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漢武大帝(1 / 1)

【年僅十六歲的劉徹成為了大漢的皇帝, 一個新的時代即將拉開帷幕。劉徹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統一思想——尊崇儒學,定“漢魂”!】

【建元元年,劉徹任命兩位外戚魏其侯竇嬰、武安侯田蚡為丞相和太尉, 這兩個人雖然是兩位太後背後的勢力, 但他們卻都推崇儒家。又任命儒者趙綰和王臧為禦史大夫和郎中令,他們是魯詩學和春秋穀梁學大儒申公的弟子,從這套新的執政班子就可以看出劉徹的崇儒意誌。】

扶蘇神情專注,不知這位與父皇齊名的漢武帝會如何啟用儒家, 儒家能作為國朝的統治思想嗎?

鹹陽宮中的儒家學子也興奮的看著天幕,他們恨不得投生在武帝朝,一展抱負!淳於越撚著自己的胡須, 忘記了動作;叔孫通也停下了記錄的筆記。

法家的李斯等人則有些不悅, 就憑儒家那些天真的, 仿佛停留在五百年前的學說,能適應現在的朝廷嗎?

他們都在等著漢武帝的下一步動作……

【劉徹與他的父祖所面對的情況有所不同,經過七十多年, 三代人的治理, 大漢擁有了豐富的物質財富。劉徹又是一個有信心, 有膽量, 有氣魄, 敢於征服一切的帝王。因此漢初“無為而治”的黃老之學無法得到新的統治者的青睞。】

劉邦是沒得選才定下了黃老之學, 後代有能力改變自己的決定, 他隻會為自家子孫自豪,“也不知,這孩子會怎麼做?”他要是能有這樣的物質條件,也想跟匈奴乾一場,也想快刀斬亂麻, 廢了所有諸侯王!

呂雉道:“天幕不吝溢美之詞的誇讚不就說明了他的成功嗎!”

【可惜,年輕的劉徹還不能決定大漢的走向,因為在他的頭上還壓著兩座大山,太皇太後竇氏和皇太後王氏,劉徹處理任何朝政都必須向兩位太後彙報。太皇太後竇氏崇尚黃老之學,阻撓儒學改革。】

【禦史大夫趙綰提議:陛下已經加冠親政,不必將政務一一彙報給太後。被太皇太後知道後,利用她搜集到的證據,將一人打入大牢,趙綰與王臧死於獄中,竇嬰、田蚡也被罷免,劉徹的改革還沒有開始便被全盤否決。】

劉恒歎了口氣,吩咐侍人宣皇後前來,一起看天幕。

真沒想到,一個活的長久的皇後對朝廷的影響遠比死去的皇帝重要,他要不要找機會開導皇後一番……

等到皇後竇氏來到前朝,劉恒沒有對她的所作所為提出批評,因為她也是站在穩定朝局的立場上做出的決定。就像劉恒自己,根本想不到自己的一項政策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劉徹的滿腔抱負無法施展,隻能韜光養晦,沉湎於微服出巡和狩獵。但他也不是什麼準備都不做,劉徹發布了招賢令,召“賢良方正,直言敢諫之士。”組建自己的幕僚團隊。又派遣張騫出使西域,希望能找到幾十年前與匈奴征戰的月氏國,將來與大漢夾擊匈奴。】

【建元一年(前139年),張騫與堂邑父率領一百多人的使團出使西域,當時誰都沒有想到,張騫這一走就是十三年……】

武帝朝所在的時間是元朔六年,張騫已經回到了漢朝,正位列朝堂之上。

劉徹感慨道:“朕也沒想到,十三年啊,朕還以為你再也回不來了!”

張騫也想起了三年前,他曆經千辛萬苦回到長安的事,去時一百多人,回來時隻剩下了他與堂邑父兩個人,在西域的那段經曆至今回想起來依舊後怕不已……

如今已經被封為“博望侯”的太中大夫張騫道:“天佑大漢,天佑陛下,臣得天之幸才能死裡逃生,回到大漢。可惜,臣若能早些回來,便能早些將西域的境況稟報陛下,我大漢勇士也能少幾個孤魂……”

武帝卻擺擺手,“你已經做的很好了,有你提供的西域地圖,與匈奴作戰便再也不是聾子瞎子了。等過些年,朕還要派遣使者出使西域,卿可願再去一次!”

張騫俯身恭敬道:“臣敢不從命!”

鹹陽宮中,始皇吩咐蒙毅:“記下來,我大秦也要派出使者出使西域,將西域各國的情況都探查一番。”

蒙毅:“唯!”

始皇出使西域可不是為了打匈奴,而是想看看西域各國有沒有什麼價值,值不值得派出大秦勇士前去經略!

【直到建元六年(前135年),竇太皇太後去世,劉徹才能徹底掌握朝政,此時的他剛剛一十一歲!】

劉邦嘖嘖稱讚:“這小子才一十一,急什麼!乃公快到五十歲還無所事事呢……”

蕭何,呂雉等人:無力吐槽!

劉恒與劉啟若是聽到劉邦的話,也隻能感慨自己的短命了,他們還沒有活到五十歲呢!

【劉徹罷免了竇太後任命的許昌、莊青翟,啟用自己的舅舅田蚡為相,韓安國為禦史大夫,將朝中重要官職都換成了自己的心腹。】

【經過秦始皇時期的“以吏為師,以法治國”的失敗,漢初“黃老之學”“無為而治”的弊端也逐漸顯現。大漢朝廷急需一種新的思想統一天下人心——以董仲舒為代表的儒家抓住了這個曆史機遇,推出了經過改造後的新儒學。】

鹹陽宮中引發了一陣騷亂:“來了來了……”

“新儒學是什麼?”

“難道我們現在都是舊儒學?”

不止是秦朝,漢武帝之前的所有時空都在等著天幕的解釋,就連孔子孟子都放下了手中的竹簡,專注的看著天幕。其餘諸子百家之人更是帶著批判的眼光看問題,就等著嘲諷儒家呢!

【新儒學不同於先秦的舊儒學,它趨向功利、皇權、等級、秩序。從“以禮理民”到“禮法並用”,從“民貴君輕”到“三綱五常”,從“不語怪力亂神”到“天人感應”。改造後的新儒學以《公羊春秋》為依據,將陰陽家、道家、法家與儒家的思想結合起來,迎合了統治者的口味,得到了漢武帝的青睞!】

孔子皺眉:“這還是老夫創建的儒學嗎?”

孟子哼了一聲:“統治者的權利來源於民意,統治者的合法性在於民心所向!什麼三綱五常,天人感應,這不是縱容統治者獨斷專行嗎!”

法家商鞅:“禮法並用,儒家把我法家的思想也包含了進去。”

顏回憤怒道:“我等與法家的刑名之學怎能混為一談!”

法家起源於周朝的“理官”,成熟於戰國時期,也叫“刑名之學”。管仲、子產、李悝、吳起、申不害、商鞅等改革家都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直到韓非將他們的思想總結歸納,編纂成為集法家之大成的《韓非子》!

法家都是實乾家,是積極參與社會改革的一個群體。所以,對推崇周禮,希望複古的儒家,自然極其看不順眼。

李斯直接當面開嘲諷:“原來這就是新儒學啊,淳於博士覺得怎麼樣。若是淳於博士改造儒家的過程中需要了解我法家學說,老夫定會不吝賜教!”

淳於越憤怒至極,一撮胡須被他拽了下來,他都沒有感覺到疼。

大概隻有叔孫通是暗暗慶幸的,因為有比他更加叛逆的儒家學子出現了,想來其他人也不會再盯著他一個人欺負了吧。

可惜他想的太美了,董仲舒在另一個世界,淳於越等人打不到他,為了發泄他們的憤怒,叔孫通就成了最好的替罪羊。

先秦儒家很好的繼承了孔子的優良作風,一言不合就動手!

陰陽家委屈:“儒家憑什麼將我陰陽家的學說當成自己的!”我們不配擁有性命嗎!

道家則比較佛係,他們不主動找事,但若是有儒家學子來挑釁,這個新儒學便是最好的回擊!

【漢武帝立五經博士,罷黜百家,表彰六經,將儒家奉為大漢的統治思想。】

【儒學能夠力壓法家道家,成為勝利者,一方面是因為其全面繼承了周朝的詩書禮儀等文化。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儒家能夠給統治者提供合法性依據。】

【董仲舒提出“天人感應”的天命論,“天子受命於天,諸侯受命於天子,子受命於父……”確立了皇帝統治的合法性,也強調了君王造福民眾的責任和義務。天降災禍是對統治者的懲罰,人君為政應“法天”行“德政”,否則,天就會降下種種災異以警告人君。如果這時人君仍不知悔改,“天”就會使人君失去天下。比如,秦末的農民起義就是上天的意誌的體現。】

評論區

“董仲舒還是想限製統治者的權利的,隻是後來的儒家變成了統治者利用的工具。”

“還是因為科學技術不發達,無法了解天災的真正成因。”

董仲舒暗暗點頭,君王的權利若是不受限製,就會變成秦一世那樣的暴君昏君。隻是,後世的儒家子弟能不能爭點氣,怎麼能被統治者利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