱。

……

其餘如古玩字畫、珠寶首飾、上等絲綢、名貴皮毛……數量都非常可觀。

就是存糧太少了,精米、白面、高粱、粟米、糜子……全都加在一起,隻有兩萬八千多石,之前流寇們有六萬多人,就算是節省著用,這點糧食頂多夠吃大半個月的。

沒辦法,大災之年,莊稼欠收,就算是流寇們不斷的四處劫掠,也弄不到多少糧食!

難怪王左桂急於詐降、偷襲,為的就是快一點打敗天威軍,而後集中全力攻破正寧城,唯有如此,才能得到城內的糧食,補充軍需。

否則的話,時間一旦拖久了,大營中的存糧吃光,饑餓的流寇們肯定鬨事,那個時候,王左桂就坐不穩大當家的位置了,甚至有可能被造反的手下人殺掉。

如此想來,王左桂的失敗,缺糧是重要原因之一。

翻看完了賬冊,秦鋒身體後仰,將雙腿搭在桌案上,擺了一個最舒服的姿勢,而後閉目沉思起來,沉思什麼?

當然是俘虜的問題了。

兩場勝仗下來,共計俘虜了五萬多名流寇,如何處置這些人,就成了一個非常頭痛的問題。

五萬多人,就是五萬多張嘴,每天要消耗大量的糧食,而營中存糧有限,根本支撐不了多久,一旦糧食吃光了,這些人肯定會鬨事的,怎麼辦?

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挖一個大坑,將五萬俘虜全部坑殺掉,如此就不用擔心鬨事了,還能將糧食節省下來充做軍需,一舉兩得!

如果俘虜的是異族人,秦鋒肯定會那樣做的,可如今俘虜的五萬多人,全都是同根同種的炎黃子孫,大肆坑殺手足同胞,如此喪儘天良的事情,秦鋒打死都不會做的。

殺不得,放了呢?

同樣不行!

這些俘虜一旦放掉,就會重新變成流寇,四處劫掠、危害極大!

殺不得,又放不得,那就隻能進行安置了。

慶陽府南部的很多城鎮都被戰火毀掉了,百姓們死走逃亡、留下了大量的無主荒地,可以將五萬俘虜打散,而後分彆安置、授予田地,令其安居樂業。

當然了,要想讓這五萬多人安居樂業,光授予田地遠遠不夠,還得給予口糧、衣物、耕牛、種子、農具……各種生活物資。

物資需求量極大,繳獲的那些戰利品遠遠不夠用,故而當務之急,是想辦法弄糧食、弄銀子,唯有如此,才能妥善安置俘虜。

另外嗎,普通流寇可以安置,流寇中的頭目們就不行了,這些人有野心、有能力、還有號召力,一旦放到地方上,肯定會繼續鬨事的!

又殺不得,殺了這些頭目,以後流寇們還敢投降嗎?

殺不得、放不得、安置不得,那就隻有流放了,地點就是白城子!

白城子一帶要治河、挖渠、引水、種植紅薯,正需要大量的人力,將這些流寇頭目們流放過去,既可以利用勞動力、創造社會財富,又能進行監視、免的這些人再乾壞事,可謂是一舉兩得。

思路理清之後,秦鋒取來筆墨紙硯,給三邊總督楊鶴寫了一封捷報:將自己大獲全勝、全殲流寇的事情敘述了一遍,並將自己的安置計劃寫了進去。

同時請楊鶴挑選一些又清廉、又能乾的官吏,派到慶陽府南部來,專門負責安置之事。

書信寫完之後,連同王左桂、王左道兄弟的人頭,一起快馬加鞭送往固原城—總督府!

處理完了這件事,秦鋒喝了幾口水,正想休息一下,就見耗子領著幾名士兵進來了,還抬著一口大箱子。

“鋒哥,快來看看,我搜到好東西了!”

“什麼東西?”

“嗬嗬,是皇冠和龍袍,聽被俘虜的幾個流寇頭目說,這是王左桂為自己準備的,這小子野心真大,竟然想當皇帝,自己也不撒泡尿照照,一副歪瓜裂棗的樣子,那有一點的帝王之相!”

“是誰給王左桂做的?”

“問過了,說是幾個土裁縫製作的!”

說話間,耗子打開了箱子,裡面果然有幾套皇冠和龍袍,明黃色的、材質上乘,上繡五爪金龍……就是樣子看著有點怪怪的,根本沒有皇冠和龍袍的神聖威嚴感,反而更像是唱戲用的戲服,給人一種特彆滑稽的感覺。

原來王左桂野心極大,認為亂世英雄起四方,自己肯定能像劉邦、朱元璋那樣,掃平天下、登基稱帝,於是命人抓了幾個裁縫來,逼迫著給自己做皇冠和龍袍。

裁縫們為了活命,隻能答應下來,問題是,幾個民間土裁縫根本沒見過皇冠和龍袍的樣子,又如何製作呢?

好在其中一個裁縫喜歡看大戲,見過戲子穿戴的皇冠和龍袍,於是照貓畫虎、硬著頭皮做了幾套出來。

做成之後,王左桂如獲至寶,收藏在箱子當中,時常拿出來穿戴一番,過過假皇帝的癮,順便夢想一下自己什麼時候才能當上真皇帝,號令天下!

結果皇帝夢沒做成,反而丟了項上人頭。

“跳梁小醜,活該如此!”

“嗯,這是什麼?”

翻開上面的幾件龍袍,發現底下有一個小檀木盒子,六寸大小、極為精美,上面還掛著一把精致的黃金小鎖。

裡面是什麼寶貝,竟然用黃金鎖鎖著?

在好奇心驅使下,秦鋒拔出了逆鱗寶刀,隻是輕輕一劃,黃金鎖就脫落了,而後打開檀木盒子一看,裡面竟然是一枚玉璽。

其色純白,四寸大小、上交五龍,其中一角損壞了,用黃金進行了修補,玉璽正面刻著八個小篆文: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一側面刻著六個字:大魏受漢傳國璽。

另一側面刻著四個字:天命石氏!

“這是……這是……嘶嘶!”

查看之後,一向穩如泰山的秦鋒、都不禁有點心跳加速的感覺了,因為有點曆史知識的人都知道這東西的名字——傳國玉璽!

傳國玉璽,曆史悠久,故事極多……

戰國末期,秦王嬴政奮六世之餘烈,兵吞六國、統一天下,成為了古往今來第一個皇帝,稱始皇帝。

稱帝之後,秦始皇命能工巧匠鐫造了一枚玉璽,做為發布旨意之用,稱之為‘天子璽’,又名‘傳國璽!’

據史書記載:此璽是用一塊極品陝西—藍田白玉雕琢而成的,方圓四寸、上交五龍,正面刻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篆文,作為皇權神授、正統合法的信物。

之後大秦滅亡,玉璽幾經周轉,落入了劉邦手中,成為了大漢帝國的玉璽!

又過了二百多年,王莽篡政、建立新朝,向太皇太後王政君索取玉璽,太皇太後一怒之下,將玉璽擲之於地,結果摔破了一角。

王莽心疼的要命,讓工匠用黃金修補上,於是這枚傳國玉璽又有了一個名字:金鑲玉璽!

新國八載而亡,之後劉秀建立東漢,玉璽又歸了姓劉的。

又過了二百多年,曹丕廢獻帝,代漢自立,國號大魏,為了證明老曹家政權的合法性,命人在傳國玉璽的側面刻下七個字:大魏受漢傳國璽!

……

又過了幾百年,南北朝時期,後趙皇帝石勒得到了傳國玉璽,本著彆人能刻,我也能刻的精神,命人在玉璽側面又刻了四個字:天命石氏,以證明自己才是受命於天的真龍天子!

……

到了五代十國時期,兒皇帝石敬瑭以燕雲十六州為代價,借契丹兵攻入洛陽城,後唐皇帝李從珂無力抵擋,又不願意做契丹人的俘虜,於是攜帶妻子兒女,登上玄武樓自焚身亡了。

至此,傳國玉璽下落不明。

有消息說,玉璽隨李從珂一起被大火燒毀了。

還有消息說,玉璽沒有燒毀,而是落入了契丹人手中,被帶到了北方草原上,之後又在女真人、蒙古人手中流傳。

再後來,朱元璋驅逐韃虜,建立了大明帝國,文治武功、青史留名,稱得上是千古一帝,可是朱元璋臨死之前卻稱自己有三大遺憾之事:

第一是沒能招降蒙元大將—王保保。

第二是沒有擒獲蒙元太子,未能斬草除根。

第三就是沒能從蒙古人手中找回傳國玉璽。

因為皇帝治理國家,如果手中沒有傳國玉璽,就會被世人譏諷為‘白版皇帝’,意思是說,你這個皇帝是自封的,並沒有獲得上天的認可,沒有足夠的合法性!

這件事情,成了朱元璋一生中最大的遺憾!

之後大明曆代皇帝,都想方設法尋找過傳國玉璽的下落,可惜一直沒有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