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6章 奪宮之變(1 / 1)

終於,有人起身讓親兵出府查看外面的情況,然而許久過去了,依然沒有消息,有人開始躁動起來,紛紛起身向主人告辭。

誰知就在此時,大門砰的一聲從外面猛地合上了,巨大的聲響將在場的賓客都嚇了一跳。

赫連鐵樹施施然地站了起來,對亂哄哄的賓客們道:“各位同袍,現在形勢嚴峻,皇叔李元晟圖謀不軌,唆使宮廷近衛挾持了皇帝陛下,陰謀篡逆。皇太妃冕下如今正在此地,有請皇太妃冕下現身來主持大計!”

在場的諸位將校聽到久不露面的皇太妃居然在此處,一時間議論紛紛,然而隨著一道白色的身影步入大廳的時候,所有人都安靜了下來。

在場的將校多是軍中中層,雖然官階不高,卻是平時真正直接與普通兵卒們接觸的人,可以說他們才是真正掌握了西夏軍馬的人。

“李秋水”蓮步輕移,步入大廳,依舊是輕紗遮面,不過聲音裡全是端莊沉穩:“各位同袍們,方才赫連元帥已經將情況和你們說了。如今情勢危急,事急從權。今夜隻要諸位呆在帥府勿動,明日李元晟伏誅,叛亂一定,諸位各有封賞。若有人被李元晟那賊子收買,想要暗中相助,休怪哀家不念袍澤之情!”

說著,玉手輕揮,一道磅礴掌力徑直劈向三丈開外一隻一人高的大瓷瓶。那瓷瓶與掌力隻是一接觸,便爆裂成無數碎片飛濺開來。

這一掌之威,令不少心中懷有小心思的人遍體生寒,大廳中一時間安靜得像墳墓一般。

片刻後,有人落座,拿起筷子對同桌的人笑道:“都站著乾什麼?菜都快涼了!”

一語驚醒夢中人,其餘人等紛紛效仿,就是沒話說也要找些話來講,大廳一下子又恢複了之前的熱鬨,仿佛剛才的事情從來沒有發生過一般。

“李秋水”見場面穩住了,鬆了一口氣,就這麼一會兒工夫,她感覺背後已經有一層薄汗了。

“不知道表哥那邊怎麼樣了,外婆那邊可還順利?”

原來這李秋水並非本人,而是王語嫣改扮,她和李秋水本就有七八分相似,又蒙著面紗,又身負七十年精純內力,要模仿李秋水行事可謂是信手拈來。

李秋水在西夏經營多年,許多中層軍校可以說都是她的舊部,曆次宋夏之爭都有李秋水參與,要讓這些個校尉武官們支持李秋水“清君側”未必能成功,可李秋水親自出面了,要讓這些舊部們留在這裡做個看客還是不難的。

此時,西夏內城,慕容複帶領的撞令郎和被帶節奏爭取過來的數千叛軍已經在內城和西夏禁軍展開了激烈的巷戰。

至於為何短短的時間裡,叛軍能夠突入內城,原因也簡單得很。

早在數月前,三十六洞、七十二島的人就已經化裝成三教九流進入了內城。等到慕容複這邊一發難,幾百名二三流高手組成的隊伍瞬間就如法炮製,斬殺了守衛城門的西夏禁軍。

而五丈高的城牆根本就攔不住如今的慕容複這種水平的高手,幾千名內城守軍今晚見到了他們畢生難忘的一幕:隻見一名身披鐵甲的小校在雙方上萬雙眼睛的注視下,從城牆下一躍而起,一眨眼便跳上了五丈高的城牆,事情發生的太快,其餘人根本就來不及反應。

城牆之上,縱然有再多的軍馬也難以展開,軍陣對於高手的威脅也就無從談起,慕容複剛一落地,就以兩丈長的無形劍氣在城牆上大肆砍殺,轉眼間幾十名擋在他面前的普通士兵就被輕鬆斬殺,甚至這些兵士都沒看清楚對方是如何出手的。一下子,城牆上就被慕容複一人殺出來一個中空地帶,而內城的城門也在此時失守,兩面夾擊之下,原本固若金湯的內城隻過了不到半個時辰便告破.

皇城內,李元晟正在緊張地調兵遣將,可是令他抓狂的是,這個時候,他卻找不到一名可以直接領軍的軍將,不得已之下,他隻好回府,將自己府上的一千餘名親軍給調了過來,再配合宮城內的三千守衛作最後的抵抗。

而此時,與這幾千人激烈交戰的卻是一隻奇異的軍馬,一支被稱為“麻魁”的軍馬。

這是一支全部由女子組成的軍馬。

西夏小國寡民,又處於遼宋兩國之間,要生存必然要將戰爭潛力挖掘到最深處。而地處西北,民風剽悍又注定了西夏的女子不會像中原女子那般隻會在家中聽憑家主主事。

又由於李秋水以女子之身掌控西夏多年,於是順理成章地組建了這樣一支全由壯年女子組成的軍馬,教以戰陣,傳授粗淺的武功,雖然是女子,然而各個身形健壯,戰力不輸男子。

李元晟短暫的主政期間,便急不可耐地解散了這一支上萬人的麻魁,然而一時間又無法妥善安置。於是李秋水這段時間便私下裡將這批人重新召集了起來,一起發難。

李元晟嘶吼道:“國家待爾等不薄,爾等為何反叛?”

人群中,一聲嬌笑如暗夜中的鬼魅般劃破夜空:“嗬嗬,李元晟,老朋友,你臥薪嘗膽地藏了這麼多年,趁我不在的時候風光了這麼半年,可曾想到有今日?”

隨即,一道宛如天外飛仙般的白色身影出現在了激烈拚殺的兩軍中央.

一夜激戰很快過去,天明時分,慕容複與李秋水等人會合的時候,每個人的臉色都很難看。

因為皇帝不見了。

李秋水難得面色大變,慌張了一次。

所有人心情都無比沉重。

李秋水道:“昨晚我帶人殺進皇宮的時候,找遍了皇宮,就是找不見皇帝本人,連玉璽也不見了。”

所有人都知道這意味著什麼。

慕容複道:“好在此刻,西夏的主要軍馬都在前線和宋、吐蕃兩軍廝殺,一時間倒也沒有軍馬能夠調回來。”

“如果此時老皇帝逃亡大遼,大遼發兵西夏平叛,那可就不妙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