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漢初人傑(1 / 1)

【被困三天後, 漢軍的糧草幾乎斷了,全軍危在旦夕。被困七天後,陳平終於發現了轉機, 他發現冒頓有個寵愛的閼氏,即便是圍困漢軍之時,也不忘與其同進同出,朝夕不離, 於是便想從閼氏身上打開突破口。】

【陳平派遣使者下山,暗中與閼氏會面,一面向閼氏送上金銀珠寶, 一面又送上了一個美女的畫像,請閼氏將其交給冒頓。閼氏對金銀珠寶愛不釋手,對那個美人圖卻避之如虎。偏偏使者還裝作一副虔誠的樣子, 說漢帝被單於包圍, 想要罷兵言和, 請您看在珠寶的份上代他向單於求情, 這是大漢第一美人,願獻於單於。】

【閼氏自然不想有新的美人來分自己的寵愛, 對此很是抗拒,使者裝作無奈道:“這也是無奈之舉, 如果您能幫我們解了圍,自然就不必把美人送於單於了。”】

張儀:“嗬, 這不是第二個鄭袖嗎!也不知冒頓會不會像楚懷王一樣被枕邊風影響。”

嬴駟:“這個冒頓可不是個傻子,他怕是會將計就計。”

張儀頷首, “不錯,匈奴內部不穩,他不敢將所有力量都用在與漢軍死磕上。”

【眼看著自己地位不保, 閼氏十分上心,她對冒頓道:“我聽說,漢軍已經有幾十萬援軍到了。”冒頓像看笑話一樣看著自己的女人,他都不知道的消息,閼氏是從哪裡知道的。閼氏接著說,“現在漢帝被您困在山上,漢人不會善罷甘休,必定拚命援救。即便我們當真打敗漢人,奪了他們的城池,也沒辦法長久占據。萬一漢帝等到了援軍,內外夾攻,我們就沒有退路了。”】

【這些問題也是冒頓正在思考的,他沒有把握一舉打敗漢軍,隻能選擇先行圍困,這七日不斷進攻,卻始終沒有攻破漢軍防線,而被隔絕在外的漢朝援軍正源源不斷聚集而來。早已與他約好的王黃趙利卻遲遲未到,讓他不免懷疑這兩人是不是起了二心。各方面情況都於自己不利,繼續抓著漢帝不放,怕是不好收場……】

劉邦沉吟:“王黃趙利?”

群臣皆搖頭不知這二人是誰,還是陳平心細,他恍惚聽過這兩個名字,“似乎是韓王信的部下。”

張良道:“如今韓王信反叛已是板上釘釘了!”

蕭何:“他們怕是早已約好內外夾擊,隻是不知出了什麼問題,這兩人未能及時趕到。”

【除此之外,冒頓還有更深層的考量,中原人多,士卒殺之不儘,自己卻是傾國之力,孤注一擲。若是與漢軍交戰日久兩敗俱傷,草原上那些部落可就要脫離自己的掌控了。所以,冒頓也在等著劉邦的讓步,隻要匈奴能得到足夠的好處,便是退兵也不虧。】

蒙恬道:“草原騎兵擅長劫掠,來去如風,卻不擅長攻堅,一旦拖得時間長了,冒頓的先期優勢會喪失殆儘。”

霍去病:“打匈奴就是比誰更快,用匈奴的騎兵戰術才能戰勝匈奴人。”

論奔襲戰閃電戰,衛青也是個中好手,“茫茫草原,能找到敵人才是第一要務。”

李廣、公孫弘等迷過路的將軍無語凝噎,誰能像你們舅甥二人一樣,在草原上尋路比匈奴人還擅長。

【閼氏的話讓冒頓有了一個完美的借口,冒頓讓開了包圍圈的一角,劉邦終於逃出重圍,一場大難消弭於無形。】

【陳平之計解了劉邦之圍,卻無法改變漢匈之間的局勢,此後匈奴數次犯邊,邊關百姓多遭屠戮,直到劉邦采納了劉敬的意見,與匈奴和親,才緩和了北方的邊患。】

評論區

“漢家青史上,計拙是和親。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婦人。豈能將玉貌,便擬靜胡塵。地下千年骨,誰為輔佐臣。”

“漢初的局勢,根本打不過匈奴,不和親豈不是會死更多人。”

“在統治者的立場上,以一個女子的一生換取數年的和平,這筆買賣很劃算,但那些背井離鄉的女子何辜。”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若是匈奴占領中原,她們也沒有好下場。”

“她們為了大漢遠嫁塞外,可是有誰記得她們的奉獻呢!”

“我們批判的並不是這個政策,而是朝廷中央那些醉生夢死不思進取,享受女子帶來的和平,反過來壓迫女子的人,比如漢成帝的從胡俗……”

漢高祖,文景二帝都有些無言以對,若不是國力不夠,他們也不想忍下去啊。

但“從胡俗”是何意?

【漢朝最有名的和親公主當屬王昭君。漢宣帝時,匈奴已經被人為分成了南北兩部,南匈奴呼韓邪單於依附於漢朝,北匈奴則遠遁漠北,漢朝北方邊患基本消除。】

劉邦、劉恒等漢初的統治者們呼吸急促,激動的不能自己,“北方邊患基本消除!”

漢武帝也激動的站了起來,“仲卿,去病,我們成功了!”

雖然不知這個漢宣帝是自己幾代孫,但這份功勞劉徹自認他能占五成。

手握大漢雙璧的他就是如此的自信!

雖然群臣中也有人注意到匈奴隻是分裂,並沒有被完全消滅,但這種時候,就不要打擾陛下的興致了。

【漢元帝時,北匈奴郅支單於看到呼韓邪單於在漢朝的支持下實力大增,於是向西域發展,攻打烏孫,以武力逼迫康居求和,並在當地築城。漢朝西域都護甘延壽和副校尉陳湯派兵攻打康居,城陷,郅支單於死。】

【呼韓邪單於為表忠心再次入朝,自請為婿,漢元帝同意了。不過此時與漢初情況不同,大漢屬於強勢的一方,不必嫁公主宗女出塞。漢元帝便從宮女中選了一人賜給呼韓邪,那人就是王昭君。】

【昭君出塞兩年後,呼韓邪單於去世,她上書漢朝庭希望能回歸故鄉,此時漢元帝已死,其子漢成帝即位,面對昭君的懇求,漢成帝卻漠然無視,要求昭君“從胡俗”,何為“胡俗”,便是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繼承的不隻是王位財產,還有父親的女人。昭君隻能嫁給呼韓邪的長子複株累單於,這對於一個成長在中原地區,知書達理的姑娘來說是莫大的恥辱。】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連溯漠,獨留青塚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我們不知昭君有沒有怨恨,但她定是極其思念家鄉的,十餘年後昭君鬱鬱而終,終其一生都沒有再回到生她養她的故鄉。昭君悉心教導匈奴女子紡織種植,備受匈奴百姓愛戴,帶給漢匈兩國近半個世紀的和平,昭君功莫大焉!】

劉奭震驚的看著天幕,他所在的時空,昭君已經出塞,所以他能確定自己就是漢元帝,“朕隻有不到兩年的壽命了……”

再看太子劉驁上位後做的事,似乎不太靠譜啊。

漢成帝劉驁今日早朝正與百官商量昭君的來信,他們已經達成了一致意見,為了體現漢匈親善和睦,當令昭君“從胡俗”。況且,那隻是一個宮女,又不是劉家血脈,沒有誰會費心為昭君著想。

若不是天幕及時出現,漢成帝的詔書就已經送出去了。

“天幕出現的也太不巧了,朕這不是還沒有發出詔令嗎!”現在,全天下都知道了自己的打算,他也怕引起民間物議沸騰,到時候又是更大的麻煩。

他吩咐近侍:“詔書留中,朕還要想一想。”

評論區

“一身歸朔漠,數代靖兵戎,若以功名論,幾與衛霍同。”

“漢朝初年的局勢是很艱難的,呂後的女兒魯元公主都差點被送到塞外和親,那可是大漢的嫡長公主。還有漢武帝的姐姐也被送到了匈奴,這件事算是漢武帝致力於乾翻匈奴的導火索。但是漢元帝時已經完全不同……”

“經過武帝開邊,孝宣中興,漢朝的實力達到頂峰,匈奴已經被打殘了,漢朝不必屈辱求和,昭君出塞隻是漢元帝的民族和睦政策罷了。”

漢高祖高聲喝彩:“好!朕的子孫做的好!”

他原本因為白登之圍低落的情緒瞬間高漲,恨不得告訴所有人,這是自家後代。

文帝景帝也很高興,雖然不知武帝宣帝是自己哪一代的子孫,但要開邊定然需要很到錢財。他們作為先輩,唯一能做的就是積攢更多財富,為子孫減輕壓力。

漢武帝已經確定了自己的諡號,知道“武帝開邊”說的就是他。他疑惑的是“孝宣中興?有中興就有衰落,難道自己的子孫後代沒有能力守住基業,敗壞了朝政,等到後來的宣帝時才有中興之說嗎?”

諸位大臣面面相覷,都不敢參與這個話題。衛青心裡咯噔一下,如果不出意外自家外甥就是陛下的繼承人,難道是外甥做的不夠好……

有時候,知道一鱗半爪的消息反倒讓人抓耳撓腮,恨不得天幕立刻開講漢朝之事。

皇帝們關注的是邊關無戰事,另一些人的關注點卻不一樣。

呂雉咬緊了牙關,她的魯元公主,居然要被送去和親,那可是她唯一的女兒。看來,她必須加快速度,拉攏沛縣老臣,擁有自己的勢力。

【回到我們原來的話題上,漢朝建立的每一個關鍵時刻總有陳平的身影,至於他的最後一計,則發生在大漢建國二十多年後,在這裡我們先賣個關子。】

【陳平活的通透,深諳人心,審時度勢,每一次抉擇中都能選中最好的一條路,卻也因為多次改變政治主張被後人詬病。】

【公元前196年,英布叛亂,劉邦禦駕親征,身受重傷。回到長安不久,又聽說燕王盧綰謀反,便派樊噲率軍征討。樊噲本是沛縣的屠夫,後跟隨劉邦起兵,驍勇善戰,屢立戰功,身為呂後的妹夫,他們天然就是同盟。但天下安定後,劉邦所代表的皇權與呂後的外戚集團之間產生了很深的矛盾,劉邦忌憚呂後勢大,想要臨陣換將,斬殺樊噲,執行這項任務的就是陳平。】

【眼看劉邦命不久矣,將來能做主的就是呂後和太子劉盈,陳平自然不想得罪呂後,他沒有聽命斬殺樊噲,而是將其押回京城,要殺要放,全由劉邦做主。】

天幕短短幾句話之間信息量巨大,漢初的君臣都被驚到了,他們看著端坐首位的皇帝與皇後,面面相覷。

蕭何在思索該不該答應呂後的拉攏,張良則想著,今天就不該出門,在家裡修仙多自在。樊噲迅速低下頭,他不能讓人看到自己此刻的面色……

劉邦多疑的性格注定了他誰都不會相信,如今也將懷疑的目光看向了陳平。

陳平不緊不慢地解釋道:“臣位卑,且疏不間親,不敢參與陛下家事。”

皇家太可怕,我想回鄉下!